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2023年度《背影》教案设计9篇

    时间:2023-12-08 22:55: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背影》教案设计毛荷殿中学罗迎军教学设想:本课是名家名篇,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背影》教案设计9篇,供大家参考。

    《背影》教案设计9篇

    《背影》教案设计篇1

    毛荷殿中学 罗迎军

    教学设想:

    本课是名家名篇,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教师首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以自编提纲卡的学习方式,将本文的内容系统化。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抒发的父子间看似平淡实为深切的感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作者抓住某一特定情景展开内容的写法。

    教学难点 :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文:

    同学们,有谁知道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吗?

    (教师用幻灯片打出,师生共同朗诵这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歌赞颂的是谁?(它是歌颂母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很多的诗和歌都是咏赞母亲的,说明母亲的确伟大。然而,父亲伟不伟大呢?同学们爱自己的父亲吗?今天,我们来感受一篇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打投影片)

    差使(chāi)       交卸(xiè ) 奔丧(sāng)      游逛(gu„ng)

    踌躇(chŽu  ch’)  栅栏(zhà )     蹒跚 (pn  shn)       琐屑(suǒ  xiè)

    2、由学生自由上台写出其它的生字词,集体讨论解决。

    3、简介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三、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父亲说过的五句话。

    1、由生活导入  :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二人哪个人的话语多些呢?父亲一般沉稳少言。朱自清的父亲也一样。大家找找看,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用直线划出来。(以快速阅读抓文章重要信息为突破口,分组讨论。)

    2、提问:父亲说第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a:祖母死了 ;   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提问: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重点词:“死、交卸、祸不单行、狼藉、变卖典质、亏空、丧事、惨淡、赋闲”等)

    提问:这些沉重的精神和物质负担均压在父亲身上,但他对儿子说的话是忧伤的吗?

    (读“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句,体悟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宽厚豁达。)

    3、父亲的第二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护送儿子过江上火车。“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他们”是单指茶房那一类人,包括了其他任何人,表达父亲情感的细腻的一面。)

    提问:儿子远行,父亲开始决定送还是不送?

    (先不送后又送。)

    提问:父亲为什么送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哪一侧面的爱呢?

    (“忙、不送、嘱茶房甚仔细、不放心、颇躇踌”。抓住“躇踌”一词,反复悟解,联系前文背景介绍,体会父爱的深沉而细腻。)

    4、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三句话,并体会所含的意思。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3>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四、细读课文,抓住四次“背影”深入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角度和方式。

    1、同学们找找文章中几处写到背影?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课文哪两个地方实写父亲的背影?

    a: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b:父亲送子时,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时候。

    3、着重写父亲“背影”的是哪一处?把“背影”的内容划出来。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显出努力的样子”)

    提问: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描写?

    (肖像和行动描写,重点写衣着和动作。)

    4、父亲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全是黑色的。)

    提问: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如:①父亲在守孝期间,体现了父亲的孝顺。②和“肥胖”的身子构成一致,更显得压抑沉闷,有助于对“背影”的理解。③父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黑色突出这一性格特征。)

    5、父亲过铁道时的行动描写有什么特点?找出其中的词句,并加以体会。

    (蹒跚、慢慢探身、两手攀着上面、缩、微倾;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父亲行动的困难、艰难。)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各抒已见,互相补充。)

    6、集体诵读这些句子,注意语调、语速、语气。

    7、第一处和第四处写“背影”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点题,第四处照应,前后一体。)

    8、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四、精读课文,捕捉作者的情感特点:

    1: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找出文中几次写“流泪”的句子。

    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b:感动之泪:望亲买橘,父子离别

    c: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2、文中哪两处地方用了“聪明”一词?文中“聪明过分”“太聪明”两个短语的含义是什么?

    (一处:在父亲与脚夫讨价还价时,我觉得掉面子,说“聪明过分”是深深的自责,是嘲弄自己“少年不识愁滋味”。二处:对父亲嘱咐茶房后,自责“太聪明”了,较前句内疚更甚。)

    3、本文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前后讨论,互相启发,尽量统一答案)

    (褒义词贬用,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表明“我”自作聪明,这不聪明,主要是突出“我”对父亲所做的事情不理解。展现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心疼爱,为后边写“背影”作铺垫。)

    4、紧抓文末一句感叹,把握全文情感线索,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至爱,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五、拓展迁移:

