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基于“非遗”视角的民族音乐传承推广策略探析∗

    时间:2023-03-01 13:15: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高 松

    (徐州工程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生活、生产、习俗等提炼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音乐不仅代表着这个民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智慧,还是这个民族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的突出体现,更是这个民族文明历史的真实写照和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随着时代发展,植根于原有生态土壤的民族音乐逐渐式微,尤其是在信息化、全球化等新的技术变革带来的新社会环境下,民族音乐在当代生存空间愈发狭小,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推广刻不容缓。

    当前学术界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推广研究,更多地局限于理论和宏观层面,对实践和微观层面还不够重视。尤其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探讨民族音乐传承和推广的现实路径与有效策略,尚待进一步深化。民族音乐包含多个维度、多个领域和多个层次,其价值与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使民族音乐要素有所不同。因此,为更好地实现民族音乐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不能局限于音乐艺术形式的保护、传承与推广,而必须从多层次、多角度加以综合考量。

    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创造和积累,逐步形成的具有自己民族传统并继承发展下来的音乐艺术,它涵盖了民间地域范围、民族风格特点的音乐内容。我国的民族音乐特指使用传统民族乐器,通过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出的民间传统音乐,它是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音乐形式,既体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内心情感,也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文明增添了鲜活的民族特色。[1]52—54

    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鼓瑟、击筑、吹笙等器乐演奏是当时流行的音乐形式。此后的民族音乐形式,如秦汉时期的“鼓吹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乐”,隋唐时期的“琴瑟”、宋代的“清乐”、元明时期的“锣鼓”等,各具特色,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民歌、民族器乐、歌舞乐、曲乐、戏乐”等五种不同类型。近现代民族音乐开始了新的发展。一方面流行于宫廷或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雅乐”,由于长期沉于古制,与社会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而民间音乐因其贴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而越发占据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随着西方音乐开始传入中国,并与民族音乐碰撞、融合和发展,民族音乐在内容及表现形式随后都有了一定的创新。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更多体裁新颖、曲调清新的民族音乐,但实际上这些体裁和形式都是对传统民族音乐形式的继承和发展。[2]33—34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以各自独有的民族特色为生命和灵魂,音乐艺术亦然。正如赫尔岑所说的:“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艺术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3]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核心,民族音乐之所以始终保持自身的活力和魅力,就是因为其蕴涵着很高的美学价值、史学价值、哲学价值等。通过对隋唐时期高昌乐、西凉乐、鲜卑乐、龟兹乐等能寻找民族融合的痕迹,元代宴歌《茫茫大海》不仅劝诫后人要遵循自然,同时还从侧面告诫后人莫听信谗言。[4]106—110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音乐审美的变化,现代音乐思想、理念和氛围发生了较大转变,传统音乐开始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进入了重要的转型发展时期。人们在接受西方流行音乐和国内流行音乐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自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甚至错误地认为这些民族音乐艺术已经过时,进而丧失了对民族音乐的正确审美观。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推广民族音乐,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由于不同民族历史发展、生活习俗、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在体裁、内容和音乐体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鲜明特色,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的艺术结晶,更是各族劳动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但是,任何传统和文化都要经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任何传统都不可能是亘古不变的,只是这些文化和艺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保留其本质的前提下永恒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5]277-279取材于内蒙古民间小调而创作的小提琴曲《思乡曲》,成为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取材于民间传说而创作的交响乐《梁祝》也是交响乐的经典曲目,这些例子都很好地印证了民族音乐取自传统、来自民间,又传承和推广了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6]12

    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特殊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具有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性特点,它甚至可以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实现世代传承,如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点,每个民族的语言、行为、风俗等都各自其独特性,不同民族的人都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来表达对事物的认知,都有自己的节日、庆祝方式以及独特的表演方式。

    上述特点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族音乐传承与保护的传统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收集和保存,这是对传统民族音乐资源最为直接的保护方式,很多散落于民间的民族音乐资源需要尽快收集和整理,以便通过专业机构进行文字或图像的保存。二是传授和教习,高校、文化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开设体验性课程,让更多人尤其是学生直接接触和学习民族音乐。三是宣传和展示,可以通过在公共文化空间表演将民族音乐展现给公众,如非遗传承人的各类现场表演、现场制作非遗作品等都是很好的宣传和展示途径。

    由于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脆弱、易毁等特点,单纯依靠上述传统方式还不能最大限度地起到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作用,必须从政府主导、完善法律法规、激发民间保护意识等方面,探索具有现代意义的更为完善、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方式。

    1.法律保护与传承

    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必须重视立法工作,充分发挥法律的根本保障作用。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特别要求世界各国以及各个地区要积极清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建立一个由专家和各联合国成员代表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用以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事宜,对世界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影响。自此之后,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国也开始通过立法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7]34-35201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就是我国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最权威的专门法律。2015年新修订的《宪法》第22条也明确规定:国家在开展文化事业和具有群众性的相关文化活动过程中,所有名胜古迹和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都是《宪法》保护的对象。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还从民事立法的角度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始人和继承人切身利益的保护工作。

