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2023年《项羽之死》教案5篇

    时间:2023-09-20 22:00: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项羽之死》教案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2、把握项羽的形象3、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项羽之死》教案篇2一、复习词语导入二、概括情节,分析人物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羽之死》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项羽之死》教案5篇

    《项羽之死》教案篇1

    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把握项羽的形象

    3、 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项羽之死》教案篇2

    一、复习词语导入

    二、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1、师生共同梳理出三点情节,学生用“从 情节中我看出项羽是一个 的人”概括项羽的形象。

    教师随机板书示例:

    情节 人物

    垓下之围 慷慨悲歌、儿女情长

    东城快战 勇猛无敌、自负逞强

    自刎乌江 知耻重义(沽名钓誉)

    (学生只要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联系《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进一步感受项羽的傲慢、自负和缺少心机。

    3、纵深拓展。

    教师给出《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项羽的生平大事,并与刘邦作对比,以期使学生对项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资料: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三年,杀宋义,夺上将军位。

    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巨鹿之战后,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二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阴杀之。

    汉三年四月,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同年,项羽中刘邦反间计,项羽疏远范增,范增死。

    汉四年,楚汉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引兵东归。

    汉五年,刘邦与韩信、彭越联手,围项羽于垓下。

    4、 激情评说:“赞”?“贬”?

    学生评说。

    赞:

    教师随机亮出自己观点:项羽之所以被许多人奉为英雄,是因为在他身上少有刘邦的狡诈、奸猾,他不论成功时还是失意处,始终是一个磊落的大丈夫,这正是中国人很为看重的一面;虽然项羽很自负,但你又可以说他是很骄傲,他的确是一个内心很骄傲的人,即便是在最后面对生死抉择,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你可以说他愚蠢、沽名,不能卧薪尝胆,笑到最后,你也可以说他禁不起挫折,不能像刘邦一样愈挫愈勇,但项羽留下的"却是很动人的“真性情”,仅有这一点,这个人就是可爱的,再加上他的盖世的武力和曾经的辉煌,“英雄”之于他不就很顺理成章了吗?因了司马迁的笔,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为调动学生,教师可酌情推出下面一段文字:

    项羽之死——英雄完美的谢幕!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 1945 年 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贬:

    重点从项羽的残暴、尚武和政治上的幼稚来谈。

    教师可重点引司马迁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史记 。 项羽本纪》

    三、布置作业( 2 选 1 )

    1、 小练笔:项羽,英雄否?(不少于 400 字)

    2 、项羽之精彩酷评。(字数不限)

    第三课时

    《项羽之死》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能力目标:

    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目标:

    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羽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教学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教学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三)知识梳理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2、自为诗曰 ( ) 为诸君溃围 ( )

    赤泉侯为骑将 ( ) 吾为若德 ( )

    吾为公取彼一将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为若德 ( )

    4、亦足王也 (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 (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 )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 以无厚入有间( )

    7、籍独不愧于心乎( ) 然今卒困于此( )

    8、天之亡我 ( ) 汉军乃觉之( )

    9、乃有二十八骑(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气盖世( )

    3、直夜溃围南出( ) 4、常幸从( )

    5、然今卒困于此( ) 6、期山东为三处( )

    7、骓不逝兮可奈何( )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9、地方千里( ) 10、平明,汉军乃觉之( )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四、布置作业

    1、 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 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1、“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二、小结

    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二、总结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作训练(时间:10分钟)

    电脑显示:

    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二、学生练习

    三、示例评析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四、作业

    归纳总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明确: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

    明确: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项羽之死》教案篇4

    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项羽之死》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思路

    (一)以史入文:引项羽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板书课题)

    1、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之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而项羽恰恰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感受司马迁是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项羽?

    (自由朗读后,学生可分组讨论,自由发言。要求:依托文句,有观点,有阐释。)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在这一部分中,司马迁的多维透视之法是怎样体现的?)

    ①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以渲染之法,点染外围环境,烘托人物!)

    ②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式的语言,四面楚歌起,人心已不齐。楚军将士长年征战在外,突然听到这样的歌谣,自然是人人思归,无心恋战,导致军心涣散。

    (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内心,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③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愁、无可奈何当中。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阿托尔斯泰:“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五个动词,为我们灵活、真实再现出了项羽。)

    ④这一“泣”字,怎么理解?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场面感人。

    (项羽是《史记》中一个感人的悲剧英雄形象,司马迁在描写时,可谓惜墨如金。这里司马迁以简洁的文字,使一个真实英雄,一个真情英雄便跃然纸上。)

    ⑤项王乃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引导学生诵读项羽的《垓下歌》,并延伸比较刘邦的《大风歌》)

    《垓下歌》有一种悲壮之气:英雄悲壮、儿女情长——写尽的是帝王之衰。

    《大风歌》有一种豪迈之气:踌躇满志、心忧天下——写尽的是帝王之兴!

    刘邦与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帝王本纪中的双绝,一个是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个是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比之而言,刘邦的豪迈固然令人敬佩,但毕竟是人生的得志、得势;而项羽在人生失势,人生的低谷,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武、豪气和柔情,更令人敬畏,而其深情的流露,悲壮之中,更令我们感动。)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本文还运用次要人物对比描写,透视项羽。一个是田父,一个是亭长,“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失民心。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说明项羽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失有得”,司马迁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

    ③我们还需注意的是,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④本部分精彩在于东城快战,何为快战?为何快战?快战如何?

    (引导学生用原文的话回答。)

    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文中项羽一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的批评的态度,全面中肯写人态度。)

    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⑤“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从这几句,我们能看出什么?

    (项羽的军事才华,虽身陷重围,临大敌而不乱,指挥若定,司马迁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静定的英雄项羽。)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①文学大师沈从文说过“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司马迁又是怎样多维透视乌江自刎的项羽?

    (找同学为大家来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人物。)

    ②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这里司马迁,以对话描写,在对比中,表现了亭长的恳切,项羽拒渡的坚决。对话描写是司马迁在多维透视中,为我们呈现人物的一种主要方式。)

    本部分大家在关注对话的同时,还要看到一个字,恰恰是这个字表现了项羽的矛盾心理。指出“欲”字,俗字巧用。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人格不屈。)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 我不回去。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③大家体会思考项羽想不想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项羽想不想渡乌江?想,原文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能,用书上的话说“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为什么又不渡了呢?用项羽的话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形象是立体的,是丰富的,也是矛盾的。)

    ④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⑤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古人评《史记》“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对于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送故人”,你又怎么看呢?

    (引导学生以细节入手,思考发言)

    教师解读: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

    (三)史家之言:评项羽

    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学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阅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司马迁这种写人物、写史的方法,对班固《汉书》等后世史书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真心英雄:说项羽

    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楚汉已经成为永远的楚汉,霸王也已经成为永远的霸王,对于项羽,司马迁饱蘸笔墨,多维透视,以史实和文字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一个鲜活的项羽、一个永远的英雄!

    那么你心中的项羽又是什么样的?下面大家看大屏幕,感性认知并理性解读,选出你心中的项羽,以关键词解读。

    (学生自由发言,随机点评)

    教师结语:有着“硬汉性格”的海明威:“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不能被打败”。对项羽而言,没有失败,只有战死。”从这意义上说,项羽不死,项羽魅力永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鲜活项羽。希望大家课下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一个你心中的项羽。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