    1、上面我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分析,大家是否有这种体会:同样是通过极平凡的小事来写人,我们往往写得十分乏味,而《背影》却写得深切感人。这是为什么呢?现告诉大家一个秘诀:写散文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善于选择表现角度。本文表现角度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1、表现角度新颖独特。本文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2、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是全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儿子对父亲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绪都聚会拢来了,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2、将全班同学分为“颂父组”与“颂母组”,从日常生活中找出父亲或母亲令人可敬的生活事例,以“我说父亲(母亲)好”为主题开展辩论会。

    《背影》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感悟文中蕴涵的浓浓的父爱。

    2、仔细研读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诗意的语言诠释父爱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本节课: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酝酿情感。

    同学们,谈及亲情,最先映入我们脑海的是谁?确实,母亲感情细腻,柔情似水,而父亲则是一部深奥厚重的书,年少的我们常读不懂,今天,让我们跟随着朱自清饱含深情的笔墨走近一位父亲,继而走近我们的父亲。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

    二。整体感知,品味父爱——父爱,是一首含蓄的诗。

    1、昨天已让同学们预习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父亲为儿子送行,是一件很寻常的事,同学们从这次寻常的送别中品味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品读父爱,用诗意语言诠释父爱。

    ①老师示范:

    父爱,是簌簌落泪时一句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劝慰

    ②展示品读要求:标出你感悟到的父爱的句子;用诗意的语言诠释父爱的内涵,每位同学至少写一句。

    ③同学朗读自创的诗歌。

    三。品味细节,走近背影。——父爱,是一幅感人的画。

    赏析凝聚的感情最深重、最浓烈的画面——买橘子时的背影。

    1、请同学们按要求来品味买橘子时的背影的画面。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这个背影的?

    ②你从这些刻画中感受到了这是怎样的背影?采用“这不仅是买橘子时的背

    影,还是 的背影”句式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明确:体态——肥胖的背影

    衣着——沉重的背影

    走姿——蹒跚的背影

    攀爬月台——艰难努力的背影

    ③找出作者感受的句子。

    ④听电视散文朗诵,再一次感受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所聚集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父爱!

    四。激情碰撞,抒写赞歌——父爱,是一首悠远的歌。

    回顾父亲曾为自己做的一些事,截取闪光的瞬间或典型的经历,写一个最感人的片段。

    五。布置作业,感恩父母。

    歌手屠洪纲曾在《感谢》中唱到:“感谢我的爸爸/感谢我的妈妈/感谢您们/当初决定把我生下/感谢您们让我/看到这个世界/还把我辛苦养大/还给我一个温暖的家!”课后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对我们的爸爸妈妈说一声:“谢谢您们,我爱您们!”

    板书:

    左边:板书学生自创的诗歌

    右边:体态——肥胖的背影

    衣着——沉重的背影

    走姿——蹒跚的背影

    攀爬月台——艰难努力的背影

    《背影》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学生阅读注解 补充: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爱国者。

    二、检查预习(小测试)

    1、预习提示中的字词的注音解释

    2、补充:栅 迂 不能自已 惦记

    三、朗读课文 点拨:注意读出感情,以最后一段为示范

    四、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1、人物、事件、地点 2、不能理解的词句

    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4、写背影的语句

    五、整体理解

    1、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主要写谁?

    3、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是 ,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4、文章一共写了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5、给文章划分一下段落层次。

    点拨:

    1、明确主要事件与次要事件。

    2、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点学生很容易混淆。

    3、引导学生体会总写点题 4、5初步理解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

    六、说话训练: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经过

    七、板书总结

    1、学习重点:字词、朗读 2、文章主要内容与结构

    八、作业布置

    A组 描写父亲的一个背影

    B、C组 造句 A、祸不单行 B、晶莹 C、踌躇

    反思:

    九、板书设计

    一、难忘“背影”,思念之情,总起点题(1)

    二、回忆往事(2-6)

    三、再现“背影”,照应开头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第二课时

    一、课前提问:常识和字词

    二、授课过程

    1、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细心照顾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车站买橘

    车门话别

    2、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是很容易找到的。

    这就是“背影”。现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2)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寄情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刻画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惜别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思念

    (3)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②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③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3、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

    作者在文中三次写了流泪,每次写法各有什么不同,各自在什么情况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的感情是很丰富的,很深沉的。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第二次流泪是在浦口送别时,作者眼看父亲跨过铁道蹒跚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这一次掉泪,因为是在车站上,又是在临别之前,特定的情况决定了作者的举止,“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一次闪出“泪光”,应是别父两年多的现在,即执笔为文的时候,想象两年多前离别时的情景,不禁黯然长叹。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有如撞钟,余音不绝。

    教师在讲授时,应随问随答,随写板书,语调中要能传达出语言本身的感染力量。

    三、反思:

