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孤独者原文 [猥琐的小人物,,伟大的孤独者]

    时间:2019-02-26 03:27:2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鲁迅和卡夫卡生活在中西方的同一个时期,两位作家的生命经历和创作作品都体现着两位伟大孤独者的孤独情怀,笔者试图通过比较《阿Q正传》和《骑桶者》,从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形象塑造、个性抗争三个方面,透析鲁迅和卡夫卡的孤独情怀异同。
      鲁迅和卡夫卡是中西方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鲁迅出生比卡夫卡早两年,去世时间比卡夫卡晚十二年。两位大师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具有异曲同工性,其作品反映出来的思想更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两位大师都性格抑郁、孤独,都受过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代表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深刻影响。两位大师在《阿Q正传》和《骑桶者》中多层面地表现出孤独情怀的各异。
      
      一、从小人物的悲剧命运,透析作者孤独情怀的生命印迹
      
      《阿Q正传》中的阿Q和《骑桶者》中的“我”都是猥琐的小人物,他们的地位、境遇决定了两人悲剧命运的相似性,
      阿Q社会地位低下,是一个赤贫的雇农,以帮人打短工为生,生活孤独惨淡。当革命到来,阿Q幻想造反给自己带来“赵家的元宝、洋饯、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钱家的桌椅”,他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却孤独地走上了死亡之路,而留给看客们的却是“多半不满足”的滑稽。
      而“我”也是生活贫困,没钱买煤,为了不被冻死只能低声下气地去借煤,“我”自卑孤独,战战兢兢地骑桶而去。结果被老板娘的围裙扇走了,这导致“我”像个赌气的孩子似的“永远消失于这个冷酷的世界,飞到冰山区域”。这次借煤失败是“我”自我宽慰的妄想破灭,孤独的灵魂更加孤独。
      两个猥琐的小人物折射出两位大师相似的孤独情怀。鲁迅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族,迫于生计寄居舅家,被视为乞食者,目睹族人之间的倾轧。鲁迅曾说“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大概可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后来他留学日本,在异域受到白眼,使鲁迅亲自体验了民族被歧视的耻辱:第一次出版文学杂志,他试图以文救国遭到失败,品尝了失落的滋味;大量阅读了西欧近代著作,他受到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影响。更加强了他精神中的抑郁孤独。然而抑郁和孤独激发的却是鲁迅改造现实、批判黑暗的理性激情。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阿Q的悲剧结局是鲁迅经历过自身孤独苦难之后的民族自省,孤独情怀则表现为同“匕首投枪”一样伟大的“孤独的斗士”精神。
      而卡夫卡出生在一个原是半行乞的乡下屠夫变成的小工厂老板家,父亲的偏执令卡夫卡觉得“仿佛同父亲的斗争就是全部生活”;卡夫卡与母亲的关系纠缠于爱与不理解之中;他曾三次订婚,又终生未娶,他说,“主要是出于我的作家工作的考虑,是它挡住了我,因为我相信婚姻对这一工作是有危害的”。他为了描写孤独,宁可自己忍受孤独,同时失却了爱情、友谊和家庭。卡夫卡适应不了外部世界,便逃避退却,隐匿在自己的私生活里。可以说卡夫卡害怕孤独,但更害怕失去孤独。猥琐的“我”的悲剧命运是卡夫卡孤独心理的生命影射。
      
