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数字科技推进建筑业新旧动能转换

    时间:2023-04-16 15:2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建筑业靠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发展已成为过去式,传统的建筑业转型升级,向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一直以来,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总产值29.3 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14 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8.8%;
    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0 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2022年1-6月份全国建筑业总产值128980 亿元,同比增长7.6%;
    2022年1-6月份,全国建筑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0.7 亿平米,同比增长1.2%;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71430 亿元,同比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

    我国经历了世界上历史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近65%。建筑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我国的建筑企业数量也在增加,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有施工活动的具有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28746 个,比上年增加12030个,其中特、一级企业达1.6 万家,完成68%产值;
    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业企业7826 个,比上年增加636 个,占建筑业企业总数的6.08%。全国各种类型建筑业企业已达226 万家,由此也带来了企业同质化、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专精特新企业极少。

    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数据显示,2021年建筑业从业人员达5282.94 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7%,与2020年同比下降1.56%,农民工5500 多万人,占全社会农民工19%。全社会建筑业企业用工人数达8180 万人;
    根据劳务实名制的抽样统计数据显示,40 岁以上建筑工人占66.94%,30 岁以下10%,初中文化以下水平70%。整体来看,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整体年龄偏高,建筑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工人技能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的工程建造与组织方式依然传统。在超高层建筑、大坝、高铁、核电、海上超长距离桥梁等方面已具备了世界一流的建造能力,但是建筑业整体发展不平衡,仍然大而不强,市场秩序不规范,政府监管体制机制还是不健全,尤其市场化机制进展仍然缓慢。在生产建造方式上,整个行业的建造方式仍较为粗放,工业化程度较低,科技创新不足,高耗能高排放,传统生产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建筑品质总体不高,裂缝、渗漏依然较多,工程质量安全事故也是时有发生。工程建设和组织实施方式割裂、碎片,产业链的协同融合也不够。

    目前来看,整个工程建设市场与服务模式需要进行扩展。一是城市更新改造加快,增量存量关系在改变,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三是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高新能源与水利、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等重大基础设施,包括市政等完善民生基础设施上升扩展,四是生态保护修复,污染防治、环境治理等,包括建筑业自身绿色节能低碳环保要求,五是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等模式的不断推广,六是全产业链服务,关联行业融合加快发展,包括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如何将数字化技术与行业进行融合发展,多方面因素都要求服务模式进行转变。

    市场的主体是企业,政府应该通过放管服更好地服务企业,要服务、要放手、当然也要加强监管。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司长吴慧娟认为,政府加强监管放管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包括改革企业的资质管理制度,市场准入更注重市场选择,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由原有的严进松管轻罚,向“宽进、严管、重罚”转变。同时要允许新业态、新模式、新方式来承揽业务范围,放宽承揽业务范围限制,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管理,明确注册执业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严格执行执业签字制度。推行“互联网+”政府服务,实行审批承诺制,简化流程,下放权限,提高审批效率。取消各地区、各行业对建筑业企业设置的不合理准入条件;
    严禁擅自或变相设立审批、备案等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放管结合并重,动态监管,尤其强化事后责任的追究。

    二是企业资质改革。2020年1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要求进一步放宽建筑市场准入限制,优化审批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放管结合,加大事中事后的监管力度,切实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2020年11月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开发布此方案,同年2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4 项资质标准,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资质改革涉及到人员数量、业绩指标、建筑业增值税、必要技术设备、企业科技水平及认定证书等方面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压减了资质类别和等级,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资质压缩幅度为55%以上,人员上取消了职称人员、岗位人员、技术工人三类要求,有利于社会人才的资源流动,也进一步减轻了社会成本和企业负担。

    三是深化招标投标制度改革。缩小招标范围,放宽有关规模标准,尤其是社会投资的建筑工程由建设单位自主决定发包方式,在招投标中对民间投资一视同仁。扩大招标人的自主权,强化招标人首要责任,引导建设单位更多从企业实力、技术力量、管理经验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自主选择符合工程建设要求的企业。优化调整工程项目招标条件设置,不以资质作为重要标准,将投标人信用情况和工程质量安全情况作为评标的重要指标。依法招标的项目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简化程序、实现电子化,促进公开透明。对于最低价中标工程,实行高额履约担保,防止恶意低价中标。

    四是工程造价市场化。推行清单计量、市场询价、自主报价、竞争定价的工程计价方式,完善工程造价市场形成机制。改进工程计量和计价规则,优化计价依据编制发布和动态管理机制,适应市场化需要。完善工程计价依据发布机制,取消最高投标限价按定额计价的规定,搭建市场价格信息发布平台,鼓励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通过平台发布市场价格信息。加强工程造价的数据积累,建立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造价数据库,分类发布人工、材料、项目等造价指标指数。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工程组织模式改革,不断推动工程总承包(EPC)、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等模式发展。其核心是通过工程组织模式改革,整合原有的碎片化的工程设计咨询服务,强化技术和管理的统合作用。

