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审计培训班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时间:2018-12-23 12:39:3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内部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及程序的总称。本文阐述了内部审计质量的含义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分析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质量控制 改善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审计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提高审计质量,既有利于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提高其财务信息质量,也能更好的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推动审计事业向前发展。因此,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根据一定的要求或标准,对审计项目的立项、实施、结果等进行组织、指导和监督的活动,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以及审计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概述
      (一)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1)促进内部审计功能的良好发挥。首先是保证内部审计基本职能成功实现。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对本单位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结论,合理、有效的改进意见,为管理层进行科学合理决策提供条件,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职能;其次,较高的审计质量可有效降低审计风险,以较好解决会计信息失灵的问题,有助于强化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增强科学管理意识。最后,完善的内部审计控制系统对我国企业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质量控制可以充分的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作用,同时,良好的质量控制系统也就成为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发展。内部审计的发展完善是在不断提高其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必然给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为履行职责提供理想环境。更有利于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审计工程中的委派工作、指导监督、后续教育和培训等质控环节的强化,审计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和认识,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将会在外界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3)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制定提供实践基础。在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同时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和先进管理模式,努力创造适合我国国情有自己特色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为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颁布是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内部审计走向世界的需要。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容 (1)内部审计机构的质量控制。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是为保证所有内部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条件,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制定并实施系统、有效的质量控制程序负总体责任。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以便于审计人员有据可依。分别从审计人员的管理、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管理等方面建章立制,督促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确保审计人员按照各专业的审计实务操作手册开展规范的审计业务;保证审计机构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定期开展内部审计的风险评估,处理重大审计风险,并通过相关措施进行风险控制,确保审计的质量。(2)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为保证内部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对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即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制度。事前控制指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选择机制。通过对公司风险评估的结果选出对公司目标实现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审计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业务及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确定审计方案具体内容。要充分开展审前调查,积累基础资料,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是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没有充分的审前调查,很难制定出高质量的审计方案。实际工作中,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特殊地位,很多内部审计人员忽视审计前期调查,致使审计准备不充分,严重影响项目审计质量,加大审计风险。所以一定要重视审前调查,为项目审计工作打好基础。事中控制主要是针对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应做好审计证据的分类、筛选和汇总工作,保证已获取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收集审计证据的最终目标是“充分支持审计结论”,达不到这个目标的,就不是合格的审计证据。审计署颁布想《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中对审计证据作了如下规定:只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于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才收集审计证据;此外的大多数审计事项可以不必收集审计证据,只在审计日记中记载查证过程和结果即可。事后控制主要是反应审计报告编制和审计结论执行的情况。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实施结束后,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结论与建议,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实施结果的最终体现,审计报告质量是审计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为加强审计报告质量,应注意以下内容:审计部门在编送审计报告时,应重视事实的准确性,建议的可行性及报送的及时性;审计报告的控制程序上应建立多层次审核制度,以使审计报告达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评价公正、处理恰当;为使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易于理解,审计人员还应注重通过图示、幻灯片等直观形象的手段来阐述审计具体情况。
