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把握语文课程定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19-04-12 03:16:2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就在于过分注重文章内容的分析和主题的理解,满足于读懂了的层面,因而也导致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低下。要想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就要建构新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学习体系。
      关键词:语言性;语言素养;语言形式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
      曾几何时,打开语文课本,即使入选的诗歌也是贺敬之的《回延安》这种半个世纪前的“流行歌曲”,即使有那么一两篇经典课文,如《孔乙己》《狂人日记》《荷塘月色》等,也被语文教师无限上纲,讲得味同嚼蜡、形容枯槁。
      进入21世纪,新课程标准颁布,曾经令我辈翘首企盼,至今却又失望之至,正是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在大江南北,“泛语文化”倾向正在荼毒着本就千疮百孔的语文教学。语文课成了无所不包的课,语文课上得什么都像,像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气象课、生物课……但唯独不像语文课。更有“语文味”的倡导者倡导语文课“百味杂陈”,唯独没有“本味”。
      以鲁迅的名篇《孔乙己》为例,我曾经看到一本八十年代编的教案精选,其中《孔乙己》的教案充斥着阶级分析学说,而一位老教师直到九十年代末还在用那个教案讲课,还讲得津津有味!有一位教师上《孔乙己》的第二课时,授课内容主要是从社会和个人角度探讨孔乙己“死亡”的必然性,最后得出是“封建制度、思想、文化”害死了孔乙己。就整节课的具体过程来看,我感觉学生就是被老师牵着鼻子到处“贴标签”,最后贴上“封建制度、思想、文化害死了孔乙己”的大标签就算大功告成了。因此,我也只能给这节课贴上“社会学”的标签,而并非“语文课”。真正是刚脱“阶级论”的长衫,又着“社会学”的马褂。
      在教学一线,语文教师所上的课,可以说大多数都是这种“贴标签”的课,小到比喻、拟人、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大到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优越性、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问题是,考试也这么考,谁会“贴标签”谁就会考高分,结果导致语文教学全局性的质量不高。由此可见,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就在于过分注重了文章内容的分析和主题的理解,满足于读懂了的层面,其实就是仅仅解决了这篇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泛泛而读,其实并没有深入。例如,阅读《海燕》一文,就是理解“海燕”“海鸥”“企鹅”的象征意义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话的内涵,却没有深入品味、体会、分析具体语言形式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意图的。即使在一些公开课上,有些课堂教学的设计有时是因为不能没有“品味语言”这个环节而设,例如,“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仔细体会”,让学生走走过场了事。
      岳增学老师认为:语文课程的本质错位,是语文教学饱受诟病的根源,是新课改的先天不足……语文教育就是以语言为本位的课程实践,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语言性。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我们必须明确: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为本体,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具备与其学历相当的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语言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体现在学生语言学习的有效性上。
      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无失望地看到:教师通常对文章内容、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过分关注,而对具体的语言形式关注不够。因而也导致出现了一线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现象:学生缺乏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二、建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语言学习体系
      语文课堂教学究竟如何落实语言学习?如何才能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我们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通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感悟语言、品味语言、欣赏语言、创造语言,进而丰富发展语言。学习语言就要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分析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美化和深化。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提出了语文教学的16字方针: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关注语言、熏陶语感。为此,我们必须建构的语文课堂教学新语言学习体系。