    工程总承包的核心是促进设计与施工的深度融合,尤其是施工图设计与施工的融合,体现经济、技术、组织、管理、协调等资源集成高效配置。因此,需要加快完善工程总承包相关的招标投标、工程计价、合同管理等制度规定,落实工程总承包单位工程设计、施工主体责任。支持鼓励工程总承包单位做优做强,提高总承包单位项目管理、资源配置、风险管控等综合服务能力。装配式建筑采用总承包模式,推广设计、采购、生产、施工一体化模式,逐步形成以工程总承包企业为核心,相关领先企业深度参与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积极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大力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委托方多样化需求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包括建筑师负责制;
    重点发展涵盖投资决策、工程建设、运营等环节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加快建立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交付标准、工作流程、合同体系和管理体系、明确权责关系,完善服务酬金计取方式。鼓励各类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和领军人才。

    不断助推专业企业做专做精做细做实。鼓励现有专业企业进一步做专做精做细,培育专业精神。引导原有劳务企业转型做实,向正规化、专业化转型;
    允许组建以作业为主的小微专业作业企业,作为农民工主要载体,实现公司化管理,进一步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管理,有序发展个人执业事务所,推动建立个人执业保险制度。

    现有企业发展呈两头趋势,一头鼓励龙头建筑企业与工程设计企业做优做强做大,一头是大量专业特色鲜明的专业企业提升专业能力,做专做精做细做实。龙头建筑企业与专业企业开展合作,各取所长,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业生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本身要找准定位,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形成企业发展的大战略。

    进一步改革建筑业用工制度。建立相对稳定的核心技术工人队伍,建立健全与建筑业相适应的工人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方式。全面实行建筑工人实行实名制管理制度,企业对建筑工人进行基本安全培训,并在相关实名制管理平台上登记,进入施工现场从事与建筑作业相关的活动。企业与招用的建筑工人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不符合建立劳动关系情形的,可以签订用工书面协议,真正维护劳动者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

    对于建筑业而言,需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加快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绿色技术等数字化技术的融合,以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现代化。这也意味着建筑行业需要在人才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多个方面应用数字变革的技术、理念和模式,综合性地提升整体的运作和管理能力,在商业模式的各个维度及流程上都能够做到资源统筹和改革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首先是推动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建筑业是高耗能行业,在国家大力推行“双碳”战略目标下,整个行业要优化产业结构,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对建筑行业要求的各项工作,推动整个行业绿色发展。同时,通过提升工程建设集约化水平,实现精细化设计、精细化施工,来降低施工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积极采用装配式、模块化等建造方式,发挥建筑工业化高效率、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优势;
    积极推进施工现场垃圾减量化,推动建筑废弃物的高效处理与再利用,并探索建立研发设计建材和部品部件生产施工,资源回收再利用等一体化协同的绿色建造产业链。进一步加快建立与之适应的绿色建造政策、技术、实施体系,构建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绿色建造标准体系。

    其次是数字科技智能建造。一方面,推进传统建筑业与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融合应用,形成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重视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重点以BIM技术在工程全寿命期的集成应用,强化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数字化,协同推动全过程数字化应用及成果交付。同时还要突破企业、产业组织边界,增强社会化开放组织的能力,建筑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之间开放融合,共同推进智能建造的发展。

    第三是工业化装备研发应用。智能建造的落地应用需要先进的智能设备支持,通过加快先进建造设备、智能设备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包括新型传感、智能控制和优化多机协同人机协作等建筑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提升工程装备水平。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建筑机器人在建筑生产、施工、维护保养等环节的应用,来辅助和替代“危险、繁杂、脏累”的施工作业;
    不断限制和淘汰落后、危险工艺工法,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生产安全。

    无论是建筑工业化还是智能建造发展,都要构建相关的标准体系。通过加强智能建造的基础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完善模数协调、构件选型等标准,建立标准化部品部件,构建先进适用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化引领作用,推进建筑平面、立面、部品部件接口标准化,推广少规格,多组合设计方法,实现标准化和多样化的统一。进一步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提高标准水平,积极培育团体标准,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
    同时加快标准复审修订,提高标准时效性,加强科技研发与标准制定的信息沟通。

    推动智能建造也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既需要高层次的领军型人才,也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需要建立人才培养和发展长效机制,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企业和科研单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示范应用工程,培养一批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组织管理人员。同时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推进终生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不断适应建筑业新技术、新管理、新业态等应用与创新。通过企业和高等院校之间的深化合作,共建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对接建筑行业发展新需求、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猜你喜欢建筑业建筑工程《北方建筑》征稿简则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动物“跨界”建筑业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1年5期)2021-08-30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2期)2021-07-22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海峡姐妹(2020年6期)2020-07-25建筑的“芯”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子午工程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2004~2013年建筑业坍塌死亡事故统计分析安全(2015年8期)2016-01-19独特而伟大的建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5年6期)2015-11-24工程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5年11期)2015-07-01
    相关热词搜索: 动能 建筑业 新旧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