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全国中学生综合能力竞赛 [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路径]

    时间:2019-04-15 03:25:0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 在目前的初中地理教育中,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存在着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现象,怎样改变这种局面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学习知识是在已知与未知的矛盾中进行的,培养学生的兴趣,把案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学 综合能力 创设情境
      1.绪论
      目前初中地理教育面临的最大尴尬,就是地理不作为升学考试科目而受到极大的冷淡,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改变这种局面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成功的教学活动应伴随着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的。在浓厚的兴趣下,学生的潜能能得到充分展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兴趣,案例、问题、情境引入方法的应用是很重要的。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年来中考改革一贯坚持和倡导的方针,对中学各科教学的改进和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地理从会考到中考的变化,对中学地理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突出和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责任重大,而且大有可为。综合能力,是指在中学所有文化基础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涉及的知识表现为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要求学生必须准确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必须具备开拓和创新意识,必须领会各学科中蕴含的基本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以系统全面、综合深入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它不仅反映出当今世界知识和科学由高度分化到高度统一的新趋势,而且体现出未来社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新要求。
      2.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和精诚合作。
      2.1中学地理教学的特点
      正确认识地理学科的性质、特点,从学科教学实际出发,把学科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地理教学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富有实效。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特点。地理环境在物质组成与运动过程的复杂多样,使地理教材包括的内容范围广、种类多,因此构成地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地理教学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因而形成综合性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入了解和认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自然、人文现象,并能与其他众多学科建立广泛的联系,使学生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形成完整的认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使地理教学过程成为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过程,使地理知识成为科学的知识体系。
      地理学科教材表现形式上的综合性。图文并茂、图文并重,是地理教材的一大特色。以地图为代表的教材图像系统,提高了地理教材的表现能力,消除了地理事物同学生认知之间的时空障碍,以丰富的容量和巨大的跨度,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来表现地理知识的博大精深和密切联系,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运用地理图像进行教学的过程,无形中也成为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紧密结合,使地理思维更加丰富全面,在认识区域乃至全球地理环境特征及发展变化规律上为学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2要加强教材外部联系的分析
      在充分认识教材知识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教材的外部联系分析,弄清各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关联系,明确彼此间的重叠、交叉、衔接和融合点,确定学科知识迁移和横向渗透的分工与协调,进而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方法,达到最佳效果。
      2.3培养综合能力的方法
      2.3.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画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引入平面几何知识来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推导式迁移。
      2.3.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又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极点为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断气旋、反气旋图中气流水平流动方向与气流垂直流动方向的关系特点等。
      2.3.3提问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借以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提问教学的关键在于设计问题。教师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提问的目的和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3.主要教学方法
      3.1启发诱导法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要尽量燃起学生这个主体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热情,因而启发诱导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思考性结尾,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条理化,而且使知识升华。如在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后,可让学生思考:从散射的观点看,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可浑浊的天空为什么呈灰白色?经过诱导、思考,学生认识到:浑浊的天空空气中含有许多尘埃、水滴,质点的颗粒较大,它们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散射能力几乎是相同的,只能漫射出白色光线,所以浑浊的天空呈灰白色。
      学起以思,思源于疑。这样的提问式结尾,使得讲课虽然结束,然而思考仍在继续,既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3.2发散法
      发散式提问主要强调运用发散思维,即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思考,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根据发散思维的具体方式,这种提问可分为三类:   3.2.1横向对比式
      要求学生分析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私立事物、地理现象,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似点,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其共性和个性。比如,讲北部内陆两区一省“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时,可以联系到新疆和青藏地区的农业。提出以下问题:(1)该地区的农业特点同新疆和青藏地区的农业特点有何不同?(2)这三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有何不同?