    布置作业;A组 完成《创新设计》;B、C组 做课后习题三

    板书: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寄情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刻画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惜别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思念

    第三课时

    一、教师导语

    上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段落层次、情节线索,这节课要着重体会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体会作者怎样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平凡的细小的事情来叙事抒情。

    下面,沿着课文的顺序,挑出一些重点语句或语段,细细体会作者语言的特色,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如何饱含着深情。

    二、授课过程

    1、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段。

    本文4、5、6段,特别是第6段的描写,是全文的核心段落,集中表现了作者“最不能忘记的”父亲的背影。我们应认真阅读、体会。

    (1)指定学生朗读4、5、6三个自然段。

    4、5段主要是写父亲送别时的细心照顾,朗读时要求学生划出写父亲言行的语句。

    6段主要写作者眼中的父亲的形象和言行,朗读时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语句。

    (2)引导学生分析4、5段。【围绕重点语句】

    4、5段写父亲浦口送别时对儿子的处处关心,都是通过儿子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的,着重写了父亲的动作行为和语言。作者的叙述,毫不修饰,唯其朴实,始觉真切。表面看来,作者似乎是在那里向友人述说那次父亲送别的情景,事无巨细,原原本本;实际上,作者的述说却经过了精心的挑选,每一个细节都渗透了父亲年老颓唐、境遇不佳而对儿女却一片深情的特有表现。

    作者很细致地叙述了父亲在送与不送上的犹疑不决。这一过程表面看好像是多余之笔,其实恰好极其生动自然地反映了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说定不送”则“再三嘱咐茶房”;“终于不放心”,踌躇之后还是“决定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也无济于事。“我”已经二十岁了,其实用不着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

    其次是怎么送。父亲年纪大了,本可一切让儿子自己去做。但他不,却事必躬亲。先是“照看行李”,后是“忙着讲价钱”,再是“嘱咐路上小心”“不要受凉”等。做这些看来对于一个成人儿子的多余的事,已经足以使人感受到爱子情切;而“我”之不放心,暗里笑他“迂”、事后又自责等一系列的叙述,就更反衬出父亲爱子之“执着”。作者两处责怪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语言朴实真切,感人至深,写得也真是太高明了。

    (3)引导学生分析第6段。

    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这里,作者不惜笔墨,详细写了父亲的外貌特征(胖、穿戴黑帽褂)、动作特征(“蹒跚”、“慢”、“探身”、“手攀”、“上缩”、“努力”),极力勾绘出父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家境衰落的颓状;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送子远行的困顿;也正是这个“背影”,激起了作者从未有过的感激、怜爱之情。

    橘子买回来了,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个简单的动作,淡淡的描写,却十分逼真地发掘出父亲完成自己的心愿后的某种心理上的满足。两句简单的言语,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的,“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正是一个父亲临别前最重要的嘱咐;而走了几步又回头,叫儿子“进去吧,里边没人”,更显出老人关怀留恋之情。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这时的感情已达到了最深的境界。

    分析结束后,按照板书提示,让学生再读一遍第6段课文。由一人朗读、教师范读或大家默读均无不可,应视班级学习和纪律状况而定。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两方面的。一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特有的爱心。这种亲子之爱,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带有那时父亲特有的境遇所赋予的情调,还带有年老的父亲送子远行所特有的情绪。因此,这种感情,既有惨淡,哀伤的一画,又有关怀、体贴的一面,具有相当复杂的内涵,不能作简单的理解。 课文中的另一种思想感情,是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怜惜和感伤之情。这是儿子的这种复杂的感情,才衬托了父亲的那种复杂心情。这两种感情在文中是互相依存、互相映衬的。

    三、达标反馈

    教师检查课后练习二,指定学生作答,大家可以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归结时把握这样两点:

    ①文中的确流露了“淡淡的哀愁”,这种情绪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②文中思想感情的基调是父子情深,是惜别之情。作者在文中表现的父亲的感情,哀愁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应在逆境中镇定、宁静的深沉心情。

    四、布置作业

    A、B组。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写成简短文字,可以列条说明,务必观点明确、层次清楚。

    C组抄写第6段部分语句: 从“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到“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 从“我再向外看时”到“心里很轻松似的”。

    反思:

    板书设计

    思想感情

    惨淡、哀伤

    关怀、体贴

    儿子的思父之情

    怀念、理解

    怜惜、感伤

    《背影》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狼藉”“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过程与方法】

    (1)预习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段进行阅读训练。

    (3)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亲情,珍视亲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难点】

