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反馈分析

    时间:2020-11-09 08:05:4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的不适应性剩余,农业边际报酬率递减造成的弃地剩余,农业耕地面积减少造成的资源短缺性剩余,以及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造成的相对性剩余。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反馈可以归纳为三点:造成流出地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短缺;
    造成劳动力流出地的农地荒废;
    抬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本,使农村劳动力投入产出效率下降等。
     
        关键词:农业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负反馈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分类
     
        所谓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农业生产所需要的那部分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一个动态的和相对的概念,它随着耕地面积、机械化程度、科学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里的剩余是相对的剩余,即隐形或不充分就业的剩余,其边际生产率为零。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积累型剩余农业劳动力。指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劳动力的增长超过农业生产的需求而日渐增多的剩余劳动力。二是效益型剩余农业劳动力。指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新技术的应用、产业的更替等原因使部分劳动力剩余。三是结构型农业剩余劳动力。指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经济不合理,限制了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及工矿企业转移,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自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而产生的剩余。四是季节农业剩余劳动力。指由于农业生产自身具有季节性特点,农忙时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较多,农闲时对劳动力需求较少,在农闲时产生部分剩余劳动力。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原因
     
        第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的不适应性剩余。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加快,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由于新兴的产业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而农民大部分素质较低,短时间内无法满足用人需要,因此造成农村劳动力剩余;
    同时随着传统农业及农产品工业资本存量的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步下降,也致使一部分人无事可干,从而导致农村富余人员增加。
     
        第二,农业边际报酬率递减造成的弃地剩余。随着农民物资投入的增加,农业生产出现了“边际报酬递减”的效应。农业边际报酬递减促使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进而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因此边际报酬递减现象就更加突出,致使农民家庭的生产费用增长快于生产增长,农民家庭直接减收。不断减少的土地回报率使农民的收入逐年减少,有的地区甚至仅能解决农民的基本温饱问题,农民的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更无法满足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最终农民不得不从土地上游离出来,成为隐形失业者。
     
        第三,农业耕地面积减少造成的资源短缺性剩余。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近1.3亩,是世界平均耕地面积的1/4左右。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一些对土地的不合理的使用,我国耕地正在以每年500万亩-700万亩的速度减少。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却以每年1000万人-1300万人的速度急剧增加,使得我国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第四,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造成的相对性剩余。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农业科技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技成果得以广泛的实施。在农业中出现了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如高效农药的使用、良种的推广、收割机等机器的使用都极大地减少了农民为施肥、收种、除草、灭虫等田间管理的劳动时间;
    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技术效益不断增加也大大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相应地提高,使农业对活劳动的需求减少,也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反馈
     
        (一)造成流出地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短缺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尚处于自发、分散、组织化程度较低的初级阶段,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社会问题,在农村人力结构上不利于农业生产,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使农村发展支付较高的社会成本。我国农业劳动力素质本来就不高,加上年轻有文化或有一技之长青壮年随“流”而去,另一部分人转入当地第二、三产业,使得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在农村出现了“断层”,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逆转,实现收益与预期相背,“青壮去务工,种田童老姑”的现象极为普遍。农田耕作效率下降,土地实际利用率下降,有的地区甚至造成田地荒芜。这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后果之一。在我们调查的湖南澧县宜万乡、桃源县桃花源镇、双峰县石牛乡等三个乡镇的数据看,三个乡的总劳动力人口为60653人,其中外出务工人数为20572人,占总劳动力人口的34%。外出务工农民趋于年轻化,综合素质相比于长期滞留农村的中老年人口较高。青壮年劳动力一直是外出务工人员的主力,特别是18岁-40岁之间的青壮年一直在历次调查中占了绝大部分。而本次的调查中35岁-39岁年龄段留村村民大大增多,也就是说35岁以下年轻人成为了外出务工的主力军。这可以从留村村民,即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得以印证。从问卷结果来看,参加问卷调查的留村农民40岁-45岁之间的比例最高,为17.0%,45岁-49岁、50岁-54岁、55岁-59岁年龄段的比例明显高于40以下各年龄段的比例。而在40岁以下年龄段中,35岁-39岁年龄段人口比例明显较高,19岁以下、20岁-24岁、25岁-29岁、30岁-34岁年龄段的人口比例非常少。
     
