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古代蜡梅的地理分布与栽培观赏文化发展

    时间:2023-03-27 13:40: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程 杰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蜡梅是我国传统名花,无论天然野生还是人类栽培都主要分布在我国。如今我国园艺界拥有蜡梅属品种国际登录权,蜡梅资源的开发利用蓬勃发展。弄清我国蜡梅起源、资源分布、栽培技术和观赏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情况,是相关研究的基础工作和前提任务,本文主要讨论我国古代蜡梅资源的地理分布与人类栽培、观赏等文化活动的历史发展状况。

    地理分布是个空间问题,与蜡梅的资源价值、起源时间一起决定着蜡梅在我们民族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命运和地位。地理分布具体又分为野生分布与栽培分布两个不同方面,但古代野生分布的记载较为匮乏,实际范围无法确切把握,因此这里采用自然分布的概念来模糊处理,从自然分布、野生分布两方面分别讨论。

    (一)我国蜡梅的自然分布范围

    所谓自然分布相对于栽培分布而言,难以确切把握。笔者讨论蔷薇科梅的自然分布时,实际采用的是能露天自然生长的范围这一概念,主要依据果梅栽培的分布情况确定。果梅生产与花梅栽培不同,不会采取保温措施等人为干预,因而能大致反映露天自然生长的状况①程杰:《我国古代梅的地理分布及相关文化现象》,《东方论坛》2021年第2期。,而蜡梅非果树,无法如此操作。笔者就爱如生《中国方志库》一、二集分省检索蜡梅的记载,扣除明确的盆栽室内越冬情形,权作自然分布所及。所得结果表明,蜡梅的分布范围与蔷薇科真梅系梅大致相近。略有不同的是,在南方,海南地方志有梅花而无蜡梅的记载;
    在北方,蜡梅的自然分布北界要偏北一些。因而这里的主要任务是辨明蜡梅的分布北界。

    在山东,南部诸县多果中有梅,花中有梅花与蜡梅;
    中部济南一线以北,果中有梅是杏梅类,花中无梅但有蜡梅。如《(乾隆)历城县志》记载“果之属,有梅,黄似杏,味酸”,说的是杏梅;
    而“花之属,有牡丹、芍药、蜡梅、海棠”,又说“至于梅、桂、茶、茉莉、水仙、栀子诸花,皆至自南方,不恒有”,则是说蜡梅能自然生长,而梅则要从南方移植。①胡德琳修,李文藻等纂:《(乾隆)历城县志》卷五,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德州《(康熙)齐河县志》、烟台《(康熙)莱阳县志》、滨州《(康熙)长山县志》也属同一纬度,花中蜡梅应同属这种情况。进而北上,德州《(乾隆)武城县志》花、果中无梅,而花中也有蜡梅。②骆大俊纂修:《(乾隆)武城县志》卷七,清乾隆十五年刻本。由此可见,在整个山东北部,蜡梅的自然分布比杏梅类果梅还要常见些。

    在山西,蜡梅较梅分布偏北更为明显。笔者已有讨论表明梅止于山西临汾,而由临汾北上,蜡梅断续有见。晋中康熙与乾隆《介休县志》记载蜡梅。北上太原,《(雍正)重修太原县志》《(道光)太原县志》记载“腊梅、桃梅、杏梅”③龚新、沈继贤修,高若岐等纂:《(雍正)重修太原县志》卷六,清雍正九年刻本;
    员佩兰修,杨国泰纂:《(道光)太原县志》卷三,清道光六年刻本。,桃梅、杏梅是北方地区常见的杏梅类耐寒品种,蜡梅在此也能自然生长。太原清徐《(光绪)清源乡志》记载“素心腊梅”。文人诗歌也有印证,清嘉庆间山西学政黄钺有诗注称“太原无梅,土人有至老不识梅为何状者”,“市有卖蜡梅者,索值二十千”④黄钺:《俞明府启桂以盆梅见赠》自注、《题岁朝图》自注,《壹斋集》卷二十,清咸丰九年许文深刻本。,是说太原无梅而有蜡梅。更进一步,靠近大同的《(光绪)怀仁县新志》记载腊梅⑤李长华、姜利仁修纂,汪大莞、马蕃续修纂:《(光绪)怀仁县新志》卷四,清光绪三十一年增补续刻本。,这已远在雁门关外,未必可信,但太原(37.87°)一带有蜡梅,应基本可以肯定。

    在陕西,秦岭以北蜡梅的分布要多于梅花。晚清王增琪诗即感慨“关中无梅多雪片”,注称“只腊梅耳,非真梅也”。⑥蜀西樵也(王增琪):《初二日晨间大雪,对梅读绍欧清雅堂诗集,题后》,《聊园诗存再续》卷三,清光绪刻本。从方志记载看,蜡梅的分布较梅明显偏北。渭南《(乾隆)富平县志》、咸阳《(乾隆)三原县志》、宝鸡《(乾隆)宝鸡县志》、《(康熙)陇州志》花、果中均未记载梅而记载蜡梅。进而北上今延安市所属洛川,《(嘉庆)洛川县志》记载:“蜡梅,花如黄蜡,与梅花同时开,故名。品味各别,俗未见梅花,即以此为梅矣。”⑦刘毓秀修,贾构纂:《(嘉庆)洛川县志》卷十三,清嘉庆十一年刻本。可见这里人们无缘见梅,却能看到蜡梅,将蜡梅视作梅。洛川县城北纬35.76°,这是古代陕西方志记载最北的蜡梅信息。

    在甘肃,天水是梅的分布北界,而蜡梅信息抵达兰州北的皋兰县。《(光绪)重修皋兰县志》记载不少梅花品种,唯蜡梅标出俗名:“蜡梅,俗名黄甲梅。”⑧张国常纂修:《(光绪)重修皋兰县志》卷十一,民国六年石印本。可见分布更为真实可信。皋兰县位于北纬33.66°,这是甘肃地方志报道最北的蜡梅信息。

    最后是河北,今京津及北方其他省区附带介绍。河北省南北跨度大,是追踪梅与蜡梅北向分布界限的理想坐标轴。笔者已经论明,蔷薇科真梅的分布止于河北邢台市,由此向北古人所说梅、梅子都是杏梅、桃梅类品种,而蜡梅却伴随着这类梅的信息北上。河北沧州《(民国)青县志》记载:“梅花,邑境无大树,只植于盆者。又有榆叶梅、腊梅、刺梅数种。”⑨万震霄修,高遵章、姚维景纂:《(民国)青县志》卷十,民国二十年刻本。表明沧州一带蜡梅能露天越冬,正常生长。大致同一纬度,衡水《(道光)武强县志》、石家庄《(康熙)栾城县志》《(乾隆)正定府志》《(光绪)正定县志》《(民国)井陉县志》记载腊梅。再进一步北上,保定《(乾隆)阜平县志》《(光绪)唐县志》记载蜡梅,两地同在太行山东麓,冬天的气温应不过于寒冷,蜡梅的自然分布比较可信。

    而进一步北上,河北唐山丰润区《(光绪)丰润县志》、治所驻今河北张家口涿鹿的《(道光)保安州志》记载蜡梅。而在京城,明人孙国敉《燕都游览志》记载:“隆恩寺小轩蜡梅一株甚大,江南亦不多得。”①唐执玉、李卫修,陈仪、田易纂:《(雍正)畿辅通志》卷五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光绪)顺天府志》称:“今京师有九英者,亦仅置盆中供玩。”②万青黎、周家楣修,张之洞、缪荃孙纂:《(光绪)顺天府志》卷五十,清光绪十五年重印本。可见在寺庙之类小环境中,蜡梅或可露地生长,而一般情况下应是盆景种植,室内越冬。京城既然如此,唐山、张家口一线蜡梅是否可信,值得怀疑。因此,京津冀可靠的分布北界更有可能在沧州、保定一线,最北为保定阜平,北纬38.85°。而东北辽宁《(民国)开原县志》③李毅、赵家语修,王毓琪纂:《(民国)开原县志》人事,民国二十年铅印本。另,《(宣统)抚顺县志略》(赵宇航、程廷恒修,黎镜蓉等纂,清宣统三年铅印本)物产表中动物类列有“蜡梅”,据理当为鸟名,也有可能是错简,无法判断,故不计。、西北宁夏《(民国)朔方道志》④马福祥、陈必淮修,王之臣纂:《(民国)朔方道志》卷三,民国十五年铅印本。记载蜡梅,都指明是盆景。

    在西部地区,也有个分布界限的问题,青、藏两省区古代方志有限,未见有蜡梅信息,因此四川西部的方志信息就特别值得关注。在四川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有地名蜡梅寨⑤虞怀忠等修,郭棐等纂:《(万历)四川总志》卷十八“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明万历刻本。。该州理县《(乾隆)保县志》记载《保县竹枝词》:“隆冬落木冷萧萧,蛮妇爬山竞采樵。渡过索桥城畔去,蜡梅斜插暗香飘。”⑥锺骥:《保县竹枝词十首》其九,陈克绳纂修:《(乾隆)保县志》卷七,抄本。此诗说县中妇女鬓髻多插蜡梅装饰,可见蜡梅分布之盛。在四川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光绪)越隽厅全志》记载地名有蜡梅,物产有蜡梅⑦马忠良修,马湘等纂,孙锵等续修:《越隽厅全志》卷二之三、卷三之二,清光绪三十二年铅印本。,应是蜡梅较多。透过这一南一北的信息,不难想见整个川西高原东缘南北山地多有蜡梅的自然分布,至少是有文献记载的蜡梅分布西部边缘。

