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电影命名艺术探析_认知语言学 王寅 pdf

    时间:2019-04-11 03:25:4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 片名被喻为一部电影“浓缩的灵魂”,它不仅能直观生动地传达影片的主题信息,还能激活观众的想象空间,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电影命名不仅是一门语言艺术,也是一门认知艺术。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即范畴与原型理论、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机制、省力与求好的认知原则等,对中国电影命名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从中领略中国电影命名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 电影命名;认知语言学;电影片名;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已经走过百年的发展历程,涌现出数以千计的优秀作品,成为一种广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形式。经典的电影让人印象深刻,出色的片名更是让人念念不忘、回味无穷。本文拟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电影命名进行初步探析,从中领略中国电影命名艺术的意蕴和情趣。
      一、范畴与原型之于中国电影命名的“直观达意”
      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期,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新片名让人眼花缭乱,大脑为了更好地认知它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加以理解和归纳,而范畴和原型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电影命名的认知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范畴理论与片名定类
      “范畴”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它“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①。在认知过程中,人出于本能,会采取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对客观事物加以记忆和存储,并根据事物的相似性进一步解析和分类。电影的认知世界亦是如此,人们根据不同的认知出发点,诸如电影的主题内容、艺术风格、受众群体等,把具有内在相似性的影片划为同一类型。目前中国电影类型的主流划分标准是参照人们对电影内容题材的认知,分为爱情片、动作片、喜剧片、惊悚片、科幻片、战争片等。
      然而电影是一门影像为主的综合艺术,很难像绘画、雕塑那样供人们直观的选择性欣赏,片名作为电影内容题材和观众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接触点,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导视作用,电影如果以内容题材命名就能让观众直接获取相应的认知信息: 如《倾城之恋》《天若有情》《全城热恋》《恋爱通告》《爱情呼叫转移》等,片名中显而易见的“爱”“情”“恋”等字眼,很容易激活观众的“爱情片是以表现爱情为核心的影片类型”这一认知经验;又如《英雄本色》《东方三侠》《功夫之王》《精武风云》《大武生》等,片名彰显了“英雄”“武打”“功夫”等元素,很容易激活观众的“动作片是以强烈紧张的惊险动作和视听张力为核心的影片类型”这一认知经验等,从而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加以选择。
      (二)原型效应与片名显旨
      片名作为一部电影的画龙点睛之笔,不仅能有效凸显影片的内容题材,还能准确传达影片的主旨信息,这主要依赖于命名时充分发挥片名的原型效应。
      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内部的不同成员根据各自具备的相关范畴的特征多少,表现为不同的典型性,原型显然是最具典型性的成员,也是人们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参照原型理论,一部电影可以视作一个“范畴”,它的剧情内容无论如何包罗万象、纷繁复杂,都必须依托于剧本的原始创作,而人物、事件和时空是电影剧本的三大基本要素,具有类似“原型”的地位和作用,电影如果直接围绕这些要素命名,观众就能很好地利用原型效应加以认知。
      如直接选取影片主人公命名:《孔子》《花木兰》《叶问》《梅兰芳》《周恩来》等,这些影片显然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题,且多为历史名人、伟人或英雄,有一定人缘和影响力,情节内容大多围绕主人公的生平事迹而展开,观众透过片名很容易激活相关的认知经验。
      又如直接选取影片中发生的事件命名:《南京大屠杀》《开国大典》《唐山大地震》《秋菊打官司》《杜拉拉升职记》等,观众通过对片名的认知基本能够把握影片叙述的中心话题和焦点事件,以之为参照点再联想到种种历史事实或生活现象。
      再如直接选取与影片相关的时间或地点命名:《公元2000》《失恋33天》《温故1942》《太行山上》《南京!南京!》《夜?上海》等,这些时间、地点大多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观众通过对片名的认知可以获取相应的信息,激发对影片进一步了解和探知的兴趣。
      二、隐喻与转喻之于中国电影命名的“含蓄传情”
      在认知语言学看来,电影命名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认知过程,要给片名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使之具象化并拥有艺术生命,必须依赖于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的运作。
      (一)隐喻认知机制下的电影命名
      隐喻作为最重要的认知机制之一,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进行词义扩大的过程,由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从而产生新的语言意义。认知语言学突破了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理解和研究,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认知、表述和理解客观事物的重要模式,电影当然也不例外。
