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加快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的思考建议

    时间:2023-04-15 19:30: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张颖熙,华挺,杨昊雯

    (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2.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时代,同时恰逢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这为我国生物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2022年5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生物经济四大重点发展领域,并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实现生物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国际前列,基本形成技术水平领先、产业实力雄厚、融合应用广泛、资源保障有力、安全风险可控、制度体系完备的发展新局面。发展精准医疗有助于打破发达国家“卡脖子”技术封锁,对推动我国前沿医学发展,提升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医疗行业经历了从经验医疗到循证医疗再到精准医疗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世纪以前,传统医疗手段主要取决于医生的经验,疾病的诊断也多是借助于常规化的检查手段,而很少依赖于技术或第三方的力量。在传统医疗服务时代,医生是医疗服务价值创造的核心和主体。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发展,很多新的医学技术和方法开始被大规模应用,包括X射线、超声波、核磁共振等医学影像诊断方法。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商业保险公司推出了“利用评估”(Utilization Review,UR)计划,并将该计划外包给了一个叫InterQual的公司。该公司开发了计算机算法以构建医疗服务强度和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准,如患者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和治疗服务、反映住院需要的客观临床参数等。如果患者不符合标准中的一个或两个,那么医生就会亲自介入,为治疗决定提供进一步的参考。由此,传统医学开始向循证医学方向转变,并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强调医学决策取决于临床研究结果,而不是医生的经验,它让诊断的效率和准确率有了大幅度提高。

    2 1 世纪以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循证医疗开始向精准医疗过渡。利用大数据挖掘信息功能,医生可以从电子病例中提取相关信息,从而预测疾病发生或发展,进而根据详细的临床信息提供量身定制的医疗方案。人工智能算法在识别和解释复杂图像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辅助医生做出了更快、更准确的诊断。可以说,由信息科学技术赋能的精准医疗有效缓解了医疗服务中“数据孤岛”的痛点,实现了医疗服务全流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2011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迈向精准医疗:构建生物医学研究知识网络和新的疾病分类体系》报告中首次提出“精准医疗”的概念。报告认为,精准医疗是“一种与个体分子病理学特征(如基因组信息)相匹配的诊断和治疗策略”。2012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进一步给出的定义是“精准医疗是一种建立在了解个体基因、环境及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新的疾病治疗和预防方法”。

    “精准医疗”的医学治疗理念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理论中早有经典论述。清代名医徐灵胎提出:“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唯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将个体化诊疗定义为,“个体化诊疗是基于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充分注重人的个体化差异性,进行个体医疗设计,采取优化的、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使之更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据此拓展到个性化养生保健,从而实现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化”。由此可见,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精准医疗的文化核心是不谋而合的,二者都强调健康和预防的重要性,主张个体化和个性化的诊疗方式。由此对“精准医疗”的科学阐释是,应用组学技术(如基因组、蛋白质组等)和生物医学前沿技术,通过对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生物标记物分析、鉴定、验证,精确定位治疗靶点,并对不同状态和过程的疾病精确分类,最终对特定患者采取个性化精准治疗。相比于以往的诊疗手段,精准医疗以其高效、精准和个性化的突出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精准医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测算数据,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在2019—202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这将是医药行业同期增速的3~4倍。近十年来,我国在精准医疗领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无论从医疗手段,还是创新药、创新器械都在不断突破,其中精准治疗可以应用在细胞治疗、分子诊断、抗体药物、基因测序、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发展生物经济,其中优先发展精准医疗等重点领域。

    (一)我国精准医疗市场规模潜力大

    精准医疗涵盖研发生产、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等完整的产业链。目前,精准医疗全球市场规模已突破600亿美元,其中精准诊断领域约为100亿美元。据预测,到2030年,整个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

    一是基因测序行业增长迅猛。全民测序使得基因测序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上游企业(如设备零件、耗材等)的快速发展。根据美国商务通信咨询公司的测算,2019年,我国基因测序行业市场规模达150亿元,2015—2019年复合增长率达47.6%(见表1)。全民测序将给基因测序行业带来爆发性的增长,初步预计,到2025年,基因测序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600亿元。其中,精准医学市场占有率将达到20%,带动市场增量近320亿元。

