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时间:2020-09-18 08:22:3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语文课堂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去认真对待,如果语文课堂能够充满魅力,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能有很大的兴趣,如果教者在教学时既能讲清文章的理、又能讲出文章的情,即挖掘出文章的魅力所在,充分把握教材中的这些情感因素,用美好的情感来教育学生,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教材本身魅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魅力的方法很多,我认为最为持久的是教师必须善于发掘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语文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从而激发读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读者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如果教者在教学时既能讲清文章的理、又能讲出文章的情,即挖掘出文章的魅力所在,充分把握教材中的这些情感因素,用美好的情感来教育学生,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选用教材,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去钻研教材。

      1.钻研教材内容的自然美

      作者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观点,如刘白羽的《长江山峡》、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徐霞客的《游黄山记》等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雄伟。

      2.钻研教材内容的社会美

      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的伟大品格和崇高的思想感情,最容易激发读者的美感和兴趣,如教材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题发挥,他要通过游山阐明一个哲理:“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钻研教材内容的艺术美

      作者在描写自然反映社会生活时,采用他认为最美的艺术形式塑造艺术形象,把客观存在的美和作者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所以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这类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也很多。

      二、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依然全凭教师的肉嗓子加黑板粉笔字这种最原始的教学手段来传递信息,这不仅传递的信息量小,速度慢,质量低,而且大大落后于学生的生活实践。

      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手段用之于语文课,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呢?可以做这样的试验:

      1.让学生自己录音朗读课文

      用录音训练朗读的方法,可以达到的效果有:①熟悉课文;②引起对语文的兴趣;③进入课文的意境;④加深理解;⑤产生疑问,引起思考;⑥养成认真读书、勤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⑦培养了学生自己安排学习环节,自己检查学习质量,自己品尝学习成果,自己决定成功标准的自理自制能力。

      2.引导学生看电视、听广播

      模仿心目中的最佳播音员的朗读,让每个学生留心播音员的讲话、姿态、声调等,让其模仿,然后课余让学生各自表演一位心目中的播音员的形象,这样学生在看电视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去注意播音员的朗读,揣摩他们是如何把握住文章内容、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的,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模仿起来,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当然听广播同样也能收到其效果。

      三、教师的语言魅力,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语文教材中的佳作感染力强,容易吸引学生,为什么学生会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呢?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师不同于影视歌坛的明星那么富有魅力,能够驾驭语文课的教师是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引导学生学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高尔基曾引用过一个谜语:“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很形象地说明了语言这一特征。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讲求“精”。这个课堂用语的“精”,包括语言上精炼、讲授上的精当和知识上的精要。语言上的精炼,就是在课堂上不说空话,不讲套话和闲话。用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提炼的课堂语言,变深奥为浅易,用准确简约的话语,讲述有较大容量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反复修改教案,越精炼越好。在课堂表达时要注意恰如其分,这就是讲授上要精当。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能抓住精华,突出重点,如在教学《包身工》时,抓住包身工一天生活的四个场面,突出重点讲解,使同学深刻领会主题,既见全篇,又明细节刻画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有“变化”,高明的教师能从文章的具体特点出发,寻求恰当的教学形式和采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力求做到因文而异,灵活多样。对不同教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避开千篇一律的模式,而采用多样化的语言风格。如讲郭沫若的诗文可用气势磅礴的语言;讲茅盾的小说,用细致入微的语言;讲巴金的散文,则用犹如耳边絮语的语言。而同样是小说,有的可以突出讲述“心理描写”,有的可以重点讲述“景物描写”。总之,教学语言是随课文的变化而变的,教记叙文则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为主;教抒情散文和诗歌,则以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语言为主;教说明文,则运用说明性语言;而教议论文,则运用逻辑严密的论证性语言。同时再随着语言基调的不同变化,急与缓、轻与重、长与短、快与慢等,力求使变化的语言真实、清晰、明白、亲切地表达好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三,教师的语言要注重“启发”,想方设法“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如可以设计课文的导入语,用激疑问难的启发性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打开学生的思维门户。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大家所共识的。如果学生能够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得到思想上的教益、语言上的启示和情操上的陶冶,那么,凭借语文课的魅力,就能牢牢地“粘住”学生。

      (作者单位:河南省荥阳市第一初级中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