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教师面试你最喜欢的教育家 [从教师到教育家]

    时间:2019-04-29 03:23:4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第三章 教坛的魔杖  13. 揭母语谜底  (1)  一个不爱母语的教师,肯定教不好母语。而一个热爱母语、学好中文的教师,才堪为提升中国教育品质的尖兵,传承中国文化精华的教士。
      洪宗礼如痴如狂地热爱母语。
      自幼时读书塾始,母语便为他奠基,伴他成长,铸他理想,给他能力,成就他的事业,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可以说,母语天天给他启迪,给他智慧,给他力量,给他美的享受,给他无边的快乐。
      他曾深情地写道:“在母语中觉醒,在母语中感动,在母语中陶醉,在母语中成长发展,正是中华儿女坚定的教育信仰,也是人们母语教育的价值追求。”
      对母语如此的认识,绝非一时的冲动。
      他从儿少时启蒙于母语,青春时兴趣于母语,为师时渐渐依恋母语,不惑时抢救母语,到以后穷究母语、提升母语、铸就母语文化的神圣殿堂,一条由母语汩汩山泉汇成的滔滔大河,化作了他周身的血脉和事业的洪流。
      洪宗礼告诉笔者,早些年他一回回梦里吟诗诵文、析词赏句,心里甜蜜蜜、美滋滋的,甚至于笑醒了。以后的岁月,他常常做梦也苦思冥想主编教材里的疑窦、一些百思而不解的难题,急醒了还觉得胸口像压上一块石头一样难受;当然也曾像德国化学家克库勒晚上忽然思如潮涌,顿时猜出碳链结合的秘密那样,洪宗礼有时梦中的思维迅速连通了灵感的电路,立即大放光明。
      在依恋和探究中,他感到,龙的传人一代代锤炼了五千年的汉语,真是举世无双、精妙绝伦的文化珍宝。
      她充满了无穷无尽的魅力。
      汉语不仅记录声音,承载思维,还通过象形、会意、形声几种趣味盎然的方式表示意思,这比外文呆头呆脑的字母聪颖、机灵得多。
      一个字是一件艺术品,写起来是一幅画,读起来是一支歌,耐人寻味,楚楚动人。
      她透视出精练生动的智慧。
      同样一个意思,外文要写一大篇,中文则只用写一段;外文要讲好一阵子,中文只说三言五语。如中国小学生背诵乘法口诀——“七七四十九,七八五十六”,都是五个音节,外文说起来不知何其复杂!
      就是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也不会枯燥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瞧,多少生动!
      她更跳动着活龙活现的灵性。
      讲“卒”当“死亡”讲时,洪宗礼破了个字谜:“刘邦闻之喜,刘备闻之泣。”(刘邦喜项羽死,刘备泣关羽亡。)谜底为“翠”字,学生们几十年后谈起来仍津津有味,当年情景历历在目。
      一位教师讲到翠竹和竹篙,说了首鲜活的诗:在家里青枝绿叶,离开家骨瘦皮黄。不提出水还罢了,提出水泪眼汪汪。
      优秀的源远流长的汉语,凝集了一个长盛不衰的民族,成了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字保留至今的国度。其他的呢?印度的梵文读懂的为数寥寥,埃及文已埋到金字塔里了,巴比伦文与其国家都已不复存在。
      所有这一切,不发人深思吗?