      这样的横向对比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这三个地区农业分布的特征及其农业特色,还可以使学生解释为什么这样分布,认清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分布的影响。
      此类提问多用于复习、总结,还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将分散、零星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分类,构成一个有序的知识体系。
      3.2.2多项综合法
      这种提问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和综合性,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使用此类提问,可锻炼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描述能力,地理知识的归纳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问学生:上海发展钢铁工业有哪些有利条件?你认为,上海是否应该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这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学生首先必须分析影响钢铁工业的各个地理要素,包括上海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济和交通状况、技术和市场条件、环境效应等,从中归纳出哪些因素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哪些不利,然后对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综合比较,有时还要考虑上海在全国所起的作用,以及上海的发展方向等。最后,指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2.3逆向假设法
      即从事物的结果或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甚至违反常规,在假设一些不可能出现的条件下提出问题。比如,在讲黄河时,提问:假如黄河是一条江阔水深、水量丰沛、泥沙含量极小的河流,它能不能也叫做“黄金水道”?这样提问可以锻炼学生灵活多变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的创造性学习精神和强化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和理解。
      3.3图文法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和文字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运用地图提出问题,将传授地理知识和训练读图能力有机的结合,是地理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利用地图提问的方法很多,如:一图多问、多图多问、带问看图、看图回答等,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如,讲“南亚的地形”时,充分利用“南亚地形图”设问:(1)南亚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2)中部的平原主要由哪两条大河冲击而成?这两条大河的发源地和河口各在哪里?(3)南亚的哪些国家位于山区?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的大部分?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和恒河平原的大部分?(4)哪个国家位于面积较大的岛上?
      3.3.1案例引入法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案例引入方法的运用,就是通过创设一种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探索、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自主地学习。
      譬如,在初一教材“时区和日界线”的新课上,我以这样的一个案例引入:麦哲伦船队经历千辛万苦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再回到西班牙,船员们在兴奋之余惊奇地发现:航海日志上明明写着这一天是1522年9月5日,而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9月6日,这是怎么回事?船员们一直到死都未能搞清楚这丢失的一天哪里去了,大家能不能帮忙把这一天找回来呢?通过这个案例,同学们的兴趣自然而然的被吸引到这节内容难点上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授有关时区、日界线的概念和换算关系,顺水推舟,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探索,把这丢失的一天找出来,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又如,在讲述“区域地理”的时候,我引用了这样的一则案例:“现在国家鼓励个人或企业到西部去投资创业,假定我们班集资在新疆乌鲁木齐创办一个制糖厂,但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当务之急是培养专业人才,请大家出谋划策,各抒己见,他们到哪里接受制糖技术的培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并作发言:有主张到广州、深圳的,也有主张到东北吉林的。从他们的争论中,我看出他们对新知识的期待,至此顺理成章地进入本次教学内容中来。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引入短小有趣的案例,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和适当的表演,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又可把枯燥乏味的讲述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3.3.2问题引入方法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在已知与未知的矛盾中进行的。关键是地理教师要抓住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来揭示矛盾,让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惑,期待着答案,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3.3怎样设计问题
      近年来,问题情景的创设广泛地用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其特点是当学生要求解决新的、未知的地理知识或地理技能的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促使学生原有的认知与新知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问题教学”理论的专家认为:这将成为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动力。
      地理学科思维上的综合性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和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在认识地理事物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时候,必须以综合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特征为目的,通过综合-分析-综合的认识过程来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对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出发,强化对事物整体的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大有好处。
      4.结语
      在地理教学中突出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地理学科认知层次与扩展能力得以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对其他学科认知层次和扩展能力的发展、提高将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地理学科帮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客观世界,树立和加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对从微观上认识客观世界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而言,可以防止和纠正学生在学习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向,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养成重视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的良好习惯。地理学科在知识构成上文理兼备相互交融,特别擅长从空间的角度对各人文科学进行阐述,同时也为各人文学科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有效的方法。古人“左图右书”的读书方法,“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治学准则,文史哲和天文地理有机融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经典文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地理学科具有先天的优势和独特的功效。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从多角度、多层面突出和强调综合的思想,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相关热词搜索: 中学生 综合能力 路径 培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