    综合上述信息,古代蜡梅在北方的自然分布范围最北在河北阜平,北纬38.85°。自东而西的大致北界是河北沧州青县、河北阜平、山西太原、陕西延安洛川、甘肃兰州皋兰构成的连接线。显然,与蔷薇科真梅系梅相比,南北都有所不同。在南方和西部,蜡梅的分布范围较之梅要略小些。而在北方,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蜡梅分布的界线都明显北移了。以今日行政区划计,除新疆、青海、西藏、海南等省区及四川西部高原外,秦岭、淮河以南诸省区,包括台湾在内⑧如台南的《(康熙)诸罗县志》卷十载,“梅之别种曰腊梅,北路皆未之见”;
    台北的《(同治)淡水厅志》卷十二、《(光绪)苗栗县志》卷五,均记载蜡梅。,都有蜡梅分布。北方山东、河南两省全境,河北、山西、陕西三省中南部以及甘肃省兰州以南地区,也都有蜡梅的自然分布。

    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蜡梅北方分布界限的北移,这表明蜡梅在北方有一定的分布优势。蜡梅丛生灌木,耐旱耐寒,种植与繁育都十分方便,在北方有较为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和种植传播优势。众所周知,蔷薇科真梅在我国北方尤其是黄河、渭水以北分布十分有限,而蜡梅传统上多视为梅之一种,北方人因而多直称蜡梅为梅花,前引陕北《(嘉庆)洛川县志》所说“俗未见梅花,即以此为梅”,又清人汪价《中州杂俎》记载:“中州无江南白梅花,遂呼腊梅为梅花。”⑨汪价:《中州杂俎》卷十九,民国十年安阳三怡堂排印本。所说都是这种情景,这无疑对促进北方地区人们的梅文化兴趣切实有益。在北方,蜡梅可以作为梅花的替补多加种植,与蔷薇科梅的“南梅北移”积极配合,以满足北方地区人们的赏梅需求,有效拓展传统梅文化的发展空间。这是蜡梅在我国梅文化历史发展上已经发挥并值得进一步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古代蜡梅的野生分布信息

    蜡梅植株矮小,今人报道的野生分布多见于有一定海拔高度的深山溪谷间,人们发现不易,自古见载的野生信息也就相对有限。

    宋人明确记载的野生分布信息见于南宋前期郑刚中、南宋中期王十朋、王质等人诗歌作品。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郑刚中以枢密行府参谋宣谕川陕,沿汉水西上,有《金房道间皆蜡梅,居人取以为薪,周务本戏为蜡梅叹,予用其韵,是花在东南每见一枝,无不眼明者》诗①《全宋诗》第30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第19090页。。其中的“金房”,指宋时金、房二州,金州治今陕西安康,房州治今湖北房县(宋房陵县)。可见此时一路都是蜡梅,村人伐作柴火。王质《题俞舜俞墨梅》诗也有进一步印证:“吾尝竹山道上烂看蜡凌乱,三程两程行不断。”②《全宋诗》第46册,第28897页。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十月至乾道六年二月,王质从故乡兴国(今湖北阳湖)取道房州、金州赴成都③王质:《西征丛纪序》,《雪山集》卷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腊月途经竹山,竹山属房州,沿路蜡梅也连绵不绝。这是宋人最集中明确的野生资源报道。今天在相邻的神农架林区海拔500米的南娅山,仍发现面积达4000亩,处于原始状态的野生蜡梅④湖北人民出版社编:《湖北风物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09页;
    陈人麟:《神农架探秘》,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70页。。今湖北保康、房县、竹山、竹溪一路,也有丰富的野生蜡梅分布⑤陈龙清、鲁涤非、陈志远:《湖北省野生蜡梅种质资源研究》,《中国园林》1990年第4期。,古今正相印证。

    宋人还有一条更早的材料可资联系。北宋洛阳人邵博(?—1158年)《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九:“千叶黄梅花,洛人殊贵之。其香异于它种,蜀中未识也。近兴、利州山中樵者薪之以出,有洛人识之,求于其地尚多,始移种遗喜事者,今西州处处有之。”千叶黄梅花即千叶黄香梅,是梅中一种,但这里所说蜀人不识,樵夫砍作柴薪,与前引郑刚中诗题所说情景相仿,应是丛杂矮小的灌木蜡梅,而非作为乔木、易于辨识的黄香梅⑥程杰:《论中国蜡梅的历史起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所说“兴利州”,指北宋兴州、利州,兴州治今陕西汉中市略阳县,利州治今四川广元市,两州相邻。这里是汉水、嘉陵江上游,与房县、安康一线相连,山川形势、气候条件相近,所见蜡梅应属统一的分布区。同属襄阳以西汉水沿线、秦岭南坡,清朝也有一些野生蜡梅的记载。《(康熙)西乡县志》:“(向巴山)遍山有腊梅开放,大雪积山头,士人有携酒游赏者。”⑦史左修,陈鹏程等纂:《(康熙)西乡县志》卷四,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西乡县,在陕西汉中市东。《(乾隆)镇安县志》:“非梅种,色酷似蜡脾……因名蜡梅,山中多此种。”⑧聂焘纂修:《(乾隆)镇安县志》卷七,清乾隆十八年抄本。镇安县今属陕西商洛市,在安康市北。这里的蜡梅与前述金、房、兴、利相邻。由此可见,今湖北襄阳、陕西安康、汉中为中心的整个汉水沿线、秦岭南坡是宋以来记载比较明确的野生蜡梅分布带。

    由此翻过大巴山、神农架,至长江边的巫山县,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夔州(驻今重庆奉节)知州王十朋《蜡梅》诗注记载:“东南蜡梅叶落始开,峡中地暖,花开而叶不落。”同时记载属下大昌县知县宋山甫所言:“大宁监多蜡梅,土人不知贵,呼为狗蝇花。”⑨王十朋:《梅溪集·后集》卷十三,《四部丛刊》影明正统刻本。大宁监在大昌县境,宋初因产盐而设监,治今巫山县大昌镇。可见此时长江巫峡、瞿塘峡北岸山中也盛产蜡梅。今人报道,由巫山县北上巫溪县仍有大片野生蜡梅。①袁明儒:《重庆巫溪10万亩野生蜡梅为库区添彩》,《中国花卉报》2007年2月1日,第2版;
    卢毅军:《蜡梅属系统发育及蜡梅栽培起源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3年,第27页。古今也相印证。不仅是这几处,整个神农架、大巴山周边与汉水沿线、秦岭南坡溪谷间,应都是如此。

    元明时期蜡梅的引种栽培不断发展,但野生蜡梅的信息仍十分有限。清朝人口增长较快,各地山区开发加剧,新出的野生蜡梅报道见于湖南、贵州等地。清人谈迁《北游录》记录“永顺保靖二司土风”:“土产腊梅、通草、黄杨,沿溪连岭,土人以为薪,不惜也。”②谈迁:《北游录》,清抄本。保靖宣慰司在今湖南湘西保靖,永顺宣慰司在今湖南湘西永顺,两地相邻。今这一带也发现有大量野生蜡梅分布。③陈功锡、李菁、盛忠恒:《湘西北发现大片野生蜡梅林》,《广西植物》1995年第4期;
    陈功锡、李菁、李鹄鸣、李鸣:《湘西北蜡梅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广西植物》1997年第2期;
    李菁、陈功锡、朱杰英、李鹄鸣:《湘西北蜡梅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的初步研究》,《武汉植物学研究》2000年第2期。《(道光)贵阳府志》记载:“(贵筑县)将军山,产腊梅,登其顶可见会城。”④周作楫修,萧琯、邹汉勋纂:《(道光)贵阳府志》卷三十三,清咸丰刻本。贵筑县,属地今入贵阳市。古贵筑县今并入贵阳市,旧县在城南,约当今贵溪市花溪区,如今这一带山间峡谷也有野生蜡梅发现⑤胡刚、冯祥麟、刘正华等:《贵阳高坡绕扰峡谷蜡梅群落特征调查研究》,《种子》2010年第5期 。。《(咸丰)兴义府志》:“蜡梅,全郡皆产。”⑥张瑛修,邹汉勋等纂:《(咸丰)兴义府志》卷四十三,清咸丰四年刻本。兴义府,治今贵州黔西南州安龙,地处黔、桂交界处,所谓全郡皆产,应多为野生。《(民国)续遵义府志》:“蜡梅……今乡野岩石间所产者,花尖小而香淡,土人呼为岩马桑花。”⑦周恭寿修,赵恺、杨恩元纂:《(民国)续遵义府志》卷十二,民国二十五年刻本。这些材料表明由湘西至贵州不少地方有大片野生蜡梅,而且今人报道多有印证。