      二、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缺陷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和灵魂,是保证审计质量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的表现有:(1)对内部审计职能认识不清。大部分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认识模糊,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查问题、找毛病,忽视了内部审计监督、服务、管理的职能,限制了审计工作的开展。(2)思想松懈,缺乏竞争力。由于内部审计的对象决定了审计机构独享审计权,审计机构不用担心竞争对手和业务来源,缺乏应有的竞争力,而更多地关心审计任务的完成、上级领导的态度,对建立健全内部质量控制缺乏热情。(3)对潜在风险认识不足。求数量、抢时间、搞突击,在质量控制上下功夫不够。对审计中出现耗时、耗费的具体项目不愿深查,对不清楚的业务避重就轻,对获取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分析不透,处理问题上更多地依赖专业判断或个人偏好。(4)审计人员在质量控制上意识不强。企业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使内部审计人员对一些违纪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内部审计人员不愿深入细查;领导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审计的时效、范围,使审计人员不敢违背;众多理由使得审计人员在质量控制上意识不强。(5)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尚未完全到位。目前,大中型企业以及集团公司内部逐步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基层事业单位、中小企业在内部机构的设置上,还不够健全,也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制度。上述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无法保证内部审计业务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性,从而无法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主要存在于财务会计方面,但随着对内部审计质量要求的提高,需要内部审计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和个环节,但是审计人员因受专业限制不可能对企业业务的各个方面都很了解,有的企业的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多数只注重财务与审计知识的学习,对现代管理知识的了解以及对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复合型人才少,普遍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因而应对复杂审计工作局面的能力较弱。再加上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质量风险意识淡薄,难以胜任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我国虽然制定了统一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但缺少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使得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审计方案脱离实际,操作指导性不强;审计调查不彻底,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缺乏严格规范;重大问题没有查深查透,审计意见缺乏针对性、可行性。内部审计应当建立分级督导制度,对各层次的审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督导和复核实际上是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内部监督,但内部审计部门受人员、机构设置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没有建立必要的内部督导机制。对内部审计的检查处于真空地带,难以保证审计权利和职责的有效执行。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作业规范,但现行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建设明显地偏重于内部审计法律、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而忽视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结果是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不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内部审计运行各行其是,质量状况参差不齐。在审计方案编制中,对人员的组成缺乏科学的分配控制,使人员的经验、知识结构与项目审计目标不相匹配,审计作用难以得到正常发挥。目前内部审计只有简单的复核制度,缺乏具体的督导内容,致使督导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比较匮乏,监督处于低层次水平,仅限于编制底稿人员是否签字、其工作底稿要素是否填写齐全、报告结构和用词表达方面规范与否等。
      (四)内部审计方法落后 内部审计方法模式仍以账目基础审计方法为主,风险观念比较淡漠,较少考虑审计风险控制因素;抽样技术的运用更多地凭借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经验,统计抽样技术的运用十分欠缺;缺乏对审计方法和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缺乏内部审计人员之间和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各种审计工作经验交流;计算机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相对较少。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段应包括内部审计制度约束、内部审计督导复核、内部审计考核、内部审计责任追究等。但企业内部审计在这一环节上普遍存在问题。首先,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比较薄弱,即使已经建立的某些制度也形同虚设。其次,未建立分级督导复核制,或督导复核具体职责内容不明确。再次,内部审计考核未能有效执行,表现为:缺乏质量考核;考核内容不全面,偏重于事后结果的考核而忽略对内部审计过程的控制;考核主观性太强,缺乏客观全面性;考核未与奖惩相结合等。最后,内部审计责任追究不到位。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的责任追究形式化,没有切实得到落实;有的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划分不清楚,使责任追究无法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全员、全过程的管理活动,要求审计中的每个环节、每位工作人员、每项工作必须为其他人员的工作质量提供保障,而不是孤立的。因此,有必要针对上述一系列问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范体系 首先应当制定内部审计法律依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向法制化和规范化迈进。通过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使之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帮助组织审计目标的实现。此外,要明确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标准。第一个层次的标准是《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二个层次的标准是内部审计章程,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宗旨、目标、范围、职责权限以及内审工作的独立性等内容;第三个层次的标准是由内部审计机构制定的审计手册、组织内部适用于内审机构的政策和程序、适用的审计技术和工具、内审机构的发展计划等组成,不同性质的内部审计机构制定不同的规范措施,使其具有特殊性和针对性。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机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保障机制的关键是在健全的公司治理下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公司治理决定着内部审计的环境,而内部审计则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在现代公司治理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级越高,其独立性越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发挥越充分,这是因为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层级越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也越好。因此,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有健全的组织机制做保证。首先,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有一个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该机构是内部审计机构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在内部审计机构中可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设置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必须是健全、有效的,该机构与内部审计的其他分支机构既紧密相连,也相互制约。其次,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只有严格规范岗位责任制,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岗位和人员,才能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得到保证,真正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得到良好的执行。总之,健全的组织机制有利于摆脱管理当局的限制,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还可以使得内部审计为企业不同层次的工作服务:审计委员会为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控制服务,而内部审计机构则为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服务。