      二、从小人物的形象塑造。透析作者孤独情怀的生命指向
      
      《阿Q正传》和《骑桶者》都成功地塑造了小人物形象,分别代表作者完全不同的生命指向。
      阿Q是最具国民劣根性的代表,他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他从不正视现实,而是自轻自贱、自欺自慰。他对革命的认识十分幼稚,却真实地反映了阿Q改变自己生活的自发要求。带着浓厚的奴隶意识,长期的封建压迫使他的独立自我迷失。阿Q只是以一个真实活物的生命形式存在的躯壳,在自然生存规律面前自我安慰而最终灭亡。
      而“我”处在寒冷与缺煤的困境中,选择“骑着煤桶”飞翔这种方式去借煤,是为了避免失败:“我”的要求是最卑微的,“一铲最次的煤也行”,“如果你们给我两铲,我就喜出望外了”;对于寒冷的生存世界,无力改变,对借煤没有足够的信心。借煤失败是“我”自身性格造成的。“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可见老板娘可能确实没有看见“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的“我”:“‘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敲六点,我们关门吧”也在情理之中。老板娘“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只是“我”的不确切判断,“我”所遭遇的“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也可能是劳作结束时的收工整理,所有这些“我”的臆断导致的后果当然只能由“我”自卑敏感的性格来负责。
      鲁迅和卡夫卡都处在一个旧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面临危机并失去原有价值而另一个新文化体制尚未建立的转型期。《阿Q正传》通过阿O的个像塑造及其周围人物的群像塑造,表现出其改造“国民性”和反封建的思想观念,体现了鲁迅抑郁孤独情怀被激活后的迫切坚定的“立人”“兴国”的理想。鲁迅是立足于现实,是对本民族生存现实、民族文化的揭露和批判,指向中华民族的精神改造。而《骑桶者》的虚构的情节为读者解读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层面。有一种解读可以是这样:老板娘一个无意的动作挫伤了“我”自卑孤独的心灵,而读者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孤立和疏离,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卡夫卡作品是对人类生存困境进行了形而上的拷问和追寻,指向人类内向的自省。
      
      三、从小人物的个性抗争。透析作者孤独情怀的呈现方式
      
      阿Q和“我”是生活中的弱者,社会底层人物,像任人摆布的玩偶,其实两人都具有抗争的底线,都采用了个性抗争的方式――尽管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虽然常用精神胜利法自欺,但弱者阿Q也有对命运的个性抗争。阿Q为无姓而争,希冀攀上高贵的赵姓,却受了赵太爷一个嘴巴;阿Q为无财而争,“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阿Q为无业而争,向抢了自己工作的小D发动“龙虎斗”,打了个平手;阿Q为无女人而争,跪下向吴妈求婚而得了秀才的毒打;阿Q为留名而争,临刑前,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但终于没有唱出“好汉”二字来。所有这些都表明,阿Q也为自己的生存而一次次地进行个性抗争,而上演时却成了看客眼中的滑稽小丑,背黑锅的死囚。《骑桶者》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我”选择飞翔方式是因为害怕失败,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撤走,在被围裙扇走赌气地飞离时,“我”喊出了两句悲愤的个性抗争――“你这个坏女人”,这是“我”自认为被社会抛弃之后,“我”主动抛弃社会。
      鲁迅在《阿Q正传》中主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注意对现实生活细节的观照,并较真实地予以再现。阿Q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现实主义典型。鲁迅也融进了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阿Q的“先前阔”是民族自大的象征,“癞疮疤”是封建思想和社会弊端的象征。阿Q的孤独不安是属于广大国民的,鲁迅写《阿Q正传》旨在批判“阿Q精神”,也呈现出作者面对全体国民愚昧时的孤独情怀。而卡夫卡在《骑桶者》中主要运用表现主义手法中的荒诞形象塑造和直觉描写,表现对政治事件所抱的旁观态度。作者给我们编造了一个真实的谎言。他的孤独情怀呈现为奥匈帝国行将崩溃时代人们真实的心灵:个人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而产生的孤立绝望和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
      鲁迅和卡夫卡有着几乎相同的生命印迹、哲学修养和孤独情怀,如果说鲁迅一生抑郁孤独,却表现出孤独反抗、韧性的战斗精神,那么卡夫卡则敞露着其敏感孤独的弱性人生哲学。正所谓一个是执著的顽强的战士,一个是厌世的懦弱的小职员,一个是强的斗士,一个是弱的天才。两位是中西方独特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奇葩,不自觉地关注各自民族文化的隐痛。两位伟大的孤独者是世界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奇迹,可谓双峰并峙。
      
      参考文献:
      [1]《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2] 《鲁迅的孤独意识及其小说创作》――《名作欣赏》,2008(14)
      [3]《面对死亡梦魇的异途选择――鲁迅(墓碣文)和卡夫卡《(梦)之比较》
      [4] 《(骑桶者)的故事重构》――《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25)
      [5] 《卡夫卡》――《外国小说欣赏教师用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7
      [6]林潮,陈晓涛,《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使命意识和孤独意识》
      [7] 《人与世界的不可通融性:(骑桶者)》《名作欣赏》,2008(4)
      [8]《从(阿Q正传)看鲁迅对西方文化的洋为中用》――《中华魂》,2009(3)
      [9]《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

    相关热词搜索: 猥琐 小人物 孤独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