    其他可以视作野生信息的还有这样一些。清初叶封《嵩山志》载:“嵩无梅花,有蜡梅花。开与梅同时,色如蜡也,清芬异常,千叶满树。”⑧景日昣:《说嵩》卷十八,清康熙六十年岳生堂刻本。稍后景日昣也记载:“蜡梅,嵩下甚多,种类不一,有磬口、虎蹄、金莲、檀香、冰素各名,冰素为上。一种小花多子者,曰狗蝇。”⑨景日昣:《说嵩》卷十九。这里记载的是河南登封嵩山一线的情况,所说蜡梅尤其狗蝇梅最初应主要是天然生长。河南西部山区属于秦岭东脉,嵩山地处洛阳、开封间,这一线野生蜡梅应由来已久。我国蜡梅最早见于洛阳、开封,或与这一带山地蜡梅资源有关。《(乾隆)信阳州志》记载:“腊梅山,西南四十里,山岭多梅,故名。”信阳在河南南部,此山应是因有野生蜡梅分布而得名。《(嘉庆)四川通志》:“营山在县西南一里,产冬青、蜡梅。”⑩常明等修,杨芳灿、谭光祜等纂:《(嘉庆)四川通志》卷十三,清嘉庆二十一年木刻本。营山今属四川南充,这里的蜡梅应与大巴山一线野生蜡梅资源有关。湖南《(道光)辰溪县志》记载:“蜡梅花,叶不似梅,而花形仿佛,色如薰蜡,故名,生山中。”辰溪今属湖南怀化,是沅水沿线山地,与前述湘西保靖、永顺一带相邻。广西《(光绪)镇安府志》记载:“郡中梅树甚少,惟蜡梅花较多。”镇安府治今广西百色德保县,所说应是这一带的野生蜡梅。在今上海,明万历间松江冯时可《稗谈》:“余乡蜡梅甲天下,磬口者佳,当穷冬极寒,花卉具腓,独此种与水仙相伴岁寒,可比空谷幽人。”⑪冯时可:《冯元成选集》卷七十一,明刻本。冯时可是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松江境内历史上有一些低山小丘,既称蜡梅甲天下,应该包含一些野生资源。在江苏,明末清初吴风翔《邓尉山寻僧记》:“环山皆磬口蜡梅,十月花大放,春梅亦大放。”苏州光福邓尉山以种梅产果,花时香雪如海著称,而称环山皆蜡梅,应有天然野生现象。另外在贵州黔东南州凯里有腊梅铺①沈庠修,赵瓒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十二“清平卫军民指挥使司·铺舍”,明弘治间刻本。,四川松潘有蜡梅寨,也应以分布野生蜡梅而得名。古人一些诗文作品也透露了一些野生信息。如福建崇安刘子翚(1101—1147年)《张巨山赋蜡梅因成四首》即有“今日寻此梅,危行石涧东”的诗句②《全宋诗》第34册,第21382页。,所说应是故乡山间所见野生蜡梅,类似情景各地应非罕见。

    综上,古人报道的蜡梅野生信息主要见于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湖北西北部、湖南西部、贵州中南部山区,四川中西部、河南中南部的山地、苏沪交界丘陵地区也有零星报道。这些生长信息与今人考察发现的野生蜡梅主要分布区域大致对应,构成了我国蜡梅野生分布的主体范围和基本格局。

    园艺栽培生产是整个花卉植物观赏文化的核心,包含着引种传播、栽培技术、园艺品种、重要园艺产地和园林景观效果等丰富的栽培生产情景和相应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一)宋以来蜡梅的栽培传播

    我国蜡梅的最初信息高度集中在汴洛、襄汉一线,洛阳是个核心。北宋时期,诗文中言及蜡梅的文人多生活在黄淮之间和江淮之间,所说多是这一带尤其是东京开封与西京洛阳的栽培信息与风景。此时其他地区人们所知甚少,晁冲之《次韵江子我蜡梅二首》注称:“此花吴、蜀所无。”③《全宋诗》第21册,第13885页。徐俯《蜡梅》:“江南旧时无蜡梅,只是梅花对月开。”④高似孙:《(嘉定)剡录》卷九。刘才邵(1086—1157年)《咏蜡梅呈李仲孙》也说:“赏奇自昔属多情,况复南人多未识。”⑤《全宋诗》第29册,第18854页。都是说其他地方尚未见蜡梅。

    南北宋之交,蜡梅开始向长江沿线和江南地区传播。安徽宣城人周紫芝(1082—1155年)晚年回忆说:“东南之有腊梅,盖自近时始。余为儿童时,犹未之见。元祐间,鲁直诸公方有诗,前此未尝有赋此诗者。政和间,李端叔在姑溪,元夕见之僧舍中,尝作两绝,其后篇云:‘程氏园当尺五天,千金争赏凭朱栏。莫因今日家家有,便作寻常两等看。’观端叔此诗可以知,前日之未尝有也。”⑥周紫芝:《竹坡诗话》,明《津逮秘书》本。李端叔即李之仪(1048—1117年),是苏轼门下名士,徽宗政和间(1111—1117年)贬官居当涂至终,其诗是说此时当涂已有蜡梅,而且分布已多。与李之仪同时,周紫芝也有《蜡梅六言》等诗,可见蜡梅也多。绍兴四年(1134年)周氏避乱在江北安徽无为有《贾主簿家蜡梅》诗,绍兴十三年在临安有《蜡梅大有生意》诗,绍兴二十三年在江西九江有《腊月二十三日郡厅祷雪宿斋房,赵尉灯下送蜡梅》诗。同时,江西洪炎(1067?—1133年)《蜡梅》诗称“见江楼下蜡梅花,香扑金尊醉落霞”,是说南昌见江楼下蜡梅;
    张扩《次韵曾大卿用东坡先生韵赋蜡梅》“湘潭有客善种花,晓移根墢来君家”,是说有湘潭人善种蜡梅。这些都表明,南北宋之交,蜡梅已向江南各地传播。

    随着北人大量渡江南下、南宋江南偏安格局的稳定,蜡梅的传种、欣赏也逐步蔓延开来,我们看到南宋文人间互相赠求答谢蜡梅的作品比较频繁,如陆游《从巨济乞蜡梅》、张镃《龙井山主送蜡梅》等诗。这些情况,多是花期折枝赠送,也有索求树苗用于栽种,如周紫芝《吴几圣许分蜡梅栽二首》;

    也有买苗栽种的,如韩淲《武林买蜡梅栽在园》。同时地方志也有清晰的反映,江苏苏州《(绍定)吴郡志》、常州《(咸淳)重修毗陵志》,浙江湖州《(嘉泰)吴兴志》、嵊州《(嘉定)剡录》、台州《(嘉定)赤城志》、绍兴《(宝庆)会稽续志》等,相继记载蜡梅。可见至少在以都城临安(杭州)与绍兴、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下游江南地区,蜡梅的种植和观赏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与梅花不同,古人多称蜡梅“无实”,没有可堪食用的果实,人们的种植传播纯然用于观赏。各地方志物产志“花属”类的记载能充分反映各地种植的不断蔓延。在南方,元朝《(大德)南海志》《(至顺)镇江志》记载蜡梅①陈大震修,吕桂孙纂:《(大德)南海志》卷七,元大德刻本;
    脱因修,俞希鲁纂:《(至顺)镇江志》卷四,清道光二十二年丹徒包氏刻本。,前者是岭南最早的记载。明朝江苏长江以南《(正德)姑苏志》《(成化)重修毗陵志》《(嘉靖)常熟县志》《(崇祯)吴县志》《(万历)嘉定县志》相继记载蜡梅,江北《(嘉靖)重修如皋县志》《(隆庆)仪真县志》《(万历)通州志》(今南通市)、《(万历)宝应县志》《(崇祯)泰州志》也相继记载蜡梅,大多在长江沿岸。明朝浙江记载蜡梅的方志较多,浙北、浙东、浙南、浙西均有分布。明朝福建方志开始记载蜡梅,《(弘治)八闽通志》记载福州府、兴化府(莆田市)有蜡梅②陈道修,黄仲昭纂:《(弘治)八闽通志》卷二十五、二十六,明弘治刻本。,另《(弘治)将乐县志》(三明市所属)、《(正德)顺昌邑志》(南平市所属)、《(嘉靖)宁德县志》《(万历)福安县志》((万历)福宁州志》(宁德市所属)、《(万历)福州府志》记载蜡梅,涵盖福建中北部地区。明朝安徽方志也开始记载蜡梅,滁州《(嘉靖)定远县志》、安庆《(嘉靖)安庆府志》,宣城《(嘉靖)广德州志》、池州《(嘉靖)石埭县志》同时记载蜡梅,这些地方多去长江不远。在江西,上饶《(嘉靖)广信府志》记载蜡梅,这里位于赣、浙、闽交界处。在两广,《(嘉靖)广东通志初稿》通记全省物产有腊梅,《(嘉靖)南宁府志》记载蜡梅。在湘鄂,《(嘉靖)常德府志》、今荆门钟祥《(万历)承天府志》记载蜡梅。处于滇黔之交六盘水市盘县《(嘉靖)普安州志》记载蜡梅,则有可能是观赏栽培。

    在北方,明代山东《(嘉靖)山东通志》记载沂州香林馆中有蜡梅营景③陆釴等纂修:《(嘉靖)山东通志》卷二十一,明嘉靖刻本。,另《(万历)兖州府志》《(万历)汶上县志》(济宁属)、河南《(嘉靖)兰阳县志》(今兰考)、《(天启)中牟县志》记载蜡梅,都在今山东南部、河南黄河南岸,大致同一纬度,显示了此间北方分布的基本范围。

