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南宁白话民谣的文化价值与创新实践

    时间:2023-03-10 12:45: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陈灿龙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历来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较为重视。在现代化语境下,许多地方传统文化趋于边缘化,出于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作为文化主体的地方民众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以重构传统文化在地方的话语体系,实现其在地方社会的延续。当然,传统文化是在动态中不断发展,如何在尊重原有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事项进行创新,关系到传统文化能否在地方社会展现发展的活力,因而是需要大家关注的问题。

    关于传统文化的价值问题,李永皇(2022)认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爱国情怀、社会风尚、家庭美德、生活理念、人际关系、进取精神、人文思想等方面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激活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需要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社会活动、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相结合[1];
    唐俊、徐祖祥(2022)认为,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重塑有利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塑造个体实践能动性、内在价值动能性,共构社会互动礼俗性,更好诠释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重塑效能[2]。总体而言,这些学者注重从多个方面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重塑。针对传统文化的创新问题,郑伟斌(2018)指出,通过台湾撒奇莱雅人用火、火祭、祭祖的传统如何经由族群文化复振的实践表明,文化主体应发挥能动性,在继承“文化基因”的基础上重塑与再造传统的外在表现形式,实现传统文化的动态传承[3];
    欧阳平方(2020)以贵州苗族“原生态民歌”的表演实践为例,对其与现代元素融合的范式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这是“本土化”重建的一次尝试,对于其在当代社会语境中的传承与创新具有促进作用[4];
    徐玉特(2020)指出,壮族文化在当前的传承与发展中表现出市场竞争运作逻辑,面临着“碎片化”“时空隔阂疏离”等困境,从而呈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断裂趋势,政府整合机制为壮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可以从组织、制度及其两者联动层面具体推进[5]。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只有回归民众生活、满足民众需求的文化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的价值得以充分彰显,并且在现代化浪潮中经久不衰。

    南宁是一个汉、壮等民族聚居的区域,即使是生活在南宁的汉族群众,其来源亦不尽相同,这造就了当地群众使用方言的多样性。其中,“白话”是讲粤语的群体对于自己所使用方言的称呼[6]1601,它被南宁中心城区部分群众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使用。在民国时期,白话就已在南宁通行。“县城圩市,多操白话官话,各区乡村,则以平话、壮话①“壮话”原文献为“獞话”,笔者引用时按当前表述要求加以修改。为最通行。”[7]24方言是“各个民系创造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音乐、戏剧、山歌等俗文学艺术的元文化或工具”[8]533。南宁地方民众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与生活经历,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谣,并且使用当地白话方言进行反复吟诵,形成了南宁白话民谣。南宁白话民谣起源于何时,已难以考证,但是在《邕宁县志》《邕宁一览》《南宁社会概况》等民国时期反映南宁社会文化的地方志文献中,有部分南宁白话民谣的文字记载,说明在民国时期,白话民谣已在南宁传唱。可以说,南宁白话民谣既是南宁民间的一种口头文学,又是南宁地方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过,目前对于南宁白话民谣的系统性研究较少,而且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南宁白话民谣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如何传承南宁白话民谣、促进南宁地方文化的转型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部分流传于民间的南宁白话民谣进行内容分析,挖掘南宁白话民谣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同时在对南宁白话民谣创新的动因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文化创新重构南宁白话民谣的表现形式,进而重新审视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地方传统文化传承问题,以期进一步丰富南宁白话民谣的研究。

    传统虽然可以理解为具有某种固定特征的习惯或标准,但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僵化的概念,而是具有一定弹性的、动态的概念。传统内化于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地方民众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并且随着地方民众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具有内在的演化逻辑。同时,传统通过个人或集体的滋养,形成地方的“文化基因”,存在于地方民众的集体记忆中。因此,传统文化的价值正是通过融入民众生活与保存集体记忆才得以彰显。南宁白话民谣篇幅短小,句式长短不一、生动灵活,讲究押韵,语言风趣幽默、平白易懂,内容丰富多样,大致可分为展现地方民众日常情景与感悟的生活类民谣、表现各种逸闻趣事以及人们喜怒哀乐的游戏类民谣、针砭时弊时政类民谣或者叙述历史故事的民谣、儿童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哼唱的童谣等。南宁白话民谣活在民间、活在口头上,主要通过个人或集体代代口传心授的方式延续下来,因而在内容上能够融入地方民众的生活、保存地方的集体记忆,同时在反映地方历史风貌、展现民众生活图景、寓教于乐、凝聚情感等方面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长期以来一直深受南宁地方民众的喜爱。