    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朱自清(投影)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集《雪潮》《踪迹》等。他的最高创作成就是散文,他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散文大家之一。它的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文章更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流传至今,影响尤为广泛。

    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投影)

    交卸(xiè)奔丧(sāng)踌躇(chóu chú)妥贴(tiē)颓唐(tuí)晶莹(yíng)琐屑(xiè)

    差(chāi)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课文中指“职务”。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晋人有《闲居赋》,所以叫赋闲。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pán)跚(shān):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拭:擦。

    3、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感情?(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

    【点拨】: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挚的思念。

    (2)自读课文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分小组交流、朗读这些语句,说明其使你感动的原因。

    4、梳理结构

    (1)文中出现几次“背影”?请找出来,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学生活动】文章四次描写背影:(投影)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我看见他带着……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清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重点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现在请大家判断: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都是在写车站送别的来龙去脉?

    【学生活动】全班深入讨论,明确答案。(结合课后练习一)(投影)

    【点拨】文章2~6自然段写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由此,全文可看作三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提出难忘“背影”,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2~6)开始追忆“背影”,展开回忆,具体描写事件的详细经过。

    第三部分(7)结束回忆,抒写思念,泪光中又浮现父亲的背影,结束全篇。

    【小结】“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是回忆性记叙文常见的一般结构方式。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品读鉴赏

    引导学生品读鉴赏第6自然段关于“背影”的描写。(投影)

    【学生活动】在横线上填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并深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这里,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2)文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

    (3)“这是我看见它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留下来了。”这时,儿子的`心中翻涌着那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尽量用一个词概括。

    (4)“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藏着父亲的深情,父亲为什么会感到轻松呢?

    (5)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点拨】

    (1)写父亲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2)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地样子”等。这些动作,体现了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

    (3)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了解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心疼、愧疚等思绪。

    (4)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

    (5)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起止“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2、表达交流

    作者当年对“背影”的成功描写来自对父子情谊的细心观察和深刻体验。如今亲情更是到处有,但人们的感受未必相同。从记忆深处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反映亲情的事例,再用恰当的话语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学生活动】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四、课内小结

    对特定情境下的父亲背影进行精细地描写,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是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我们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请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简单之美,由此发现人间最普遍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增进大家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背影》教案设计篇5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 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学习重点】:

    望父买橘、父子分别 重点语段(第6段)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一、课前预习

    1、阅读导航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表现了父亲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 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而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是间接描写。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本文贮满温厚、朴实、自然的真情美。学习本文,一定要进行品读,小声或不出声地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细细品味文章字里行间蕴藏的思想情感。

    2、学习内容

    (1)朱自清,字 ,我们学过他的写景抒情散文 。今天我在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背影》,这是一篇 散文。 他的文章大都收在 里。

    (2)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交卸 奔丧 狼藉

    簌簌 赋闲 颓唐

    琐屑 差使 亏空

    勾留 搀 蹒跚 踌躇

    (3)解释词义。 交卸: 踌躇: 迂腐: 蹒跚: 颓唐:

    (4)课前布置预习纲要

    A、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B、找到父亲为儿子做的几件事。

    C、对于父亲的关心和疼爱,作者理解了吗?从哪里表现出来?

    二、课内导学

    (一)导入

    (二)展示预习成果

    (三)师生共同探讨

    1. 整体感知,理清情节线索,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2)文章几次写到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 下都表现了怎样的感情?五分钟。

    本文 次写到背影。

    第一次 :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2、重点语段赏析

    (1)、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中的“聪明过分”是什么意思?

    2.如何理解“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中的“漂亮”一词?

    3.概括这段文字的段意

    (2)阅读文中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回答问题。

    我看见他戴着( ),穿着( )大马褂,( )棉被,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 来了。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2)、这段话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父亲?

    (3)、 注意父亲穿的衣服的质地和颜色,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4)、仔细体会括号中应填入的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买橘子这么费劲,为什么不让 儿子去,回来后“心里很轻松似的”表明了怎样的心理?

    (6)、原来觉得很“聪明”的作者,为什么看到父亲的背影两次流泪?又为什么怕父亲看见?

