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地方院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实践探索——以宜春学院药学学科为例

    时间:2023-03-01 13:35: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焦茂兴

    (宜春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国务院2015年下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学科建设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国家科技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驱动力的结合点[1]。一流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是现代大学发展的两大支撑,是高校学科建设和整体办学水平提升的路径,“双一流”建设有效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广东海洋大学李育成等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和学位点合格评估的指标体系视角分析,认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指标要素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重叠性[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魏腾展等通过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以及学科评估的对比分析,认为尽管在评估主体、对象、重点、方式上有差异,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声誉及贡献等关键指标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和深刻的内在联系[3]。充分认识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两者协同发展,将有效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学科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内涵。

    1.1 学科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载体,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运行基础

    学科是大学的细胞和基石,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及国际交流等职能的有效载体,在大学发展中具有龙头地位。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性任务,是高校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和依托,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师资队伍保证、科研条件依托、创新发展环境和研究生平台基地,同时能促进研究生跟踪学科前沿动态,明确科学研究方向、扩大对外交流、促进学术创新,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在保障[4]。

    学科建设的重点和任务在不同层面各有内涵:国家层面,主要体现在学位授权和一流学科的资源配置布局;
    高校层面,主要体现在根据学校发展定位进行学科规划,培育各层次一流学科,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科层面,主要体现在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搭建学科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创新人才、传承学科文化、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等。地方院校要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以学位点建设发展为方向,以教学科研单位为依托,整合资源建设一流学科,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学科体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打造教学科研团队与平台,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校学术地位、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提高教学能力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5]。

    1.2 研究生教育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体现,是提升学科建设的必经路径

    学科发展以专业为基础,专业以学科为依托,高水平的学科必须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来支撑,学科与研究生教育两者相互依托、互相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既依赖于学科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科师资队伍的提升、促进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活跃学科文化氛围与学术气氛、促进学科建设的国际化、促进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6]。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在实现从规模化发展向高质量提升、从内涵性建设向卓越化构建的历史性转折和划时代跨越的重要时期,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主要表现为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根基、国家创新力的重要基石、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柱、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先导、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源泉、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标志、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基础等[1]。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吸引人才、聚集人才,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关系到建设创新型社会、高科技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成败,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体现,同时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生力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拓展和促进学科的发展,研究生教育拓展实践教学渠道,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深化校企交流合作。通过协同创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

    2.1 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1 学科整体质量不高

    一些地方院校存在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不高、学科特色不明显、学科领军人才不足、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不多、高层次学科平台不足、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客观原因有发展区位、环境、资源等因素,主观方面有对学科建设重视不够、缺乏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不明确、学科建设工作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等。

    2.1.2 学科队伍不强、学科结构不合理

    由于区位劣势等因素,一些地方院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高层次领军人才及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引进仍是空白,“双师双能型”教师不多,研究生指导教师比例偏低,跨学科发展推进缓慢,学科结构需要优化。

    2.1.3 科研水平不高、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足

    一些地方院校协同创新、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不强,高质量、标志性科研成果不多,主动对接省市支柱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不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研经费来源和结构较为单一,横向项目较少,自我造血功能差,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不足,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少[7]。

    2.2 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些地方院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历史不长或只是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研究生教育存在规模小、学位点少、生源质量不高;
    新上岗导师学习培训不到位、导师岗位责任不明确、科研水平不高;
    导师评价机制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完善、服务能力不强;
    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实践能力不强、学术氛围不浓厚等问题。

    2.3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3.1 研究生教育滞后于学科建设

    “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地方院校学科建设意识明显增强,通过资源整合,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搭建学科平台,加强学科对外合作交流,加强一流学科督查与管理,加大学科联盟的工作力度,积极构建协同推进机制和合力支持学科建设格局,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水平明显提升,达到了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基本条件,有效促进了专业建设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进了学校有特色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周期较长,数额有限,导致研究生教育滞后于学科建设。

    2.3.2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不协调

    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队伍、平台建设、服务社会、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研究生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比学科建设所涵盖的范围和内容小,一些地方院校学科建设追求学科授权点数量和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导致与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不协调。

    2.3.3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不协调

    一些地方院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不顺畅,存在“条块分割”现象,两者协同互动不足。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较多,又以二级学院为主体进行建设,容易造成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碎片化无序发展状态[8]。

    宜春学院是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其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宜春大学。建校60余年,学校为社会输送了近13万名各类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学校2011年成为“服务国家特需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获得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开展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9年来,已培养研究生285人,毕业并授予硕士学位135人。学校在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努力办好研究生教育,通过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3.1 加强顶层设计,凝练学科及研究生培养方向

