•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从偶然到坚持,自积累求突破】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时间:2019-05-16 03:22:3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采访 朱晓琳 《建筑技艺》杂志社 副主编   采访人物 于海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十室主任      AT:目前,很多大的设计机构都在走专业化的技术发展路线,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市场需求成立不同的专项事业部,比如体育建筑工作室、轨道交通建筑工作室、居住建筑工作室、医疗建筑工作室等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虽然没有明确的分类,但是十几个建筑工作室也都有自己的专长。您主持的建筑十室目前主要以广电建筑为业务专长,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带领工作室开展这项业务的初衷?在此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考验,取得了哪些成果?
      于海为:我们建筑十室成立到现在大约4年时间,回顾在广电建筑领域的实践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进入到这个领域。我1998年入院,1999年进入福建广电中心项目组,而这个项目也是我参与的第一个中标并且实施的项目。项目从方案到施工图做了将近4年。福建台做完之后又我们又陆续做了一些广电项目,内蒙、唐山、昌吉,还有一些投标项目,像杭州、徐州、安徽、凤凰卫视等等。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团队从广电建筑方案创作到施工图,以及工艺配合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总结。后来院里鼓励成立工作室和走专业化的路线,我就成立了第十工作室,广电类型也自然成了我们的专业化研究方向。
      AT:广电建筑的工艺性很强,并不是所有的设计单位都有实力和资质参与投标或者设计。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我国设计院在广电建筑领域的发展情况和设计观念?国外设计机构进入中国给广电建筑设计带来哪些影响?
      于海为:设计广电建筑是有门槛的,从业绩上来说,国内具有大型广电建筑设计经验的设计单位不是很多,我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广电院作为国内最早涉足这个领域的设计企业,又同时具备广电工艺的设计资质,市场份额最大。北京院和华东院在配合外方完成北京电视台和CCTV后,也具备了很强的技术实力。
      国内的广电建筑普遍都采用“高塔+裙房”的模式,例如老CCTV和北京台。这种方式是基于传统广电工艺和功能构成的,相对合理,较为容易布置功能。但这也造成了早期广电建筑形式单一的局面。
      国外设计机构涉足国内广电建筑领域的其实并不多,真正进入可能是从北京台和新CCTV开始的。北京台日建中标,当时我们是第二名,北京院是第三名。新CCTV是OMA中标,伊东丰雄第二名,而且这两个方案都颠覆了之前大家对传统广电建筑的模式化形象,虽然在造型和造价上存在一些争议,但我们不可否认其对这一领域建筑设计带来的积极影响。
      
      AT:前几年有一种说法,说“国外建筑师把中国当成一片试验田”,但我想作为建筑师要客观地看待一些问题。正如您所说,在国外设计进入中国、冲击中国市场的同时,确实也开拓了我们的设计思路。那么对比国外的媒体建筑,结合我国广电建筑的发展历程,您认为我国的广电建筑在这期间又形成了哪些自身独有的特点?
      于海为:相信你们在组织这期专题的过程中,会发现国外广电建筑的资料非常少。事实上国外多数广电建筑单体在规模和重要性上都远不及我们的一个省级广电中心。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决定了国内外广电建筑的不同。一是,国内外传媒行业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国外的媒体行业是很成熟的,包括美国和英国这些传媒大国,并不是特别关注电视大楼的标新立异,但却在最普通的办公楼里做着世界上最好看的节目,其知名度和节目的影响力是全球范围的。反观我国的传媒产业,这几年正处于跨越式的发展阶段,从规模到行业收入都在迅速扩大,又赶上全国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高潮,这就提供了广电建筑新建、扩建的契机。在硬件上,仅用几年时间就把与国外几十年的差距赶上甚至超越了。二是,相比国外、国内电视台除满足自身功能需要,经常还要作为城市几大建筑之一,肩负成为标志性建筑的政治任务,因此规模大,功能齐备,造型标新立异是我们的普遍特征。
      AT:确实如您所说,我们在搜集国外广电建筑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世界上著名的电视台办公楼都很普通,很多都是在原址上进行扩建,而且建设规模都不大。而对比我国建设量之大、建设速度之快的现状,国家级、省级、区级的广电建筑必定应该有所不同,建筑师在接到项目的同时,是否有可以遵循或者参照的规范来把握建设的规模和等级?
      于海为:电视台建设的标准主要与当地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广电事业规模有关,我们也基本上是据此设计的。因广电事业有其独立的广告收入和盈利能力,电视台的建设投资有相当比例是自筹的。从我们承接的项目来看,一般省级电视台在10万~20万m 2的数量级,例如福建、内蒙、山东台都在14万m 2上下;而地市级的电视台受当地经济发展和规模影响,差距较大。多数甲方会提供任务书和房间表,并明确投资规模;也有一些是由我们设计单位根据投资规模帮助甲方完善设计任务书的。
      