      (三)调整内部审计目标,扩大内部审计范围 内部审计的目标应侧重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应涉及企业所有管理领域,包括人事、市场营销、生产、技术、工程、商务等环节。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仅仅依靠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制定的法律、准则规范是不够的,还必须针对各部门、各层次和各环节的内部审计工作指定具体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作为内部评价审计质量、考核审计工作业绩的客观依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以内部审计准则为基础,审计项目过程不同,审计质量标准的制定也不相同。一个企业每年度的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都要围绕本单位的工作重心、群众反映强烈和领导最关心的问题开展工作,除了及时、准确、客观地提出审计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领导解决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以利于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问题,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那么,审计工作范围除了解和评价财务、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外,还应对有关政策、决策、程序、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进行监督,并对企业财产的安全性、资源利用的效率效果、预定目标完成情况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总之,内部审计应对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审计评估,及时发现和规避各种风险,促进企业建全各项管理制度,严密内部控制机制,推动生产经营规范化、制度化,以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关键点控制 关键点控制是指对列为关键点的审计业务环节或活动采取各种必要的手段和措施进行重点控制和管理。关键点质量控制的操作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首先,找出审计业务中的关键点。不同的审计业务或项目,其关键点是不同的,审计准备阶段的关键点主要是审计内容和审计人员素质两个方面。审计实施阶段的关键点可以按审计内容的性质不同确定。审计结束阶段的关键点主要是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的整理、分析与综合、审计报告的编写等。其次,落实控制责任。找出关键点后,应根据其所处具体环节和特点,以及审计计划和工作分工情况,将其具体落实到每一人员。最后,制定质量控制措施。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对每个关键点应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关键点责任人员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其审计质量。并且,在制定措施时应充分分析关键点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以及所造成的相关影响,分析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原因,以便于进行质量控制。
      (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政策性较强的审查和评价活动,科学合理地配置内部审计人员是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根本保证。(1)审计人员应树立正确的态度。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活动时,应秉持谨慎的态度。要根据所审查项目的复杂程序,合理使用职业判断,运用必须的审计程序和技巧,警惕可能出现的错误、遗漏、成本耗费、效率低下和利益冲突及徇私舞弊等情形。以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2)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审计实施的成与败。因此应采取多种形式来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以保证审计人员能够及时获得和掌握与审计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判断能力,保证各项审计任务得到圆满完成。在内部审计机构中,除需配备财务人员外,还应该配备诸如工程、法律、电子数据处理等完成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其他人员。同时,作为一名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职业使命感、责任感;遵守诚实、客观、勤奋和忠于客户的原则;熟悉和熟练掌握内部审计原则和技术;牢记经济法律、法规等相关业务知识;熟悉企业管理的原则和各项规章制度;并最终能对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周密思考和逻辑分析,作出及时、准确的处理。(3)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其他咨询服务。内部审计人员还应经常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在工作中积极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在审计工作方法上,审计人员首先要对被审单位抱有信任的态度,并广泛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积极寻求合作;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其将会带来的影响,一起探讨改进措施;在报告内容方面,对外呈送的审计报告只反映重大的问题,而对一般性质的问题则在审计过程中直接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并督促其就地整改。只有把监督寓于服务中,才能减少被审计单位的对立情绪,达到既实现了对会计行为的监督,又能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目的。只有这样,内部审计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服务。内部审计的发展速度靠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它的生命靠提高各方面的管理质量来延续,而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其生命之源。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过程,只有从组织、人员、手段和过程等方面实施全面控制,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控制效果。只有不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才能开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宗梅:《浅谈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经济师》2010年第2期。
      [2]吴文娟、高俊杰、赵珂:《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探讨》,《经济师》2006年第2期。
      [3]徐启哲、刘�:《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 编辑 聂慧丽 )
      

    相关热词搜索: 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 研究 企业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