    宜春学院药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天然药物的分离提纯及药效研究。2002年开始招收药学专业本科生,建立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实验室,通过天然药物与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成员致力于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分析、筛选、分离、结构修饰、药理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完成了国家863 课题“抗肝炎中药一类新药乌索酸及其制剂的研究开发”,制订出《乌索酸标准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和江西省地方标准;
    《乌索酸国家标准物质》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为国家标准。宜春学院药学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特色,天然药物学是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微生物与生物药学是省“十二五”重点学科,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药学学科已凝练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微生物与生物药学等学科方向。

    2012年开始招收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设药物研发与生产技术、临床药学方向。药物研发与生产技术设化学药物合成与开发、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等方向,与地方药企江西济民可信集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南昌大学共同组建江西省“2011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发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天然药物创新院士工作站等,推进产学研融合,助力地方医药产业发展。临床药学方向紧密与宜春市人民医院,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大型三甲医院药学部进行联合培养,形成临床药物评价研究方向和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研究方向。

    3.2 加强队伍建设,奠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基础

    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学科通过引进高水平师资、培养学科骨干不断提升学科队伍建设水平,为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提供支撑和保障。研究生教育促进师资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安排行业指导教师开展实践指导,有效促进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增强综合能力、丰富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学科队伍整体水平。

    宜春学院药学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5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70%;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75%,研究生指导教师占80%;
    有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教学名师、省金牌研究生导师、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3人;
    有省生物制药及药学与制药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2个、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
    另外聘请了一批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已形成一支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科梯级,良好的学科队伍为学科建设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3 注重平台建设,提供学科及研究生培养资源环境

    学科发展的核心是科研,科学研究的保障是学科平台。宜春学院药学学科非常重视教学、科研、实践平台建设,先后建立了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发与应用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重点实验室、 天然药物创新院士工作站、天然药物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高校应用化学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天然药物学重点学科、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省微生物与生化药学重点学科、省“药学与制药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平台,购置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核磁共振仪、制备色谱仪等仪器设备。该学科积极在校外建设研究生培养和实践基地,目前建有仁和集团、宜春市人民医院等4家签约实践基地、华海药业等15家实践单位,为药学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科研实践平台。

    3.4 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柱产业,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及服务社会能力

    中国中医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江西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形成了独特的医学流派,中药材资源丰富、产业链较为完整,正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宜春市医药产业发达,医药人才需求旺盛。全省5个省级医药工业园有2个位于宜春,分别是樟树福成医药工业园和袁州医药工业园。

    宜春学院药学学科紧紧围绕需求导向,积极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柱产业,加强产学研融合,与当地知名制药企业仁和集团、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和樟树天齐堂中药饮片公司整合优势力量,集成攻关,建成行业产业核心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促进生物医药制药工艺水平的整体提升,瞄准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推动中药大品种的涌现和中药国际化的进程。如实现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旗下产品银黄颗粒、金水宝金胶囊、金水宝片、六味地黄滴丸、双逸胶囊等的技术创新、品种升级和产业化应用。该学科坚持以天然药物研究开发为核心,培养符合区域医药发展实际需求的药学人才,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及服务社会能力。近5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项、省高校科技落地计划项目4项、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7项;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5篇,其中SCI、EI收录51篇,CSCD论文54篇;
    获省高校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

    3.5 加强国际国内交流,活跃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学术氛围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双一流”战略明确提出要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建设。教育国际化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开阔教师学生学术视野,增强科研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学科国际声誉和影响。

    宜春学院药学学科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化,学科成员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8人,该学科组织博士代表团赴德国纽伦堡大学工业与信息技术研究院进行创新药物研发与生产专业培训的学习交流,积极推进研究生的海外交流,多名研究生赴美国高校、马来亚大学、捷克克帕拉斯基大学交流学习、实习。学科承办了第一届全国药学专业学位教学案例编写培训会、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创业学术交流药学学科分论坛活动,安排了学科成员和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学科竞赛,浓厚了学术氛围。

    3.6 加强协同育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宜春学院药学学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近年来,研究生主持省级创新项目23项,发表论文201篇,申请专利27项、授权15项,获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三等奖。本科专业学生获第六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二等奖、第九届“国药工程-东富龙杯” 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二等奖。据统计,近5年药学、制药本科专业一次性就业率较好,最高为96.15%,考研率13%。毕业药学硕士研究生135人,60%的学生在学期间取得药师证书等相关职业证书,35%学生在事业单位就业,16%的学生升学,考取浙江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博士研究生,部分毕业生在上海药明康德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等企业工作,学生在上述企事业单位表现突出,深受单位好评。

    猜你喜欢 药学研究生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年4期)2022-07-08《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药学进展(2022年1期)2022-03-06《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药学进展(2021年10期)2022-01-07土木工程学科简介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03“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2期)2016-05-04构建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 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医学教育管理(2015年3期)2015-12-01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4年2期)2014-10-19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1期)2014-08-08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中国火炬(2009年8期)2009-07-24
    相关热词搜索: 宜春 学科建设 为例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