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讨论”使课堂教学熠熠生辉:熠熠生辉

    时间:2019-02-08 03:23:1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专注于问题讨论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针对中学学生的实际,主要从讨论课前的准备工作,掌握问题的深浅程度,把握讨论的层次,以达到对时间的最佳控制;兼顾层次,保证课堂时间和效率;注意组内分工,团结合作;营造讨论的良好氛围;适时点拨,统一目标;讨论的过程不要拘泥于相对固定的形式等几方面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讨论 问题 课堂教学 中学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众多的为师者们早已成了弄潮儿中的一员。然而对于这么多人的功过是非,很难“一言以蔽之”。在此,我只想就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一节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众所周知,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口号,在教学中也强调让学生们尽可能都“动”起来。而作为学生活动之一的“课堂讨论”也因其简便快捷、学生参与面广而显得倍受教师们的青睐。殊不知,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好,“讨论”不仅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还会演变成“泛滥成灾”的局面。目前我们课堂讨论的现状是:讨论无中心主题,乱哄哄,不管是老师提问,还是学生提问,只要有问题,授课者就让学生们讨论,以致“讨论”几乎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模式;提出的问题不论繁简,所用的时间几乎没长短之分,致使有的问题耗时过长,而有的问题则分析不透,致使讨论大多无效;学生层次不同,这组没讨论好,那组已经结束;小组中只有少数活跃分子参与讨论、发言,其他多数没事做,吃“白饭”;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很难在讨论中达成共识;教师不能对讨论结果予以及时点评、总结;流于形式,成为点缀,完全是调节课堂气氛,赢得评课教师彩声的必要手段,为讨论而讨论……总之,主要是由于教师组织讨论的盲目导致学生讨论效果的低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我们的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教师对文本的“创新性误读”导致游离文本的空泛讨论。其次,教师追求时髦、急功近利的思想促使为能体现学生主体性而滥用讨论。教师开放了教学空间,学生参与是凸现了,表面上很热闹,实际上低效或无效,抹杀了学生有深度的独立思考。这样的表现很容易让人怀疑是否会收到良好的成效。为此,这就更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思索。
      我们的教师到底应该为学生的“讨论”做些什么呢?我想,首先应该了解“什么叫讨论”和“为什么讨论”。“论”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分析和说明事理。“讨论”是就某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辨析。讨论是阅读教学借助教材文本,转化成为学生理解、感受、品味语言的实践场。课堂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师生、生生间的生活背景的创设下,进行自由的“论”的交往,从而养成汲取他人的长处,善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在语言交往的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和情感体验与表达的空间。讨论这种方法频繁呈现于课堂,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课堂讨论是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实施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主要途径,是深化学生认识,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是联系课堂与社会的最有效的中介环节,也是打破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沉闷课堂局面的重要手段。运用讨论能激发思维、活跃气氛,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与别人进行交流的强烈愿望,从而训练其积极思考和参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深刻理解文本。可以说伴随着讨论而来的“自由之声”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与效果。
      为了避免上述几种不良倾向的发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有如下几点感悟:
      
      一、讨论课前的准备工作
      
      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讨论的教学,指的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一一罗列大小的重点,一一讲解,而是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全班同学研讨、交流、辩论、启发,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表现为双线形:从表面看,这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的阅读、讨论等活动为主展开的。但是实际上,它是基于教材的知识结构,并且以教师精心的策划点拨、调控为重中之重而继续的。所以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就必须在备课时钻研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抓住关键、努力于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讨论的问题。作为教师,首先应清楚,这一节课大体上有哪些问题,并提前加以区分,什么问题需要讨论,什么问题不需要讨论,一般地说,讨论的问题不宜过多,尽可能做到当用则用。因为在课堂上除了“讨论”外,还应给学生充分的阅读理解和思考的时间,以及动手操作解答的时间。要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二、教师要掌握问题的深浅程度,把握讨论的层次,以达到对时间的最佳控制
      
      学生讨论是自主性学习的主要方式,但不能自由散漫地进行讨论,而是要选择时机,在教师组织指导下进行讨论。相对浅显一点儿的问题,讨论的时间要短,反之则时间要长,这样既可以避免时间的浪费,又可以使每个问题都得到较透彻的理解。
      1.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处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怎么做。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操作,找到问题的关键。这样学生对问题就会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在总结规律性之前,组织学生讨论。课堂教学中,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要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动手、动口、动脑,只有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才会对知识掌握得牢而活,只要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将大大地加强。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了自主解决问题的锻炼,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愉悦。
      3.学生思维受阻时,组织学生讨论。当教材中出现难点而使学生思维受阻,或优秀生提出新的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又不理解时,老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组织学生讨论,展开讨论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就喊停,终止了讨论。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着小组讨论的质量,所以即使受40分钟的限制,即使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既然组织了小组讨论,教师就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否则,小组讨论就只能成为新课程的点缀。
      4.学生思维发散时,组织学生讨论。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应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会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经常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会使学生广开思路,萌发创造性思维,学生还能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兼顾层次,保证课堂时间和效率
      
      在分组时要注意将不同层次(如成绩、性格、兴趣、表达能力等)的学生进行合理组合;要加强对薄弱组的指导;一节课讨论问题不可过多,最多不过三个,两个足矣。
      
      四、注意组内分工,团结合作,最好把结果形成文字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要根据参与讨论的学生的水平来选择讨论的问题,一般应是学生一人难以解决,必须通过集体智慧在相互合作中才能而且能解决的问题,就像树上的果子,他一个够不到,一定要有人搬凳子、有人帮扶、有人递工具共同合作才能解决,不要提供大家讨论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使有大问题,也要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只有这样大家才会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加喜欢合作讨论。要避免学生包办,就要注意组内分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分工,同时,根据“木桶盛水”原理,即最短的一片决定盛水量,因此,衡量各组讨论效果应根据基础弱的学生的回答情况来判断。这样不仅会激发基础弱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组内互帮学习机制的建立。有了结果,但学生不会表达,最好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形成文字,这样不仅便于汇报而且会使他们印象更加深刻。
      
      五、要营造讨论的良好氛围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不能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调控课堂气氛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所以教师对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必须加以肯定,至于对与错,那是第二位的,课堂上允许学生争论,允许学生“找茬儿”。在这样一个民主、和谐、进取、开放的氛围中,学生会产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积极地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从而养成对问题的积极探讨、质疑和敢于批判的良好习惯,自觉地养成创新意识,进而学会学习,勇于创新。
      
      六、适时点拨,统一目标
      
      教师应该做学生的顾问,是个平等的参与者,站在学生的角度一起参与讨论;是个组织者,指导学生讨论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表达,如何去倾听,通过指导不仅使学生获得问题的结果,而且使学生掌握讨论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讨论素养,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七、讨论的过程不要拘泥于相对固定的形式
      
      可以采用集中讨论与分散讨论相结合,自由结组和指定结组相结合等多种手段,还可采取课堂辩论的形式。讨论的结果既允许求同也允许存异,只要有创见,理由充分合理,我们更应该鼓励后者。学生的发言要兼顾层次和人次的多元化,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要想使“讨论”发挥最佳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必须表现出色。我们的教师既要对课上问题具有预见力,还要具备灵巧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活”起来,而且保证活而不乱。

    相关热词搜索: 熠熠 生辉 课堂教学 讨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