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披文入情,走进文本内核

    时间:2023-06-19 21:40:0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让学生理解文本,走进文本内核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应采取科学的手段让学生披文入情,深入感受文本的魅力。鉴于此,文章从语言、情感和内涵三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披文入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式,旨在让学生理解文本,领略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披文入情;
    文本解读;
    策略

    作者简介:余运琴(1980—),女,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戴埠中心小学。

    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策略日益丰富,但有的语文教师的课堂逐渐失去了本真。而披文入情是让课堂富有“语文味”的关键。所谓披文入情,就是通过文辞寻根溯源,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也可简单理解为借助语言理解文章情感。下面笔者以披文入情为切入点,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几点策略。

    一、品味语言

    (一)利用赏读,初品语言

    赏读作为一种特殊的朗读形式,往往适用于一些语言较为优美的文本,比如散文或者诗歌[1]。这些文本不仅文质兼美,而且音韵和谐,所以很适合采用此种朗读形式。在教学这类文本时,教师可为学生进行朗读示范,让学生从声音的角度感知文本内容,不知不觉地走入文本的意境,让文本所描绘的画面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朗读时,不能只是简单地读一遍,而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这样才能让学生引发对文字的想象,唤起学生对美的期待。

    例如,在品读统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的《桂花雨》这篇散文中所描绘的那充满桂花香气的童年生活景象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我”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纯真童趣,感受“我”的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学生朗读前,教师为他们进行正确示范,让他们体会朗读的节奏、语调、语气等,学习如何把握文本意境,之后让他们进行课堂讨论,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部分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提到了摇桂花的情节。因此,教师和学生围绕这一部分的内容一起展开细致探究,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应当如何朗读课文的这一部分。有的学生认为,应当读出“我”对摇桂花的那份急切和期盼的心情,语气应当急促一些;
    有的学生认为,应当用小孩子的口吻来读,这样才能体现出一种童趣的味道。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教师从课文中选择了一些关键句,让学生试着找一找这些关键句中的关键词,同时进行了几种读法的辨析,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除此以外,教师还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情节体会其中的情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情感准确地读出来。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赏读,深入领略散文的语言美。通过赏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变得更加深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过殊途同归,教师需要重视朗读环节,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从而对学生的朗读过程加以精确指导,让学生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语言的特色。

    (二)通过比较,细品语言

    比较是品读文本语言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通过比较文本的语言材料,可以提高自身的语言鉴赏能力,进一步体会文本中蕴藏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大多数文章,其语言极具作者个人的特色,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体现着作者巧妙的构思。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教师可从作者使用的那些极具特点的词语入手,通过换词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领略文本语言的生动和准确。

    例如,统编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中的课文《北京的春节》是一篇具有民俗特色的文本,作者老舍为我们展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特色文化。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具有特点的词语,通过换词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用语言的生动性。如文章第八自然段是这样描写的:“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教师让学生思考其中的“赶做”能不能换成“在做”一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说一说对于替换词语的看法。通过对词语的比较鉴赏,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赶做”不能换成“在做”,因为“在做”表示的是一种进行时态,也就是这件事正在发生,但每个家庭做菜的速度、时间往往是不一样的;
    除此以外,“赶做”这个词也能够营造一种过年的喜庆氛围,“赶”字表达出了家家户户急着做年夜饭的心情。

    采用比较品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语言的特点。尤其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只有关注作者的用词特点,并尝试以比较的方式进行赏析,才能帮助学生真正领略文本的意趣和特色。

    二、体会情感

    (一)设计话题,让学生体会文中真情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需要精心设计课堂中的话题,让该话题与文本主题对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重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文本内容,谨慎选择文本教学的切入点,用高效的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让学生在对话中体会文中真情。

    例如,在统编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七单元中的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的阅读教学环节,教师

