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教学效果_关键词句具体化,教学效果最大化

    时间:2019-02-23 03:29:5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对文章、段落、句子的理解,最后都得落实到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研究上来,因为这些词句集中表现了文章的精髓和作者的情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切人口。
      一、客观意义的具体化
      维果茨基曾经把词语的内涵�分为“个人内涵”和“客观意义”两部分。所谓“客观意义”,指的是词义中最稳定、最统一和最精确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字典、词典上的解释)。而斯米尔诺夫指出:“词语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的作为‘客观意义’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类个体生命活动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也就是说教师不只是让学生读懂词语的客观意义,更要体会出词语背后的意蕴与情感,感受那言尽而意未尽之意。有时只需要适当地将词句的“客观意义”具体化,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海伦・凯勒从小遭受了怎样的不幸呢?
      生:“不幸的小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我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知道海伦遭受的不幸是:她从小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
      师:海伦从小什么也看不见,她看不见什么呢?
      生:她看不见蓝蓝的天。
      生:她看不见盛开的鲜花。
      生:她看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长什么样,也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
      师:小海伦不仅什么也看不见,而且她什么也听不到,她听不到什么呢?
      生:她听不到小鸟的叫声。
      生:她听不到雨水飘落、风儿刮过的声音。
      生:她听不到爸爸妈妈那亲切的、充满关爱的叫声。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对关键词语“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理解并没有错,乍一看,似乎也没有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但仔细一想,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学生只能直接理解出“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这只是词语的客观意义,但由这个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海伦所遇到的不幸吗?可能仅仅是知道她的不幸而已,知道她的不幸和感受她的不幸完全是两回事。如果学生没能有切身感受到她的不幸,那就不能走进海伦的内心,那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浮于表面。
      二、情感体验的具体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而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正是情感的喷发点。
      1.创造条件,直接体验。有人说:“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创设条件,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文本所描述的或相类似的情节或情感,这种直接体验感受程度之深、效果之好,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比拟的。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出示: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这句话中的“重重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我从“重重地”感受到老天鹅飞得很高,落下来很重。
      生:“重重地”说明老天鹅摔得很重,很疼。
      (师请全体同学站起来,右手握拳,重重地砸向自己的左手。)
      师:再读这句话,你对“重重地”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老天鹅很勇敢,他为了天鹅群不惜牺牲自己。
      生:我觉得老天鹅不仅仅是在用身体破冰,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在破冰。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对关键词句“重重地”的解读只是凭印象初步理解,这是肤浅的,那么怎样让学生的理解向纵深发展?教师用“以拳击掌”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重重地”这三个字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与老天鹅那种不惜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情感引起了共鸣,从而深刻地解读了文本。
      2.细化过程,还原体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因某些场景不可操作或不能操作,并不能对所有关键词句都可以直接体验。为了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感受深化,教师须尽可能把这个文本中情感体验的过程具体化、细节化。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传神,是哪一个字?
      生:是“扎”。
      师:一根铁钉怎样才能扎得进去呢?
      生:应该是直立在地上,或至少是斜立在地上,才有可能扎得进去。
      师:铁钉一般有多长呢?
      生:长的有五六厘米或是更长,短的一般是两厘米左右。
      师:就当扎进黄晓文脚里的是最短的一根铁钉,那也应该有两厘米左右,两厘米有多长呢?
      (生查看有刻度的直足,用手比�出两厘米的长度。)
      师:这铁钉是在什么情况下扎进去的呢?
      生:是在黄晓文背着麻包的情况下。
      生:不仅仅是背着麻包,而且还是在奔跑的情况下。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铁钉“扎”的程度有多深呢?
      生:铁钉应该会全都扎进黄晓文的脚里。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引导,把“扎”这个动作发生的经过具体化了。只有“扎”的深入了,学生才能尽可能地在自己头脑中还原黄晓文的那种疼痛;只有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痛,才能与黄晓文那种不顾艰险、不怕牺牲、一心为了人民群众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假义冲突”的具体化
      冲突是戏剧中所常见的,正是各种矛盾冲突使整个剧情达到高潮。这些矛盾冲突有些是直接的,而有些不是很明显,我们姑且把这种冲突称之为“假义冲突”。教学中如果能发现这类冲突,并将其具体化,往往会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海伦・凯勒摸什么摸出了血?
      生:她是摸盲文摸出了血。
      师:你知道盲文是什么样的吗?
      生:盲文就是纸上有几个凸起的小点。
      (师出示盲文图片。)
      师:海伦・凯勒是摸那些凸起的小点摸出了血,那这几个小点印在哪儿的呢?
      生:纸上。
      师:盲文虽有小凸点,但毕竟还是印在纸上的啊。海伦・凯勒实际上摸什么摸出了血?
      生:她是摸纸摸出了血。
      生:她实际上是双手在纸上不停地摸,摸出了血。
      师:从中你又感受到什么呢?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对“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的理解不可能出现偏差,但究竟是摸什么摸出了血,学生会直观地认为是摸盲文摸出了血,盲文是什么?学生不很清楚,也许很硌手也不一定。教师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归结出其实是摸纸摸出了血。而摸纸竟然能摸出血来,这里面有着强烈的冲突。教师将这个冲突具体化、细节化,给学生内心带来强烈的震撼,也就更能体会到海伦-凯勒那不屈不挠的精神,从而以此作为突破口深入解读了文本。
      四、想象过程的具体化
      想象既是特定形式的思维活动,又是思维奇异的翅膀。但想象不能凭空,必须有所依托,教师须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细致化,这样才能使想象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的景色是非常优美的,在你头脑中有哪些美景呢?
      生:春天里鲜花盛开,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小鸟在枝头唱着动听的歌。
      生:春天,柳条抽出嫩绿的芽,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花草香。
      师:春天的景色真美,这园中的景色更美,你由“关不住”想到了什么呢?
      生:这园内的美景很多,关都关不住。
      生:这园内的景色好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一个劲儿地向外跑,怎么关都关不住。
      师:对,还真像顽皮的孩子,瞧,这枝红杏就已探出头来了。
      (生观察文中的红杏插图。)
      师:你能向我们生动地描绘一下这枝出墙的红杏吗?
      生:墙头这枝红杏,开得正欢呢!有的还是个花骨朵,有的张开了两三个花瓣,有的已绽开了美丽的笑脸。
      生:墙外的这一枝红杏,颜色红得真是可爱,远看像一朵云霞飘落在墙头。
      师:墙头这枝红杏就已经这么美了,更何况那满园的春色呢?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吧!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者没有让学生一开始就想象园内的春色,而是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调动起已有的记忆表象,然后和具体语言环境相联系,使学生想象有基础,再辅以课文插图的直接感观刺激,调动起学生想象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已不知不觉把想象的内容具体化、细节化了,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想象空间,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想象的内容怎能不具体而又深入呢?
      “咬定文本不放松,立根原在词句中。”在教学中,精挑细选出文本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围绕这些词句进行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咬进词句的深处,嚼出词句背后那微妙的滋味,将这些关键词句具体化,就一定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作者简介:江苏省江都市樊川镇三周小学语文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 具体化 词句 最大化 教学效果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