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引导少年儿童读经未必不可_少年毛译东电视剧全集

    时间:2019-02-18 03:28:0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最近我仔细拜读了萧宗六教授发表在2007年第1期《教育学报》的《要求少儿读经是逆潮流而动》一文后,心里升起一种隐隐作痛的感觉。   萧教授开首一句以发问的方式提出“少年儿童要不要用大量时间去读四书五经”的问题,然后以上海全日制“孟母堂”作为批驳的靶子,对自问的问题进行了铿锵有力的回答:少年儿童用不着花大量时间去读四书五经!的确,笔者也认为,让少年儿童花大量时间读“四书五经”是没有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少年儿童不用花任何时间来读经典。
      在今天,对少儿普遍性地实施读经教育被认为不是与时俱进的,而是逆潮流而行的。而我个人认为,引导少儿读经有着不可小视的人生修养意义与价值。只要愿望足够,能力可为,即或是“逆流而上”地引导少儿读经也未必不可。少儿读经的最佳方式是“素读”。
      
      一、引导少儿读经意义深远
      
      所谓读经,并不是仅仅读“四书五经”,而是指诵读经典。台湾王财贵教授是一位在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奔走呼号倡导小孩子诵读经典的学者。王财贵教授认为,所谓经典,就是指有典范性、权威性、原创性和奠基性的古今中外的著作。所谓经典的典范性,指其能起标准、规范作用;所谓经典的权威性,指其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指导作用和崇高威望;所谓经典的原创性和奠基性,是指其可以为文明奠定根基,为人生开启智慧,为行为作示范,为创造作指南。读经典贵在得意忘言,领会精神,开启智慧,陶冶性情,修正行为。
      
      1 引导少儿读经对其成长具有直接的积极意义
      第一,增加少儿识字量;第二,让少儿熟悉朗读吟诵的感觉,培养其朗读能力;第三,锻炼和增强少儿记忆力;第四,让少儿先把一些经典囫囵吞枣地吞进肚子里,待其用一生的时间慢慢去咀嚼经典中蕴含的大道理、大精神和大学问,为其做好人、做好事提供大的指导准则。
      
      2 引导少儿读经旨在让他们学会做生活的“大学生”
      我想用说文解字的方式来解释“大学生”这几个字的内涵。《三字经》中讲“三才者,天地人”。天、地和人都是茫茫宇宙中的“才”。《道德经》讲“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可是人要想能够成为四大中的一大就需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人需要效法天的“自强不息”精神,又需要效法地的“厚德载物”的宽容博大精神。作为人,你一定要对得起这个“大”字,“大”字是自然的“人”下了“一”的工夫,这个“一”就是人的文化修养,就是人作为社会人的内涵的广度,通过读经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有了知识的广度,还要有深度。如何求深度?那就是“学”,“学者,觉也”,头脑和心灵不断觉悟、觉醒,不断反省顿悟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论语・学而》中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能够把“学”到的再用到实践(“习”)中去服务于自己和他人,的确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只有有了真正的广度和深度,你才可能有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勃勃生机,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充满精神活力。
      当然,少儿刚刚读经典时读不出上面的含义来,但以后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这些含义就会浮显出来。儿童时期养成正确地描绘和看待人与事的习惯非常重要,而这个习惯更多地来自于经典的熏陶。
      
      3 引导少儿读经典可以丰富其心灵
      经典书籍是“三度”书籍,即有高度、广度和深度的书籍。
      古今中外的经典分别涉猎一些,对于少儿心灵的境界的提升不无帮助。教育者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少儿提供经典的书籍,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如果我们教育者没有愿望、勇气和能力给孩子提供滋养心灵、促其文化成长的机会和载体,就如同台湾学者王财贵教授所讲的那样是在制造文化侏儒。
      我看到一个报道说,有些像沿街卖艺一类的人为了满足少部分人猎奇的需要,他们就把偷来的婴儿装在罐子里面,只露出他的头来养他。过了十几年,再把罐子打开,他就比天生侏儒还要矮,这叫做人造侏儒。我讲这个故事是要说明人除了身体的长大之外,还有内在精神层次的成长。有些人不幸患了文化的天生侏儒症,比如他生长在原始丛林民族中,没有文化的陶冶,心灵没有成长,这种人叫天生的文化侏儒。但是如果生长在像中国这样一个有五千年高度文化的地方,而我们的国民居然没有文化的成长,那么这是不是叫做人造的文化侏儒?
      我们做教师和家长的,为了不把孩子变成人造的文化侏儒,就一定要给孩子们文化经典的熏陶。古人说:“经书为稻粱,史书为肴馔,诸子百家为醯醢。”古代著名的诗词歌赋、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等,都会使人的心灵在经典文化的滋养下变得丰厚、博大。
      近年,西方一些国家的大学纷纷创建“孔子学院”,说明中国儒家文化是具有世界文化价值的。
      