      (2)
      在语文教改的园圃里,洪宗礼是一位万分勤劳的老园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耕耘着、守望着,从未有一丝一毫的倦怠。
      他对他人的园圃一向东张西望,竭力吸纳其成功的高招为己所用,而对自己的园圃,则时时处处精心策划,精细管理,精密研究,犹如巧女绣花,名医手术。
      他决计在自己的试验园里,找到一条育花的捷径,既省工节时,又大面积提升百花质地;既让园丁育有章法,又使花儿长得可心。
      为此,他从整个花园着眼,从育一朵朵花儿着手,从育苗、施肥、浇灌、整形等一项项局部研究到整体研究,从零散的积累到系统的疏理,循着系统化理论,开拓大的突破。
      在几十年如此的劳作里,他发现语文教育表象上有如育花儿,实则是个多维结构、多元支撑、多层连带的系统工程。
      从目标窗口看,它是多元的: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习惯、发展智力、提升思想、陶冶情操;从过程广角看,它属动态推进,双边活动,既有横向的空间拓展,又有纵向的时间延伸;从内容视界看,它包容甚广:有字、词、句、篇等语言形式的,有语、修、逻、文等语言运用规律的,有听、说、读、写等语言行为的,还有与毗邻学科及社会生活等广泛联系的。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多面体,如何做到成竹在胸,不至于井中观月、雾里看花?如何掌控得得心应手,不至于“剪不断,理还乱”?这需要研究,对语文教育进行多角度、多方位、自宏至微的整体研究。这需要寻找,寻找各教学要素的内外纵横的联系及最佳结合点。这需要探求,探求教与学的科学规律。这需要建构,建构一个简约得一看易懂、实际得一用便灵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之厦。
      为了传承母语,为了不负时代,为了造福纯真向上的孩子,为了不堪重负的语文教师,洪宗礼苦苦地奋斗着,研求、寻觅、建构这座语文教育思想体系之厦。他信奉爱因斯坦的人生成功公式:诚实劳动+正确方法+少讲空话。
      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节假日之晨,洪宗礼在灯光下、晨光里久久静坐,那智慧的大脑紧张地思索着,跃动起感性图景与理性抽象相照共生的波涛。每一道皱纹,犹如他思维犁起的沟垅;每一根白发,成了他改革求索的诗行。
      就这样,洪宗礼经过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二十载奠基,80年代的十载研创、90年代的十载细磨,终于建造起语文教育思想体系的一座大厦。
      
      (3)
      这个大厦的基石或支柱是“五说”语文教育观。
      “五说”观是一个庞大而科学的体系。
      “五说”观以对语文在教育坐标系上令人信服的准确定位,以条分缕析地理顺了语文教育中实难调和的众多矛盾,以揭示语文教学内部诸多元素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勾勒出语文与其他学科及外部社会实际存在的广深联络,而成了打开语文迷宫的一把钥匙,或者说是揭开语文谜底的一双神奇的手。
      下面,让我们一一走进“五说”王国去赏析去采撷吧!
      “五说”之首——定位:工具说。
      早在1978年,洪宗礼就将思谋数年的思想,撰写成《试说语文的工具说》长篇论文发表,认为“学科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和效率。确认语文的基础工具性质,是语文教学的基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以后二十年,他的该理论日瑧成熟,日见完美。   工具说,以高屋建瓴的清醒和久历语坛的冷静,揭示了语文学科的个性,上了“语”姓的功能户口,在学科教育的坐标轴上牢牢地为其定了位,在文化传承的长河中坚守了语文学科的本质。
      语文是什么工具?它有异于生产物质产品的生产工具,而是学习工具、工作工具、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更是承载和弘扬文化的载体性工具。“工具说”对于“重视语言训练就必然会丧失人文精神”论的迷失者,无疑是一根“定海神针”。这样,语文教学改革就有了根本点、出发点和归宿点,语文课也就不能上成政治课、文学课、社会自然课了。如此看来,“工具说”每字千钧,力透纸背,提起了语文教育网状结构的总纲。
      五说”之二——教法:导学说。
      教与学,从来就是一对扯不清谈不透的矛盾:两者孰主孰从?孰先孰后?孰因孰果?该重教还是重学?师教与生学间有何种复杂的关系?古往今来,争议纷纷。
      洪宗礼以一双锐眼全方位反复审视,经长期洞若观火般地透辟考察,言简意赅地拎出了“导学说”这一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间互动理论,其精髓被他表述得一清如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即不但要学会知识,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掌握学习的门径、方法,养成熟练地运用语文的习惯。” 如此这般,他从主导方面——教师的视角出发,准确选用了“导学”一词,立马化繁杂为简单,变纷乱成清晰,将无形作有序,理顺关系,打通连结,透视规律,说中要害,指点迷津,推出了新时期的最优化教法——导学法。