    上述记载远非蜡梅分布的全貌,方志未见记载未必就没有蜡梅分布,而方志记载不只表明此地有产,同时也说明这些地方的蜡梅种植、欣赏已进入一种较为普遍、稳定的状态。而到了清朝,随着各地地方志编纂的进一步发展,记载蜡梅的地方大量增加,前述南北蜡梅分布范围内大多有密集的方志记载,充分显示蜡梅栽培分布的充分发展。

    (二)古代蜡梅栽培品种与技术的发展

    蜡梅品种的开发,是蜡梅栽培技术发展的核心。蜡梅出现之初,并无品种意识,周师厚《洛阳花木记》只是笼统地称“蜡梅”。南宋以范成大《梅谱》为代表,开始有明确的品种概念。范《谱》著录三种。一是檀香,谱称“最先开,色深黄,如紫檀,花密香秾,名檀香梅,此品最佳”。既以香名,应是着眼香气,但又兼指花心颜色,同时所谓紫心应即此种。檀香得名应受苏轼《蜡梅一首赠赵景贶》“玉蕊檀心两奇绝”诗意启发,出现较早,南北宋之交张扩《蜡梅近出或谓药中一种,不结子,非梅类,戏作数语为解嘲云》“檀心半迎寒日吐,暗香坐待初月上”,潘良贵《蜡梅三绝》“枝头疏蕊吐檀心,借日娇黄色浅深”等诗频频言及,隐有名称之意。二是磬口,范《谱》称“花常半含,名磬口梅,言似僧磬之口”。“磬”与“罄”,常通假使用;
    所谓“僧磬”,是僧人所用盂钵类器皿。明焦竑《俗书刊误》称“盂钵磬口曰盔”④焦竑:《俗书刊误》卷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是说盂钵盔形中空,口略如磬折样向内弯含,蜡梅因花形似此而得名。三是狗蝇。范《谱》称“以子种出,不经接,花小香淡,其品最下,俗谓之狗蝇梅”,应是原始野生品种,各地普遍分布。所谓狗蝇,是一种“生狗身上,状如蝇,黄色能飞,坚皮利喙,啖咂狗血”①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十,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286页。的昆虫,借以形容此品花小不耐看。后世也音转作狗牙、狗缨,又有“以其花九瓣”而称九英②周文华:《汝南圃史》卷七,明万历书带斋刻本。的。这三种后世广为人们著录记载,堪称蜡梅三大经典品种。清人《读书纪数略》“蜡梅三品”所列,即此三种。

    宋人还记载一些杂色品种。高似孙《剡录》:“蜡梅花有紫心者、青心者。紫者色浓香烈,谓之辰州本。”剡,是浙东绍兴嵊县(今属浙江)。此种花心紫色,应是与檀香相近的品种,来自辰州(治今湖南沅陵)。而青心,应是内部花被或基爪呈绿色或黄绿色。这些名称多着意花之香色形态,主要见于今江苏苏州、浙江绍兴一带,其中一种明确产自湖南沅陵。③程杰:《宋代梅品种考》,程杰校注:《梅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3—32页。

    明中叶以来,有关蜡梅品种的著录有两种不同方式。一类是简单抄录范成大《梅谱》所载三种,主要见于苏州、无锡、湖州紧邻太湖地区,明成化间苏州莫震《石湖志》,明《(正德)姑苏志》、万历间苏州周文华《汝南圃史》以及苏州附近《(弘治)重修无锡县志》、湖州慎懋官《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都属此类。另一类是据实记载,有新出品种,主要见于苏州以东、上海方向的太仓、松江等地。如万历十五年(1587年)太仓王世懋称:“出自河南者曰罄口,香、色、形皆第一。松江名荷花者次之,本地狗缨下矣。得罄口,荷花可废,何况狗缨。”④王世懋:《学圃杂疏》,明《宝颜堂秘籍》本。所说为磬口、荷花、狗蝇三种,与宋人所说有所不同。万历十九年,杭州高濂记载:“磬口腊梅:黄色如蜜,紫心,瓣如白梅,少大。曾于洪宣公山亭见之,其香扑人。今云腊梅者,皆荷花瓣也,仅免狗英。”“腊梅花三种:今之狗英腊梅,亦香。但腊梅惟圆瓣如白梅者佳,若瓶一枝,香可盈室。余见洪忠宣公山庭有之,后竟灭殁。今之圆瓣腊梅皆如荷花瓣者,瓣有微尖,仅免狗英则可。客云楚中荆襄产者最佳,想忠宣宅中亦得自彼处,故今不复见也。”⑤高濂:《遵生八笺》卷七、十六,明万历十九年刻本。洪宣公是南宋洪皓(1088—1155年),出使金朝被扣留15年,全节而归,谥忠宣,“忠宣宅”即指其任秀州(今浙江嘉兴)司录时的住地。万历末年以来,《花史左编》《长物志》《(崇祯)松江府志》《(崇祯)嘉兴县志》所载都是磬口、荷花、狗蝇三种。

    与宋人相比,上述明人记载主要见于苏南、浙北,有这样几方面的变化。第一,宋人记载的檀香未见提及,新出荷花一种,顾名思义,应是花被多“如荷花瓣”,主要流行于松江、嘉兴、太仓一线。第二,宋人称檀香“最佳”,而在明人这里改推磬口,赞其“瓣如白梅”“香、色、形皆第一”⑥王世懋:《学圃杂疏》。所说是当时出自河南的磬口品种。;
    袁宏道也说:“蜡梅,磬口香为上。”⑦袁宏道:《瓶史》卷上,明万历沈氏尚白斋刻本。“磬口香”,诸本同,然蜡梅无“磬口香”之品目,臆“香”字或衍,或三字中缺一“檀”字,应是“磬口、檀香”两种。后来清人曹溶则称:“蜡梅贵磬口,取其色、香俱胜,不但以形体圆肥耳。”⑧曹溶:《〈倦圃莳植记〉总论》,《倦圃莳植记》卷上,清抄本。可见明中叶以来,檀香与磬口两大品种名次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三,南宋人所说品种有来自辰州即湖南沅陵者,而明人所说来源明显北移,称来自荆襄与河南,方志记载亦然。可见到明朝,秦岭、襄汉、黄淮一线尤其是河南黄河以南传统分布区的蜡梅有所复兴。

    值得注意的是,明万历末年成书的王象晋《群芳谱》综合了江浙太仓、松江、嘉兴一线的新出信息与宋代苏州一线的传统记载,所载蜡梅品种由三种变成四种:“虽盛开常半含,名磬口梅,言似僧磬之口也;
    次曰荷花;
    又次曰九英;
    又有开最先,色深黄如紫檀,花密香浓,名檀香梅,此品最佳。”①王象晋:《花谱》卷一,《群芳谱》,明天启元年序刻本。这一内容通过清康熙间编纂的《广群芳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人称“蜡梅凡四种”②姚循义修,李正曜等纂:《(乾隆)南靖县志》卷七,清乾隆八年刻本。即出于此。

    清代蜡梅品种的培育开发有更明显的进展,除这相对流行的四种外,各地陆续出现一些新品种见于记载。顺治十六年(1659年),河南《鄢陵县志》记载:“腊梅不知有自何时,有名老苏梅、胜府梅、任家梅,最后出者名金莲花,绝佳。”③经起鹏修,梁之鲲、刘汉藜纂:《(顺治)鄢陵县志》卷三,清康熙二年刻本。同时邑人韩程愈(1615—1698年)《叙花》记载:“磬口、虎蹄,伏村、张坊苏梅、素梅。”④苏源生纂修:《(同治)鄢陵文献志》卷十,《浙江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影清同治二年刻本。《(嘉庆)鄢陵县志》记载:“近复有蜡素、冰素,视金莲花尤盛,但土人不工裁剪,强为屈折,未免生硬。”⑤苏源生纂修:《(同治)鄢陵文献志》卷十。应是黄心、白心两种不同素心品种。前引康熙间景日昣《说嵩》亦载:“蜡梅,嵩下甚多,种类不一,有磬口、虎蹄、金莲、檀香、冰素各名,冰素为上。一种小花多子者,曰狗蝇。”⑥景日昣:《说嵩》卷十九。所说多应是栽培品种。《(乾隆)洛阳县志》:“蜡梅有十一种:冰素、金莲、玉蝶、虎蹄、张梅、消梅、苏梅、水梅、春梅、九月梅、狗蝇梅。”⑦龚崧林修,汪坚纂:《(乾隆)重修洛阳县志》卷一。这是古代一次性记载最多的,但非尽为蜡梅。金莲、苏梅应即《(顺治)鄢陵县志》所载,玉蝶、消梅明显是蔷薇科梅品种滥入,苏梅、水梅见于北宋周师厚《洛阳花木记》“果子花”,应非蜡梅。《(光绪)宜阳县志》记载“有虎蹄、冰酥之名”⑧谢应起修,刘占卿、龚文明纂:《(光绪)宜阳县志》卷六,清光绪七年刻本。,冰酥应即《洛阳县志》所说冰素。上述这些都是河南境内的信息。由河南南下至湖北,《(光绪)黄州府志》记载:“腊梅有罄口、莲瓣、狗缨三种,近有檀心色白者,香更幽。”⑨英启修,邓琛纂:《(光绪)黄州府志》卷三,清光绪十年刻本。所说“莲瓣”,或即荷花、金莲之类,檀心色浅者应是一种花瓣浅黄色、黄白色品种。由河南东下苏北,扬州谢堃《花木小志》记载“有名五蒂者”⑩谢堃:《花木小志》,清道光《春草堂集》本。,《(民国)阜宁县新志》记载“蜡梅有蝴蝶串、梅瓣冰心、荷瓣冰心等种”⑪焦忠祖修,庞友兰纂:《(民国)阜宁县新志》卷十一,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由河南北上山西,《(乾隆)翼城县志》记载,“近有一种花大色黄而香最胜者,名曰倒挂金铃。”⑫李居颐纂修:《(乾隆)翼城县志》卷二十二,清乾隆二年序刻本。在江南地区,《(乾隆)衡阳县志》记载“蜡梅,有喇叭、磬口二种”⑬陶易修,李德等纂:《(乾隆)衡阳县志》卷三,清乾隆二十六年刻本。,所谓喇叭,应指花朵形状。福建省的蜡梅除前引漳州地区的荷花外,《(乾隆)将乐县志》记载“又一种蜡梅,一花九瓣,色如蜜蜡,香亦近梅”⑭李永锡、程廷栻修,徐观海等纂:《(乾隆)将乐县志》土产志,清乾隆三十年刻本。,《(民国)霞浦县志》记载“蜡梅,有黄蜡、犬矢蜡,色黄似蜡故名”⑮刘以臧修,徐友梧等纂:《(民国)霞浦县志》卷十一,民国十八年铅印本。,都是较有特色的品种。《(雍正)云南通志》记载“蜡梅有磬口、雀舌二种”⑯鄂尔泰、尹继善修,靖道谟纂:《(雍正)云南通志》卷二十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道光)昆明县志》也有类似记载。所谓雀舌,指瓣形,这是仅见于云南记载的品种。