    表1 基因测序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二是新靶点发现加快药物研发市场分流。基因测序有利于发现新的靶点,从而研发新的药物,建立新的市场。目前医药领域明星靶点赛道拥挤,包括程序性死亡受体(Programmed Death-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 u m a 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 2,HER 2)等,上市产品加上在研产品往往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其中,很大一部分或因竞争恶劣,或是临床效果不达预期而中止。靶点赛道的拥挤,必将造成大量的科研经费和医疗资源浪费。因此,新靶点的发现有利于将市场快速分流,将资源最大程度地合理分配至各个靶点,保证医药创新动力充足。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测算,中国2019年PD-1销售额为63亿元,并且以近60%的增速保持增长。假设对标PD-1目前在中国的市场规模,我们初步预计2025年,创新靶点带来的市场销售额将达到500亿元。

    (二)精准医疗创造社会福利前景广阔

    精准医疗有助于促进医疗服务从治病向健康转变。精准医疗把“人”放在了中心位置,并将给予患者最合适的疗法与药物。如果说在传统医学时代,医生是医疗服务的核心,那么,在精准医学时代,患者将是医疗服务的核心。研究发现,很多疾病的普适性药物无效率较高,这不仅是在严重浪费医药资源,还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相比之下,精准医疗利用个体基因信息快速有效锁定导致疾病的原因,一旦病人得到最合适的疗法与药物,选择确定更加安全、更加便宜的用药和治疗方式,最终实现剂量最优、副作用最小、诊疗时间最短的精准治疗。据预测,发展精准医疗年均节省成本可以达到近1600亿元(见表2)。

    表2 精准医疗降低医疗成本预测

    精准医疗促进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国在早期癌症诊断、治疗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20全球癌症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为456.9万例,死亡病例300.3万例,约占该年全球癌症总数和死亡总数的23.7%和30.2%。一直以来,中国的很多患者在发现癌症之时已经到了晚期,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精准医疗的发展会带来更加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以及疗效更好的靶向治疗药物,从而提高我国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抗肿瘤靶向药数量增长迅猛,其中,针对“中国癌症患者头号杀手”的肺癌药物多数已被纳入医保,伴随诊断作为靶向药的“最佳搭档”也迎来风口,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障能力和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当前,全球生物医学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期。然而,我们仍然面临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信息资源保护与共享、产业监管等方面的制约。

    (一)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不足

    我国目前开展精准医疗要的核心测序仪器设备与关键性前沿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且研发费用投入相比于发达国家明显不足,导致靶向治疗缺乏有效药物等问题。目前全球能够达到临床级测序仪量产的企业只有因美纳、赛默飞世尔以及华大智造,国内仅有华大智造一家本土企业通过收购获取了关键技术。因美纳作为该领域的绝对寡头,全球有九成以上的测序数据是通过因美纳(Illumina)仪器产生。因此,测序仪的国产替代势在必行。技术创新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研发投入资金相对较少。政府需要在这方面继续加大投入,通过加大对高校在该领域研发的支持、扶持相关领域拥有领先技术的企业,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产业监管政策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现代工业化制药对药品监管部门以及相应的监管技术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 o o 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of Medical Products,GMP)、质量控制体系等,以保障患者使用药物的安全有效。一个新药的研发过程往往需要耗费10余年时间和超过10亿美金的费用。而在精准治疗中,要使用现代生命科学基因检测诊疗病因,锁定靶位。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及临床也不同以往,基因药品实际上也是个治疗过程。如何保障基因治疗药物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对药监部门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制度创新的过程。另外,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基因测序结果的准确率在国内还相当低。根据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最新室间质量评价,能够提供100%正确检测诊断的实验室仅为17%,这亟须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法规法条进行规范,有效支撑精准医学的快速推进。

    (三)如何妥善处理信息资源共享与隐私保护的关系

    基因数据的获取与分析是精准治疗的基础和动力源泉。近年来,我国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拥有丰富的临床数据和生物样本,但整合这些临床数据和生物样本数据的能力是目前所不具备的。医疗数据和生物样本资源缺乏有效的共享方式,多元大数据的互通、融合和使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数据在使用过程中如何保证信息不泄露,保护个人隐私安全也至关重要。建立精准医疗数据库和共享平台需要构建百万人以上自然人群的大型健康队列和重大疾病专病队列,这就需要在构建新的数据处理系统的同时,能够将已有的临床数据等进行整合,形成可持续使用的数据库。这样的精准医疗数据库既建立了生物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又能够充分保障个人的隐私安全。