      《流年似水》《花样年华》《岁月神偷》《生命如歌》《出水芙蓉》《游龙戏凤》……细品这些片名,个个精巧有趣,令人浮想联翩,虽未直入主题,若即若离之感更耐人寻味。
      以《花样年华》为例,“花”本属于植物学的认知领域,因其品种繁多、五彩缤纷,被人们赋予了繁华、美丽等意味,而青春年华同样富有美好、浪漫的色彩,人们对“花”的认知投射到时间的认知领域,有了“花样年华”的比喻。以此作为片名,不禁让人联想到最美时光的一场邂逅,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求,于是有了无拘无束的绽放,然而花开易败、韶华易逝,最终留不住、空唏嘘,叹为观止的意境怎能不引人入胜。
      (二)转喻认知机制下的电影命名
      转喻和隐喻常常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与“接近”(proximity)和“凸显”(salience)有一定的类似性,在认知某一事物时,它同时具有很多属性,人们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放在一些较为突出的、易于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凸显属性)上。随着转喻机制的运作,词语的转喻义逐渐成为词义的一部分,慢慢固定下来,成为约定俗成的表达,这对人们认知电影片名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红十字作证》《大辫子的诱惑》《决战紫禁之巅》《大墙无言》《龙门飞甲》《金陵十三钗》……没有一目了然的直接,这些片名乍看起来有点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但仔细揣摩又不难发现其中的妙趣玄机,成功营造了悬而未解的氛围,其中的意味深长观众在片中自见分晓。以2012年贺岁档的两部大片为例。
      先看《龙门飞甲》,“龙门”的本义是指一处地名,由于徐克导演的前作《新龙门客栈》广为观众熟知,借助转喻机制,人们很容易把两部电影联系起来,而“甲”的本义是指古代用皮革或金属叶片制成的衣服,因常用于战斗且具保护功能,人们认知时抓住其凸显特征,用“甲”转喻代指武器或兵士,由此不难推测这是一部剧情上和《新龙门客栈》有着连贯性和后续性、充斥着刀光剑影、激战打斗场面不断的武侠大片。
      再看《金陵十三钗》,“金陵”原是钟山的名称,因其海拔高度在南京众山中雄居第一,人们用它转喻代指南京,而“钗”原指珠翠和金银合制而成的发钿,古为女性专用,人们习惯用它转喻代指女性饰物或女性,由此不难推测这是一部发生在南京且与南京有着深厚历史渊源、主要从13位传奇女子的角度切入、表达主题与女性有关的史诗大片。
      三、省力与求好之于中国电影命名的“雅俗共赏”
      时代的进步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反映到语言系统中,就要求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在一定时间内传递最准确最精密的信息量,即认知的省力原则和求好原则,这与电影命名要求片名既要通俗易懂,又要高雅别致不谋而合。
      (一)省力原则与电影命名通俗化
      人类的言语行为总是力求以最少的耗费取得最理想的效果,意即人类行为总是遵循着一种可称为“省力原则”的内在逻辑,这个原则贯彻到对片名的认知行为中就是所谓电影命名的通俗易懂。
      电影命名通俗化,要求从观众的认知水平出发,立足于大众的文化诉求和审美取向,尽可能采用观众熟悉的、亲切的、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形式。例如,电影《有话好好说》用平实质朴却又融情于理的口语化词语命名,给观众以朴实、亲切之感,很容易拉近心理距离、激发审美愉悦。类似简单明了、生动活泼的片名还很多,诸如《手机》《桃花运》《不见不散》《瞧这一家子》《没事偷着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
      通俗不是庸俗,更不是低俗。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部分制片商一味追求高额利润,以致不惜降低影片的品味,用媚俗的片名招徕观众,如《人肉叉烧包》《风流一夜情》《杀杀人、跳跳舞》《赤裸特工》《泡妞专家》等。
      (二)求好原则与电影命名高雅化
      认知的求好原则是由Kochen和Hastings于1988年在合著的《认知科学的进化》一文中提出,它本质上要求语言的表达要精确、丰富、有价值。根据求好原则,观众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认知结构逐步完善,对电影片名的认知也要求更加内涵丰富、格调高雅。
      电影命名高雅化,要求利用语言内在的节奏和韵律,发挥其意象化、抒情性的功效,使片名富有艺术的表现力。例如电影《云水谣》,透过片名展现给观众一幅“举头望青云,云遥遥;低头观海潮,水涛涛”的美丽画卷,充满浓浓的诗情画意,很容易泛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高雅不是附庸风雅,更不是故作高深,有的片名创作者一味追求艺术化的处理效果,故意选用一些似是而非、生僻深奥的词汇,诸如《无穷动》《杀破狼》《太阳有耳》《雪花秘扇》《花吃了那女孩》。这些片名的表述模糊含混,令观众不知所云,不仅失去了诗意和韵味,还严重影响看片的热情,让观众望“名”却步。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电影命名是一门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认知艺术,准确把握观众的认知心理能对片名创作产生积极影响。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析中国电影命名,丰富和拓展了对电影命名的研究,符合观众认知规律、契合观众认知心理的片名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国电影命名艺术的魅力。
      注释:
      ① 文旭、江晓红:《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外语教学》,2001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 文旭,江晓红.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J].外语教学,2001(04).
      [2] 陈晓云,等.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 韩炜,陈晓云.新中国电影史话[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孟琳(1982— ),女,四川德阳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语言学 中国电影 视角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