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

    时间:2023-04-15 10:20: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汪海燕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009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农业经济和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乡村振兴关键是农村产业振兴,而产业融合是促进农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可见农村产业融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和着力点,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实践。北京市房山区作为一线城市的郊区,在农村产业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能够对其他一线城市郊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一)概念界定

    国外学者较早对农村产业融合进行了探讨。1964年,舒尔茨提出了乡村产业化发展的理念,并对基础农业发展实施路径进行修改。1994年,今村奈良臣提出农业的“六次产业”概念,核心思想是将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通过产业融合尽可能地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或服务价值带回农业领域并留在农村[1]。基于“六次产业”理念,国内的一些学者总结提出了“新六产”理论,即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与新业态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要素为支撑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2]。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明确乡村产业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3]。

    因此,农村产业融合是指重视基础农业,利用产业关联、产业聚集、技术创新、信息化等手段,通过技术、资本和资源等要素的跨行业分配,使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联系并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以及农民增收。从产业融合方向上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由农业生产向后延伸,向加工制造业、乡村服务业方向融合,比如在茶叶生产地建立茶叶加工厂和观光园;
    另一种是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基础,向第一产业融合,比如建设原料基地[4]。

    (二)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要求

    农村产业融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为了有效推进产业融合,需要明确产业融合的发展要求。对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5]等国家发布的指导性文件,对产业融合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农村产业融合方向紧跟时代发展需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现农村产业振兴、生态环保、农民增收、城乡协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农村产业融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一是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
    二是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加快发展绿色农业;
    三是延伸农业产业链;
    四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五是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六是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2.农村产业经营主体多元化

    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农村产业经营主体,通过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3.利益联结机制向农户倾斜

    在农业产业主体和农户之间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将更多的利益留给农户,提高农户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创新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等方式,既保障农民的生产收益,又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农户不仅有家庭经营收入,还有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多方面提高农户收入。

    4.农村产业融合服务渠道多样化

    农村产业融合需要建立多样化的服务渠道,一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如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价格信息等服务。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如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提供配套金融服务。三是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如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提供科技支撑服务。四是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如健全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提供快捷的物流服务[5]。

    房山区地处北京西南,辖区总面积2 019 km²,平原、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下辖28个乡镇(街道)、459个行政村、210个社区居委会。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房山区紧扣北京“大城市小农村”“大京郊小城区”的特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由“二三一”转向“三二一”。北京区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房山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151 635万元、2 594 900万元、1 413 15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房山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62%、34%;
    2020年,房山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40 429万元、2 852 524万元、4 605 564万元,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房山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85%、37.54%、60.61%,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初具规模

    房山区以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发展目标,不断将农业产业链条向前、向后延伸,开拓农业的多种功能,在籽种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民俗旅游等方面初具规模。

    设施农业整体呈上升趋势,基本形成了设施蔬菜、设施食用菌、设施果品、设施花卉四大类型。北京区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年房山区播种面积和总收入达到最高值,分别为3 682.2 hm2和61 964.9万元,虽然2019年有些下降,但2020年同比有所提高。

    籽种农业收入相对稳定。北京区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房山区种业收入为6 669.0万元,2019年达到7 135.8万元,2020年种业收入稍有下降,为5 461.5万元。

    农业观光园、民俗旅游具备较好的基础。近几年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总收入有所减少,但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较大外,其余年份农业观光园总收入都在5 000万元以上,民俗旅游总收入保持在7 000万元以上,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

    (三)农村产业融合形式多样

    按照产业链中源头产业的融合方向,房山区农村产业融合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另一类是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基础向第一产业融合。

    1.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

    (1)中药材产业链。房山区依托现有金银花专业村(河北镇)、林下种植中草药材示范基地(石楼镇)、新鲜药材基地(长阳镇)、黄芩茶加工基地(霞云岭乡)、菊花生产基地(十渡镇)等主要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金银花、菊花、黄芩等中药品种,开发观赏、采摘、加工等功能,依托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开展中草药种植、中成药研制、药妆研发等领域合作,形成了具有种植、观光、加工、休闲旅游、产品研发等多种功能的中药材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就业。

    (2)设施蔬菜产业链。房山区紧抓北京市设施蔬菜产业集群、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契机,2019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4 193.3 hm2,设施农业播种面积达到3 460 hm2,产值达到5.5亿元[6]。在设施蔬菜主产区乡镇突出发展番茄产业,在蔬菜生产重点区域就近建设净菜加工基地,形成了具备种植、加工、观光采摘等多种功能的设施蔬菜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