    三、当堂检测:

    1、“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中“聪明”的同义词和“漂亮”的反义词分别是[ ]

    A.聪慧 丑陋 B.愚蠢 粗俗

    C.糊涂 动听 D.聪颖 精彩

    2、《背影》一文将“勾留南京”一事一笔带过,原因是[ ]

    A.南京并不好玩,所以不必多写。

    B.南京是路过,不是目的地。

    C.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应该略写。

    D.当时他们心情不好,没有去玩。

    3.写送子上车时,父亲对儿子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话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心情是

    A.怕儿子力气小不堪重负,便由 自己外出张罗,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

    B.怕给儿子添麻烦,便 由自己去买橘子,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C.怕儿子年轻气盛惹是非,便由自己包下活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担心。

    D.怕儿子无知受骗,便由自己包下活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护。

    4.“我赶紧拭干了泪”的原因是

    A.怕父亲因“我”流泪而伤心。

    B.为自己这么大还流泪而羞愧。

    C.怕父亲说“我”不坚强。

    D.怕别人笑“我”幼稚。

    5.“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这句话从哪两方面描绘父亲的形象?答案正确的一项是

    A.外貌心理 B.动作 语言

    C.外貌动作 D.语言 心理

    《背影》教案设计篇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爱的深沉。

    2、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会父爱的深沉。

    难点: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以上熟悉的文字来自于哪篇课文,你能把其余的部分背出来吗?

    学生回答,引入文题,走近作者。

    二、美读赏析,聚焦“背影”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突出作品描写的重点,进行初步赏析。自读,提问,感知。

    1、文题为“背影”,那么文中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最感人的是哪一次背影?

    3、文中描写普普通通的“背影”,为什么会如此感人?描写“背影”时主要刻画了哪些细节?(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现在,再读这幅文字描绘的画面,你又读出了哪些刚才你没读出的东西?(学生朗读,再次体会第二次背影)

    三、品词析句,读懂“橘情”

    通过主问题的挖掘,让学生体味出父亲买橘的不易以及生活的艰辛,在反复的揣摩中体会父爱的深沉。

    问题探究:父亲为什么给儿子“买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背影

    (四次)

    父亲朱自清

    动作艰难 生活艰辛感动流泪理解深情

    买橘

    祝福

    温暖关心(与冬之冷心情灰暗对比)

    一颗爱子之心

    父子情

    《背影》教案设计篇7

    一、方法问题

    寻求一致性还是矛盾性

    社会学的方法,例如,讲《荷塘月色》,说是“四·一二”大屠杀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不能同流合污,又不能直接投身革命的矛盾心情。

    这个说法,不能说错,但是,也不能说有多对,因为,

    第一,这与作品有些关系,并不是作品的真正内容,作品写的是“独处”的“自由”,孤独的美好;这里的自由不是政治概念,而是伦理概念。

    第二,这样说,不能说明作品的艺术特点,例如,本文对于诗意的追求。文章内部的不平衡,哪些地方特别好,哪些地方比较一般。

    第三,如果满足于作品与现实的一致,那么,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如,拿来分析冰心的诗就无从下手。

    第四,例如,拿来分析《背影》,就更难办了。《背影》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呢?

    第五,方法问题,这种说法的特点,是寻求作品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一致性的,这里就有一个原则问题了,从方法论来看,究竟是分析作品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性还是寻求作品与现实之间的统一性?

    由此可见:

    1.光是寻求作品社会意义是不够的,不能成为一种科学的、深刻的方法。

    2.即使找到了社会现实意义,也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因为背影的艺术特点,是不能从这种方法中得到解释的。

    3.从理论上来说,所谓分析就是分析矛盾。

    a.从文学创作来说,就是现实与艺术的矛盾、差异,而不是统一、等同,如果统一等同了,就没有艺术可言了,艺术就成了对于现实的照抄,作家就没有创造的功劳了。

    b.从艺术本身来说,不同形式的不同规范,同一形式的不同风格创造,都是以差异为特点的,也就是以矛盾分析为基础,而不是从统一性中所能获得的。

    4.最重要的是,从分析矛盾的操作性来说。

    第一,矛盾是内在的,尤其是经典性作品,往往是天衣无缝的,因而,关键不在于要求分析矛盾而在于揭示矛盾。而矛盾是潜在的,不是浮在表面上的。

    第二,从方法的操作性来说,不能满足于一篇一篇孤立地讲作品,应该把作品放在一系列的作品的比较中,来观察差异,以便找出矛盾的切入口。如果是单篇地分析,没有现成的作品可比,就要用一种方法,叫做还原法,(现象学的还原)来找出作品与对象之间的矛盾。

    第三,通常使用的方法的缺点是,满足于作品与表现对象的统一性。空喊分析,而不能揭示矛盾。孤立地阐释单篇,就是能够进入分析层次,不在与相似的、同类的、异类的作品的差异中揭示矛盾,就是勉强“分析”,也是浅层次的。

    二、可比性: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我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注意作者写了什么,而没有去主动地想象他没有写什么。