      
      AT:谈到国外设计机构的进入特别是新CCTV大楼给建筑师带来更为广阔的思路去设计广电建筑,加之如今发达的建造技术,建筑师更加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力,但我想CCTV毕竟有其特殊性,并非所有的广电建筑都可以这么放开了去做;那么对于一般的广电建筑而言,如果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有哪些模式比较适合广电建筑的布局?
      于海为:我想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模式来概括,我们遇到这么多不同的建筑,都会首先从功能和客观条件分析入手。因为广电建筑的工艺性本身就非常强,假如违背基本功能的需求,那必定会带来后期使用不便和前期投资浪费。每一次的设计正如一个解题的过程,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建筑师进行排序和解决,比如功能布局、城市关系、交通组织、建筑造型等等。
      CCTV大楼由于在中国本身具有特殊意义,因此首先要具备引人注目的建筑造型。虽然使用功能和结构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艺术性,它可能是很好的建筑,会载入史册,但不一定是合理的建筑。
      刚才咱们也谈到国内早期一直沿用的是“高塔+裙房”的布局模式,这种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相对合理的,对于节省用地、功能和流线组织是有益处的。而对于一些小型的广电建筑,比如我们做的昌吉传媒大厦,傅筱做的长兴广播电视台,由于规模小,功能的限制比较少,那么建筑师发挥的余地就比较大。另外,前面也谈到布局模式一般和工艺的要求有关,因为不同地区和不同使用者对工艺的要求会存在差异,这也直接影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方式。总之,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作为建筑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合理解决好每一个具体问题。
      AT:针对每一个地方电视台,其所配备的工艺是否会有区别?
      于海为:广电工艺这十几年的发展非常快,我们作为媒体受众也能有明显感受,从标清到高清到3D,几乎不断在推陈出新。那么反映到设计中,就是由工艺设计单位或电视台工艺组提出的工艺要求在不断变化。由于广电工艺的投资非常大,往往接近甚至超过土建部分的投资,那么到底谁来决定选择什么样的设备系统,就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以达成共识,建筑师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是耗在协调上的,有时也不得不对工艺要求做出让步。
      
      
      AT:能否结合实际的项目经验,具体谈谈我国近年来广电建筑设计理念的变化?
      于海为:我觉得这种变化还是挺明显的,以下就结合我们这十几年的项目实践来谈一些认识和理解。
      注重形式感——福建广电中心
      福建广电中心是一个“主楼双塔+海螺状演播中心”的组合造型,我们投标过程中也做过一些更有意思的研究,但最终还是决定做一个让甲方和评委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案。因此,从福建亚热带气候和场地临江的条件出发,整组建筑的造型都力求轻盈、秀美,用白色作为基调,主楼轮廓的演播中心的平面都采用曲线,模型做出来确实很漂亮,受到评审专家和甲方的一致认可。但现在想想,受当时能力和经验的限制,设计中并没有在更深层次去研究媒体的本质内容。
      强调反映地域文化——内蒙广播影视传媒大厦
      在内蒙广电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研究最多的是地域文化,因为内蒙有很多民族的、地方的资源可以发掘,但如何在建筑中体现还是一个难题,做不好就会很庸俗。开始政府和甲方一直希望在建筑立面上看到一些蒙古族传统装饰图案,但是我们是特别反对这种做法的,因为那些具有地方色彩的图案多是取自于传统民居,尺度上的巨大差异会让这种做法显得很幼稚。我们要寻找的是那种骨子里的民族和草原的感觉,必须是抽象化但又能让人体会的,而不是简单的拼贴。经过一段痛苦的思考过程,我们从内蒙的蓝天白云、草原上的奔马和连绵的蒙古包中得到灵感,用连续的拱形天际线作为整个项目的创意,最终取得很好的效果。
      探索媒体的本质内容——山西广电中心
      山西广电中心是我们今年新投的一个项目,虽然没有中标,但对于这个项目,我们做了一些新的研究,比较以往的设计又有了一定的突破。近几年,传媒行业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前我们评论电视节目会先提电视台,比如中央台、北京台;而现在大家更多谈论的是栏目和主持人,例如湖南台的“超女”,江苏台的“非诚勿扰”,栏目的影响力甚至大于电视台本身。此外,还有一些独立制片人,他们不属于任何电视台,而与电视台只是合作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现在的传媒变得非常个性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姿态。
      这些变化之于建筑而言,我们希望在设计中,平面组织和立面形式都能适应这些新的特征。同时,考虑到电视产业和传媒形式发展非常快,我们要给它们留出一定生长变化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尝试用水平环形模块的方式来实现媒体建筑个性化、生长性的特质。
      
