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感动_“不要逼我感动”与“那些让我感动的”

    时间:2019-01-26 03:3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绝地之音》是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是什么让我们感动”专题的一篇文章。编者的意图十分明显,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这样一篇感情纯度和思想深度均为上乘的抒情散文,引导学生研读、体悟,与作者进行高层次的交流,提升学生阅读层次。但是,身处江南水乡的学生,与西北黄土高原的苍凉画面之间,不仅仅是空间的距离,还有文化的差异,体验的空缺。那么,教学马步升这篇对历史文化深刻追思、对原生态生命敏感体悟的散文,该确定怎样的教学内容?能实现编者的专题意图吗?学生会感动吗?
      于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阅读《绝地之音》,然后,写初读感受――是什么让我感动?
      交上来的作业,却呈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
      
      一、“不要逼我感动”
      
      1、马嘉君:“触动作者的没有触动我”
      读完一遍《绝地之音》,我很失望,从开始不断勾起我的好奇心到最后结束,我疑惑,所谓的“绝地之音”,仅仅是在一个险要环境中唱出的“咧――咧――咧――”吗?
      “但每一次都让自己感动得不能自拔,也常使对方泪眼盈盈。”(第1节)“尽管那首歌仍时时刻刻奔来耳畔,那清晰的音符有力地敲打着我的心灵,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第7节)“我相信那是真实的歌音,要不自己怎么会不断地被感动,并且不断地感动着越来越多的天南地北经历迥异的朋友?”(第7节)
      作者不断地说着自己被感动,朋友被感动,迫使我静下心来研究发出所谓“绝地之音”的那几个段落。
      首先,在一个不得不承认地势极其险要,人烟如此稀少的地方,于初次经历的作者来说,可谓绝地,但对于那群鸡,那条大黑狗,那几头猪,以及赶着一头骡子不紧不慢打碾庄稼的农民来说,他久居那里,习惯使然,安安心心,毫无绝境之感。
      作者探求,那人唱的“咧――咧――咧――”,“究竟要咏叹什么,歌颂什么,怨懑或冀求什么?是为秦边汉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抑或是千年历史陈迹而歌?甚至于他压根儿什么都不想不屑也没有表达?”作者凭自己的想法猜测了那么多,到最后总算猜到了,那人压根儿什么都不想表达。他是在赶骡子打碾庄稼。一个繁忙的人是无暇去咏叹,去歌颂,去怨懑或冀求什么的,只有在闲下来的时候才会去想那些不实际的东西。我觉得,就像养家禽的外婆外公一样,晚上把鸡鸭鹅赶回窝里,嘴中所唱的一般。那个赶着骡子的汉子也是。只是地域造就人不同的性格,豪放的声音更震慑人心一点。
      文末作者升华的“生命本身、生命的全部内涵、真实的展示”,只是他个人的感受,甚至可以说,是写文章写出来的。
      触动作者的,我再怎么读,也没有触动我。
      2、朱雨:“等待泪水的时候,我反倒失望了”
      不得不承认它文字的粗粝、大气,给了我前所未有的震撼。
      但是,说实话,“咧――咧――咧――”,我没怎么看懂,到现在也没有,但是有那么些想法;绝地,才能迸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
      我曾想过,为何作者马步升寻找了那么多年都未曾找到过那种歌声?我觉得那个山民的生活是与我们现代社会中的生活差距太大了,没有绝地便不会有绝唱。这也正是为何作者只有在腾格里大沙漠,那样一个了无人烟的地方,才由自己唱出那支没有歌词没有曲调的歌。
      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篇很阳刚很大气的散文,但那支歌却并没有给我《寒风吹彻》般的感动,相反的,在我满怀期待的读了第一段,又认真的读了全文,不断的等待泪水的时候,我反倒失望了。
      3、陈青:“请不要逼我感动”
      读了很多遍,却怎么也想象不出那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值得作者如此大费周章地寻找。“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么多那么多的情感,融会在这里,在这首歌里,我不由得更加好奇,或许是年龄、阅历的问题,我无法理解马步升那种感动,或许只有真正的经历者、经历过绝境的人才可以吧。
      可是,我不是真正的经历者,我没有经历过那绝境,我无法感动,所以,不要逼我感动。
      是啊,没有什么比人类的感情更复杂、更微妙的了。表达感情是容易的,说出来就是,但表达感情又是那么不容易,有时候,一说出来,就什么都不是了。抒情散文就是把自己独特的感情表达出来,这种感情是真实而纯粹的,往往又是复杂的。千般情感、万般思绪皆源自内心,但是,这种感情对于读者来说,是否能够通过文字这一媒介,抵达作者的情感内核?
      从这个角度来说,《绝地之音》至少有一部分学生缺失与作者的共鸣。正如郭枫在《还给台湾艺术散文原貌》中所说,“个人独特的经验或感受,亦有值得珍视的。”马步升把他的独特经验与感受写出来,而我们的学生也有表达自己阅读体验的自由。“不要逼我感动!”正是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阅读情感的心声。
      
