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中国学者对发展文化生产力问题的新探索

    时间:2020-11-07 14:28:1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文化生产力在党的文件中正式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化生产力作为许多规定的综合意味着必须从多视角去看待它。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消费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课题。科学把握文化生产力理念,深入剖析文化生产力的具体时代内涵,探讨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价值意义,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近年来,学术界和实务界就文化生产力的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一、文化生产力的多种规定性和丰富内涵
     
        文化生产力作为许多规定的综合意味着必须从多视角去看待它。在世界范围内,文化生产力指称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形态,与物质生产力形态相对,表征的是基于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内在驱动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其内涵演进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现代阶段,以技术与知识作为主导生产力形式,集中表现为文化产业的兴起。二是后现代阶段,以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为驱动,文化生产力发展中的关于人文社会创意的因素上升为生产力发展的显要方面,人文社会创新的价值逐渐居于技术创新的前端,文化生产力发展进入成熟阶段。该阶段文化生产力发展指向人文社会领域,智力创造的主导对象区域转向人的世界本身,生产力的发展集中表现为“创意经济”的崛起。
     
        另有学者指出,要客观具体地理解文化生产力的内涵,应从文化软实力出发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生产力要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能体现人的主体性要素。二是文化生产力应涵盖价值观、制度模式和文化竞争力。三是文化生产力也是人类的一种生产实践能力,它不仅体现在生产文化产品的能力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上,还体现在非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文化生产能力,也就是非文化产品中文化因素的附着程度即文化附加值。所以,文化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文化生产、创造文化价值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还有论者认为,文化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一种创造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生产力,在信息社会里,文化生产力主要是一种以现代化工业生产为手段、以电子为载体、以文化信息为内容、以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为目的的生产力形式。当前中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境遇就全球范围内而言,文化生产力反映的是生产力的当代形态,与物质生产力相对。
     
        文化生产力的产生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复杂性。它以活生生的现实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论”思想,澄清了多年来我们在理论上的误解和偏颇,凸显了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文化生产力的特征
     
        文化生产力作为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结合在一起和共同起作用的物质因素和具有文化技能的人的因素的总体能力,具有自身的特征。
     
        第一,物质实践性。文化生产同其他生产一样,也是由实践主体通过体力或脑力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对象加工改造成新的存在物,可见文化生产的过程也表现为物质过程。文化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同样具有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过程。
     
        第二,意识形态性。文化生产力具有意识形态特点,并体现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把人们的思想、观点、道德、情感、认识、态度、价值观等作为产品的内容,并以此来影响精神文化消费者。
     
        第三,经济产业性。所谓经济产业性是指它所具有的经济性质、市场运作方式、产业管理规范、追求经济效益等一系列表征而言。作为一种产业,它必然要遵循大工业标准化、模式化的生产方式,追求大批量投入和产出的规模效益。
     
        第四,能动导向性。作为意识形态,它与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政治生活;
    作为精神形态,它是一种形成民族文化心理的导向和整理社会关系的力量;
    作为文化传承手段,它具有独特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另有学者则对其特征概括为:一是它是以精神形态为主要存在形式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二是它具有无形性。对大部分属于无形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要通过一定的物的形式来表现的,但所要表现的并非物质形式本身,而是体现在思想、观念、情感和美感。三是它具有很大的地域差异性。由于时代、国家、地城的不同,人们的文化观念有着巨大差别,从而使文化生产力在不同的地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四是它具有较快的更新和发展性,文化资源的充实和补充较快,新的文化资源不断地产生。五是它具有无限性。文化生产力中人和社会的因素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人的智慧力和社会生活本身会创造出新的文化资源,其开发利用的潜力更带有明显的无限性。
     