      1.语言学习的三种方式:品味、感悟、分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品味”是仔细体会、玩味之意,那么“品味语言”就是仔细体会、玩味语言。“感悟”是有所感触而领悟之意,“感悟语言”就是对语言有所感触和领悟。综合上面两种方式,其实都是对语言的浅层的感性认识,还需要分析语言,以达到深层的理性认识的层面。“分析”的意思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跟综合相对)。那么所谓“分析语言”就是把语言拆分,分析其形式,找出具体语言形式与整体意图之间的关系,探寻语言运用的规律。这样,学生对语言的认识才不会肤浅和感性,长此以往,才有可能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
      2.语言作品学习的一般步骤:意图——语言形式——意图
      东方人所特有的整体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对于语言作品的介入只能是从整体入手,所以介入语言作品首先是整体感知作品的意图。显然,这种对于意图的感知是没有关注具体的语言形式的,就像我们对于一个人的最初印象一样,是整体的、感性的、模糊的,但基本的意图还是能够体会到的。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目的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语言作品意图的把握,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达成作者要表达的意图。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语言形式分析,要适当运用语言知识去分析语言形式。例如,词语的选择,句式、修辞、意象、标点符号的使用等。
      在语言形式分析的基础之上,学生对于语言作品意图的把握会更深刻,由此稍加引导,就会使学生对语言作品意图的把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进行深化、升华和拓展。这样,我们对于语言作品的把握基本上遵循了“整体——局部——整体”的思路。
      3. 语言学习的两种途径:口语和书面语
      语言学习应该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也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语言学习体系中,学生的语言实践历经了语言品味、感悟和分析的全过程,并且以口语实践和书面语实践的形式出现。因此,在两种实践中应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历练语言,在语言分析中学得语言,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言,并由此充分体现出语言实践性的特点。   三、笔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我们已经认识到语文教学的课堂是语言的课堂,不仅要学习语言内容,更要关注语言形式,必要时还要关注文章(或文学)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说,语言作品的形式实际包括两个内容,即语言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语言运用形式,或简称作品形式和言语形式。
      例如,钱理群教授的《名作重读》里面有一篇文章《〈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提到:作者有意选用“小伙计”作为小说的叙述者,是为了完成一个“看/被看”的叙述模式。其实,叙述者、叙述模式等也是作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写作意图的形式的东西,与之同样重要的是作品的语言形式。例如,有一位教师讲授《孔乙己》时,就非常注意作者的用词,通过对词语隐含信息的探究,让学生准确把握篇章的整体意图。在这节课中,他引导学生分析了这样一些词语(其中有一些是虚词):踱、排、窃与偷、立刻、竟、时常、大约和的确……最后教师通过“思考一下鲁迅先生通过这篇文章在呐喊什么”一个问题又回到对文本整体意图的感知,遵循“整体(说说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孔乙己)——局部(词义分析)——整体(这篇文章在呐喊什么)”顺序完成了读者对于鲁迅作品的解构,实现了学生与作者的视界融合。
      1. 词义分析的范例
      笔者在讲授杨绛的《老王》一文时,主要抓住了五个词语进行分析:“取缔”“组织”“镶嵌”“幸运”和“愧怍”。引导学生通过上下勾连、联系全文体会几个词语的词外义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读者的视界逐渐融合起来,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匠心独运。
      2. 句义分析的范例
      在教授《端午的鸭蛋》一课时,笔者利用几个疑问句(其中两个是反问句)来作为理解文本的切入点,通过上下勾连,联系全文来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意蕴。以文章第4、5、6段的三个问句为例:三段文字一共出现三个问句,分别是“鸭蛋有什么好挑的呢”“这(鸭蛋络子)有什么好看的呢”和“这能行吗”。通过“为何会有此一问”“怎么回答的”“立场有何不同”和“作者为何会站在这种立场写作”等问题让读者更加深切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看似不经意实则大有用意的特点。
      3. 意象分析的范例
      诗歌经常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传情达意,所谓“立象以尽意”。所以,对诗歌的解读以意象为切入点,同时关注具体的语言形式应该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但是诗歌阅读又不能走入理性分析的怪圈。所以,在对《雪》的授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南国的雪”“北国的雪”和“雨”三个意象进行比较,体会诗歌中精微的不同意境,进而理解诗歌深刻的意蕴,从而实现了教学意图。
      [参 考 文 献]
      [1]王尚文.语感论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钱理群.名作重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王荣生,韩雪屏.新专题教程:语言知识新视点(初中语文1)[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李雪虹)

    相关热词搜索: 课堂教学 语文 语文课程 把握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