    (3)食用菌产业链。房山区人工种植食用菌始于1980年,目前已形成平原乡镇种植平菇、香菇等优质品种,浅山区与山区种植羊肚菌、白灵菇等适合观光采摘珍稀品种,形成了具备种植、加工、观光采摘、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多种功能的食用菌产业链,带动了房山区食用菌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4)粮食产业链。房山区根据平原区、浅山区、山区的地形特征,在平原区粮食主产区乡镇以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种植和小麦籽种繁育为主;
    在浅山区乡镇发展薯类、豆类、鲜食玉米、葵花、花生等高附加值特色产品;
    在山区生态涵养区乡镇结合梯田建设,重点发展景观作物、特色小杂粮等。通过农旅结合、农科结合、农文结合等模式,发展景观农田、农业科普展示、农耕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等产业,形成了具备种植、观光休闲、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的粮食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5)蜂产业链。房山区养蜂业快速发展崛起,已成立14家养蜂合作社和1家区级养蜂协会,以“德蜂堂”“天蜂奇”为龙头的蜂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带动一大批养蜂专业合作社和广大蜂农,形成了具备养殖、加工、销售等多种功能的蜂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截至2021年6月底,全区蜂群达到3.477万群,蜂农1 040户,蜂业总收入1 312.94万元。

    (6)养殖产业链。房山区在窦店镇形成了肉牛规模化养殖、繁育、屠宰加工体系;
    大石窝镇依托猪场建设打造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利用的屠宰加工体系;
    石楼镇以水产养殖为核心,发展节水、生态渔业养殖,形成了养殖繁育、休闲垂钓、民宿观光、节庆旅游等于一体的特色渔业产业体系。

    (7)葡萄酒产业链。房山区利用辖区内北纬40度酒用葡萄种植黄金线的优势,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将葡萄酒产业定为房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之一。截至2021年,全区种植酿酒葡萄超过867 hm2,发展酒庄20家,安置农民就业2 000余人,形成了以青龙湖镇为核心的北部生态休闲区和以张坊镇为核心的南部文化旅游区。2020年房山区举办了首届房山葡萄酒文化节,活动以展示房山葡萄酒产区种植、生产、文化和旅游为主,活动内容包括榨汁体验、房山精品酒庄推介、红酒品鉴、葡萄酒文化分享、酒庄旅游体验等。截至2020年,房山区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北京房山国际葡萄酒大赛。房山区形成了具备种植、加工、旅游、文化创意、会展等多种功能的葡萄酒产业链,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融合

    此类融合形式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代表,如中粮生态谷、国家房山现代农业产业园等。

    以北京市房山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例,园区总面积2 593.3 hm2,其中农用地面积1 506.7 hm2,园区以功能蔬菜为主导产业,以康养园艺为主题,形成了“一带两轴多板块”的空间布局:“一带”是指“滨水休闲景观带”,两轴是指“科技农业示范轴”和“生态高效农业轴”,多板块是指“镇区综合服务板块”“功能蔬菜设施生产板块”“功能蔬菜露地生产板块”“康养园艺休闲板块”“科研孵化板块”“加工物流板块”。园区内共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种植大户和蔬菜专业合作社共35家,与11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平台。园区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北京老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发挥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在1 506.7 hm2农用地上扩大功能蔬菜种植规模,流转并整理土地92.7 hm2,新建现代化连栋温室、日光温室11 hm2,改造提升日光温室242个共16.2 hm2,建成3.3 hm2以上的功能蔬菜生产标准化基地11个,升级改造了4栋共9.2 hm2的现代化育肥牛舍。二是以“北京裕农蔬菜加工厂”和“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投资5 700余万元建成占地1.4 hm2的蔬菜鲜切加工车间[7],打造蔬果深加工基地。三是种养结合,将畜禽粪便、农业尾菜等废弃物采用高温好氧发酵技术转化成有机肥反哺种植业,建立绿色可循环农业全产业链条。四是以“北京阿卡控股有限公司”和“北京京林园林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建成了超过33 hm2的以科普展示、农事体验、实践教学、观光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北部观光带和以蔬菜为主题的蔬艺中心。

    (一)产业集聚度不高

    房山区作为首都“多点”之一和“一区”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核两翼”腹地重要支撑,是京保石发展轴重要节点,不仅是承接中心城区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也是辐射带动河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房山区产业发展虽然有特色、有优势,但规模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虽然建立了产业园区,但入驻的企业数量少,园区土地利用率不高;
    产业集聚度不高,难以形成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

    (二)产业增长后劲不足

    房山区高度重视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但近几年产业增长缓慢甚至下滑,增长后劲不足。北京市统计数据显示,房山区设施农业的总收入2018年达到高峰,达到61 964.9万元;
    种业收入在2017年最高,为8 285.5万元;
    农业观光园经营总收入2014年达到峰值,为15 181万元;
    乡村旅游总收入2018年达到了峰值,为8 239.2万元。但后续产业增长乏力,除设施农业的总收入相对稳定,种业、农业观光园、乡村旅游等收入指标下降明显,2020年设施农业的总收入为56 144.3万元,种业收入为5 461.5万元,农业观光园经营总收入为3 365.4万元,乡村旅游总收入为4 669.5万元。

