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宁镇扬经济区劳动力转移困境及政策研究

    时间:2020-11-09 08:07:3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宁镇扬经济区优越的经济基础,既为过去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创造了条件,又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继续转移的困难。文章分析了影响宁镇扬经济区劳动力继续转移的因素,可以依此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持续转移。
     
        关键词:宁镇扬经济区;
    劳动力转移;
    政策
     
        一、“刘易斯-托达罗”劳动力转移理论
     
        劳动力转移理论起始于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刘易斯通过对印度、埃及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提出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第一个理论模式,即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系中有两大经济部门: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和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部门。劳动力人口不断的增长,使得传统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下降,出现劳动力过剩;
    而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的积累、生产规模的扩大将吸收这些劳动力,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吸收为止。在刘易斯的经济发展模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业部门的排斥力和工业部门的吸引力交互作用的结果,产业上表现为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流向现代工业部门,地域上表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在修正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托达罗研究了城市失业已经出现的条件下发生农村向城市移民的原因,其理论被称为托达罗模型。托达罗认为,由于城市中失业的存在,影响农业劳动者迁移决策的主要因素有:一是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二是预期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只要城市的预期工资高于一个有保证的农村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在城市失业已经存在的条件下继续向城市流入。当然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很大,农业劳动者也不会轻易做出向城市迁移的决定。
     
        刘易斯-托达罗模型对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国自1990年以来,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和务农成本上涨,农村比较收益过低,农村地区生活环境差,以及城市较高的工资性收入和技能性收益,城市生活的高质量和精神享受等,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快速转移。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应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增强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另一方面应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劳动力的就地安置,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二、当前宁镇扬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困境及分析
     
        宁镇扬经济区是指以南京、镇江、扬州三市市域构成的三角地带,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宁镇扬经济区、沿江产业带和沪宁经济走廊的结合部,东接苏锡常和上海都市圈,具有极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宁镇扬三市经济发达,农业高产稳产,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新农村建设推进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开辟了新的渠道。当前宁镇扬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既有上述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突显。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比例已经下降到2%左右。2007年宁镇扬经济区城市化比率为71.3%,三次产业的就业比例分别为27.6%∶35.3%∶37.1%,第二、三产业比例远高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目前农村从业人员为386.02万,三次产业的就业比例分别为28%∶50.9%∶21.1%。农村人口的就业在第二产业上占绝对优势,但是在第三产业上的就业水平偏低,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不足。二是尚未转移的劳动力转移难度增加。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大规模转移,目前仍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多数年龄偏大、文化较低、技能较差;
    另一方面,区域间用工竞争的加剧和劳动力市场的逐步规范,劳动力市场价格明显上涨,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上海和苏南地区,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用工单位要求劳动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素质,一些新的岗位甚至要求高技能人才,继续扩大转移总量将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
     
        随着宁镇扬经济区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不断转移,新农村建设的新问题日渐突出,制约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总的来说,影响宁镇扬经济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快速转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恋土意识的影响。留守农村的大部分农民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小农经济意识较强,对家乡、对农村生活的习惯,恋土观念可谓是根深蒂固。他们视承包田为“保命田”,即使外出打工,进城经商,也要保留承包田,不愿长期转让或转包他人经营,免得一旦失业或年老时无田耕种。这种思想上的“防线”,导致他们行动上不愿放弃土地经营权,宁愿荒芜、半荒芜也不愿意流转给他人经营。
     
        第二,城市就业环境的影响。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种非公有制用人主体的出现和农民工大量进入城镇,使得劳动关系更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农村基层培训转移载体还不够完善,受文化和技能的限制,相当多转移就业人员的稳定性还不强,处于“半工半休”状态。许多农民工没有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合同,面临随时被解雇的风险,一旦发生劳动纠纷,权益难以得到保证。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拖欠克扣工资现象依然存在,任意延长劳动时间和工作环境差的状况还比较突出。
     
        第三,城市经济基础的影响。2007年扬州和镇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5057元和16775元,产业结构比分别为7.7∶57.0∶35.3和3.8∶59.8∶36.4。与上海、浙江及苏锡常相比,扬州和镇江城市发展滞后,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产业基础薄弱,无法容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而且县域的城市化水平与市区存在较大差距,经济文化欠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小城镇建设有待发展。2008年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城镇的下岗失业人员增加,要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到城镇,势必加大就业难度。
     
        第四,教育素质问题的影响。我国工业企业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升级的转轨时期,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与技能水平与实际需要远远不相适应。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40%,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60%。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又不具备专业技能,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难以适应高层次高技能的就业需要,制约了其转移层次的提高。
     
        第五,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管理制度在许多方面体现出的制度性弊端,其中包括户籍、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等。这些制度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严格区分开来,进城务工劳动者的个人发展、岗位提升得不到平等对待,其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没有得到基本解决。农民工享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了严重制约。
     
        三、促进宁镇扬经济区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第一,实施渐进式转移,将农村人口有计划、有步聚向城镇聚集。在产业基础较好的南京,政府应加大对它的投资力度,使它的基础设施更为完善,产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在将本市相当部分农村人口就地转为城镇人口的同时,吸引扬州和镇江农村人口的流入,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在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扬州和镇江,一方面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的发展上,建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以产业和产品为纽带带动产业向城区方向聚集,增加城市的就业机会,提高其容纳新移民的能力;
    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潜在移民”的技术培训,增强他们迁入城市的信心和获得工作机会的能力。
     
        第二,提高大中城市的吸纳能力,着力发挥大中城市的经济聚集功能和扩散功能。在当前形势下,宁镇扬经济区一些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就业技能较强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很快适应城市生活和岗位要求,“离土离乡”向大中城市转移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2007年南京、扬州和镇江的城市化率分别达到76.8%、50.2%、59.6%。宁镇扬经济区通过联接苏南和苏北,广泛承接上海和苏锡常经济区的产业转移,并向小城镇和农村腹地辐射渗透,进而促进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
     
        第三,通过招商引资、南北合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产品精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推进和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现在仍然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具有年龄偏大、技能缺乏甚至残疾等就业困难,由于个人和家庭原因,难以外出进城就业。只有通过产业转移,引导他们就地转移,或者让他们利用空闲时间从事家庭加工业。所以,宁镇扬经济区的各区县政府,一方面要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产业聚集和经济带动的功能,使小城镇成为农民走向大中城市的中转站;
    另一方面,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补贴制度,加大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力度,使其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增强外出就业的机会。
     
        第四,进一步推行制度创新,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信心。一是土地制度创新,从保护耕地和保护农民出发,短期内保留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
    二是就业制度创新,取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限制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实行公开竞争的劳动就业制度,为农民自由自主竞争就业提供条件;
    三是户籍管理创新,取消城乡户籍划分的方法,按居住地管理,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
    四是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将完全转移人员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取消各种歧视性的福利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五是劳动保障制度创新,实施农民工报酬支付监察制度,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保证农民工按时足额领取劳动报酬等合法权益。
     
        四、结束语
     
        21世纪我国面临着建设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必须尽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因而发展农村经济和加快城镇化建设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宁镇扬经济区应认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形势,正确应对出现的新问题,以产业为主导,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化为依托,政策方面推陈出新,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确保新农村建设任务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托达罗.经济发展(第6版)[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成德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M].科学出版社,2004.
        4、江苏统计年鉴200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SJD790045“构建宁镇扬经济板块对苏中新农村建设的影响”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经济区 困境 劳动力转移 政策 研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