    中国对精准医疗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但整体发展较为迅速。精准医疗不仅能够节约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改善人群健康,还有助于促进生物经济增长、推动整个医疗产业的发展。基于精准医疗的强大发展势头以及所面临的各种制约因素,我国要加快制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医疗计划,建议从政策顶层设计、发展模式、政策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打造中国式精准医疗新模式

    拓展精准治疗领域,聚焦常见病、慢性病的研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虽然在对某些常见癌症如乳腺癌、肺癌等的治疗产生重大影响的药物开发上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迄今没有证据表明同样的模式将在其他复杂疾病中重现。事实上,一般来说,越严重的疾病越容易被更早地发现与基因突变的关系,越常见的慢病越不容易找到相关基因。由此,必须做大规模人群样本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才能逐步了解基因与疾病的关系。除癌症外,常见慢性病的精准治疗也应该成为我国精准医疗服务的重点,要形成中国特色的模式、路径和指南规范。打好精准医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相关药品和技术设备的研发、转化和临床应用。要加快研发精准医疗所需要的高端药品和技术设备,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垄断。要推动基因治疗产品等生物药物的发展,将优秀传统理念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打造中国式精准医疗新模式。

    (二)加强技术研发的政策支持力度

    未来10~20年,是全球精准医疗大发展的阶段。我国要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抢占发展先机,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创造中国式精准医疗发展融资模式。一方面,政府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鼓励药企开发符合精准医疗理念的靶向药物。通过财政投入联合社会资本的方式为精准医疗研究设立专项基金,对新药研发企业的投入费用进行适当补助,给予税收优惠,降低药企研发费用,提高药企研发罕用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授予研发生产企业一定期限的市场独占权,以提高靶向药物的投资回报率与市场竞争力。例如,欧盟规定罕见病药品的市场垄断期限为10年,美国为7年。

    (三)建立精准医疗数据安全管理体系

    精准医疗涉及医学数据安全,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要强调内容安全和技术安全,内容安全是要遵循严格的保密原则,使受试人群的生物遗传信息得到保护。因此,应制定详尽的保密制度来保护受试人群的遗传信息。技术安全主要是指对于医疗大数据除了惯用的做法“脱敏”和“去标识化”以外,还应该通过设置防火墙、安全密码和授权权限等技术手段确保数据安全。

    (四)建立基因药品注册审批制度

    发展精准医疗,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思路需要创新。精准治疗的定制药基本都是多肽和核酸,其水解产物是氨基酸和单核苷酸,这些物质在人体内普遍存在且半衰期极短,安全性问题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利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排除。全球要求最严格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了一种新型分子药物milasen,用于治疗基因型贝敦氏症,临床用了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并且对研制基因药品企业网开一面,没有采取严格按照常规临床前研究的要求,从而使美国企业在这个领域领跑全球。精准医疗监管技术的重点应放在工艺流程上,如采集样本是否标准、质量控制如何进行、基因测序准确性和重复性如何、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是否准确、制备技术是否合规等等,注册的不是新药,而是一套技术流程。

    (五)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监管职能

    要明确卫健委、医疗机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各部门的职责,同时将精准治疗服务纳入医保,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引导医院、投资方、基因检测机构、药物研究机构等各组织之间的合理分工、融合发展,对基因测序仪器生产、靶向药物研发等进行监管,防止垄断及恶意竞争;
    政府利用官方网站及媒体渠道,向民众科普基因检测、靶向药物等精准医疗服务方式,增加患者对精准医疗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猜你喜欢测序精准医疗二代测序协助诊断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脑膜炎1例传染病信息(2021年6期)2021-02-12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基因测序技术研究进展科海故事博览·下旬刊(2019年6期)2019-04-16外显子组测序助力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不良中国生殖健康(2018年4期)2018-11-06精准的打铁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精准扶贫二首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医疗扶贫至关重要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01-24
    相关热词搜索: 精准 中国 行业发展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