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对《恋爱的犀牛》中主人公马路的精神分析法研究]恋爱的犀牛经典台词

    时间:2019-05-15 03:15:0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孟京辉作为当代亚洲剧坛最具号召力的实验戏剧导演之一。以其极具个性的创造力和多变的艺术手法,不仅开拓了中国当代戏剧的新局面,而且成为了一种值得瞩目的文化现象。本文通过运用精神分析法探讨剖析孟京辉作品《恋爱中的犀牛》中的主人公马路,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这部先锋话剧。
      关键词:精神分析法 人格结构 梦的解析
      精神分析法又称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对梦和失误的解释等来治疗和克服婴儿期的动机冲突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方法。”做为研究人类心理的重要方法,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是适用的,很多文学研究者借助精神分析法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这里就以精神分析法,对孟京辉的话剧代表作品《恋爱的犀牛》中主人公马路进行分析。
      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的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三者之间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和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所有行为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兼有反映客观现实的作用,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自我只有处理好与本我、现实、超我之间的关系,心理才不会发生异常。
      首先是本我层面,本我(id)是在潜意识型态下的思想,它代表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本我与生俱来,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本我的目的在于遵循享乐原则,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本我遵从“快乐原则”。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求分为五层,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层面,如食物,休息等。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基本上,生理需要是驱动人们行为最主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在话剧《恋爱的犀牛》中,作为犀牛饲养员的主人公马路,性格倔强内向,父母离异,独居。他所饲养的动物园犀牛图拉是他唯一的朋友,是他唯一所拥有的东西。在剧中,马路用独白的方式和私人化的语言,介绍了这头犀牛。这头非洲黑犀牛在剧中成为了主人公马路的化身,作为马路本我的外在体现而存在,虽然没有确实的以道具形式出现在剧场中,但通过语言准确的表达了马路的基本欲望。作为谋生手段代表着生存,而犀牛本身代表着马路以一种横冲直撞的方式对明明盲目的爱。
      其次是马路的自我(ego)部分,自我的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建构中的关键概念,虽然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都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这里,现实原则大于本我的需求原则。由此,佛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是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的个体。自我在三层人格结构中起到了控制,调节的作用,遵从“现实原则”。《恋爱的犀牛》中,马路在追求明明的过程中不断失败,不断的重新鼓起勇气,对明明所说的东西奉为真理。虽然早已深知明明爱的是陈飞,虽然周围的朋友劝告他,但是对于仿佛是抓住了茫茫人海中爱情稻草的马路来说了,他的自我无法完全控制自己,毅然决然的走向没有结果的深渊。在整部戏中,马路的自我部分,即理智的部分,完全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不断的自我安慰,自我欺骗,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尾。正如话剧题目所表达的,成为一头彻彻底底的“恋爱的犀牛”。
      最后是马路心理的超我部分,超我(super-ego)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具有完美倾向,在佛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遵从“理想原则”。《恋爱的犀牛》中,马路虽然未在台词中提到母亲,但是我们可以从他对职业装,油墨味道以及柠檬的偏执中猜想到,母亲因为不甘清平而离家而去本身对年幼时期的马路造成了多大的冲击,甚至马路爱上明明,也由对明明职业装,油墨味的敏感开始,可能说马路有恋母情结有些武断,但是其超我对完美爱情和生活的向往,就是基于这种情结的衍生。在马路的心中,得到明明的爱成为了其生活的最高目标,从他为明明所作的诗中就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一切白的东西和你相比都成了黑墨水而自惭形秽,一切无知的鸟兽因为不能说出你的名字而绝望万分,一切路口的警察亮起绿灯让你顺利通过,一切正确的指南针向我标示你存在的方位。”爱情成为了马路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对完美的最求,明明上升到了其心中真理的位置,马路学电脑,学英语,甚至中奖500万,都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直到最后杀死他的犀牛图拉,取出心脏。这不仅是马路单方面的爱,而是其对自身完美的要求,是马路心中超我的体现。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是人格动力学的完整过程,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话剧的张力就在于表现这三种人格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恋爱的犀牛》中,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冲突带来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而马路的超我部分,即对明明无望的爱,将剧情带向了最终的悲剧。
      参考文献:
      [1](美)柏格 著,陈会昌 等译,《人格心理学》2010-03-01.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奥)弗洛伊德 著,张堂会 编译.《精神分析引论》2007-10-01.北京出版社
      [3]廖一梅 著.《恋爱的犀牛》.2008-03-01.新星出版社
      [4]孟京辉 编著.《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2010-01-01.新星出版社
      [5](德)斯丛狄(Szondi,P.)著,王建 译,《现代戏剧理论(1880-1950)》2006-03-01.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李海珉(1987年~) 甘肃省兰州市人 ,2010届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杨曼(1987年~),山西省长治市人 ,2010届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 犀牛 主人公 分析法 马路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