    鲁迅说过:写作的方法,不但在作者已经写出的东西中,所有写出来的东西,都只是显示了:应该这么写,而要真正懂得写作的门道,还要懂得,不应该那么写,不懂得不应该那么写就不会真正懂得应该这么写。

    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层次上来阐释:

    A.从最浅的层次上来说,就是文本“细读”。美国的新批评流派的讲究,不研究作家的生平和思想,只讲究作品(文本),我们自发地运用的基本上就是这个方法,但是人家那么做并不是十分完善的。加之我们对人家的优点也没有什么理解,有的甚至连新批评的细读都不知道。

    B.从更高层次上来说,我们感到新批评也有个毛病,就是往往拘泥于文字的隐喻、含蓄啦之类的,归根到底,也只是把目光集中在人家已经写出来的东西上面,而没有注意到,文章的妙处,每每是文章省略了的、回避了的地方,应该把回避的和渲染的,弱化的和强化的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深刻的切入矛盾的起点。

    在这二者中,特别是弱化的和回避的,是深刻理解文章的关键。

    C.这不仅仅限于对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艺术手法的选择,为什么这样写不那样写,而且在于在一系列文章中,为什么这一篇文章中这样写,而不是另外一篇文章的方法,不管是同一作者还是不同作者,都是很值得研究的。

    D.这就要求教师有一种起码的讲究,就是科学的抽象能力,从操作来说,就是提高可比性,把本来不可比的,提高层次,成为可比的。最基本的,就是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抽象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就是在相同的文章中发现其不同的东西,在不同的文章中发现了相同的东西,才能进入具体分析的境界。否则就只能在形象表面,甚至外面徘徊。

    结论:有了这种能力,教师就有了主动性,就有了研究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没有主动性,也就没有研究能力。这就是对教师的素质的挑战,缺乏这样的素质就不能在阅读过程中,化被动的阅读为主动的阅读。

    抽象的理论是枯燥的,为了把问题说得清楚一点,以一个文本,来进行细胞形态的解剖。

    就《背影》而言,我们采用了发展了的、有别于新批评的“细读”法:

    1.注意不写什么,弱化什么,省略什么,割舍什么。

    2.“还原”:把未经作者加工的原生的现象想象出来和作者艺术加工过的作品加以比较,这和现象学的“还原”原则有一致之处,不是被动地接受文学形象的现成样子,而是想象把目前现成的观念或者解释“悬搁”起来,想象出、推导出本来,在原初状态,它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这样就可以提出问题,不是一般的问题而是创作论上的问题:

    为什么不写人的正面而写背影?

    如果回答,因为背影最突出,因为背影最为感人,这是同语反复。因为我要问的是为什么背影最为感人,而你说,因为它很感人,所以它就感人,这不但等于什么也没有说,而且还把对于思考的要求降低了。

    从现象到现象的滑行,而且还很满足,就造成了麻木。

    我们中学乃至大学老师往往就被这种表面的思想习惯所蒙蔽了。这是一种自我蒙蔽,舒舒服服地把自己思考的自由给剥夺了,一点点被强制的痛苦都没有。

    用法国思想家福柯的话来说,就是现成的话语,它有一种力量,障蔽着我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这种话语有一种权力的性质。让你在无意识里受它的统治。所谓素质的提高就是要有意识地打破它的统治。恢复思想的创造力。用西方文论家的语言来说,就是“去蔽”。

    对于教学和研究来说,就是科学的抽象力,具体分析的能力,也就是原创性。

    关于思考和研究的方法,至少有七点可讲:

    a.《背影》没有写主人公的面容,没有强调言语和表情。

    b.光是有了这一点,还不够深刻,还要比较;关键在于寻求矛盾、差异。

    矛盾差异不是自然地突出在你面前的,芜杂和混乱的现象把它掩盖了。

    为什么纷乱,芜杂7因为没有联系,或者叫做无序。

    为什么没有联系7因为,各自独立,没有在一点上统一起来。

    没有联系的东西,如果在一点上统一了,就可以比较了。

    c.找到同一性,异中求同,就是一个人的抽象力的最起码的表现,有了抽象力就可以提高可比性。

    可比性有两类:

    d.一是同类之比,最容易,如《荔枝蜜》,就可以拿来与秦良玉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来比。可是,可比性很少有现成的:写父亲的经典几乎没有。如果硬要比一比的话,可以拿罗中立的《父亲》油画来比。那是一张脸,布满了沧桑。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父亲,作者对父亲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就是个性,就是时代烙印,就是艺术品的生命。