    (一)反映南宁历史风貌

    某一历史时期的南宁白话民谣,与该时期南宁地方民众所处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因此,南宁白话民谣是认识南宁地方历史的一把钥匙,对于研究南宁社会发展历史提供了较为原生态的参考价值。例如,“月光光,照南方,个个同胞上战场,日本鬼仔要打倒,同胞生活要改良”,这首南宁白话民谣是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展现;
    “一埕酒,二对鹅;
    带去沙街寻妗婆”,这首南宁白话民谣提到的“沙街”,是现在南宁中心城区某条道路的旧称,通过将南宁的道路旧称加入民谣内容中,使民谣能够巧妙地与南宁地方社会生活相融合;
    “阿三的脚,大过水塔脚;
    阿三的头,大过望火楼”,这首南宁白话民谣提到的“水塔脚”与“望火楼”是南宁的传统地标建筑,体现出南宁地方元素与白话民谣的融合。总体而言,通过分析社会现象、浸透地方元素等方式,南宁白话民谣保留了碎片化的地方历史记忆,成为南宁社会历史的形象写照。

    (二)展现民众生活图景

    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文化知识体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展现不同地方文化的多元性显得比较重要。南宁白话民谣所展现的内容与地方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南宁社会民间生活的鲜活见证,亦是对南宁地方文化知识体系的呈现。例如,“局滴局,局滴滴局,今日系礼拜六,我踩架烂单车,就去买猪头肉”,这首白话民谣呈现了人们骑自行车买菜的日常生活情景;
    “二叔公①“二叔公”也有说“六叔公”的。,吹火筒,买碌蔗又生虫,买只糍粑捏喉咙”,这首南宁白话民谣提到的“碌蔗”与“糍粑”,是地方民众较为喜爱的食物,反映出地方民众的日常饮食习惯;
    “贺元宵,挂彩虹,家家门前挂灯笼,到处有人舞狮子,仲有一处耍长龙”,这首南宁白话民谣通过对“挂灯笼”与“舞狮子”等庆贺元宵热闹场面的描述,反映出地方民众的节日习俗;
    “蚂蚁多多,蚂蚁堕堕,出嚟扛猪仔呵,买鱼买肉返去做三朝呵”,这首南宁白话民谣提到的“做三朝”,也称为“三朝回门”,即女子出嫁后的第三天与夫婿同回娘家,女家以酒宴招待女婿,体现出地方传统的婚姻习俗。总体而言,南宁民众运用自己的生活智慧,将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饮食、节日、婚姻等风俗习惯融入白话民谣中,从而展现出南宁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白话民谣也成为南宁社会文化发展的真实反映。

    (三)寓教于乐,凝聚情感

    南宁白话民谣来源于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具有与地方民众共鸣的感染力,其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对于地方民众的人格培养、心性塑造以及引导地方民众情感凝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过去,南宁地方民众受教育的机会较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娱乐活动亦不如现在丰富。南宁地方民众通过哼唱白话民谣,在满足自身娱乐消遣需求的同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他人学习到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宝贵的道德品质,从而具有教化作用。例如,“排排坐,吃果果”,这是孩子们在玩耍时候坐成一排、一边拍手一边哼唱的南宁白话民谣,也教育孩子们要学会谦让,不要争抢座位与食物;
    “为食鬼,执蚂蚁,人地咁高你咁矮”,这首南宁白话民谣教育人们不要贪吃,有食物要学会与他人分享;
    “卖懒,卖懒,卖到年卅晚,人懒我唔懒”,这首南宁白话民谣告诫人们要学会勤劳,不要懒惰;
    “有心毋怕迟,三月仲系拜年时”,这首南宁白话民谣告诉人们有心不怕迟,要有坚强的毅力与决心。总体而言,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细微的行为习惯进行描述,南宁白话民谣能够对地方民众起到鼓励、教育作用,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地方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地方社会的和谐;
    另一方面有利于地方民众不断增强地方文化自信心、树立地方文化自豪感。

