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时间:2019-02-22 03:25: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考点解说】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教学大纲》共列举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近几年高考试卷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要求辨别古今词义差异,二是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前者在前几年出现较多,后者则是近两年的主要考查方式。
      例(2006年北京卷第6题)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能歌者?摇?摇?摇?摇致: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摇?摇?摇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 逮:赶上 D.委之百姓?摇?摇?摇?摇委:任命
      分析 D项把“委”解释为“任命”,而原文写景公对晏子说“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委”的主语是“齐国之粟米财货”,由此可判断它应解释为“交给”(就如《过秦论》“委命下吏”、《琵琶行》“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的“委”)。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显然D是应选项。
      由此可见,文言实词的考查既要求考生善于结合具体语境去辨析,又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语感水平,能从知识积累中抽取相关知识代入。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才可确保阅读理解较为准确。
      
      【锦囊妙计】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篇幅虽不长,但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词类活用、语序倒置、内容跳跃和成分的省略等,增加了词义理解的难度。因此,在答题时就要具备较强的推断词义的能力。下面介绍一些基本方法。
      一、利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1 (2006年山东卷)代立践南面
      践:登上(王位)。
      分析“践”的形旁为“足”,“南面”是王位,故而可判断“践”为“登上(王位)”之意。
      二、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假借义
      例2(2006年福建卷)余甚或焉
      或:通“惑”
      例3 (2006年辽宁卷)告裒求属令
      属:联系
      分析“或”与“惑”读音相同,“余甚或焉”即“我对此十分疑惑”。“属”与“嘱”韵母相同,古音接近,本句中的“属”为“嘱”的通假字,意思是“托付,委托”,解释为“联系”则是错误的。
      三、借助成语推断词义
      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
      例4 (2006年全国卷Ⅱ)诸将皆阿
      吕后意 阿:迎合
      例5 (2006年辽宁卷)或有助之者,不听 听:听任
      例6 (2006年湖南卷)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
      例7 (2006年江西卷)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省:知道
      例8 (2006年江西卷)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例9 (2006年江苏卷)吾属将责之偿 责:谴责
      分析今有成语“刚正不阿”,“听之任之”,“日薄西山”“义薄云天”,“不省人事”,“天真烂漫”,“求全责备”等。以上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我们相对熟悉。借助它们,可作出判断:例5、6、7、8、9都是正确的;例10对“责”的解释有误,应释为“要求”。
      四、借助句子语法结构分析来推断词义
      例10 (2006年湖南卷)间以婀娜之声 间:间或
      例11 (2006年山东卷)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 匡:辅佐
      例12 (2006年重庆卷)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例13 (2006年安徽卷)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
      分析例10原句,“间以婀娜之声”相当于“以婀娜之声间”,由此可见句中的“间”是动词,当译为“间杂,夹杂”或“穿插”等(它与初中课文《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间”,用法相同),而非“间或”。再看例11,句中的“过”作“匡”的宾语,“过”即“过错,过失”,那么“匡”的意思应是“纠正,匡正”,不可能是“辅佐”。至于例12、13,句中的“拜”带了宾语“陕西行台中丞”(这是个官名),“资”带了宾语“生”,不难看出前者应理解为“授予”;后者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积蓄、资蓄”,“资生之业”这里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五、借助词语近义或较齐整的句式推断词义
      例14 (2006年湖北卷)至乃尚书
      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分析句中的“劾”为“弹劾”,“纠劾”词义接近,由此可知“纠”为“检举,揭发”。
      以上是利用词义相近作推断。另外,古人为文讲究铺陈对偶,注意节奏和谐,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把握住相关句子的结构特点,推测词义时准确性就会明显提高。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对文、互文来释词。
      例15?摇(2006年上海卷)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摇“东西”是否存在古今异义现象?
      分析判定“东西”是否为古今异义,须发现“任意东西”与“从流飘荡”间的对应关系;弄清它们有相同的语法结构,才能明确“东西”是动词,可解释为“向东西方向漂泊”。
      六、根据上下文推知词义,即“因文定义”
      例16 (2006年全国卷Ⅱ)季布匿�阳周氏 匿:隐瞒
      例17 (2006年天津卷)南迫洛阳
      迫:逼迫
      例18 (2006年江西卷)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
      分析 例16考查“匿”的含义,根据语境――“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季布不可能“隐瞒”�阳周氏;在“季布匿”与“�阳周氏”之间,实际上省略了一个“于”字,所以“匿”应释为“隐藏,藏匿”。例17中,试题将“迫”解释为“逼迫”,但是“南迫洛阳”前面的句子是“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既然“迫”的主语为地名“河内”,而且它与“通”词义相关,那么,释为“接近”才正确。例18的“赚”,今天确实有“获取”之类的意思,但此句前一句是“君无效刘伶断饮法”,试卷注释“刘伶断饮:刘伶戒酒。《晋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这里存在“骗”妻子的行为,则“赚”其实是“诓骗,哄骗”之意。(编辑 文 墨)

    相关热词搜索: 实词 文中 含义 理解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