    可借助文本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为学生设计话题:“当‘玛丽号’轮船撞向‘诺曼底号’时,男人、女人、小孩都因为恐慌奔跑着、尖叫着,整艘轮船陷入一片混乱。但为什么哈尔威船长可以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开展救援工作?”“試想一下此时哈尔威船长内心会有怎样的想法?”这是两个颇具难度的话题,尤其对于后一个话题,学生想要独立发现答案是相当困难的。但设计这样的话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并且能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着重品读文本的语言。在学生围绕话题展开一定的讨论以后,教师还可将话题向学生的生活延伸,引导学生说一说当面临突发事故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做法来扭转困局。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情感内涵。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文章主题为学生设计相关的互动话题。互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的认知,又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换位思考,让学生体会情感表达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通常都会特意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也会尽一切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部分小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往往只会从某一个角度去理解文本,所以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认识,避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过于肤浅,教师不妨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采用换位思考的阅读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的体验,感受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中的课文《穷人》时,教师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在浏览过程中画出描述渔夫的妻子桑娜内心活动的句子;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联系上下文,思考桑娜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之后,要求学生换位思考,同时围绕“如果你变成了桑娜,当你看到邻居西蒙死去,只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时,你会做出和桑娜相同的选择吗?”展开讨论。此时,学生之间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会做出相同的选择,因为毕竟稚子无辜,如果把孩子留在那里,就等于放任他们死去;
    而有的学生认为在家庭极度贫困的情况下,桑娜根本没有办法再去抚养西蒙的孩子,因此不会带走他们。通过这样的交流感悟,学生意识到桑娜虽然穷困,但是內心善良,精神是高尚的。由此可见,通过换位思考,学生很快便体会到了文章表达的情感内涵。

    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而教师通过换位思考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这些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选择,从而促进他们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

    三、发掘内涵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披文入情

    课堂阅读看似是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实则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当学生以满腔热情走进文本,沉浸在作者打造的文字世界中时,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很快得到调动,他们将会以自己的方式体会文本,同时他们在文本解读中的理解与收获都将刻上鲜明的个性烙印[3]。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课堂沉闷枯燥,学生无动于衷;
    有的课堂则生机勃勃,学生情不自禁。教师通过有效对比可以发现,这种差异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情境创设是否得到落实。营造特定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和文本展开深度“对话”。因此,教师需从教学实践出发,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披文入情。

    例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七单元中的课文《月光曲》是一篇震撼心灵的文章。故事描绘的内容虽然未必是真实的,但仍然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作者笔下的盲人女孩虽然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看到光明,但是弹奏贝多芬的钢琴曲使她拥有了一种神圣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可以超越她身体上的缺陷的。为了加深学生对这篇文本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中组织了角色扮演活动,同时为学生营造了文章中的情感氛围。具体来说,教师为学生播放了贝多芬的《月光曲》,并让学生用毛巾蒙住自己的眼睛,旨在尽可能还原文本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产生代入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仿佛变成了盲人女孩,拥有了一次和贝多芬的音乐“对话”的特殊体验。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能够更加深入。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用心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这样的方式参与课堂学习,学生既能读出文本的韵味,又能读出文本的情感内涵。

    (二)把握细节描写,让学生向文本深处漫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本本身具有经典性,这些文本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主要是对具有典型价值的微小细节、对人物待人处事的特点以及对人物个性特征展开详细描写,比如描绘景物的颜色、形状、生长状况等来突出景物的优美,或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塑造人物的个性,彰显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发掘这些细节描写,可以让学生漫溯到文本深处,体会文本内涵。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中的课文《梅花魂》时,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找一找文章中展现外祖父爱国之情的细节描写。在这个过程中,一名细心的学生发现文中有一处细节值得深思:当“我”不小心弄脏了外祖父的墨梅图时,一向好脾气的外祖父居然大发雷霆,狠狠地训斥了“我”的母亲。这名学生找出了文中的“轻轻”和“慢慢”这两个副词,认为这两个词巧妙地展现出了外祖父内心的细腻,他对墨梅图是如此珍视,可见其内心对祖国的眷恋。还有学生注意到一处细节:当母亲准备带“我”回国,“我”邀请外祖父一同回国时,外祖父听了“我”的话,却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这体现了外祖父是多么渴望回到祖国,就像孩子渴望回到母亲的怀抱那样。学生通过这些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感受到外祖父对祖国的深切眷恋。

    在文本解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看似微不足道,却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涵的重要内容。品读这些细节描写,可以起到语言和情感共振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维敏.立足文本,以读促学: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1(47):167.

    [2]刘雪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1(11):118.

    [3]张晓丹.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作文,2021(33):40-41.

    猜你喜欢文本解读小学语文策略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2020年2期)2020-04-21我说你做讲策略小学生作文(低年级适用)(2019年9期)2019-10-08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语文教学之友(2016年9期)2016-10-08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
    相关热词搜索: 内核 文本 走进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