      AT:从挺拔秀美的福建广电到错落灵动的内蒙广电,从体现“聚落”思想的昌吉广电到体现科技发展的山西广电,工作室主持承担的项目往往从建筑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的不同,寻找设计的出发点,由此也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能否具体谈谈针对广电建筑,如何在保证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建筑鲜明的地方特质?
      于海为:崔总(崔
      
      
      )写的《本土设计》对这种基本的设计价值观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我们也非常赞同这种设计哲学。我们做每一个项目,都会有一些最基本的判断,比如说这座建筑一定是属于其所在的特定场地,属于这个城市,而不是放之四海皆合适的。
      “地域性”这个词比较大,但落实到每一个项目会根据它的客观条件做出不同的对策。比如说内蒙广电:内蒙地区有很丰富的资源可以挖掘,蒙元文化、草原文化、色彩、民族性
      
      同时项目的场地比较大,后面就是大青山,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展开气势磅礴的建筑造型。而唐山台的场地条件与内蒙完全不同,它是非常紧凑的分散用地,每一块可建设用地就只有两三千平方米,只能是一个没有裙房的塔楼,因此我们对这个项目就只能从用地条件的细节入手,同时挖掘城
      市文化中一些更抽象、更写意的东西。唐山是新中国著名的重工业城市,以煤炭和钢铁为代表的矿业有着光荣的历史,我们就从这里寻找它的地域性,设计了一个晶体造型的塔,将晶体的几何形态融入到建筑的形式中。
      昌吉广电的设计又是另外一个解题,虽然新疆有很多传统地方的建筑可以发掘,但昌吉完全是一个新城,几乎没有任何传统建筑,假如你盖一个民居式的建筑反而会显得很不和谐,所以我们从传统的城市空间意向入手,挖掘当地特有的空间形态,引入“聚落”的理念,做很实的体量,通过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室外空间,让更多人与设计可以参与进来。这也符合新疆的民族性格特征——大家喜欢户外的聚会和休闲活动。把空间的尺度和不同的室外院落的关系做通,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因此,我们对于地域性的理解和诠释就是根据具体的项目条件和当地文化来寻找最适合的答案,建造属于当时当地的建筑。
      
      AT:一座高完成度的建筑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尤其广电建筑的工艺又非常复杂,如演播室、录音室、机房等的空间组织要与技术实现一定的协调,同时技术也要支持空间形式的实现,而甲方的技术要求也是整个设计的关键。广电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协调各方的要求,最终实现高完成度的作品?
      于海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每一次项目都会留有很多遗憾。除去广电建筑自身技术发展的原因,大多是由于三方,即建筑设计方、工艺设计方、甲方的想法和看问题角度不一样,经常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打得不可开交。
      作为建筑师主要是要坚持建筑空间和整体效果的完整性和合理性。甲方往往过多考虑自己的使用习惯,而工艺方又会坚持他们的设计习惯。这种矛盾有时候是挺难处理的,往往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统筹各方的建筑师,要想实现建筑的最终效果和保证完成度,就需要多拿出一些精力、时间和耐心,慢慢地磨合各方意见,最后做到大家都能接受。其实这也是博弈的过程,看看谁更有说服力,但又不能只是以理服人,有时也要靠沟通技巧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对方。
      此外,要实现高完成度的建筑作品,还要将广电工艺、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一起融入总体设计,只有实现全方位、全过程控制才能有好的作品。我们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专门负责室内和景观设计的环艺院,在很多广电项目上都和我们有着密切配合。这种全方位设计控制带来的高完成度作品已得到甲方的充分认可。
      
      AT:您带着团队做了这么多的广电项目,其间也经历不少困难,同时也收获了不少成绩,如今坚持了十几年,对于从事这个领域的设计工作有什么感想?
      于海为:我觉得作为建筑师,包括我们这个团队能够较早地接触到这个领域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目前来说,无论是我个人还是我们院在广电建筑设计行业里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了。毕竟建筑设计这个领域太广了,能有自己的专长,特别是有扎扎实实的专业技术经验积累是非常难得的。而且随着我们在广电建筑领域内的项目积累,我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会更加令人信服。我们今年会完成两个新的广电设计,明后年建成的电视台就有5个,这很令我们兴奋。我希望广电领域成为我们工作室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且也将其当作一份事业来做,而不只是为了生存。
      这种鼓励发展专长的思路也是我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优势所在,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优秀的毕业生到这里来工作。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和研究,让每一个人在这个过程里享受乐趣和成就感。我们希望建筑师的工作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挑战性,在享受这个过程的同时体现每一个人的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 积累 偶然 突破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