    南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共处、多元文化并存的区域,这样的民族文化生态空间造就了南宁包容的区域特质,对于外来民族、外来文化展现出较大的宽容性。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的时代观念以及各种外来元素的冲击使得南宁地方传统文化趋于边缘化。“在现实中,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种边缘性,边缘层还会不断地从自己的角度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认同和地方性。”[9]313南宁地方民众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强烈,希望通过“保护传统”来强化对于“南宁人”这一地域身份的认同。另外,地方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离不开国家权力的影响。国家通过权力的运作将地方纳入自身的统治体系中,实现了国家权力对地方民众日常生活的不断渗透,也使得南宁地方社会留下国家权力的烙印。南宁白话民谣来源于南宁地方民众的生活实践中,扎根于南宁地方社会,在国家与地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在社区重塑文化、打造学校传承基地、与现代元素融合等实践,南宁白话民谣正在经历着被有意识地创造,形成了既与“旧传统”相联系又适应南宁社会发展需求的“新传统”。一方面,这种“新传统”,是对“旧传统”的延续,只有保持南宁白话民谣的内在特质,才不会失去原来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这种“新传统”是在不断改变中求发展并创造“新传统”。重构南宁白话民谣的表现形式,才能使其更加鲜活地呈现给地方民众。在社会转型背景下,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创新,南宁白话民谣实现了在地方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一)南宁白话民谣创新的动因

    1.南宁白话方言边缘化带来的压力

    南宁白话民谣主要以口头传唱的方式在民间流传,流传范围广泛,但通过文字记载的方式延续下来的南宁白话民谣较少。许多南宁白话民谣由于缺少文字记载,逐渐被历史所遗忘。即使是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留存至今的南宁白话民谣,亦在南宁白话方言日益边缘化的时代背景下面临传承危机。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方便国内不同区域民众的交流,国家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而普通话在南宁的推行也较为顺利。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过去南宁地方民众有讲官话的习惯,“这在两广粤语区的城镇中是不多见的,因此普通话在南宁的推广并没有很大障碍”[10]180;
    第二,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使他们在与南宁地方民众进行互动时,只能使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这也使得普通话在南宁推行的阻力较小,从老人到小孩,基本上都能讲普通话。南宁白话方言呈现出式微的趋势,尤其在年轻一代之中,南宁白话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虽然白话依然是目前南宁地方民众使用的重要方言,但许多年轻一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没有主动去使用白话方言,甚至有一部分民众已经不会讲白话,而这一情况将会使南宁白话民谣的传承陷入青黄不接的局面。

    2.地方民众对于“保护传统”的期盼

    近年来,一部分地方民众期待能够对包括白话方言在内的南宁本土传统文化进行保护,通过“坚守传统”来增强文化自信心,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地域身份认同。例如,由于南宁白话相对其他粤方言区的白话而言有其自身的发音特性,因而居住在南宁某住宅小区的C某在与他人交流时,通过他人所讲的白话可以大概辨别出对方是不是南宁人,她也因此将南宁白话视为南宁的一种传统文化,并且表达出对于保护南宁白话方言的愿望:“人哋讲一句话祖传秘方,白话系传统,不要忘记祖宗,要发扬下去。”①讲述人:C某(女),62岁;
    访谈时间:2019年2月27日;
    访谈地点:南宁市某住宅小区。地方民众“复兴”南宁白话方言的愿望,体现出现代化背景下边缘群体对于建构“自我”身份认同的期盼,同时也使得保护南宁白话民谣的呼声日益强烈。关于民谣,在南宁某教育部门工作的G某讲述:“它不光是以前的,现代也一直可以再创作,它属于语言类的,所以还一直在,只要这个语种它不消亡,它肯定会一直在传承和发展。”②讲述人:G某(女),40岁;
    访谈时间:2019年8月13日;
    访谈地点:南宁市某教育部门。通过融入民众生活与保存集体记忆的方式,南宁白话民谣成为南宁地方的一个文化符号,亦使一部分地方民众保持对南宁白话民谣的认同感,从而不断激发传承南宁白话民谣的内生动力。