    上述这些各地记载的品种,多应属乡土俗称,其中或有同种异名的现象。综而观之,以河南省最多,尤其是洛阳、鄢陵两地。明《(嘉靖)河南通志》未记载具体蜡梅品种,但称“腊梅,出洛阳”①邹守愚修,李濂纂:《(嘉靖)河南通志》卷十一,明嘉靖三十五年刻本。,《(顺治)鄢陵县志》称明末鄢陵已有三个品种,说明两地蜡梅之盛,这应是北宋汴京、洛阳一线种植传统的传承发展,黄淮、江淮间一直保持一定的优势。湖南、福建、云南等地也有乡土品种报道,应与这一带野生分布有关。而明中叶以来磬口、荷花等品种的流行,则多是江浙一线的奉献。

    清朝出现的诸多品种中,以“素心”蜡梅最为重要。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汪为熹《鄢署杂钞》载:“鄢陵素心腊梅其色淡黄,其心洁白,高仅尺许,老干疏枝,花香芬茀,置之书几之旁,雅致韵人,堪供清玩。”②汪为熹:《鄢署杂钞》卷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影清康熙刻本。所谓“素心腊梅”,与《(顺治)鄢陵县志》所说“金莲花”或即一种,最迟顺治间见诸记载。乾隆元年刻成之《江南通志》“徐州府”物产载:“素心蜡梅,内外一色,香倍他种,名素心金莲。”③尹继善、赵国麟修,黄之隽、章士凤纂:《(乾隆)江南通志》卷八十六,清乾隆元年刻本。乾隆十年《洛阳县志》记载“冰素”品种④龚崧林修,汪坚纂:《(乾隆)重修洛阳县志》卷一,清乾隆十年刻本。,也应是素心之一种。乾隆十六年《福州府志》、乾隆十七年上海《金山县志》、乾隆二十七年广东惠州《龙溪县志》相继记载。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邹一桂《小山画谱》称:“一种素心者花大香甚,名怀素蜡梅,出自中州,为上品。”⑤邹一桂:《小山画谱》卷上,清《粤雅堂丛书》本。所谓“中州”,指河南。综合上述信息可见,这一品种最早应出现于河南鄢陵,康熙、乾隆间南北都有传种。

    所谓“素心”,应指一种类型或今人所说品种群,内层花瓣为黄色或淡黄近白色,无紫、红、绿等纹色。《鄢署杂钞》记载的金莲花,《(康熙)漳州府志》记载的“荷花蜡梅,形如荷花,各种皆有红心,惟此种无之,色纯黄,更不俗”⑥魏荔彤修,蔡世远、陈元麟等纂:《(康熙)漳州府志》卷二十七,清康熙五十四年刻本。,《(乾隆)江南通志》记载的素心金莲,都应是荷花蜡梅中的素心品种。这一品种类型还有变色现象。《(乾隆)霍山县志》:“素心者绝少,有冬至前素心,冬至后而红者,亦物类应候之奇也。”⑦甘山修,程在嵘纂:《(乾隆)霍山县志》卷七,清乾隆四十一年刻本。这应即今人所说的变色蜡梅。也许在各色品种中,素心比较少见,有清一代深受欢迎,“以素心为上品”⑧徐景熹修,鲁曾煜、施廷枢等纂:《(乾隆)福州府志》卷二十五,清乾隆十九年刻本。。“素心”是继檀香、磬口后深受人们推重的品种或类型,正如清人沈初所说:“更无间色参红紫,欲与同心结二三。全学道妆真淡素,不留春晕倍娇憨。”⑨沈初:《和徐芳圃观察咏素心蜡梅,用集澄心斋二首韵》其一,《兰韵堂诗文集》诗集卷七,清乾隆刻本。该诗体现了一种追重颜色纯正朴素的审美情趣。

    综合起来不难发现,古代流行的品种或类型共有五种:狗蝇、檀香、磬口、荷花、素心。狗蝇属蜡梅的原始种,各地广泛野生分布,多用作嫁接砧木;
    檀香、磬口、荷花、素心都是后出栽培品种。檀香以香胜,磬口、荷花以形名,素心以通体尤其是花心纯黄与淡黄著称。在后世栽培品种日益繁多的情势里,这些名称更多表示的是形、香、色不同的品种类型。宋元时重花香,檀香较受推重。明以来既重花香,更重花形、花色,磬口、素心广受欢迎,常为人们称赞的多是香气浓郁、颜色纯正、花瓣花形含蓄圆融等特点。由檀香而磬口,由磬口而素心,品种地位的变化呈现出由着眼香色之重向追求花色雅淡、花形圆融的情趣演变。相对而言,明中叶以来,磬口蜡梅更受关注,所谓“虽盛开,花常半含”(范成大《梅谱》),“圆瓣如白梅”(《遵生八笺》),花香浓郁,“若瓶一枝,香可盈室”⑩王路:《花史左编》卷四,明万历刻本。,其中又多素心淡雅者,较为完美地体现了人们色、香、形三方面的审美情趣和理想。

    蜡梅树木、花果远不如蔷薇科梅起眼,开发历史较迟,但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品种开发取得了不少成果。古代至少有明确可靠的十多种蜡梅品种,其中磬口、檀香、狗蝇、荷花、素心五种相对流行,磬口、檀香、素心三种公认为佳品,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蜡梅品种的基本格局。

    古代农圃、花卉类书籍间有蜡梅种植方面的指导和说明。范成大《梅谱》说“经接花疏,虽盛开,花常半含,名磬口梅”,是说以狗蝇梅接枝培育磬口梅。明人《浣花杂志》载:“腊梅不宜接,但宜过枝,以狗蝇小本栽大本边,扳其枝用麻皮缚紧,候皮相粘,下截腊梅,上去狗蝇,便成佳本。”①周文华:《汝南圃史》卷七。这是今人所说靠接法繁殖优良品种。明《汝南圃史》记载花月令,正月接腊梅,七月下子,九月分棵,九月十月移栽。②周文华:《汝南圃史》卷一。清人称接蜡梅,“用九英梅(狗英)根、磬口枝最妙,或过贴更易活”;
    七月“种腊梅子:取种子水中试之,沉者可种,秋间发芽放叶,浇灌得宜,四五年即花”;
    十月分栽,“根下自岀小枝,分栽易活”。③徐石麒:《花佣月令》,清光绪《传砚斋丛书》本。所说都较明人更为具体明确,反映相关播种、嫁接等种植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提高。

    (三)著名园艺产地的出现

    随着蜡梅观赏栽培的持续发展,开始出现园艺专业产地,并形成一定规模,产生显著影响。著名产地的出现,无疑是蜡梅园艺产业兴盛的一大标志。上述提到的辰州(湖南沅陵)、荆襄、松江、河南、洛阳等名品来源地,或具体或宽泛,多只偶然提及,唯有河南鄢陵蜡梅则有连续的信息,是古代最著名的蜡梅园艺产地。相关情况学界已有一些专题研究④张文科:《鄢陵蜡梅纵谈》,《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S1期。,对此我们也进行重点梳理分析。

