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民族化\当代化和普适化的思考]

    时间:2019-06-02 03:25:1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文章按照建构——发展——创新的理论演化思路,分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民族化、当代化和普适化。文章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构基础是其民族化过程;而其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则要求其以“建设性”为基本表征实现其当代化过程;普适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经济理论演化的发展目标,其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存在依据。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民族化;当代化;普适化
      [中图分类号]FO-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2012)04-0004-0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其理论成果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其意涵可定义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面临的时代背景与时代主题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通过演化创新发展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度的自洽性经济理论体系。本文分析指出,“民族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构起点和基础;“当代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建构基础上进行发展演化并不断理论创新的客观要求;“普适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演化发展的最终目标。笔者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普适化价值。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它是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的经济理论。然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具体实践则必须依赖于其理论原理与具体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实践的结合,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民族化过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世界性与民族化是相互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有与特定国家的民族背景、民族历史、民族特征以及民族文化相结合才能根植于民族发展与进步当中;另一方面,没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民族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世界性和普遍性就是虚无缥缈的。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民族化,首先体现为其是以中国的基本国情作为历史起点,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阶段及其规律的相关理论,做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准确判定。并依据这一判定,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让生产力得到充分地发展,从而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集中结晶,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民族化特征的基本体现。其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民族化还体现为: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不断修正自身对基本国情的把握,继续探索和实践着一条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关于这条道路的主要特点,笔者借用温家宝在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做出的归纳:“第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三,必须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以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第四,必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进一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对这四个特点的理解,笔者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民族化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应该表征为四个“显著”: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显著地反映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科学发展”将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第一个关键词;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显著地反映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发展”将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第二个关键词;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显著地反映为对代际公平的尊重,“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第三个关键词;四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显著地体现为对人的创造性的充分重视,“创新型发展”将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四个关键词。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应具有鲜明的当代化。这种当代化是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苏联、中国、越南和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西方经济学界总喜欢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归类于“激进的经济学”,而将西方经济学归类于“建设的经济学”。受这样观点的影响,国内许多学者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只需要将西方经济学中国化就足够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应该弱化。笔者认为,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理解,片面地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当然,我们并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创立的,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难免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然而,我们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揭示了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说明了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本质规律。其科学性是受到包括西方学界在内的许多经济学者普遍认可的。正如裴小革(2009)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蕴涵在其内容的丰富性之中。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化又具体反映为其“革命性”的逐渐弱化而“建设性”的逐渐强化,而改革开放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地发展成为了“建设的经济学”。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设性”特征得到了全面、集中、系统地体现,其包含的丰富的理论成果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核。以“建设性”为特征的“当代化”可归纳性地表征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首先,科学论断中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科学判断当代中国国情,与时俱进地提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方略以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解决在新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性质、任务、动力、战略以及前途等一系列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最近十年,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等执政理念;做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维护与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等许多重要论断。这些新理念不仅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内涵与外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 展,而且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过去狭隘的囿于经济范畴扩展到人本主义、辩证和谐等更为深层次的范畴。这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化建构了理论出发点和实践立足点。
      其次,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且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对物权的法律保护;完善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机制等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构与完善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内容,当代化地客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了适合的制度性和体制性格局。
      第三,以“和谐发展”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内核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发展是什么、发展为什么、怎样去发展等重大课题,其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范式,同时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性最为生动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对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发展要求和发展战略等诸多方面有了新的一系列的思想。这些思想经过系统性的构建,形成了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协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相协调的战略思想;形成了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形成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形成了关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形成了坚持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等。