      二、“那些让我感动的”
      
      1、许霞萍:“绝地绝唱”
      置身于繁忙的都市,到处是人来人往的场景。汽车的鸣笛声伴随着人群涌动声,生命最本质的声音被外界嘈杂的声音掩盖。正是因为离真实的生命越来越远,作者才会在七年间苦苦寻找那个偶然间听到的真实声音,那个使人心灵震撼的声音。
      踏上徒步考查长城的征程,那里人迹罕至,与作者交流的就是秦汉边卒的遗迹,看着那些残砖断瓦,灰烬遗迹伶仃的白骨,到处是生命的印迹。在已逝的时代中有多少白骨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这里是绝地,但却抚慰着无数的生命。
      远离嘈杂的世界,在这里与一个个真实的生命交流。或许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听到传入心灵的绝唱,不需要歌词,不需要统一的曲调,与涂着秦汉边卒血迹的黄沙一起飞舞。这足以令人为之震撼与感动。试问哪一首有词有调的歌能展示最真实的生命?在生命面前,一切的曲调都是虚假。只有那个变化多端的“咧――咧”声能够展示生命的真实。
      马步升说:“绝地,才能并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我想,马步升说的“绝地”并非单指险境,更多的是面对死亡的无奈。换句话说,当一个人面临死亡时,不论周围是否有人,不论他环境好坏,在他看来,他正在体味的便是那种天地间只余下自己的孤独绝望,是身处绝地的感觉。这时,不论他用何种曲调唱何种词,抑或是唱无词无调的歌,他所发出的,都是生命的绝响。
      或许,我没有感受过那种绝地之音,可是,我想我是懂它的。
      2、赵倩芸:“寻觅一支歌”
      一生中都在寻觅一支歌。对于七年前的那支歌,马步升每一次的讲述,所用的语调、词汇、情绪,甚至描述的事实本身,一次和一次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这是一支怎样的歌?
      “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第5节)
      七年前,那个赶骡子的汉子哼着的“咧――咧――咧”的调儿,这串无词无调,却饱含深情的歌声打动了马步升;七年后,马步升只身一人在腾格里大沙漠荒野中发出同样的声音,却又打动着读者。那样的情境总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似乎很熟知。因为,面对孤独,高歌、呼喊,似乎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虽然我们未曾亲耳听过,但在那片黄土地上,这首歌带给我们的震撼,却是深刻的。也只有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唱出如此气势磅礴的歌吧。那是那个汉子发自内心的歌,流淌的情绪,是属于他一个人的情绪释放。这种绝地情感的浓烈而纯粹,才是最打动人的。也是那歌成为绝地绝唱的原因。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寻觅一支属于自己的歌。也许我们终有一天也会发出一声响亮的绝地之音,让大地震撼,让万物共鸣。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萦绕着一份孤独。这孤独在白天热闹时隐藏起来。人生来就注定是孤独的,人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必须独自行走的,换言之,人一生都处在绝地之中。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与人群远离,悄然咀嚼寂寞。人虽是生活在社会这个群体里,有家人扶持,共同前进,但意识毕竟是个人的。我们像那个黄土高坡的汉子,祖祖辈辈与外界隔绝,过着桃花源似的自在的生活,当然事实上物质生活肯定是贫乏的。
      然而不管怎样,生命的顽强是难以估量的。即使再贫瘠的土壤,也能孕育出绝地之花。那是生命对自然的抗争,是迸发于绝地的呐喊。我想这绝地之音,饱含的是不可遏止的生命激情――对生命的执着,对生存的渴望。
      这歌声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一生追寻的一首歌。
      3、张升:“绝美的人性”
      感动我的是文中绝美的人性。
      感动的是作者与其导师互相节省食物给对方――在生命的危急关头;感动的是那个在绝地生活的人能如此安然;感动的是那些本应与生命无缘的地方,那么合理地存在着生命――顽强的生命。
      “一块馒头,此手传入彼手,馒头上只留下几道模糊的牙印,半壶凉水,你喝了我喝,摇起来仍咕嘟有声。”(第3节)谁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毫不保留的展现出人性的光辉。或许他们都想把生命的馒头、生命之水留给更需要的人,或许正是因为这是救命的才不敢轻易地将它们吃完。总之,这种情况下并没有看出他们的贪婪,是绝地激发了这绝美的人性,还是绝美的人性让绝地闪光?
      “一头大骡子拉着碌碡在场内不紧不慢地转圈儿,一个人一手牵绳缰,一手场皮鞭,皮鞭并不往下抽,……那人高扬起手臂,鞭梢也张扬起来,骡子和碌碡也欢乐了几分。”(第5节)眼前的画面出现的是一位农夫带着耕牛在田里耕地,牛身上多处干裂的血痕。正因为生活在绝地之中,那人性没有被浮华的尘世所污染。他,虽在绝地,却是一个幸福的人,是幸福的绝地使得绝美的人性永驻。
      不敢说,每个学生的解读就完全吻合马步升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但文字是媒介,学生通过阅读,唤起自己的体验,选择触动自己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动。这些反映了每个学生独特体验的文字首先感动了他们自己,然后感动了我。
      是什么感动了我们?我想,这些学生阅读、思考、体验的过程,就是感动的过程。
      
