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国内外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模式研究

    时间:2023-04-10 21:30: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文/ 徐 啸 浙江大学

    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的概念起源于欧美高校或公共部门的概念验证平台或资助计划,是对某些想法的一个较短而不完整的实现,以证明其可行性,从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我国中关村相关规定中,提出:实验室概念验证项目是指在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内,依托国家各类重点研发专项、已经取得基础研究等成果的项目,为减少转化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些前沿技术项目需进一步开展技术可行性、商业可行性论证等工作。

    对于投资者来说,早期科技成果的投资风险比较大。因此,早期建设的“概念验证中心”定位于弥补大学研发成果与市场化成果之间的空白,由概念验证中心提供资金、顾问、创业培训,进行概念验证、产品市场定位和商业谋划,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高、周期长、难度大、熟化慢、成本高等痛点,加速推进科技成果快速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生产。随着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概念验证中心的组织形态更加多样,除了高校内设机构,还包括校企、院企、政企合作以及企业自建等形式组建独立或非独立法人机构。

    国外概念验证的实践探索

    美国于2009 年发布的《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和2011 年发布的《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的经济增长与繁荣》都表明,创建概念验证中心,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商业化,优化高校、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美国经济繁荣发展,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2011 年3 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宣称把创建概念验证中心作为投资“i6 绿色挑战计划”的主要渠道,促进清洁能源创新和经济繁荣发展。2017 年9 月,美国商务部宣布“来自28 个州的42 个非营利组织、高等教育机构和创业集团,将获得总额超过1700 万美元的概念验证、商业化计划以及早期种子资本基金。”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已经从政府的高度来强调概念验证中心在促进国家创新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的巨大价值。

    2008 年3 月,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实施全国创新与创业框架,主要措施包括设立早期风险基金、实施概念验证资助计划、技术孵化计划和建设创新集群。2008 年8月,新加坡正式启动概念验证资助计划,鼓励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学院和公立科研机构的尖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市场化的产品,帮助科研人员创业成立科技型企业。新加坡认为概念验证能够给潜在投资者提供技术可行性保障,奠定初创公司发展的坚实基础,对于科技成果寻找投资至关重要。概念验证资助计划从项目范围、创新性、技术稳定性、市场潜力、可制造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进行评估,提供每个项目周期12 个月左右最高25 万新元的资助,资助科研人员在原来的创造发明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研究及测试调整工作。

    2007 年12 月,欧盟委员会成立欧洲研究理事会(ERC),专门负责实施原始创新计划。2011 年,ERC 设立了概念验证计划,2014年欧盟《地平线2020》继续实施概念验证计划,单个项目资助金额高达15 万欧元。概念验证计划可以看作是ERC 前沿技术研究项目的延续资助,重点推动前沿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确保优秀的项目研究成果能够得到资金资助并实现应用开发,搭建基础研究成果迈向市场化应用早期阶段的桥梁,帮助科研人员跨越“死亡之谷”,减少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每个项目从卓越的创新潜力、经济社会效益、概念验证计划方案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判断是否入选,资助金额不超过15万欧元,执行期限不超过18个月。

    国内积极开展概念验证探索

    北京专项支持开展概念验证,每家最高补助1500 万元。2022年6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文件中有两部分围绕概念验证展开。一是支持围绕高精尖产业领域建设第三方概念验证平台,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等提供概念验证服务。二是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与企业等创新主体联合开展产学研医协同合作,围绕核心技术和高价值科技成果,实施技术开发、产品验证、市场应用研究等概念验证活动。

    上海专项支持概念验证平台建设,每家每年最高支持200 万元。2021 年6 月发布的《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1—2023 年)》指出,要支持专业化机构开展科技评价、概念验证等服务,试点建立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引导资金,鼓励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投资早期科技成果。2021年8月,上海市科委发布《上海市2021 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申报指南》,围绕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培育、企业开放式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平台试点3 个方向进行专项支持。2022 年7 月,上海市科委发布《上海市2022 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申报指南》,进一步优化政策导向,围绕“科研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培育”提出更为清晰的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广州提出支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2022年4月,《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出台,该文件指出,探索运营新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探索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模式,根据自身条件成立概念验证中心,对科技成果开展技术可行性、商业可行性研究,减少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