    3.国家意志在文化保护中的展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的支撑作用,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断提升地方的文化自信,通过确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等具体措施,将地方文化事项纳入国家权力体系中,从而能够实现对这些文化事项的有效保护与整合。2014年,南宁包括白话、平话、壮语三种语言(方言)的民谣,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兴宁区文化馆作为保护单位;
    同年,作为南宁白话民谣的一个组成部分,白话童谣也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市非遗保护中心)作为保护单位。总体而言,将南宁白话民谣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明确保护单位,使其纳入了政府的制度化设计中,既展现国家权力的在场,又体现出国家与地方政府对于传统文化保护的意志与决心。此外,南宁正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加强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2022年1月,国家民委公布了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名单,南宁位列其中,这既是国家对南宁在民族团结、文化保护等方面工作的肯定,也为南宁白话民谣未来的发展提供契机。

    (二)南宁白话民谣创新的实践

    1.民谣文化在社区的重塑

    人类学对于空间的理解,不仅是一个具有一定范围的物理概念,更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概念。人们的生产、生活在某一特定空间内进行,通过在这一空间内长期的、较为固定的活动,人们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性的文化习惯,从而使空间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过去,南宁白话民谣多是通过家庭传承,即长辈向晚辈传授的方式延续下来,家庭是南宁白话民谣的一个传承空间。例如,据地方民众C某讲述:“我们都是听老一辈的人讲才知道。”①讲述人:C某(女),55岁;
    访谈时间:2021年3月28日;
    访谈地点:南宁市某单位小区。在南宁的许多家庭,地方民众多是通过白话方言进行交流,长辈通过向晚辈哼唱白话民谣,使晚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白话方言。同时,家庭成员间通过语言的反复传授,相互建立起他们对于南宁白话民谣的记忆,并通过这些记忆使其对于南宁白话民谣的认同感得以长存。当然,社会的转型逐渐瓦解南宁地方家庭内部的方言使用结构,尤其在南宁白话方言边缘化这一背景下,长辈与晚辈使用白话方言交流的机会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带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南宁白话民谣原有的传承空间也在这一背景下逐渐被解构。

    社区是家庭的聚集地,家庭成员可以通过社区习得传统文化。因此,社区在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位于南宁老城区的GF社区,是传唱、挖掘、传承南宁白话民谣的主要地方之一。笔者在走访GF社区的过程中了解到,社区居委会在办公楼通道一侧设置了南宁白话民谣的展示栏,展示栏内收录了部分在南宁民间传唱度较高的白话民谣,如《点虫虫》《月光光》《拍拍大臂唱山歌》等,并且在每首白话民谣后面都附有词语解释以及内容赏析,从而能够有效地储存南宁白话民谣的文字资料,深入挖掘南宁白话民谣的文化内涵,社区工作人员或者前往社区办事的地方民众也能够在阅览展示栏内容的过程中不断接受白话民谣文化的熏陶。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指出,刻写实践是通过储存与检索的现代手段,如印刷、百科全书、索引等,对信息进行捕捉与保存的一种积累记忆的社会实践,其发生于人类生物体早已停止发送信息之后。[11]90-91南宁白话民谣具有独特的传承载体,这一情况既导致其较少在文献资料中记载,也使得其分布范围较为分散。过去,除了一部分白话民谣通过家庭空间流传下来以外,其他白话民谣只能以碎片性的文化形态散落于南宁地方社会,并且任由其在民间自生自灭。现在,白话方言的边缘化导致南宁白话民谣在家庭空间内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是在GF社区对于南宁白话民谣保护的日益重视下,散落于民间的部分南宁白话民谣通过集中收录、展示等刻写实践实现在社区这一空间内的系统整合,丰富了南宁白话民谣的传承载体,重塑了南宁白话民谣文化的形态。同时,以静态保护的方式将南宁白话民谣储存于展示栏等物质客体中,有利于地方民众在文化接触中形成南宁白话民谣的认知记忆,增进对于南宁白话民谣的认同,促使南宁白话民谣回归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

