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中央大部制改革 阻力_“大部制”改革的难点及阻力

    时间:2019-04-29 03:20: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大部制”改革遇到“官僚制顽症”      我国改革起步的上世纪80年代初,在推行?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已大力推行了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起步甚至比?改更早。邓小平早在1981年1月就说过:“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30多年下来,政府上下推行了好几轮以“精简机构”为内容的改革,2007年中共十七大更提出“大部制”的改革目标,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大幅压缩,改革的雷声一直很大。
      不能说改革没有取得成效,但因触及长时期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既有利益格局,涉及众多官员干部的饭碗钱袋,改革阻力很大,多有反复,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很多地方是机构减了人不减,不减和尚只拆庙。近日爆出某市的大部制改革,?来的局长们在合并后的大部统统挂名副局长,以致有的局竟然有副局长19个。有主管编制的领导表示,这是大部制改革“过渡”时的“合理”现象,由此引发民众热议,被斥为“假改革”。
      “假改革”的说法我并不赞同。行政改革30年来上下几乎没停顿过,邓小平、朱镕基等改革家对机构改革决心很大,出手很猛。朱镕基任总理时,甚至表示“就是地雷阵也要闯”!他主持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初步制止住“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大幅裁减合并重组了中央政府机构部门,取得了很大成绩。
      然而,精简机构中央相对好办,裁减下来的官员可以下到地方,有些部门甚至想出了公家出资送年轻部员到高校读研究生的“妙着”,使精简预案得以完成。但地方上尤其是县市基层政府就难办了,机构减了官员没地方转移,人头硬是减不下来。在中国,工人可以下岗吃社保,干部却没有下岗一说,尤其是带“长”的,岗位裁减了,官号待遇等却一点也不能减,于是就有了上述一个局十多个副局长的“大部制”现象。
      其实,这种情况在全国非常普遍。?也不敢怠慢当官的,只得广设副职,百般优宠,等他们年老退休以作“过渡”,这反映的其实就是“官僚政治”之顽症。即英国政治学家帕金?(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所描述的官场病,部门都会有部门利益,且有无限扩张的倾向,官员为自身利益而抵制减员、抵制改革,此乃世界性难题。
      
      “大部制”其实是历史传统和国际惯例
      
      等级官僚制顽症,正是苏联政治?济体制的主要特征。苏联建立之初,第二国际工运领袖考茨基、卢?堡等人就对它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苏联体制被称为“国家官僚制”。
      毋庸置疑,我国建国之初就全面移植了“老大哥”苏联的政?体制,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则搞苏式“灌输”,高校也按苏联模式进行了“院系调整”等。总之,是全方位移植,按照新儒家的说法,是“全盘西化”。现在我国上下都已深刻认识到苏联计划?济的弊病,但对其他方面的弊害,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实,苏联模式在政治行政等方面也很落后,我国盲目移植吃了很大的亏。“大部制”改革的实质就是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剔除苏联模式,借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长处,为我所用,与国际接轨。
      苏联“国家官僚制”,乃是由国家充当“总地主”和“总资本家”,对社会进行全方位控制,各方面都设衙门、设官进行管理,高度集权。结果是干部多、衙门机关多,形成庞大的官僚特权阶层,骑在人民头上,工人农民并未真正得到“解放”。托洛茨基很早就敏锐地看到干部官僚化问题,列宁更痛恨政府机构的无限膨胀,临终前口述文章《宁肯少些,但要好些》,提出精简国家机构,指出:“要尽一切可能撤销各种委员会,阻止成立各种新的委员会,因为其中十分之九是多余的。”但苏联虽多有机构调整,却一直未能阻止官僚机构的恶性膨胀。中央政府部级单位发展到上百个,1982年有110个,到苏联解体前夕,全国各类干部总数已达2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14。各机关领导多、副职多,有的部副部长达十多个,机关中带“长”字号的职位竟占到干部的1/3,出现了严重的官场病和腐败现象。
      反观我国历史,古代历朝政府衙门其实规模都不大,秦汉有“三公九卿”,隋唐是“三省六部”,及至清末包括宫廷服务、监察等“部级”机关,也从未超过20个。行政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乃承袭《周礼》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前后行用约3000年,其实就是“大部制”。
       近代戊戌变法,康有为提出以“十二局”取代“六部”。清末颁行的“皇族内阁”是: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等10个部。辛亥革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是9个部,北京临时政府是11个部。此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虽多有变换,中央部门也一直是10到20个之间,实行的也是“大部制”。
      再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大部制”更是常例,部级单位一般不超过20个。如美国长期保持14个部门,英国则在18个左右,法国约15个,日本现在是13个。苏联解体后建立的俄罗斯联邦政府也只有17个部,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也都实行“大部制”。
      “大部制”古今中外的政府都行用,说明它并非什么新鲜玩意。这是国际惯例,又是历史传统。唯独苏联以及移植苏联模式的国家,才不搞“大部制”,反倒是异数。历史已证明“国家官僚制”是一个失败的体制。
      我国建政之初就学苏联,1949年政务院设部级机构35个;1953年增为42个;1954年成立国务院,扩充为64个部门,1955年激增为81个;后反复下放调整,但减了又增,增了又减,减了又增,形成“怪圈”。到“文革”时有76个中央部门,1981年终于达到100个,以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成为改革的重点对象。此后30年“精简机构”搞了八九次,也是反复增减,中央下了很大力气,向“官僚主义”顽症开战,要突破“历史怪圈”。现在国务院组成部门,名义上是27个,但仍显其多,仍要改革压缩到20个以下,以便尽快与国际接轨。
      
