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疗法丛书_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独特表情在建筑个性设计中的现实意义

    时间:2019-05-04 03:25:5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建筑是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日新月异、创新变化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对我国当今建筑界的“国际主义风格”“标准化模式”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对设计中的民族性以及地域性的缺失提出质疑,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表情在当代建筑个性设计中的正确表达方式,以期引导国内建筑设计人员重视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独特表情;建筑个性设计;现实意义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is part of the human culture, the changing and innovation change is one of the major features of today"s society. In mod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style "" standardized" mode of the reasons arising from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design of the nationality of the lack of regional and questioned, and 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expression unique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the design of individual character expression right, so as to guide domestic architecture design personnel attention to national and regional features.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Building unique expressions; The architecture individuality design; Realistic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界由于部分建筑师对国际主义风格的一味推崇,及业界和政府对建设数量的片面追求造成的机械化大生产使得大量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的状况。民族性以及地域性的缺失,自我风格的泯灭成为了众多中国现代建筑以及建筑师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1 我国建筑界的设计现状
      1.1 “国际主义设计风格”产生的原因
      在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我们对国外的理论往往不加选择的全盘接受,其中就包括设计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国际主义设计风格”是起源于平面设计的一种设计风格,其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风格的广泛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在发展后期现代主义设计过渡到国际主义设计基本上已经本末倒置:把原来作为自然结果的形式变成了设计追求的目的,而原来的目的,即社会性、大众性则被逐步抛弃。原来因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动机不得不形成的简单、功能化、理性形式,变成了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义追求。另外,由于内部需求的快速扩大,大批适用性的房屋在短时间内被批量建造以满足使用需求。从城市总体规划上看,布局缺乏整体的计划;从建筑单体上看,建筑缺少自身的特色。由于对数量的追求,建筑的品质和特色被弱化甚至被忽略。这就形成了在许多城市存在的“兵营式”住宅区和杂乱无章的商业区。在这样的建筑身上,找不到一点本土建筑的影子,建筑的结构和形式被完全的功能化和模式化,楼与楼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
      1.2“标准化模式”带来的危害
      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一段时间内在中国被大量建造,不加选择的运用甚至滥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当这些雷同的建筑刚刚出现在城市中时,一度被视为是时髦、进步、现代化的标志。但当社会日益发展,民众的审美水平日益提高的时候,再审视这些建筑,却发现它们似乎和这个时代、这个国家并不再那么和谐。它们已不能表达其所在的这个城市和国家独特的性格。而在充斥着如此建筑的城市之中,文脉被抹煞、本土的文化符号被遗忘,历史正在一点点的被丢失。
      2传承民族、地域文化,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独特表情,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个性化设计
      2.1中国精神的个性建筑
      侧重地域性表现是当代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当代建筑师对抗建筑“国际化”“标准化”的有力武器之一。早期现代主义及国际主义风格设计的核心思想多在于强调建筑是科学技术的反映,而对于建筑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关系缺乏关注。而要想做出“中国精神”的建筑,就必须进行地域性的设计,民族性的设计,必须对其所在地区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外界的文化环境,再加上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符号,切实应用中国传统建筑独特表情才能得到适合的并彰显中国特色的个性建筑。
      2.2古建筑的符号
      中国建筑有着民族的多样性,同时又具有地域的多样性。各民族、各地域不同的风俗和文化,以及自然条件、工程技术的差异,使得我国古建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情。然而,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主要的特点:木构架为主、适应能力强、单体建筑真实,有机、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等。
      2.3传统建筑独特表情
      从古建筑的这些特点,我们归纳出了“传统建筑独特表情”。形式体现内容,人们通过眼睛和其他感觉器官对传统建筑的形象和表像进行认知和感受,继而经过大脑进行抽象的思索与总结,而其中最突出的,最具历史联想的,最具文化内涵的构件,也就是“建筑表情”。狭义的“建筑表情”指从视觉上可识别的建筑形态的直观特征,而广义的层面也指具有历史延续性与地域风格的各种建筑设计手法。除了表现形式之外,其营造技术、造型艺术,建筑的传统思想内涵等也是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因素。而坡屋顶、木构架、斗拱等元素,在被提炼与简化后,形式得以在现代建筑的营造中延续和发展。
      3两个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独特表情的个性设计实践
      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不乏既能深层次挖掘传统建筑时空特色而又实现自身创新的优秀建筑,这些建筑不但能通过建筑符号唤起人们对传统的记忆,更具有“寻根”意识,可以延续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以下两个实例对我们可能会有所启发:
      3.1南京中山陵
      南京中山陵没有采用建国初期的那种以损害功能和增加投资为代价的仿古建筑,而是另辟蹊径突破古建筑法式,使形式服从新功能要求,保持大屋顶等传统造型元件和较严格的古典构图比例,并采用蓝色屋顶,白色墙面为主的和谐色调使整个建筑体现了庄严古朴的气氛。总平面布置由墓道和陵墓主体两大部分组成,陵墓建筑群以大片的绿化和平缓的台阶把各个尺度不大的个体建筑联成为大
      尺度的整体,从空中鸟瞰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在评判报告中称赞吕彦直的设计图案“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
      3.2北京香山饭店设计
      北京香山饭店建于1982年,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的设计对轴线、空间序列及庭园的处理都吸收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贝聿铭说,他要帮助中国建筑师寻找一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路。整个香山饭店的装修,从室外到室内,基本上只用三种颜色,白色是主调,白色的墙面,包括外墙和内墙,白色的顶棚,屋架,白色的桌面,茶几和灯具;灰色是仅次于白色的中间色调;黄褐色,用作小面积点缀性,如墙面花岗石勒脚,木材的楼梯,室内装
      饰格带,竹制的窗帘等处。这三种颜色组织在一起,无论室内室外,都十分统一,和谐高雅。贝氏寻找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基因要素——寻常人家的白墙灰砖和北京四合院天井形式,把它们提炼、整合,并与现代建筑有机融合成为贝氏特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4 结束语
      传统是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联系过去和现在甚至包括未来的一种因素,“建构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点”,即把起点放在现代的时空坐标上,用现代建筑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建筑的宝库,将传统建筑中的内涵精神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创造出现代精神与古代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优秀建筑作品。建筑技术的进步、材料的时尚性以及设计理念的多样性,为我们现代建筑表情的营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保护与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须得深入了解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精髓,为今所用。
      
      参考文献:
      [1] (英)杰弗里·布劳德本特.建筑师及其符号.(美)斯坦,斯普雷克尔
      迈耶编,王群等泽.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2] (意)恩伯托·埃科,功能与符号—建筑的符号学.俞峰华译.(英)
      [3]林晓捷,林伟.符号理论与建筑设计.艺术设计.2005.4
      [4]王立山.建筑艺术的隐喻.广东人民出版社
      [5]过元炯.园林艺术.中国农业出版社
      [6]王绍森.透视建筑学----建筑艺术导论.科学出版社
      [7]金磊.建筑科学与文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8]王小惠.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百花文艺出版社
      [9]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吴良墉.世纪之交展望建筑的未来.建筑学报.1999.8

    相关热词搜索: 建筑 浅析 中国传统 现实意义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