        有学者提出文化生产力的当代性特征,认为文化的发展依赖于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这种形式和途径依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而变化。在当今时代,由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人类社会系统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的发展都被纳入其中,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当然也不能游离于其外而孤立发展。运用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以市场经济为运作机制、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依据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来生产文化产品和提高文化服务,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途径,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客观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关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定位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社会发展动力的所思所虑,又表达了面对世情和国情的新变化,如何把适应世界发展的普遍性和中国发展的特殊性有机统一起来的主体诉求。
     
        第一,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党的文化执政能力,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只有清醒地不断地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才能进一步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
     
        第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里的生产力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力,更包括文化生产力。
     
        第三,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文化生产力在当代不仅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四,以人为本是文化生产力的本质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的核心是先进文化能力,人是先进文化能力的载体,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先进文化的产生和提升。人是文化生产力的主体,要使人能更好地生活,要使人能更好地得到全面发展,要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大发展,就能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就能更好地满足主体人的各种需要。这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强国富民的明智之举。
     
        另外,随着生产力大发展、人类从总体上告别了物质匮乏的时代,人类的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文化生产日趋跃居主导地位。首先,当代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产品出现“泛文化”特征,大大提升了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水平以及活动的复杂性。以往时代文化和智力因素对物质生产活动的影响是微弱的,而今天物质生产活动对文化和智力因素的依赖是空前的,离开文化和智力因素,物质生产活动简直就是寸步难行,物质产品的精神文化附加值不断增大。其次,从人类一般的精神生产活动发展到文化生产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又一次提升。由一般的精神生产活动发展到文化生产活动,是人的活动方式不断丰富的过程,突出展现了人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超越性,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
     
        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原则方针和主要措施
     
        文化生产力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人们就当前如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出重要见解,可以概括为: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性质和方向。坚持“双百”方针、“两为”方向和“三贴近”,这既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指导方针,也是满足人们群众基本文化要求的需要。二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转变思想意识,重视文化生产力,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科教兴国”、“文化立国”的轨道上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激活人的发展潜能与创造精神,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应有之义,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力推动制度创新,建立一系列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加快立法,制定颁布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法规,为文化生产力发展提供高起点的法律平台;
    建立平等、竞争、开放的文化市场,规范和整顿现有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损害文化市场健康的各种行径;
    从法律角度理顺党和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主管部门要从“办文化”、“管文化”变为“引导文化”;
    未雨绸缪,建立一系列救济政策,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制度缺失和道德缺失,降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各种成本。三是认真处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范畴内的两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只有通过改革那些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排除文化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才能为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稳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保证,没有稳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一切就只能是空谈。
     
        有学者强调,研究文化生产力发展问题,需要确定两个前提条件:一是逻辑层面上,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语境如何。二是实践层面上,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境遇怎样。前者规定了文化生产力在当代发展的逻辑路径,后者则制约着其在实践上的理念设计与模式选择。当前中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境遇就全球范围内而言,文化生产力反映的是生产力的当代形态,与物质生产力相对。当前中国依然处于“现代”这一历史区间,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现代性语境不容改变;
    当前中国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又面临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种力量的挤压。因此,对当前中国文化生产力发展而言,一方面必须坚守现代性的路径,确立符合“共时性”场景的发展理念;
    另一方面又必须积极吸收后现代性因素,探索建立一种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模式,也非后工业社会的后现代模式的一种综合型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倪晓林.文化生产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的结构性转变[J].理论探讨,2009(4).
        2、张晋光,任小玫.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名义的大集结[J].生态经济,2009(4).
        3、李新市.优化文化生产力布局的新探索[J].河北学刊,2009(11).
        4、关多义.文化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初探[J].生产力研究,2009(1).
        5、曲岩,刘贵富.关于文化生产力的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9(11).
        6、刘文俭.文化生产力的内涵、本质及其特征[J].学术交流,2009(2).
        7、贾岚生.文化生产力的社会功能[J].理论与改革,2009(1).
        8、黄祖军.社会学视阈下的文化共生与和谐[J].生态经济,2009(4).
        *本文系陕西理工学院哲学重点学科“社会发展方向”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
    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生产力 中国 学者 探索 发展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