    深圳拟出台概念验证中心资助政策。2022 年8 月,《深圳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资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文件拟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设立的概念验证中心或中小试基地进行资助支持,资助方式分为认定资助与评估资助两种,分别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杭州将打造全国首个成果概念验证之都。近日,杭州市科技局发布了《杭州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实施方案(2022—2026 年)》《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指出,杭州将构建科技成果评估、转化、投融资、商业化开发等国内最优的概念验证服务体系,汇聚3000名以上专业技术转移人才。

    美国概念验证中心主要依托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是概念验证中心的典型代表。

    2001 年,李比希中心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建立,它主要通过资金支持、技术咨询服务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加速科研成果初期转化,每年提供15000—75000 美元种子基金,资助具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项目开展市场潜力和应用价值评估。李比希中心拥有一大批外围技术、管理与创业专家,提供技术成果商业化咨询服务。李比希中心还通过创设课程教育、举办讲座和大型学术会议或论坛教育等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增强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理解熟悉早期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的实践问题。

    2002 年,德什潘德创新中心在麻省理工学院成立。德什潘德创新中心为科研人员提供点火资金和创新资金。其中,点火资金为每个项目资助5 万美元,主要用于科研人员证明其科研成果具有商业价值;
    创新资金主要针对已经证明概念和研发路径的项目,每个项目资助不超过2.5万美元。另外,德什潘德创新中心还实施催化项目,组织风险投资者、创业家、技术专家等作为顾问,与受资助者分享其创业经验和技能。2002 年至2019 年,总计投入1700多万美元,其中近30%的项目通过成立公司实现了产业化。这些企业累计吸引了8 亿美元后续投资,资本放大倍数高达47倍。

    中国的概念验证中心也是从“依托高校建立”起步的。

    2018 年4 月,西安交通大学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全国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中心主任、副主任均为专业技术转移经理人或早期科技项目投资人。通过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平台联合政府背景资本发起成立特定领域的微种子概念验证基金,由主任或副主任作为GP合伙人。该模式主要以小额早期科技投资及专业管理为主,投资额度一般为10—20 万元。项目的管理模式采取精细化加专业化管理,与传统模式不同,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专业的技术投资经理人,需要专注于某个方向且有若干成功案例。项目投资周期一般在一年左右,成熟一个转让一个,一般由种子或天使基金接盘,收益一般不低于5倍。

    2019 年10 月,“中关村科学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概念验证中心”挂牌成立,北京市首个概念验证中心落地。中心聚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优势学科领域,通过遴选重点扶持项目开展概念验证,构建从原始创新、概念验证、孵化培育直至成果转化落地的全流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实现技术的产品化和产权化,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资本化。2020年,中心先后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医工结合等领域遴选7个项目开展概念验证支持。

    清华工研院概念验证中心于2020 年11 月启动,建设周期为三年。作为中关村科学城概念验证支持计划首批成立的高校概念验证中心,清华工研院概念验证中心每年由相关部门支持经费500 万元,清华工研院配套经费500 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建设概念验证专家团队、开展重点项目的概念验证和评估、组织概念验证交流培训等工作。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由清华工研院牵头、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共同承担。对于入选的项目,清华工研院概念验证中心与科研团队签订合同,以横向项目的形式开展验证。项目经费采取阶段支持方式分两次拨付,验证周期为1 年,验证结束后,组织专家评审验收,并设立科技创新企业项目推动成果转化。

    2022 年以来,社会资本开始渗透概念验证领域。以高瓴资本为例,9月,高瓴宣布正式推出“Aseed+”种子计划,单独设立种子投资序列,聚焦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碳中和等重点领域,计划用3 年时间投资100 家左右的种子期企业。据悉,高瓴将组建专业化团队为初创企业提供针对性支持。

    在日前发布的15 家首批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的名单中,“浙大系”概念验证机构上榜达三分之一。浙江大学以“跳出浙大发展浙大”的格局和胸襟,积极探索依托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企业法人等多种主体概念验证模式,为杭州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硬核支撑。

    依托新型研发机构模式

    “浙大系”新型研发机构是院士领衔探索新型校地合作的科研组织,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大创新载体,天然具备开展概念验证的肥沃土壤。位于萧山的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积极探索概念验证工作,创建了浙大计创院大数据智能概念验证中心。