        青壮年劳动力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绝对中坚力量。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农村经济建设面临着主体缺位的难题。调查中,几乎所有村民都反映由于人手缺乏,现在乡村公共事业开展困难,比如乡村公路修建、水利基本建设维护、危桥改造等,甚至有些地方连丧葬都产生了困难。实际上,对公共基础设施维修已经很难像过去一样采取按户分摊劳动力的形式,而是转而通过分摊资金从外面雇佣劳动力来进行建设。调查中五个乡镇一致反映,举办公益事业缺少足够的劳动力,主要依靠分摊资金才能开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地方以劳代资,需要投入足量劳力完成项目建设,但在工程实施时,即使留守劳动力全部到位,工地上仍人影稀疏。
     
        (二)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出地的农地荒废
     
        我国农村在外务工人员大多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庭的耕地大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耕种,而家中留守老人体力不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只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导致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应用不广,耕地处于一种新的耕地抛荒或隐性抛荒状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其积极作用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并不是实现了转移就会自动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现行的土地产权安排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使用权分散在各农户家庭,土地产权不许自由买卖,但使用权可以转让。农民比较利益很低,负担重,务农净收益微不足道,这就决定了农民转租责任田的净收益不大,租赁别人的责任田的净收益也很少,以至于这种出租使用权的交易事实上难以进行。而且出租土地还有可能形成地力下降,利益权衡的结果导致一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干脆抛荒责任田,一门心思打工。正如农民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表明:田不可不种,但不可多种。责任田尤如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见,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进而使土地抛荒,必将浪费农村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劳动力转移还需要土地产权安排做出相应的变更,使得土地能够通过产权交易适当集中而不至于荒废,浪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
     
        如在我们调查的五个乡镇中,如双峰县某镇镇共39000亩耕地,但是全镇抛荒土地累计竟高达500亩,抛荒率为1.3%,而且原种双季稻改种一季稻的亩数高达到1800亩。在抽样调查中,只有85.9%的农户耕地是自己正常耕种,有29.5%的农户土地对外出租,3.7%农户土地存在部分抛荒,0.4%的农户是全部抛荒,可见,如果综合统计,这些地区的土地抛荒绝对量也是不容小视的。在调查中,有12.6%的人认为如果务工经商收入稳定,能够养活一家人就会放弃土地承包权,26.7%的选择了出租土地,只有60.7%的人选择了自己经营土地。可见即便是选择留守从事耕种的农民也有相当部分希望外出务工。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转向城市、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老幼妇孺成为农村留守者,青壮年虽然放弃了农业生产,但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愿意把土地转包出去,土地基本都留给家中老人或妇女耕种。问卷调查中57.0%的人反映村里劳动力外出后田地由家中的老人耕种。留守老人或妇女劳动力有限,再加上带孩子做家务等琐事占据了很大的精力,他们只能种一些易于管理的庄稼,或将部分农田改作单季稻而形成土地荒芜,像在衡山白果镇的岳北和同兴两个村子进行调查时,虽然这两个村土地抛荒的极少,但还是有20%左右的土地改种了单季稻,无形中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抬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本,使农村劳动力投入产出效率下降
     
        近两年来,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及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由于绝大多数有文化知识、懂技术的农村劳动力仍然长年在外务工,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不能形成,农产品科技含量得不到提高,产业结构得不到升级。在现代农业的国际大趋势下,如果农村经济发展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和高技术的支撑,农村经济就只能永远在低效率下发展,永远不能融入世界市场,从而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就低下。在低下的发展效率下,更加不能留住优秀的农村经济人才,例如,有的村庄连个村干部都选不出来,原因是有能力当村干部的人都“转移”出去了。
     
        同时,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甚至连农村经济发展的正常劳动力也不够,造成了农村劳动力不是剩余而是短缺了,当前某些农村许多所谓的“空心村”就是这样。这种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错位,特别是大量劳动力外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劳动力减少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价格就会上升,加上农业的化肥、农药价格的上升,农业的发展成本就更加大,进而带动农村其他物资价格的上涨,势必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本上升,造成新的农村发展问题。
     
        此外,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时间比较集中,使铁路运输更趋紧张,形成不容忽视的民工潮和春运高峰。他们进城后,由于信息不灵、目标不准,又缺少统一领导,一旦找不到工作就无以为业,由最初的对社会不满继而可能铤而走险,给社会安定构成威胁。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城市的公共交通、卫生、教育、环保、工商管理、税收、计划生育等各方面工作受到冲击,影响了城市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城市发展格局。农民工对城市造成的压力也将影响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是以农民为主体地位,农民应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低效与廉价外流,造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低效与主体缺失,影响了农村区域经济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勇,钟菊英.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形成结构与转移战略研究——兼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辨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5).
        2、于洪平.发展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黄斌,周宇飞.试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商贸工业,2008(8).
        *本文属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XJK08CGD039)。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