    (三)产业经济总量相对较低

    房山区具备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但是与其他区相比其产业经济总量相对较低。根据北京市统计数据,2018年房山区设施农业总收入虽然达到61 964.9万元,为历年来最高,但仍排在大兴区、顺义区、通州区之后,只有大兴区设施农业收入的51.6%。2018年,房山区民俗旅游实现历史最高收入8 239.2万元,但仍然落后于密云、延庆、平谷、怀柔、昌平,只有密云区民俗旅游收入的26.4%。

    (四)数字化、信息化应用有待增强

    数字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大大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模式,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传统的线下体验消费受到很大冲击。农村产业发展的信息化、数字化经营水平难以及时跟上新的形势发展需要,经营收入受到很大影响。根据北京市统计数据,2020年,房山区农业观光园收入只有2019年的66.5%,民俗旅游收入只有2019年的64.3%,房山区农村产业迫切需要加快数字化、信息化转型。

    (五)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

    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农业经营主体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截至2022年6月底,房山区农业经营主体中,共有2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6家区级以上家庭农场、76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7个农业生态园区,但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北京市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 434元,而房山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 078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63.5%,在全市郊区中排名第五位,与排名第一位的门头沟区相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少了11 024元。造成收入增长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产业的附加值不高,另一方面是利益联结机制还有待优化。

    (一)做“强”做“优”都市型现代农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房山区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重点建设的产业,具有生产、观光、教育、旅游等多种功能,有利于产业融合。为了有效解决产业集聚度不高和产业经济总量较低的问题,房山区需要选择恰当的产业链源头产业,确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两翼”。通过主导产业提高产业规模总量,形成规模效应;
    通过特色产业形成区域品牌,提高产业知名度,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做“强”主导产业。依托北京市房山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房山区窦店镇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房山区大石窝镇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园区带动,引导粮经产业、设施蔬菜、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实现提质增效,做强都市型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推进设施蔬菜提档升级,提高现代化规模养殖水平,扩大林下经济试点规模,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做“优”特色产业。在霞云岭、蒲洼、十渡“三乡联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带领和带动北沟青龙湖—史家营的联动发展,以及南沟周口店—张坊的联动发展,依托两沟自然文化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重点扶持房山西部特色小杂粮、中草药、食用菌、林果、葡萄酒、蜂产品、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房山区农村产业急需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快速增长,提高产业效益。具体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硬件支持。在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完善“水、路、电、网”等农业生产附属设施,实现“五通一平”高标准农田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文创等为产业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加快发展高标准设施农业,引进现代育苗设备和电子信息管理技术,实现蔬菜种苗生产现代化,同时加快蔬菜加工体系建设,开展蔬菜精深加工,培育产加销一体化企业。养殖业突出“智慧、循环、科技”元素,提高现代化规模养殖水平,配套与生猪、肉牛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屠宰加工企业,开展生猪、肉牛屠宰和肉类产品加工,打造生态健康养殖产业。推动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通过农旅结合、农科集合、农文结合等模式,依托饱含京韵、体现“农味”、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点的特色文化发展休闲农业。

    (三)建立产村融合示范带

    产业融合是以产业为基础、融合为纽带,在实现产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推动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为了加速农村产业融合的进程,房山区可以在浅山区打造以多主体经营、多节点联动、专业化分工、全产业链构建为特点的产村融合示范带。以深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导,突出农林产业功能拓展与乡村建设协同推进。在布局上,由乡村、农业产业基地、农业园区、民俗接待户(乡村民宿)等多种业态载体共同构成;
    在功能上,吃在民俗接待户(乡村民宿)、体验在园区,玩在乡村;
    在产品特色上,形成产品生产、田园观光、农耕参与、乡村体验、文化休闲等多元产品集群。

    (四)充分应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手段

    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弥补线下消费市场存在的缺陷[8]。房山区应丰富“互联网+农产品”结合形式,引导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上房山 上京西”“臻味坊”“皇城货郎”等线上农产品电商平台,同时创新线下短链流通模式,推进农超、农社、农校对接,发展订单农业,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流通新模式。

    (五)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优化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是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9],利益联结机制能够保证农民利益留存。房山区应推进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将更多的收益留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行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最终实现利益共享。

    产业融合是实现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农村产业发展方向[10],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途径,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作为一线城市的郊区,北京房山区在农村产业融合上做了积极探索,形成了适合北京农村产业发展的两种产业融合形式,希望其产业融合发展的解决途径,也能对其他一线城市郊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房山区融合农业房山区总工会结对支援张坊镇 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23房山区总工会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会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房山区总工会 凝心聚力抗疫情 全力以赴稳保障工会博览(2022年16期)2022-07-16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融合菜中老年保健(2021年11期)2021-08-22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1期)2021-03-19
    相关热词搜索: 房山区 北京市 为例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