    鄢陵蜡梅兴起于晚明。明嘉靖《鄢陵县志》物产花卉中记牡丹十余种、杂花紫丁香、玉簪、凌霄、菊等,却无蜡梅,显然此时该县蜡梅还无起色。清初,韩程愈(1615—1698年)《叙花》回忆鄢陵四时花卉盛况:“敝邑在启、祯时,诸大家日以种花为事,郊遂之间栽植殆遍,其盛也不减洛亳……冬则万木槁死,松竹之外唯有黄梅,名曰蜡梅。初称磬口、虎蹄,伏村、张坊苏梅、素梅,及嘉靖府萧家山石后,最为知名。其后金莲花出,而前之知名者不足为其婢子矣。近复生金桃花一种,妆法虽新而体质蕴藉,不及金莲花远矣。蜡梅一种惟鄢陵著名,四方诸君子购求无虚日,土人以此为累,欲拔其根,而爱好之深终不能径情也。”⑤苏源生纂修:《(同治)鄢陵文献志》卷十。前引《(顺治)鄢陵县志》记载:“蜡梅不知有自何时,有名老苏梅、胜府梅、任家梅,最后出者名金莲花,绝佳。三种在承平时,鄢为独胜。兵乱之际,家园无主,土人皆摧折为薪,故今日遂寥寥无几。”⑥经起鹏修,梁之鲲、刘汉藜纂:《(顺治)鄢陵县志》卷三,清康熙二年刻本。可见明天启、崇祯间,鄢陵花木开始兴起,蜡梅尤然,品种渐多,远销四方。而进一步追溯其源头,至迟万历间当地经济种植就应开始。明末已有苏梅、素梅、金莲花等品种,入清后又有金桃花等新品。明清鼎革时有所流失衰落,但稍息即苏。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王士祯有诗《寄梁曰缉侍御》,自注称“鄢陵蜡梅冠天下”;
    同时又有《蜡梅》诗,注称:“鄢陵蜡梅以裴氏、张氏为冠,每岁辇致京师,有一株至白金一锾者。”⑦王士祯:《带经堂集》卷三十七,清康熙五十年程哲七略书堂刻本。梁熙,字曰缉,鄢陵人。陈维崧也有《花犯·咏鄢陵蜡梅花并寄梁曰缉侍御》词。可见至迟康熙中叶,鄢陵蜡梅盛况重现。此后,文人间对鄢陵蜡梅的称赞陆续可见,嘉庆县志所载品种仍有新出,道光县令何鄂联《鄢署纪闻》称:“北方地土苦咸,花卉绝少。鄢陵称花县,西乡姚庄编户皆艺花,而蜡梅尤夥 。”⑧苏源生纂修:《(同治)鄢陵文献志》卷十。可见至嘉庆、道光间,鄢陵蜡梅盛况依然,前后至少绵延了100多年。

    鄢陵地处蜡梅种植传统最为悠久深厚的黄淮平原,是南北方的转折之地,邻近黄河以北梅花分布较为薄弱、蜡梅需求较大的地区,去黄河、运河等交通干线不远,有着蜡梅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明中叶以来,今河南黄河以南一线蜡梅传种分布渐起,鄢陵正得其势。晚明以来,由士大夫园林种植而乡村经济种植,由少数大户种植而乡村民众普遍参与,形成持久不衰的蜡梅品种培育开发基地与树桩、盆景规模制作产地,代表了古代蜡梅园艺种植业的突出成就。

    (四)园林树木景观的演变

    纵观宋以来人们所说蜡梅景观,还有一个现象饶有意味。这就是由宋至明清,人们所说蜡梅由灌木小树向乔木树景潜在变化。

    宋人所说以矮小灌木为主。黄庭坚最初称蜡梅“类蒴藋”,是草本样。李之仪《绝句七首》称友人“程氏园当尺五天,千金争赏并朱栏”,是设花栏种蜡梅。陆游《荀秀才送蜡梅十枝奇甚为赋此诗》“影欲平欺鹤膝枝”,赵蕃《陈严二君频送蜡梅因以成咏》“缀蜡为花荆作枝”,许及之(?—1209年)《次木伯初蜡梅三绝》“格韵评量故是梅,采薪丛里冻花开”,廖行之(1137—1189年)《和武公望雪梅五首》“应笑蜡梅犹族姓,只堪薪槱荐晨炊”,韩淲(1159—1224年)《涧上蜡梅香甚》“照眼花枝是腊梅,香传小树为谁开”,都是说蜡梅树枝小如荆棘,只堪作薪。这是宋人眼中的蜡梅,带着野生引种之初典型的矮丛灌木状态。

    而到元明清时期,人们所说蜡梅株体明显见大。元姚燧《张萧斋蜡梅为黄雀啄食……》“赵家堂前蜡梅树,丛枝已缀蔷薇露”,明钱琦(1467—1524年)《盱眙署中腊梅一树三年不花,今冬忽开,喜而作》“小蕊青青大蕊黄,一枝初放近垂堂”,都说蜡梅种在堂前,应是稍大些了。而到明之晚期,袁中道《游居柿录》记其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居乡侍父病,“早过园时,梅花渐开,腊梅亦有开者。宝方来,共坐腊梅树下曝日”①袁中道:《珂雪斋集》外集卷五,明万历四十六年刻本。,蜡梅树下可坐人,已是大树。孙国敉《燕都游览志》记载:“隆恩寺小轩蜡梅一株甚大,江南亦不多得。”②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一四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人笔下此类树景也频频可见。季芝昌《腊日饮晋蕃沐芳斋主人索诗》:“檐前积雪冷未消,阶下寒冰厚难削。蜡梅一树真可人,浓淡相宜倚东阁。”刘大绅《蜡梅》:“微云疏雨冶游迟,空有鹅黄赋柳枝。不及蜡梅花树下,袭人午麝散香时。”二诗所写都是树下赏花,远非低矮小树。雷士俊《蜡梅》“古树参差雪似银,疏疏捻蜡自天真”,王芑孙《题画绝句三十首·蜡梅》“楂枒老树岀芳新,冻壑偏留隔岁春”,所写则是古树老梅。

    通常认为,蜡梅是灌木。而如今在湖北保康等地发现有胸径32厘米、高13米的大树③肖云成:《襄樊保康野生蜡梅资源及园林应用》,《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8期;
    程杰:《中国梅花名胜考》,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693页。,可见蜡梅是可以长成乔木和直立大树的。宋以来人们笔下蜡梅枝干形态由低矮灌丛向乔木乃至老树古树形态的缓慢变化,可能出于两种情景。一是寺庙道观之类园林栽种多较稳定持续,私家园林虽不免前后反复易主,而树木能原地或易地屡世积年生长,后世所见越来越大。如宋杨万里有《盱眙军无梅,郡圃止有蜡梅两株》诗二首,梅应是小株。而前引明人钱琦所写盱眙县署蜡梅树已垂堂,远为不同,或即因官圃续有栽种维护而成大树。二是随着人们对蜡梅了解的深入,深山溪谷间野生大树乃至古树资源多被发现,相应的挖售贩卖以及园艺种植着力培育销售的市场不断发育,见于售卖和移栽的大株树桩增多。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人们所见蜡梅多有硕大树株,相应景观明显变化。尽管有关描写更多属于令人瞩目之景,大多数平浅之家初始种植观赏应仍以矮小树株为主。但就是古人言说中这些乔木形象不断出现与增多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生动直观地展现了宋以来近千年间蜡梅园艺种植的持续发展与相应风景资源的深厚积淀。

    所谓观赏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观赏文化包括上述栽培生产活动在内,这里所说观赏文化取狭义,主要指人们的花卉观赏活动与有关文化艺术创造活动以及相应的审美思想认识。

    (一)蜡梅欣赏方式的发展

    就蜡梅观赏而言,固然有野外风景,比如南宋王质诗中所说“竹山道上烂看蜡凌乱,三程两程行不断”那样的连绵胜景,但由于大面积野生蜡梅多见于深山溪谷,又属丛生灌木,单株树景并不起眼,很难引人注意,人们所见更多是园林种植营景。宋人最初所说蜡梅都是私家园林种植以供观赏,黄庭坚作品中所说王都尉、窦氏、张仲谋的园景均属此类。①程杰:《论中国蜡梅的历史起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所种也不在多少,胜在花期香气浓郁诱人,黄庭坚称窦氏“一丛能香一园”说的就是这种情景。宋徽宗汴京皇家御苑艮岳有蜡梅屏一景,李质《艮岳百咏·蜡梅屏》称:“冶叶倡条不受羁,翠筠轻束最繁枝。未能隔绝蜂相见,一一花房似蜜脾。”②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二,《四部丛刊》影宋抄本。这种由竹竿拦束蜡梅丛枝而形成的屏风状景观,不免有些铺张,连南宋贵族文人张镃《玉照堂梅品》也把“蟠结作屏”视为梅花“屈辱”之事③程杰校注:《梅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51页。,后世极少效法传承者。比较常见的是将蜡梅与梅、山茶一类同植,如宋人舒岳祥记其园林松桧之径“沿桧障以东,右植蜡梅,左植白茶”④舒岳祥:《篆畦诗序》,《阆风集》卷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蜡梅灌丛矮株,更宜于庭院阶下种植。明人文震亨说:“寒月庭除,亦不可无。”⑤文震亨:《长物志》卷二,清《粤雅堂丛书》本。这些都是家常宅园常见的景象。