    在建设基础方面,研究院自2019 年4 月启动运营至今,累计孵化70 多家“专精特”类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 家、雏鹰企业10 家、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4家。园区在孵企业中已申请专利的企业占在孵企业总数比例52.3%,拥有有效知识产权的企业占比85.76%。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以来园区企业累计获得融资超过7亿元。研究院获批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10 余项荣誉资质。研究院打造人工智能普适化和网络空间安全两大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一系列具备行业典型特色、解决行业普遍痛点难题的样板应用场景,如城市治理、医疗健康、装备制造、纺织印染等。

    在人才团队方面,研究院已聚集一批学术界、产业界和投资界专家组成的概念验证服务遴选顾问专家,为概念验证中心打造了良好的运营队伍。研究院紧紧围绕“全球高层次人才与大机械大工程技术人才”两大方向,积极引进行业内顶级人才,并以人才带项目的形式,形成了以院士为领衔的智能光学、数智制造等多个专业团队,在行业技术突破和关键标准产出等方面引领技术蓬勃发展。在青年人才培育方面,目前研究院本体人才共122人,其中研发人员107 人,硕博及高级职称人才占总研发人才80%。此外,研究院目前已建设了一支专业化的园区运营、产业合作及投融资服务队伍,并与二十多位来自光学、医疗、交通等产业界专家及金融机构专家达成紧密合作,提供资本市场咨询100 余场次,举办各类培训及宣传活动200余次。

    在服务内容上,研究院依托“大工程大机械”平台建设概念验证中试线。一是通过建设高水平研发、试验创新及工业互联网等公共服务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共同建设研发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合作机制和检测试验认证结果互认机制,为研发、试验、公共服务等业务活动提供“联合、开放、共享”的研发仪器设备资源,促进研发与实验技术的合作交流,建设能够提供数据模拟、应用场景、工艺改进、样品试制、临床应用、产品示范等的中试线,真正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依托自身建设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浙江省智能光学感知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为行业内创业团队及包括VIVO 在内的主流XR 厂商提供光学性能、软件性能测试、搭建测评实验室等,加速产品优化迭代,助力产品价值实现与商业化落地。三是与企业共建了一批联合创新中心,助力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如与杭州友成合作共建的数智制造技术联合创新中心,由沈卫明院士牵头,攻关精密塑料制品微米级缺陷智能识别与自动监测技术,针对汽车广泛使用的高精密注塑件,解决其普遍存在的表面缺陷尺寸微小、人眼识别难度大、产品种类和缺陷类型多、标准多样化、人工检出率低、成本高等行业共性问题。目前已完成实验室研发工作,针对安全气囊罩盖缺陷自动识别率提升至90%以上。

    从发展规划看,研究院以深入推进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为基础,提供技术底座和中试服务。一是继续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普适化平台”“网络空间安全公共服务平台”等重要技术平台的建设,在目前为浙大各学科和研究院创新创业团队提供数据处理、算法验证、算法调试、模型部署等技术服务的基础上,扩展到为中心建设提供数据验证、模型训练、自动化功能测试等服务,降低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的开发门槛和成本,帮助创新团队快速、高效地验证技术和产品。二是发挥好“AI+”高性能智能计算平台作用,为中心建设提供强大的算力基础。2021 年与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共建了“AI+”高性能智能计算平台,平台目前总计有63台设备,配置有3964核CPU、155张GPU 显卡、24TB 内存,算力总计达1850TFlops,自平台正式启动使用以来,累计服务了包含合成生物、分子智造、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研究领域的44 个课题组。三是做深创新中心,为相关领域成果转化提供更进一步服务。创新中心由潘云鹤院士领衔,集合舜宇光学、虹软科技等行业龙头,汇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将人工智能与光学感知产业深度融合,开展XR 检测技术、工业智能等行业普遍需求的重要技术研发工作,中心建设有SDream Lab XR 测评实验室,现已完成国内外20余款AR/VR 整机产品测评工作,拥有超百次模组测评经验,累计发布20 余篇测评报告。另外,创新中心还建设有基于眼镜及AR 云的工业场景应用平台、智能虚拟人平台、工业视觉平台等,可以为与XR、视觉智能、工业智能化等方向的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团队提供更进一步的服务。

    依托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模式

    概念验证是技术转移机构核心职能之一。科技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技术转移机构应具备政策法规运用、前沿技术判断、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评价、市场调研分析、法律协议谈判等基本能力,逐步形成概念验证、科技金融、企业管理、中试熟化等服务能力。”可见,概念验证能力是技术转移机构在具备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攻关的服务能力之一。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转移中心”)是浙江省唯一承担高等学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试点的机构。