      第四,将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并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经济大背景下建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化的生动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对外开放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核心:一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从全球的维度去优化配置资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二是在承认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进程的同时,客观地看到了“大国优势”与“国别效应”,强调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普适化与具体体现
      如果我们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民族化表述为用马克思基本理论原理去指导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实践,那么,基于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实践而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应存在一个“去民族化”的过程——即将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本民族经济建设与发展实践所形成的理论与经验总结经过一般化和普适化过程,形成一个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或基本原理。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普适化价值的必然性和存在依据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向普适化特征的理论发展与演化,既存在其客观必然性,同时也有其存在依据。
      1.客观必然性主要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方面,如果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的话,它必须具有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样,能够揭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特征的经济理论体系。否则,我们只能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特定民族以及国家条件下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具有普适化价值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真正成为一种“理论”或者“理论体系”的客观要求。因为“理论”或者“理论体系”的适用范围不会仅囿于一个特定国家或者一个特定民族,而应该是具有世界性、普遍性特征的原理或者规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一方面,在于其沿着“中国化”这条思路继续地去总结与研究,解决“中国问题”;另一方面,还在于其沿着“去中国化”这条思路将已经成熟且已经被成功地运用于实践的“理论”一般化和普适化,使其向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演进,使其最终成为能够被广泛运用和广泛接受的经济学理论。
      2.存在依据体现为三点。第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有普适化价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身就具有普适化价值特征,其所给出的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例如价值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率规律等;其所分析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问题,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问题、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以及相对人口过剩、资本循环与周转以及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等。尽管目前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但如果能将其理论从一般化、普适化的角度进行理论创新,其完全能够适用于世界其他国家,成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经济理论或原理。第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形成基础具有普适化价值特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现实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因此,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提炼形成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中国经济模式”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被世界其他国家所借鉴的具有普适化意义的“一般经济模式”。这是因为,尽管中国存在着许多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其在很多方面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具有相似性。事实上,如越南、朝鲜、古巴和印度等国均或多或少地借鉴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验,通过本土化的改造加以吸收和利用,并取得了成功。这证明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普适化价值的存在。第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将使其普适化价值更为凸显。由于当今中国已经是一个高度开放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的经济大国,作为指导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实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其未来研究的问题必须顺应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其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将不拘泥于单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为主体,科学合理地吸收其他经济学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其形成的理论成果将不仅适用于破解中国经济问题,也适用于许多国家在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如果上述推断成立,那么,未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必然存在普适化特征;未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定是一个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相融合、相吻合,具有普适化价值的理论体系。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普适化价值的具体体现
      为了能够进一步说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普适化价值的存在,笔者提 出几个认为具有普适化价值的理论。鉴于笔者自身的理论水平有限,提出的想法可能未必正确,但希望这样的探究可以引发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做出更为深入的思考。
      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理论中具有普适化价值的理论内涵在于其探寻出一条将政府对国家经济的管控与市场自发性的调节经济有效结合,推动国家经济平稳运行的有效方式。
      2.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科学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对一个国家如何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快速增长以及经济发展如何保持可持续性的问题给出了丰富而比较全面的答案。其对于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具有可实践性、可持续性的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之路。
      3.经济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理论。如何处理好“经济独立自主”与“经济对外开放”,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既有“依靠性”又有“独立性”,中国基本给出了一个比较成功的答案。而这对于许多国家而言,无论是那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寄希望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获得并实现本国经济利益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还是那些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对外经济依附性过强的小国都具有重要的可借鉴性和指导性。
      4.基于公平与效率统一和并重的[下转第10页][上接第6页]收入分配理论。这一理论充分体现了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如何处理好公平和效率之间的辩证关系。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体现了公平原则,而按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其他分配方式的并存则体现了效率原则。正确处理好这两个原则将有助于保持一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这一思想以及中国在这个方面做出的探索对于许多国家也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5.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统一理论。不难发现,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经济改革的过急或者过缓,导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相协调,进而使经济发展受到阻碍。还有一些国家片面追求所谓的民主,忽视了社会稳定对经济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而使本国经济由于社会的不稳定而发展停滞甚至出现经济的倒退,而这又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因此,中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互关系,使三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成功经验值得很多国家,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以及社会经济经常出现激烈动荡的新兴市场国家所借鉴。
      [参考文献]
      [1]程言君,赵艳.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新拓展——“海派经济学淮海论坛”综述[J].探索,2010,(2):159-161.
      [2]蒋永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基本特征[J].学术月刊,2008,(3):68-70.
      [3]刘凤仪.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假设运用的基本特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9):37-39.
      [4]马艳.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及其创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3):6-10.
      [5]裴小革.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设性质[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3):6-10.
      [6]卫兴华,张福军.2009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综述[J].教学与研究,2010,(8):82-83.
      [7]于金富,任佳宝.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构建[J].经济纵横,2010,(9):11-12.
      [8]张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集中表现[J].学术月刊,2008,(3):70-73.
       [责任编辑:黄兴豪]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