    因为蜡梅灌木丛生,十分适宜剪枝瓶插和盆栽陈设。从蜡梅发现之初,瓶插清供就十分盛行,远较梅花普遍。南宋绍兴间曾几《郑侍郎送蜡梅次韵》已写到“小瓶梅映短檠灯,幽兴何人似我能”,吕本中《京师新郑与诸晁兄弟往还前后数诗》亦称“墙根春荠老,瓶水腊梅香”。南宋中叶以来,这种方式已十分流行,如范成大《瓶花》“水仙携蜡梅,来作散花雨”,董嗣杲《蜡梅花》“磬口种奇英可嚼,檀心香烈蒂初镕……瓶倚晴窗日气浓”,金朝赵秉文《古瓶蜡梅》“未许功名归鼎鼐,且容风月入瓶罂”,元朝刘敏中《浣溪沙》“古铜瓶子蜡梅花”,明朝施绍莘《疏帘淡月·腊梅和彦容作》“胆瓶水,侍儿寒泻,还斜插一枝,碎金低亚”,清朝方濬颐《题冒辟疆姬人画册·蜡梅天竹》“胆瓶清供宜,浓香浮几榻”,都是说的瓶插为窗前、案头清供。

    瓶插清供可以说是蜡梅最为流行的观赏方式。蜡梅为灌木细枝,一年生枝来年即开花,花期早,花香浓烈,是富有特色、比较理想的切花品种,因而成为古人瓶花中的常见素材。明人张谦德《瓶花谱》说:“冬间别无嘉卉,仅有水仙、蜡梅、梅花数种而已。”⑥张谦德:《瓶花谱》,明《宝颜堂秘籍》本。袁宏道《瓶史》说,瓶花品种“入春为梅,为海棠”,“冬为蜡梅”。可见,由于冬令时节花卉缺乏,瓶花制作中蜡梅受到高度重视。清代以来,人家多以南天竺“与蜡梅插瓶中作陈设品”⑦吴馨、洪锡范修,姚文枬等纂:《(民国)上海县续志》卷八,民国七年铅印本。。清人沈赤然《瓶中蜡梅》:“似蜡雕成蜡不如,檀心最爱欲开初。年年满贮铜瓶水,迎得黄香伴读书。”“金刀剪赠最繁枝,不上钗头照砚池。更把珊瑚补疏处,南天竹实赤离离。”季芝昌《杂咏寒庭草木十二首》:“蜡梅金弹丸,累累缀枝条。天竹火齐珠,的的当窗寮。折之胆瓶插,宜春迎岁朝。”嘉庆道光间民间俗曲《冬》:“冬天想郎雪满天,红罗帐内炭火盆。天竹头上红似火,腊梅枝下洋水仙。”①华广生辑:《白雪遗音》卷三,清道光八年玉庆堂刻本。所说都是这类搭配。

    蜡梅盆栽也是蜡梅制景观赏的常见方式,尤其是北方地区,入清后多盆栽蜡梅,冬日移至室内增温,以应时欣赏。如《红楼梦》第52回,林黛玉与贾宝玉介绍薛宝琴送来的盆景水仙、蜡梅;
    乾隆间湖北崔应阶《春日雷惊万见贻蜡梅,并系四截,步韵答之》:“铁干扶疏老瓦盆,小窗移入月无痕。素心若忆罗浮伴,林下何妨引醉魂。”②崔应阶修,姚之琅纂:《(乾隆)陈州府志》卷二十八,清乾隆十二年刻本。《(光绪)顺天府志》所说京师以九英梅“置盆中供玩”③万青黎、周家楣修,张之洞、缪荃孙纂:《(光绪)顺天府志》卷五十,清光绪十五年重印本。,《(民国)朔方道志》记载蜡梅“多于盆中植之”④马福祥、陈必淮修,王之臣纂:《(民国)朔方道志》卷三,民国十五年铅印本。,也属这种情景。清宗室爱新觉罗·文昭《腊月二十日立春》“更拟明晨过庙市,窑盆剩买小黄香(自注:杨诚斋《腊梅诗》‘自号小黄香’)”,嘉庆道光间江西吴嵩梁《赵象庵舍人邀赏蜡梅》“白梅不宜燕市种,此花入盆亦清供”,则是说市购盆景作清供,都可见这种欣赏方式的流行。

    (二)蜡梅审美认识的发展

    上述这些栽培、制作的树木景象和欣赏方式还是外在的,更值得关注的还在人们内心的感受和认识。人们对蜡梅,有一个逐步发现、欣赏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蜡梅初生是丛杂灌木,并不起眼,多被山民砍作柴薪。《王直方诗话》记载,蜡梅最初在北宋汴京出现时,“交游间亦有不喜之者”⑤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九,清乾隆刻本。。黄庭坚等人最初的欣赏和认识集中在这样几方面。一是花期之早。晁补之《谢王立之送蜡梅》说“诗报蜡梅开最先,小奁分寄雪中妍”,是称赞蜡梅的这一特征。这是蜡梅自始以梅为名的主要原因。二是花香。黄庭坚说“香气似梅”,其《戏咏蜡梅二首》跋称窦高州家“一丛能香一园”,《王直方诗话》称“谁遣一枝香最胜”,饶节(1065—1129年)《赋王立之家四梅》“蜡梅异天质,芳香辈兰芷”,所说都是。宋代以来花卉欣赏偏好香味,蜡梅与水仙、兰花、山矾、瑞香、桂花等花始受重视⑥程杰:《我国赏花重香的民族传统、历史渊源与文化意蕴》,《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香气是一重要原因。三是花的黄色与蜡质。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金蓓锁春寒”“色染蔷薇露”,李之仪《丑奴儿·谢人寄腊梅》“嫩黄染就蜂须巧”,着眼都重在花色之黄。而稍后苏轼《蜡梅一首赠赵景贶》“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陈师道《次韵苏公蜡梅》“羽衣霓袖涴香蜡,从此人间识尤物”,则着眼在瓣之蜡质。尤其是苏轼蜜蜂采花涴蜡作花的想象,赋予蜡梅名称以清晰的形象,洋溢着生动、奇妙的韵味,对后世人们相关感觉描写影响较大。四是树木形态。黄庭坚说“木身与叶乃类蒴藋”,是指其为草类。饶节(1065—1129年)《赋王立之家四梅》注称“蜡梅正如蜡为之,树绝不类梅,其香正如兰”,可谓简洁概括了上述几方面的认识。

    而正是上述因素,使人们感觉蜡梅无论是在四时芳菲还是梅花品类中都是别具异禀的一种,人们最初的总体品鉴就是“新梅品流珍绝”(王诜《花心动·蜡梅》)。王安中称“化工清气先谁得,品格高奇是蜡梅”⑦王安中:《蝶恋花·蜡梅花序诗》,《初寮词》,明刻《宋名家词》本。;
    南宋初年曾慥(?—1155年)称,“芳友者兰也,清友者梅也,奇友者腊梅也”⑧佚名:《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三十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这都是称蜡梅“奇”“异”,强调的是蜡梅的新奇。同时姚宽 (1100?—1146年)品列花中“三十客”,则以蜡梅为“寒客”①姚宽:《西溪丛语》卷上,明嘉靖俞宪昆鸣馆刻本。,也是强调其花期之早及其名称与腊月的关系,是蜡梅之奇的另一面。

    这些说法出现在蜡梅发现不久,既客观反映了蜡梅香色品质美感的奇特性,也透露了人们对蜡梅这一新兴花卉的重视和喜爱。与我国众多本土花卉不同,蜡梅发现迟,发展猛。北宋元丰年间被正式著录,大约五六十年后即进入名花行列。清人谭宗浚《咏园中草木·蜡梅》说:“蜡梅古未闻,著咏始北宋。种遗《尔雅》书,编轶楚人颂。知名虽复迟,一岀乃惊众。”②谭宗浚:《荔村草堂诗钞》卷七,清光绪十八年廖廷相羊城刻本。其中精辟概括了北宋后期蜡梅悄然发现、骤然兴起、迅速窜红的特殊过程。

    南宋中叶以来,相应的认识逐步深化。范成大《梅谱》不仅著录介绍品种,而且也综合称赞说:“蜡梅,本非梅类,以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酷似蜜脾,故名蜡梅。”李邦献《苦萨蛮·蜡梅》说:“薰沉刻蜡工夫巧,蜜脾锁碎金钟小,别是一般香”,“冰霜相与瘦,清在江梅右”。陆游《荀秀才送蜡梅十枝奇甚,为赋此诗》称:“与梅同谱又同时,我为评香似更奇。”唐仲友《蜡梅十五绝和陈天予韵》:“此花清绝似幽人,苦耐冰霜不爱春。蜡蕊轻明香万斛,黄姑端的是前身。”李洤《西江月· 蜡梅》:“可是江梅开晚,从教蜡雪来迟。此花清绝胜南枝,搀过春风第一。”赵彦端《好事近·蜡梅》:“此花佳处似佳人,高情带诗格。”李龏《梅花衲·蜡梅》:“绝无声色动凡情,香比江梅分外清。”都是将蜡梅视为梅中一类,与梅花品性比短较长,并借人格境界比况,总在深化形象认识,推高蜡梅品格。可见,发现不到一个半世纪,蜡梅不仅完全跻身名花行列,还与梅、兰、菊一样被推至花中高品。