    近年来,转移中心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完善的体制机制优势,在探索具有高校特色的概念验证等方面取得了有效进展。

    在体制机制方面,中心依托了学校完备的组织架构及制度建设。一是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架构科学合理。已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浙江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单位,不断完善“原始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科技型创业公司孵化”于一体的全链条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1+1+4+X 体系)。二是成果转化职能明晰。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负责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审核、评估、合同审签等工作,推进知识产权从申请到转化实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与维护。三是围绕“重点人才、重点项目、重点成果”,建立全方位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从知识产权申请到转化落地全链条的重点节点把控。逐步建立完善职务科技成果披露、专利申请前评估和高价值专利转化激励制度,引导科研人员主动、及时向学校进行职务科技成果披露,提高科研人员从事创新创业的法律风险意识;
    明确评估机构与流程、费用分担与奖励等事项,对拟申请专利的技术进行评估,评估后决定是否申请专利,建立完善放弃专利申请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
    定义高价值专利认定标准,依托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对形成的高价值转化专利进行奖励,对入围高价值专利培育名单的专利进行补助。

    在人才团队方面,中心以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四重”工程为抓手,构建了一支由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等200 多名技术转移专业人才构成的专业化科技服务队伍,与校内外1000 多位专家教授以及近万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可为实施概念验证提供专业的人才保障。同时,中心充分发挥高校育人的优势,不断完善概念验证人才团队培养体系,开展技术转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推动了浙江大学工程管理于2023 级增设技术转移研究方向,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国家发展关键行业,填补技术转移紧缺人才缺口。中心还与浙江省科技评估与转化中心共建了“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浙江)生物医药实训基地”,面向全省积极开展技术经纪人系统性培养。

    在专业化服务内容方面,中心具有丰富的概念验证实践探索。自2019 年以来,依托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试点,根据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流程,赋予中心承担学校所有科技成果的许可、转让、作价等科技成果转化的尽职调查工作,累计组织开展了对1200 余项科技成果进行了调查分析,涉及专利、软件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技术秘密等科技成果。同时,中心积极承担了国家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工程示范项目,重大科技活动、人才引进及示范(优势)企业知识产权评议,国家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服务示范创建、绿色镀膜技术专利导航等10 余项概念验证项目。中心还具备完善的技术转移转化网络,形成了6 条主线、扇形辐射的技术转移网络体系,在全国建立了50 多家区域分支机构,可高效对接各区域概念验证需求。

    从发展规划来看,中心将聚焦构建项目挖掘、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对接、投融资洽谈等“一站式”概念验证服务,将基础研发与成果转化进行有效衔接。

    依托企业法人模式

    资金问题是概念验证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各地缺少支持早期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基金,已有的风投、产业基金主要偏向较为成熟的成果。在“从0 到1”的科研活动中,国有资本应在早期作为伙伴介入,扮演“耐心资本”角色。“浙大系”国资企业已经积极开展概念验证探索。

    启真交叉学科创新创业实验室是依托浙江大学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概念验证机构,依托主体由浙江大学牵头发起,联合浙江省、杭州市政府,由浙大控股集团、省金控、杭高投、省交投、神雾环保、荣盛集团、西子联合、康恩贝、新和成、浙大网新、金沙江创投、长江资本等11 家优秀国企、实力民企和金融投资机构共同组建成立了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浙江大学控股集团为控股股东,注册资金5亿元。

    在工作基础方面,实验室依托浙江大学在科研力量和科技成果等方面的优势,整合社会企业和政府资源,融汇技术、人才、资本、信息、市场等创新要素,搭建科学技术界和产业界的桥梁,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聚焦生命大健康和军民融合等行业领域,成功孵化和投资了复润医疗、昕磁科技、沸创生命、晟视科技、柔灵科技等一批具有浙大学科特色高科技企业。