      导学说,一语道破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边关系。师为导,生为学,在这个过程中,无“导”,无助于有效地学。导学说,确定了教师、学生同为教学过程主体与主人的地位。导学说,提出了导学目标——“从教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毋庸置疑,教学的侧重点在“学”,求学的高效在“导”。导学说乃是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说,语文改革的原动力说,语文教学的高境界说、总原则说。此说也成了他建构语文教育“链”的哲学根基。
      “五说”之三——学法:学思同步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的《劝学》侧重突显了学的意义。先于荀子的孔子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断语,揭示了学问之径、成功之法。
      显然,1984年初步形成的此说,借鉴了中华古代优秀教育思想的精华。但是,它不是移花接木地搬用,而是深深地盖上“洪氏印记”,融会了作者若干感性观察、理性思维之后的理念升华。
      洪宗礼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一刻也离不开思维,思维的过程也离不开语言,而在现实中的具体学生身上,又表现为两者不尽同步,不能自然地“合二而一”、相互取代。
      如何解决学与思的矛盾,探求学习语文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融合,以便赢得学生的发展效应?该学说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结构,结构由若干要素按其固有规律结合而成。学思同步,就须将语言训练的要素和思维训练的要素作以分解,按两者同步发展的目标找出最佳结合点,进行科学有序的组合训练。
      语文怎么学?学问如何做?洪宗礼认为,学语文应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由古及今,从教至学,抓住学习语文的关键,对准语文教育的聚焦点。
      “五说”之四——大语文观:渗透说。
      该学说是从美籍奥地利学者L?V?贝塔朗菲于1952年创立的系统论出发,以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的全息视野,又以亚里斯多德“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精妙统筹,最大限度地优化协调与整合语文教学课内外关系的广角理论。
      语文教学处在偌大的内、外环境所包围、烘托的氛围之中。立于内外大环境中的语文教学,理应用一种生态学眼光和开放化的态度,引导语文教学内部各种因素间的渗透,统领语文与相邻学科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去整合资源、融通内外、广开视界。
      “渗透说”,旨在解决内与外的矛盾,冲破旧的语文教学的闭锁,打破旧的狭小的时空,勇敢地享受“开放效应”:语文课为掌握其他学科提供“钥匙”,其他学科为学好语文贡献“例子”;语文教学为人生自然和社会提供“武器”,自然和社会又为语文教学拓宽视野、练就能力给予“武装”。
      由于小课堂与大环境的息息相关,使得语言运用随处可见,语文知识到处可学,语文能力随时可练;今日的语文教学训练,就为明天的社会需求准备了必备的语文能力,以此实行“小”与“大”的顺利对接,或曰“小”向“大”的软着陆,达到结合的最高境界——彩排生活。
      向其他学科辐射,向课外扩散,向社会拓展。
      “渗透说”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以超越时空的追求,达到语文教学的整体的最大优化。
      “五说”之五——大时空观:端点说。
      端点说提出于1988年,恰好在“工具说”提出十个春秋以后。
      “端”,一般指东西的两头,这里是开头,即起点之谓也(本义为顶点,论文中为起点)。
      当完成了给语文教学的定性立位,推出了最优化的教法、学法,并立足于大语文观的背景之上展析了“渗透说”之后,洪宗礼蓦然回首,又发现一个空白尚待思考:语文课在人的需求中的地位、意义与价值。于是,他沉下心来,又开始了新的研究和突破。他的此说为“端点说”,要探求解决的是一课语文学习的“标”和终身需要语文基础的“本”之间的关系,强调语文教学的“长期效应”,即终身效应。
      这又是一个相当深邃的命题,一篇值得大作特作的文章。
      从端点说的视角看,语文学习是人一辈子的事儿。早些时候语坛上曾出现的所谓“初中三年学生语文过关”,高中可以不学语文云云,是急功近利的近视眼,因为母语乃文化之根、育人之本,母语断裂,则后患无穷。
      可以肯定地说,洪宗礼是揭开当代母语教学谜底的先行者、实干家。
      也许,有人以为他的理论原点并不高深,无非是教书育人中司空见惯却没人提炼、归纳、总结的常识。
      笔者则以为,这恰恰体现了真理的质朴和美的简洁。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言:“真理是完全裸露的东西,其表达越简浅,其影响便越深沉。”只有面向常识,方能春暖花开。

    相关热词搜索: 教育家 教师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