    同类之比,往往有现成的可比性,难度是比较小的。

    e.二是异类之比。

    不同类的只要提高一个层次就可以比较了。

    如《荔枝蜜》本来好像和《背影》是没有可比性的,但是把抽象性的层次提高,把具体性的成分排除掉,就可以与《背影》相比:都是写无条件的奉献精神的。有了一点相通,就可以进入比较深入的分析:一个是写对社会无条件的奉献,一个是写对儿子的无条件的奉献。

    不管多么不同,只要在一点上求得相通就可以比较了。世界上很少现成可比的东西,也没有绝对不可比的东西。

    f.科学的抽象,要跨越的第一个障碍是事物和感性的差异;感性是具体的,但,是表面的,肤浅的,因而要进入抽象的层次,抽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它是深刻的。要从肤浅的层次进入深刻的层次,就是要把不同的、感性的东西舍弃掉,把共同的、抽象的东西概括出来。科学抽象的最起码的要求是从感性之异中求得理性的抽象之同。

    比如,西瓜、飞机、书本,从感性上来说,是不同的,但从理性上来说,它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商品。从感性上来说,细菌、砂子、电视机,是相去甚远的,但是从抽象角度来说,它们都是物质,是属于同一范畴。

    就文学作品来说,和《背影》现成相同的作品没有,就采取异中求同的办法。

    但是,能不能从感性上不同的作品中,提出理性上共同的东西,这就是对于异中求同的能力和魄力的考验。比如,《背影》不同于冰心的《笑》,冰心就写了三个笑,三种不同的笑,但是同样写爱的价值。在写人的局部方面是相同的。还有一点,冰心写的是,孩子和妇女、母爱的温情。和朱自清所写的,在亲情上,在人与人之爱上,是相通的。

    但是,这样的异中求同的层次是比较低的。光指出这两篇文章有相同之处,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还要在这个切入点上深入下去。

    g.这就进入到第二个,也就是更为高级的,同中求异的层次。

    写笑比较容易成功,而写《背影》相对比较难。

    为什么?因为这是抒情散文,通常是讲究诗意的,而诗意是讲究美化的。面容,笑是比较容易美化的,而背影却是不容易美化的。通常写母爱的文章多如牛毛,而写父爱的却异常罕见。朱先生的难度比较大。因而取得成功的程度、经典性也超过了《笑》。

    三、情感有无特征

    1.父亲对儿子的深厚的情感的特点是:在开头不但没得到理解,反而被误解,觉得可笑。

    这种方法,在章法上叫做欲扬先抑。这没有什么特别的创造。

    杨朔的《荔枝蜜》,就是这样的写法。

    这里的功夫,在于朱先生写得不做作,很从容,没有过分地强调和夸张。

    2.后来儿子被感动了,这就有了特点:

    a.被感动的原因不是像杨朔那样一种崇高伟大的精神,也没有刻意营造强烈的诗意。

    b.文章,虽然总体上说,也是抒情的,诗意的,但是关键的动作,导致儿子感动到自我谴责的,却并不是那么崇高,至少不是那么美妙的动作。这些个动作,很是笨拙。并不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儿子去买橘子,可以更利索,而父亲的动作既没有更高的实用性,从表面上看,也没有诗意。

    c.所用的语言和手法,并不是诗意的描绘。不像在《荷塘月色》中(注意,这是在用异类相比的方法)那样,用了那么多的排比句法,那么多的美丽的比喻,还用了很复杂的诗意的技巧,比如:通感(光和影的旋律,像小提琴上奏出的名曲,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但是《背影》基本上是叙述,也许可以称之为“白描”。

    d.然而就是这些没有用处的动作,却使作者和读者感动了。

    没有诗意的变成了很有诗意的,没有实用的价值,变成了很有情感(审美)价值的,这从美学理论上说,就是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之间的错位,或者要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艺术性,就得要情感超越实用理性。

    e.更加重要的是:当作者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父亲自己却没有感到自己有什么了不得之处。

    四、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在我们讲授的过程中,已经广泛地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如和《荷塘月色》的比较,二者都是追诗情的,是异中求同的层次。