    在人才团队方面,实验室目前共有全职工作人员16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者占10 人、有创业经历者4 人,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丰富的商业化运营经验。实验室目前共有学生成员150 余人,分别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其中本科在读成员120 余名、硕士在读成员20名、博士在读生数名,来自30 余个专业。实验室还聘请了教授指导团队,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性评估和技术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保障;
    聘请了企业家指导团队,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商业化可行性评估和商业化路径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专业化服务能力方面,实验室链接多方资源,有能力为科技成果在生态内找到合适的领域内专家,为科技成果提供早期的商业化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提供相应的评估。实验室根据工作实践,提出了独有的概念验证和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一是实验室每半月举办一次“启真交叉学科科创品牌活动”,以科研/转化沙龙的形式邀请不同学科背景的教授及其他专业化人才进行深度交流,挖掘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或想法。二是组织专业化团队对创意进行商业化可行性评估、技术可行性评估、团队组建可行性评估、资金需求量评估及资金来源策划等专业化的评估与设计。三是早期评估工作完成后,实验室组织技术学科教授和其他专业化人才,对有转化可行性的科技成果进行具体技术路径的设计,并组织能力匹配的学生(校友)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来,完成早期样机的研发。四是样机研发完成后,再交由提出想法的场景类专家进行验证,并根据验证结果对样机进行反复迭代,直至能够初步满足市场化应用。五是在样机迭代的过程中,实验室同步推进成果的转化或商业化的相应工作,包含商业化团队的匹配、商业模式的具体设计、商业计划书的撰写等,直至科技成果最终实现服务市场。在整个业务流程中,均由实验室的全职运营人员担任项目经理,承担科技成果转化早期的过程协调与项目管理工作。同时,浙大创新院发起设立了毓瑞临卓天使投资基金(规模5100 万元)为实验室项目产业化落地提供天使投资,也将部分管理费和投资收益捐赠给实验室,用于实验室建设。此外,浙大创新院参与管理的毓恒创新医学投资基金(规模1 亿元)、新愿景毓秀科技投资基金(规模2 亿元)、新愿景毓秀九智投资基金(规模1.5 亿元)也将安排部分资金投资实验室的产业化落地项目。目前,实验室已孵化成立浙江启真医健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启真谓尔科技有限公司,即将成立杭州启真善育科技有限公司。其中,杭州启真善育科技有限公司获浙大友创150 万元种子轮融资投资意向,预计于年内完成本轮融资。

    在发展规划上,实验室将通过高度集成交叉学科的专业化力量,探索出科技成果概念验证的高效率、低成本解决方案,建立概念验证生态系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每年计划评估百项科技成果,遴选出5—10 个早期评估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并进行早期孵化,让其经市场早期检验判断是否具备商业化价值。同时,实验室参考美国的研究数据,通过资金偿还、转让许可费分配、股权分配、进一步吸引投资等方式,概念验证资金的投资回报约为5—10倍。

    创新概念验证支持路径。借鉴国外经验,对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及实施概念验证的项目资金,前期由政府予以一定保障。建议由科技部门设立概念验证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开展概念验证活动。同时考虑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对“概念验证资助项目”进行支持的可能性。此外,还应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如鼓励国资投入、社会资本支持等。

    从科技成果供给侧尽早开展概念验证探索。高校、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成果生产和转化的主要来源, 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概念验证,本质上是一种风险消除机制,即在科技成果转化前期,从众多优秀的基础研究成果中,尽可能早地识别出那些具有商业化和社会化前景的项目。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现有的技术转移机构、科技园等机构,对具有社会价值或市场价值的,进入实质性的概念验证工作,形成概念验证报告,为后续的科技成果转化奠定良好基础。

    鼓励多种组建方式。建议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组建概念验证中心:在依托单位上,既可以由某一所大学独立组建,也可以由几所大学联合组建,还包括在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组建,同时鼓励校企共建;
    在具体运作上,可支持成立“民非”等实体机构,也可采取资助计划等非实体形式;
    在功能发挥上,既可由政府主导,也可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
    在服务内容上,既可以是综合服务类型,也可以聚焦特定专业领域;
    在服务形式上,除了线下概念验证以外,也可考虑在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与杭州市天堂e创等平台协同开展线上概念验证的可能性。同时,既要防止一哄而上,有名无实,也要避免重复建设,考虑差异化布局发展。

    猜你喜欢科技成果概念中心剪掉和中心无关的作文小学高年级(2022年9期)2022-10-17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幾樣概念店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8年9期)2018-10-09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7年9期)2017-12-19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3期)2017-06-21北上广操心“副中心”博客天下(2015年17期)2015-09-15科技成果航天器工程(2014年6期)2014-03-11
    相关热词搜索: 验证 国内外 概念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