      三、体验感动:一个人的边界
      
      曹文轩在《具象――支撑情感的衣架》中说过,“对于年轻人来说,让文章中感情充沛是相对容易的,但如何让感情找到合适的寄托物却不易,而后者却往往是决定一篇散文好坏的关键。”马步升的这篇《绝地之音》用那支无词无调的歌,为自己的情感找到一个情感寄托物,虽然在阅读中,这个具象并没引起一些人的共鸣,因为这体验感动是他一个人的边界。
      缺乏艰辛生活体验的青少年们往往爱读文辞华美、情调浪漫、题材轻松、感情缠绵、远离现实的文学作品,从接受多元文化角度而言,这种趣味本无可厚非,然而如仅仅读这类作品就可能使自己的审美趣味趋向浮靡肤浅,使自己成为虚幻的温柔甜美之乡的精神俘虏。因此,多品读《绝地之音》这样的粗砺壮美之作是绝对必要的。
      正如,下面几个学生所写的。
      1、高璇:“那些穿透文字的”
      初读《绝地之音》,我的眉头是皱紧的,不可想象的生活环境,不可想象的生存状态,这是最原始的自然开始恶劣到骨子里的绝地,然而,听那无调的歌声,响彻绝地,内心有一种情感翻涌。
      我知道,这是生命与荒芜的碰撞,是人性纯粹与恶劣环境的碰撞。
      当天地间,只剩下一条赤裸裸的生命时,生命才能展示其真实而原始的本质,当我们的眼前出现的是与现代文明与理想完全无一丝一毫的关系的绝地,突然,意味歌者闯入眼中,他没有任何的言辞,仅仅是一个“咧”的变化的调子。这感动来源于歌声穿透荒芜,感动着歌者要表达的给自己生命的一切情感,悲悯,干燥却又代表最初生命的复杂情感。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自然环境五一的恶劣,然而,却恰恰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才孕育最纯粹的人性。任何一个在现代文明中生存过,哪怕是一天,在来到这样的地方,谁也无法如此真实的唱出生命的歌吟。即使是作者,我相信,就如他所说,他也不知道在腾格里沙漠他唱了什么。因为那是,他已不再是他一个有复杂人际关系,生存于社会中的人,而仅仅是一个生命,痛沙漠中所有动植物一样的纯粹地生存的生命。
      我想,便是这些穿透文字感动了我。
      2、邱益雯:“这不仅是一种感情的表达”
      虽然我不能理解马步升的热泪盈眶,但我能感受他激情澎湃的心情,虽然,我可能永远不会有这样的经历,但或许在某天的梦里,我也能喊出那声令人感动的“咧――”
      我想,这不仅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更是生命最本质的传承。
      3、戴烨斌:“如果想明白,那起码,先去体验一下吧。”
      读懂《绝地之音》,只有体验。因为绝地之音,它注定与理性无缘。
      在电影《沙漠骑兵》中,似乎有过那么一首类似的。如果条件再松一点,那么古老的印第安民族中,似乎也有几首。或者说,它们是同一首歌。
      绝地之音,并不是只有在绝地才有,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但是,平日里我们是唱不出来的。因为我们背负的太多了,成绩、金钱、地位,理想……我们早已不单单是生命本身……
      如果想明白什么是绝地之音,那就把所有背负着的,都抛开吧。这样就行了吗?不是,还缺少了点什么,是什么呢?是生命,但又似乎不仅仅是生命,那时隐藏在生命深处的生命。它没有反抗,它并没有活着,也没有死亡……
      懂了吗?我相信你没懂,光是看懂几个苍白的文字,光是头脑中有一点模糊的概念就算懂了吗?