      “大部制”改革留不得死角
      
      “中国特色”在于创新,但仍有不少人士,感情上放不下苏联政?体制,甚至留恋计划?济,认为其总体优越性是“集中国力办大事”。
      铁道部可谓我国政府保留的苏联计划?济模式的最后堡垒,不仅党政企不分,还学苏联拥有自己的“公、检、法”,垄断?营,衙门积习深重。历?多次机构改革包括“大部制”改革,铁道部竟能纹丝不动。这就使“大部制”改革留有死角,使改革不能彻底。
      “国家官僚制”对于推进苏联工业化,起初也曾起过重要作用,用行政命令主导?济,也的确办了许多大事。我国上世纪引进苏联模式,很快建立了一整套工业体系。这也使得改革之前,我国政府机构异常庞大,光工业主管部门就达20多个。机械工业部就有第一到第八,简称“一机部”、二机部??另按类还分有化工部、石油工业部、冶金工业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食品工业部等,都是学苏联。苏联甚至党也搞“工业党”、“农业党”,党政企不分,坐办公桌不事生产的干部多如牛毛。然而,以上所有二十几个工业部,还包括商业部、外贸部等,在日本就一个“通商产业省”,官员数只有其百不到一,效能却超过中、苏工商各部之总和。它引导了战后日本?济起飞,相比之下,“大部制”显示出了更大的优越性。
      2011年温州“7•23”动车追尾?覆事故,彻底摧毁了苏式铁道部无须改制的神话。高筑债台修铁路,部长刘志军和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却爆出特大贪污案,这更凸显铁道部高度集权、暗箱操作的弊端,说明“大部制”改革留不得死角,政企要分开,铁道部应拆改归并于交通部。
      上世纪70年代,以香港为基地的“世界船王”包玉刚通过市场运作,竟使其商船吨位运力超过了苏联全国,而其上面却并没有多少官僚机构和政府官员管他。前苏联光农业方面就有管理干部300多万,而美国全国农业工人也不过此数,生产的粮食却比苏联多得多。苏联官僚化的集体农庄办了70年,其粮食产量竟没有任何一年能达到私有制下的1913年的水平。管理并非设官越多、机构越多就越好,少而精干反倒更有效能。政府无须管琐碎的微观细部,而只需作宏观政策调控。

    相关热词搜索: 大部 阻力 难点 改革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