    元以来,有关蜡梅的认识评价越来越明确和稳定。传为五代张翊撰写的《花经》,将蜡梅与兰、牡丹、瑞香、荼蘼并列花中最高的“一品九命”,这代表了南宋中叶以来至元明之际人们的观点。③付振华、程杰译注:《花九锡·花九品·花中三十客》,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22年,第36—40页。元人“《水云集》以玉梅(江梅)、蜡梅、水仙、山茶为雪中四友”④曹溶:《倦圃莳植记》卷中,清抄本。,在宋人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推高蜡梅的人格化地位和品格象征境界。明人王世懋《学圃杂疏》称蜡梅为“寒花绝品”,文震亨《长物志》称“蜡梅冬月最不可少”;
    袁宏道《瓶史》讲浴花之雅趣,称“浴梅宜隐士”“浴蜡梅宜清瘦僧”,又称“蜡梅以水仙为婢”。《(崇祯)松江府志》称,蜡梅“与水仙相伴岁寒,可比空谷幽人”⑤方岳贡修,陈继儒等纂:《(崇祯)松江府志》卷六,明崇祯三年刻本。。清人李渔称“蜡梅者,梅之别种,殆亦共姓而通谱者欤,然而有此令德,亦乐与联宗”⑥李渔:《闲情偶寄》卷十三,清康熙刻本。,说蜡梅与梅花德性齐高并美。许瑶光《咏园中草木·蜡梅》称赞“梅花似高士,蜡梅似黄冠”,是说蜡梅如道士。俞樾在《十二月花神议》中,将蜡梅、水仙分别拟为十二月男、女花神。⑦程杰、付振华译注:《花信风·花月令·十二月花神》,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22年,第176、195页。李汝珍将蜡梅与牡丹、兰花等一起推为花中“十二师”,并排其在第十位。⑧李汝珍:《镜花缘》卷一,清道光十二年刻本。这些品题说法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高度评价蜡梅的形象气质与品格地位,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人们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蜡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三)蜡梅题材文学艺术的发展

    文化有不同层面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蜡梅观赏文化包括上述生物资源、园艺种植、园林风景等,而狭义的蜡梅观赏文化主要指脱离蜡梅生物实体,包含蜡梅主题、题材和意象的文学、艺术活动及相应的创作成果。宋以来梅文化的繁荣兴盛众所周知,一如清人李渔《闲情偶寄》所说,“蜡梅者梅之别种”,与梅“共姓而通谱”,有梅之“令德”而盛得人们推重。①李渔:《闲情偶寄》卷十三,清康熙刻本。相应的文艺创作也就非同一般而较为繁盛,构成了蜡梅观赏文化的重要方面。

    首先是蜡梅题材的文学创作。从蜡梅进入人们视野开始,相应的诗词创作就十分活跃,在人们的观赏认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轼、黄庭坚被视为蜡梅得以扬名的主要功臣,即王十朋《蜡梅》所谓“一经坡谷眼,名字压群葩”。蜡梅的广为人知,得力于宋哲宗元祐以来活跃在京洛两地、黄淮之间的苏、黄门下文人。宋以来的咏梅创作热潮中,蜡梅作为梅的一种,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人们的创作热情。今传南宋初黄大舆《梅苑》收咏梅词410多首,其中明确的咏蜡梅之作有25首,另有3首词调为《蜡梅香》的作品,数量远比红梅、绿萼、黄香等其他咏梅品类为多。宋末《全芳备祖》开卷梅花门之外,另设红梅、蜡梅门,所收蜡梅作品的数量(52首)远多于红梅(25首)。今存明《永乐大典》第2808—2813卷“梅”字目3册6卷,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有95条词目;
    就各条所收诗词作品篇幅看,“墨梅”排第一,“蜡梅”排第二,而“梅实”“早梅”“古梅”“江梅”“红梅”等重要名目都远在其后。明人贺赏、清人黄达还作有《蜡梅赋》《蜡梅花赋》。这些都充分反映了蜡梅题材文学创作的丰盛。

    不只文学作品数量庞大,文学作品表达的情趣也丰富而美妙。黄庭坚学生高荷《蜡梅》:“少镕蜡泪装应似,多爇龙涎臭不如。只恐春风有机事,夜来开破几丸书。”将蜡梅花蕾比作天公传递消息的蜡丸封书,一夜春风吹过,丸裂机泄,想象新颖奇巧,出人意表。南宋尤袤《蜡梅》“缀树蜂悬室,排筝雁着行”,宋无名氏《浣溪纱·蜡梅》“梅与为名蜡与容,寒枝偏缀小金钟。插时只恐鬓边熔”,以枝上聚集蜜蜂、缀挂小钟、筝上排列徽柱形容蜡梅,比喻巧得形似;
    又说插鬓怕熔,更是逗人情思。明末浙江海宁唐之坦妻有《蜡梅》诗:“添得冰霜枝叶无,此花自与众花殊。共知秋菊贞心在,尚有黄梅抱树枯。”②战效曾修,高瀛洲纂:《(乾隆)海宁州志》卷十四,清乾隆修道光重刻本。感佩蜡梅花凋叶落而果实不坠,与秋来菊花不落一样有气节,因而矢志不渝为夫死节,令人念之动容。清查慎行《蜡梅宋以前未有赋者……》称:“后菊偏同色,先梅别有香。百花多酿蜜,容尔占蜂房。”赞扬蜡梅傲然菊梅之间。黄达《蜡梅花赋》“离离满树金丸坼,枝头香暖逗檐隙”,描写枝头蜡花如金丸。甘肃临洮诗人吴镇《咏蜡梅》:“阳春如开辟,盘古即梅花”,称赞蜡梅引领春阳来、势如开天辟地。这样的作品境界超越了蜡梅的自然形象,洋溢着离形得神、托物寄情的奇妙想象和丰富情思,大大拓展了蜡梅观赏的生活情趣和精神感受。

    其次是绘画等艺术的描写。宋以来花鸟画迅猛发展,梅花作为“四君子”之一,在文人写意与院体工笔中都较盛行;
    蜡梅出现较晚,生物形象中枝干元素不够突出,画家熟悉喜爱有个过程,今未见宋人蜡梅画。世传宋徽宗《腊梅山禽图》《腊梅双禽图》③腊梅:常写作蜡梅,如《腊梅山禽图》,清人吴升即记作《山禽蜡梅图》,详见吴升:《大观录》卷十二,民国九年刻本。,实际图中花瓣雪白,徽宗题诗也称“梅粉弄轻柔”,所绘是白色江梅而非黄色蜡梅。而随着人们栽培欣赏的发展,元以来蜡梅也逐步引为美术题材。清孔广陶记载:“元钱舜举《画眉春色轴》,粗绢本,高三尺五寸二分,阔一尺五寸五分。右方蜡梅一树交柯斜出,繁英馥郁,下衬朱茶一簇。蜡梅干上有画眉双鸟,枝头偎傍,点缀春光。”④孔广陶:《岳雪楼书画录》卷三,清咸丰十一年刻本。钱选字舜举,著名花鸟画家,该图今未见庋藏报道,其中所绘梅非与松竹而是与茶花搭配,所说蜡梅可以基本确认为蜡梅科蜡梅。传世名画中,明代画家仇英的《蜡梅水仙图》(清人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是可以完全确认的蜡梅画作。该画上绘蜡梅横枝,下绘盛开水仙,钩勒填彩,笔法精细,风格清新婉雅。清人恽寿平的《山茶腊梅图》《腊梅松树图》,分藏无锡、上海博物馆。前者绘蜡梅与山茶,两者花期相同,园林也多搭配种植,画以传统着色没骨法,图象明丽。后者为扇页,兼有写意笔法,所绘蜡梅、罗汉松、南天竺,清人也称“岁寒三友”,江浙文人喜组合起来作岁末清供,也引作绘画题材,此风传至民国。清人陆时化称赞:“南田(恽寿平号)先生画腊梅,超尘绝俗,似不食人间烟火。”①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卷六,清乾隆怀烟阁刻本。,上海博物馆藏赵之谦《腊梅茶花图》,水墨掺色,风格较前人不同,则代表蜡梅题材进入文人写意行列,显示了蜡梅绘画的深入发展。此外,故宫博物院藏象牙雕、染色腊梅花树盆景,寓意“春光长寿”;
    晚清寂园叟(陈浏)《匋雅》著录的雍正款饭碗“上画蜡梅过枝,下绘牡丹之属”,乾隆窑萝卜尊“式样绝佳,高不及尺,上画水仙、天竹豆、月季、蜡梅之属”②寂园叟(陈浏):《匋雅》上卷,民国《静园丛书》本。。这说明,清雍正、乾隆间恽寿平笔下常见的蜡梅、南天竺等组合,以其吉祥寓意,既作为岁末年初应景花卉,也出现在日常陶瓷用品的装饰上,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这些雅俗不同文艺创作中蜡梅题材的流行,充分显示了入清后蜡梅观赏文化的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 蜡梅刻本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词学(2022年1期)2022-10-27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戏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我爱蜡梅小读者·爱读写(2022年2期)2022-07-07风中的舞者——蜡梅科学大众(2021年6期)2021-07-20蜡梅飘香农产品市场周刊(2021年2期)2021-05-04《蜡梅报春》军工文化(2021年2期)2021-03-30蜡梅启蒙(3-7岁)(2019年1期)2019-01-03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敦煌学辑刊(2017年4期)2017-06-27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西夏学(2016年2期)2016-10-26
    相关热词搜索: 地理分布 栽培 文化发展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