      不,远远没有。
      如果想明白,那起码,先去体验一下吧。
      于是,讨论,讨论,结论也许是,那汉子随便唱的,风吹,耳鸣……对绝地之音表示无奈与无法理解……但即便汉子没唱,但“绝地”依存。
      作为一篇好的抒情散文来说,其中很多细节部分固然可以有反思过后的精心雕琢,而不是一时的情感流露,但是文章的主脉必定是属于抒情主体的自然流淌的生命力:情感前后相承,语言则随着情感的起伏而或长或短或浓或淡――这样的主脉是一篇抒情散文的核心。但是在《绝地之音》这篇文章中,文章的主脉却是断裂的。作者似乎随时会将自己从那个被感动的自我中抽离出来,将被感动的自我以及引发感动的情境放在一起、并当作一种客体来进行描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理性的安排。作者雕琢着作为客体的自我的经历、以及作为描写手段的固体的文字,却始终与文字本身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样一来,便形成了情感和文字的根本性隔膜。
      理性的写作思维在全文的最后一段中也得到了更有力的证明:“绝地,才能迸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绝地之音,并不仅仅传达悲壮哀婉,它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它不是用具体的词、调所能够表达清楚的,身处无语无理性之境地,废词失调才是真实生命的展示。”我们不能不说,这分明是一篇哲理性散文的评述性的结尾。我们和作者一起注视着那个被“绝地之音”感动的马步升,我们和作者一起思考着绝地、绝唱、生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我们所获得的远非情感意义上的感动。由此,作者的写作意图其实就陷入了一种很尴尬的境地:说到底,这篇文章按照作者惯于理性的写作思维本来应该是写成文化哲理散文的,而作者却很生硬刻意地想将它写成一篇抒情性的散文,竭力想要将自己的感动告诉读者,结果无论在写作思维还是语言表达上,都不能不产生了严重的错位。于是越是说自己感动,便越是感动不了读者了。
      
      一个作家写什么,一个作家如何写,至少表现了这么三点:一是他的写作立场,二是他的文字特色,三是他的神情姿态。有了这三点,随他写什么,随他如何写,我们都是认得他的。就散文而言,更是如此。喜欢那些大家的作品,如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丰子恺的《送考》,文笔虽浅,情感不浅;情感深浓,但文字不深。
      我们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而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地感觉。从这个层面上说,学生有拒绝感动的权利,也有盘点自己受感动的自由。给学生感动的自由,提升学生阅读的审美力,是我们阅读教学指导的目标和方向。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215021)
      
      电话:13584836290
      Email:zhanglf70@hotmial.省略,QQ:1042131508

    相关热词搜索: 逼我 让我感动 感动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