    同中求异的层次,则是指出《荷塘月色》是追求大自然环境的美化,对自我感情的美化,甚至连独处的孤独都是一种自由的美。

    《背影》则是亲情的美化,不过表面上是某种程度上的“丑化”,然后过渡到相当程度上的美化和诗化。

    这种比较的方法不仅仅适用于朱先生的作品,可以说是适用于一切文学文本。

    用还原的方法包括历史的还原,进入了历史语境,就使本来没有联系的作品发生了联系,有了可比性。在同样的历史时期,当然有可比性,有的文本具有现成的可比性,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荷塘月色》同样是没有直接的社会政治情绪,着重于个人情怀的,又都有一种对于异性的吸引力的拒斥,但又抑制不住潜在的“骚动”。也有一些是没有现成的可比性的,如《背影》和朱先生早期的一些作品《梅雨潭的绿》之类。这就要提高抽象度,使其在更高的层次获得可比性。如两篇作品都抒情,但《背影》的最佳处在叙述而《梅雨潭的绿》则在排比的直接抒情。从时间上来说,是横向的比较。还有一种纵向的,也就是历史的比较。如,朱先生早期的作品比较华彩,而到了晚年却力求朴素,把情感转向比较深沉的内涵了。这就提供了另一种境界,懂得多种境界及其发展转化,对于我们的写作和欣赏无疑提供了更开阔的天地,写作起来,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五、还原方法的具体运用

    《荷塘月色》中最关键的一句是“那时最热闹的要算是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鸣,不过,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就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他并没有把荷塘月色全都写进去,只是写了和他情感相通的一个方面。否则就不能取得《荷塘月色》的和谐和意境。

    从《背影》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省略,作者的回避(如有一个材料说,他是在家乡工作了,工资却被爸爸去拿了,而不愉快,才促成了他写这一篇表示忏悔的文章)。从文章中看,写到父亲与他的矛盾,“触他之怒”,“待我不如往日”,“我的不好”,都含含糊糊。被省略了,被淡化了。

    从这里,可以得到一种启示,文章的好处不但在于他强调了什么,而且在于他省略了什么。这一点对于欣赏有好处,对于写作更有好处。只有知道要省略什么,不写什么才能有自己的个性,才能找到自己,有了自己的特殊的感觉和情感,才会知道应该写什么,强化什么淡化什么。

    摘自《语文讲堂》

    《背影》教案设计篇8

    助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助学重点:

    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

    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 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板书课题:背影)

    二、学生自助: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2.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

    (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3.文章明暗两条线索各是什么?

    明线:父亲的“背影”。 暗线:父子深情。

    三、求助互助:

    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 的?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

    (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2)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3)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 攀、缩、倾。

    小结: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 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四、教师补助

    写法:“选材构思法一截取法”

    《背影》之所以成为广为传诵的佳作,还缘于作者精巧的选材构思。作者以新颖独到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请同学再读课文,深入体会这一特色。

    五、课堂小结:

    1.文章线索。

    2.四写“背影”, 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表现父子深情。

    六、课堂巩固:《同步练习》P48

    七、课后续助:背诵课文第6段。

    第2课时

    一、学生自助:

    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l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 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文中有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

    (1)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2)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

    (3)第三次流泪:“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4)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小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

    三、课堂小结,明确主旨。

    《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挚的情感,只有细心玩味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的!

    四、课堂巩固:《同步练习》课内阅读

    五、课后续助:

    语言训练,探究“选材构思法一截取法”的片段写作练习

    (1)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能截取最让你感动的瞬间,说说你的父亲吗?

    (2)请同学们将父亲最精彩的瞬间融入你的情感,写下来。

    (3)交流写作心得。

    《背影》教案设计篇9

    学习目标:

    通过品析,理解本文通过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父爱主题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印象中,“慈母严父”的思想是根深蒂固。那么父亲给我们的印象一定是严厉和苛责吗?其实父亲给我们的爱同样温柔体贴,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他们的爱与母爱一样伟大。

    2、介绍作者朱自清。

    二、检测字词

    给加点字注音

    交卸 奔丧 差使 琐屑 栅栏

    踌躇 蹒跚 颓唐 簌簌 举箸

    三、整体感知:

    观看《背影》朗诵视频;初步感悟文章情感之美、语言之美;

    1、你从文中那些细节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2、作者是选取什么角度来表现父爱的?

    四、朗读课文

    把文中描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读一读。

    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学生自读课文,作圈点批注,准备第二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一、学习写法

    《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文中多次刻画背影,“望父买橘”这一片段刻画的最细致、也最感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次背影的?

    1、学生研读、批注;

    2、小组交流;

    3、班上交流。

    4、总结。

    这个背影之所以如此感人,是因为:

    前有家庭背景的烘托;

    中间有对父亲的服饰、动作、语言的细致刻画;

    后有“我”的情感反应做烘托;

    再加上本文朴素而又深沉的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让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

    二、总结梳理

    这篇文章通过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三、布置作业

    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选取一个典型事例,抓住一个情感聚焦点(例如眼睛、手等)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一写自己的父亲,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