    2.民谣传承基地的打造

    “重大的公共事件在直接参与者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特别是在他们还处于成年身份形成的早期阶段,在他们还是年轻人的时候。”[12]52南宁白话民谣中的许多内容具有教育意义,可以使年轻一代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南宁白话民谣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加深南宁白话民谣记忆的同时,强化对这一文化事项的认同。当然,学校传承是让年轻一代从小接触南宁白话民谣,形成对南宁白话民谣认同的一种途径。将南宁白话民谣融入学校教育中,有利于充分发挥南宁白话民谣的教育价值,从而在代代相传中实现南宁白话民谣的良性发展。

    2016年,在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兴宁区文化新闻出版体育局与兴宁区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JFL小学被确立为南宁民谣传承基地。由于JFL小学位于南宁老城区,日常生活中使用白话方言交流的地方民众较多,因而JFL小学对于南宁民谣的教育实践主要是围绕南宁白话民谣进行的,通过晨会、班队会、传统技艺节等途径传授南宁白话民谣,或者以组建民谣传唱社团、邀请老校友到校培训等方式,将南宁白话民谣的传承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丰富南宁白话民谣的传承渠道,让学生在课堂上、在游戏中能够开展形式多样的南宁白话民谣诵读活动。“教育的实质内容是传授知识传统,保持知识传统的持续性;
    又对知识传统进行加工,促进知识传统的创造性发展。”[13]243JFL小学被确立为南宁民谣传承基地之后,学校老师开始对南宁白话民谣进行收集、整理,将南宁白话民谣分成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生哲理、展现游戏与生活场景等几类题材,形成关于南宁本地白话民谣的资料汇编。在对南宁白话民谣进行收集、整理时,并不是所有民谣内容都要收录其中。在南宁民间传播的白话民谣,有一些带有消极与不健康的内容,如旧社会的一些落后观念、地方粗俗的语言等,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教育将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JFL小学的老师需要对收集到的白话民谣进行系统整理,删除其中的消极与不健康的内容,或者对原来的一些白话民谣进行加工,最后配上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画,形成学校的校本教材,让在校学生学习。

    作为南宁白话民谣重要组成部分的白话童谣,也在南宁市YD小学的一系列实践中实现传承与发展。白话童谣“是白话地区的孩子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生长在白话地区的人一生里最早受到熏陶的启蒙文学”[14]13。因此,将白话童谣列为学校教学实践的文化事项,对于当地年轻一代而言同样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近年来,YD小学依托地方资源,积极打造白话童谣传承基地,利用音乐课、班会课等上课时间以及课余时间让学生学习白话童谣,或者在每周安排一节课程专门传授白话童谣,同时通过举办讲座、组建社团、编著读物、组织活动等方式,不断拓展白话童谣的教育内容,逐渐形成白话童谣品牌特色。

    总体而言,部分学校对于南宁白话民谣的教育实践,是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对其进行的文化创新。在校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中了解到南宁白话民谣的文化价值,逐渐培养起对于南宁白话民谣的认同,同时又能使南宁白话民谣在学校正常教学的框架下赋予新的内涵与功能,在培育学生传统美德与行为规范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符合时代对于年轻一代的要求。

    此外,在国家“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南宁部分学校开设了南宁白话方言的特色选修课程,将南宁白话方言融入特色选修课程中,在减轻学生繁重作业负担的同时,通过学习南宁白话方言的一些特有词汇或表达、运用南宁白话方言诵读经典作品等方式,不断丰富教育形式,拓宽南宁白话方言的传承路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南宁白话方言。南宁白话方言成为课堂教学内容,预示着南宁白话方言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复兴”,也为南宁白话民谣的文化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学生开展南宁白话方言的教育,让学生在诵读南宁白话民谣的过程中充分认识民谣的内容,进而使他们逐渐培养起传承南宁白话民谣、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意识,不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总体而言,南宁白话民谣作为现代学校教育内容再度回归地方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日常生活中,使其在南宁地方社会获得了群体性传承。