      二、少儿读经的最佳方式是“素读”
      
      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泛读、诵读、朗读、精读、研读、闲读、品读,各有各的趣味。对于读经典而言,我比较欣赏朗诵的读法:大声照字面读,直到背出来为止。这种方法似乎与目前的一个术语“素读”相契合。
      对于“素读”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家阿城说:“素读”就是“你不带你的意见去读”。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一书中对“素读”作了如下的理解:“‘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这种做法的终极目标体现在积累上:在童蒙时期输入大量的文字信息,以期将来达到厚积薄发之功。削兰成在《中国文学史话》里作了这样的比喻:“素读”好比通灵感应,“虽不知底细,但已开阔了胸襟,只觉得我家的街门与屋瓦也是在《尧典》的世界里”。南怀瑾先生说,“素读”是一种朴素纯粹的读,一种“不求甚解”的读,一种声音朗朗、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的读,一种“唱歌”一样的读。所谓“素读”,就是直接阅读原著,朴素地理解原意,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读,慢慢地深入到原著中去,由不知所云到一知半解、由似懂非懂到逐渐弄懂作者的意图,理解书中的思想,“素读”最终需要“读懂作者,读懂作品,读出社会,读出历史,读出自我”。
      南怀瑾先生认为,现在的学生读书是“中学以后,小学的不要了;大学以后,中学的不要了”。而他那个时代却是“老师说读啊,我们就开始吟唱了……结果几十年过去了,还装在脑子里”。难怪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意思是说,一个人努力 地读过不少书,写起文章来就像玩乐一般潇洒自如。有人曾经问日本著名作词家佐藤八郎先生:“为什么您总能写出好诗呢?”他回答说:“因为我记得很多诗,能够背下来的有5000首左右,知道大概内容的有50000首吧。这些诗都装在我脑子里,它们在我自己写诗时给了我很大帮助,让我能够写出好的诗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写不出好诗。”这其实就是常言所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坚持“素读”就是在下“劳于读书”和“台下十年功”的工夫。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天才满世界》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向他(创业家井深大先生)请教“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他回答说:“就是要大量地死记硬背啊!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字。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做过这种‘素读’练习。汤川秀树先生从3岁就开始接受这种训练了。那时候他学习了《论语》、《孟子》等。少年时代自己又读了《老子》、《庄子》,觉得很有意思。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量子力学出现时他一下子就理解了,而其他人却不理解的原因。”
      “素读”拒绝浮躁,拒绝功利,拒绝好高骛远和投机取巧。让少年儿童以“素读”的方式读经,如果有老师教读,就跟老师读;如果不需教读,只需引导,就是自己跟书读;若有录音,就跟录音机读。在“素读”经典时,摇头晃脑地读,有情趣;拍手跺脚地读,有乐趣;打着快板或和着音乐读,有艺趣……让少儿“素读”,就是在阅读或观赏时不加任何个人的偏见或喜恶,而是平和地完成。它是一种返璞归真的阅读方式。“素读”就如同饮功夫茶,需要在慢悠悠的品味中体会个中意境和韵味。
      在今天这样一个追求快餐文化和即食文化的时代,用短视的眼光培育青少年,让他们对经典文化闭目塞听,给他们的影响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问题,而是“书到用时方恨无”的问题。所以,虽然引导孩子读经的阻力不小,但我认为,凡事贵在坚持,坚持就是胜利!正如唐朝诗人杨巨源所说:“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春天树刚发的芽是微弱的,是稚嫩的,但新黄嫩芽慢慢会变成新绿,进而变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成熟之绿。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在读书中、背书中、唱书中、品书中、悟书中得到成长与滋养吧。
      
      编辑:许丽艳

    相关热词搜索: 读经 少年儿童 未必 引导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