    3.民谣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在现代化深入影响地方社会生活的情境下,许多地方文化不可避免地被裹挟进现代化浪潮中,或是被动接受现代化的冲击,或是主动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在社会转型时期,南宁白话民谣的文化创新,正在构建起一条“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路径,即在坚守南宁白话民谣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主动结合时代要求,融入现代元素,引导南宁白话民谣逐渐纳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中。

    一是根据当前时代特色与民众生活,新创作具有不同题材的南宁白话民谣。这些新创作的南宁白话民谣中,有些是对地方社会快速发展的真实反映,表达对新时代祖国的美好祝愿;
    有些是对社会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些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进行颂扬,展现优秀品质,传承时代精神;
    有些是宣传现行政策,普及常用知识,引导地方民众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小剪刀,嘴巴利,剪出花样好神奇,剪个福字门头挂,剪个蚂喊呱呱;
    小剪刀,嘴巴利,想剪乜嘢都可以,剪出广西新变化,剪出我们的好日子”,这首新创作的南宁白话民谣包含了“蚂”这一当地壮族传统文化的元素,在内容上通过“剪纸”这一行为反映了近年来广西的发展与民众生活的改善,既是对南宁白话民谣文化价值的尊重,又通过题材的创新,主动适应当下时代与地方的需求。

    二是将现代音乐或舞蹈融入南宁白话民谣中,让民谣“动起来”。南宁白话民谣多为三言、四言、五言及七言句式,具有较为独特的韵律,既适合传统的口头传唱,也适合音乐人根据民谣的韵律进行谱曲,或者让舞蹈编导根据民谣的韵律编成一个有情节的舞蹈表演,形成一部民谣内容、音乐、舞蹈相结合的文艺作品,以现代的方式进行传唱。近年来,南宁地方民间有一些由中老年文艺爱好者自发成立的业余文艺队,通过文艺作品的演绎传唱南宁白话民谣。同时,南宁白话民谣也吸引了一些年轻人的关注,他们通过组建乐队以及运用吉他、爵士鼓等现代乐器的方式,在街头、广场等空间对南宁白话民谣进行全新演绎,使南宁白话民谣“活”在地方民众的实践中,并且不断提升地方民众对于南宁白话民谣的认知度。

    通过演出的方式呈现南宁白话民谣的相关文艺作品,可以使地方民众在利用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体欣赏文艺作品、满足娱乐需求的同时,不断拉近南宁白话民谣与地方民众之间的距离。同时,借助一系列演出平台,可以让地方民众认识到南宁白话民谣的文化价值,使南宁白话民谣成为大众的、共享的文化。目前,在南宁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文化艺术周等文化交流平台,都可以欣赏到关于南宁白话民谣的文艺作品。例如,“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这首南宁白话民谣在地方社会流传已久,为许多地方民众所熟知。在2016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这首南宁白话民谣融入了现代说唱音乐风格,并且填入了其他具有南宁地方特色的歌词,形成了《南宁歌谣》这一文艺作品,呈现于民歌艺术节的舞台上,在当时的南宁地方社会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也唤起了许多地方民众对于南宁白话民谣的记忆。此外,“落雨大,不怕水浸街,阿哥不需把柴卖,阿嫂出街着名牌,生活变得真愉快”,这句歌词是对原来南宁白话民谣的改编。通过改编前后的对比,一方面体现出南宁地方社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即使下大雨,也不怕水漫街道;
    另一方面表明了南宁地方民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用卖柴挣钱,可以穿着名牌。根据G某讲述:“‘五感’体验的最好方式就是文艺作品,如舞蹈的、音乐的这么一个表现形式才能让它更加鲜活地展现出来,其实我们很多非遗都是口头上传的,通过歌曲、通过舞蹈进行一个传承,这些文化符号都融入这些作品里面,然后一代一代地传下去。”①讲述人:G某(女),40岁;
    访谈时间:2019年8月13日;
    访谈地点:南宁市某教育部门。文化需要通过“活”的方式呈现,文化创新发展不能脱离人的参与。因此,将原来的南宁白话民谣进行改编,或者新创作具有当前时代与地方特色的南宁白话民谣,并且使其与现代舞蹈、音乐相融合,通过舞台演出的方式,展现出南宁白话民谣“活”的形态,这可以在满足地方民众视觉或听觉享受、培养地方民众文化参与意识的过程中实现南宁白话民谣的动态发展。

    “传统是社会、民族或区域文化的‘遗传因子’。”[15]90根据学者商戈令的论述,传统具有外在的与内在的形式化特征,其既是相对稳定的文化结构的外在形式,主要表现为社会、阶级或群体的礼仪、风俗、制度、行为习惯等,又是内在于主体的观念形式,如思维方式、价值系统、语言形式等。[15]91-92南宁白话民谣以南宁地方历史风貌、民众生活习俗等元素作为基本内容,以南宁白话方言为载体,融入地方民众的集体智慧与生活经验创作而成,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通过地方民众的口口相传,尤其是年老一代对年轻一代的传唱等外在的实践形式,南宁白话民谣的文化价值等内在形式得以呈现。可以认为,传统的内在形式通过一系列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样式,或者说是地方社会的“基因”。

    当然,在开放的现代化体系中,南宁地方社会正经历着转型与嬗变。根植于南宁地方社会的传统“基因”亦需要在国家与地方力量的推动中进行重组,以不断适应变革中的社会环境,这一过程可以理解为对传统的创新。普通话的推广、南宁白话方言的边缘化或许会冲淡一部分地方民众对于南宁白话民谣的记忆,使南宁白话民谣的传承面临危机,但地方民众对于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国家对于传统文化保护的日益重视使得南宁白话民谣能够焕发新的生机。通过借助社区力量对南宁白话民谣进行挖掘与保护、将南宁白话民谣融入学校教育、在南宁白话民谣中加入现代元素等一系列的文化创新,南宁白话民谣所蕴含的内在形式得以保留,既充分发挥地方民众作为文化主体的能动性,又使得南宁白话民谣的文化创新在一定的权力结构中进行,符合官方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要求与期待。可以说,南宁白话民谣的文化创新是在保留其内在形式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话语、现代资源等方式与手段,重构其外在形式,从而使其文化价值等内在形式以更加鲜活的方式呈现,不断论证传统对于地方社会适应性的过程。

    将南宁的地方历史记忆、民众生活图景与生活哲理等内容串联成地方民众耳熟能详的南宁白话民谣,并通过地方民众的工作、学习、娱乐等现代生活方式表达出来,体现了南宁白话民谣来源于生活、又重新回归生活的发展逻辑。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南宁白话民谣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使这一地方传统文化不断适应现代地方生活的框架、更好地融入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总体而言,展现传统文化在地方社会发展的活力、彰显地方的文化自信,既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静态保护,更需要在充分尊重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创新,使传统文化不断服务于地方民众的现代生活需要,成为地方民众生活习性中的一部分,或者说,使传统文化成为地方民众共享的生活文化。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性挖掘与保护的同时,让传统文化“活”在地方民众的生活世界中,这或许是在现代化语境下解决传统文化传承危机的一种思路。

    猜你喜欢 白话民谣南宁 数读南宁中国火炬(2022年11期)2022-11-19家乡的土白话广东第二课堂·初中(2022年6期)2022-06-30白话寄生虫当代水产(2021年5期)2021-07-21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南方周末(2021-07-15)2021-07-15眷恋南宁歌海(2021年6期)2021-02-01Kiss and Ride阅读与作文(英语高中版)(2020年8期)2020-08-15十唱共产党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19年10期)2020-01-06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海峡姐妹(2019年9期)2019-10-08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金桥(2018年1期)2018-09-28“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相关热词搜索: 南宁 白话 民谣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