    2.政府主导保护与传承

    在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的。2006年9月,我国成立了专门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处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关事务,国家“非遗”保护中心的成立对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挥着巨大作用。据此,各省市级“非遗”保护中心已建立,各级地方政府在其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浙江省作为我国文物保护的先进省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各级“非遗”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确定,表明作为“非遗”之一的民族音乐文化在保护与传承上有了严密的政府组织机构和精确的保护对象。

    3.民间保护与传承

    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凝结的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它既来源于民间,又表现民间,而这也正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能仅依靠政府或法律,还要充分发动群众,唤起民间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和积极性。事实上,很多民间艺术家、热心人士都非常热爱民族音乐文化遗产,自觉担负起了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任务;一些民间组织、民间团体和社会机构,如民间自发成立的公益性机构、社会基金会、科研机构等,通过舆论宣传、活动开展等方式对民族音乐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他们甚至比任何部门都能够配合政府的保护政策和活动,在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8]128-129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视角、多层面综合考量,科学施策。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多层次传承推广机制

    国家和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从政府角度来看,我国现阶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政府一定要加大力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9]94-96对于非遗民族音乐资源,可以将多元化的音乐文化特色和中国文化特色结合在一起,同时强调民族音乐的地域化特色,尤其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在保护民族音乐传承和推广的过程中要顺应时代发展转型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策略。

    首先,对于偏远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音乐艺人和艺术,政府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要按照《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给予民族音乐艺人一定的生活资金补助,满足其衣食住行等各项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地方政府要把传统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音乐、民间节日等相联系,将文化旅游与保护传承民间音乐相结合,依据当地实际创办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节,深入挖掘和整合地方非遗民族音乐资源。例如,浙江遂昌昆曲“十番”在传承和推广过程中就结合汤显祖文化以及旅游业发展,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节,以此扩大影响力,更好地推动昆曲艺术的传承与推广。众多非遗民族音乐资源都与地方文化旅游有着密切联系,地方政府可以借助发展旅游业来整合非遗民族音乐资源,扩大文化旅游节的规模,并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让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形成产业链发展模式。

    再次,政府在支持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推广的过程中,要注重民族音乐传承人的培养。地方政府的文化机构可以聘请专业的民乐教师,积极引导民间音乐艺人和传承人进行艺术创造。而对于传承人来讲,要注重培训和创新,重点引导年轻人,激发年轻人的开创性思维,在民族音乐传承过程中融入更多现代元素,且不要满足于民间集会活动中的免费音乐表演。

    最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推广需要良好的平台支持,地方政府要依托地方民族音乐文化构建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以此吸引游客和关注度。政府要积极上报非遗项目,举办大型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节,在熟知当地音乐文化的人群中选择和培养一批人才,使他们能够在地方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时候将地方音乐文化更好地展现给群众。

    (二)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新生代”传承人培养

    民族文化和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传承和推广特别需要传承人作用的充分发挥,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基础力量。民间音乐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在于继承,民族音乐本身就是一个活的生命,只有通过继承才能够延续民族音乐的生命。[10]18—20对于非遗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不单单是对音乐作品、文本等的保护和传承,更要强化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构建梯次分明的传承人队伍,尤为重要的是加快培养民族音乐非遗资源新生代传承人。

    首先,音乐类院校要发挥主力军作用。非遗民族音乐资源并不是简单的音乐本身,同时还包括社会礼俗、音乐表演等方面,这些都需要新生代传承人来传承和推广。在培养新生代传承人的过程中,高校的作用毋庸置疑,可以依托一些音乐类院校,开设更多的民族音乐专业,甚至可以开设民族音乐非遗文化专训班。

    其次,在专业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将非遗民族音乐资源与年轻群体的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例如将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将民族音乐融合进街舞文化中等,创作出更多的具有现代特色的民族音乐作品。

    再次,要根据年轻群体传承人的特点,创新传承人培养模式。一方面,要保留传统师带徒的传承模式,例如在地方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开设非遗民族音乐专科班、本科班,同时聘请当地的音乐非遗传承人进行专业授课。另一方面,要注重打造非遗民族音乐品牌的知名度,例如可以依托当地高校的影响力,在更大范围内举办非遗民族音乐项目培训班,不单单局限于本地,扩大非遗传承人的选择和培养范围。同时,也要结合当下的市场经济培养新的非遗传承人,例如可以通过创办非遗民族音乐工作室,集组织、策划、运作和营销为一体来开展民族音乐传承和推广;提高年轻群体传承人的待遇和收入,增强他们参与民族音乐传承推广的积极性。

    最后,加强民族音乐传承和推广的资金支持。在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时候,充足的资金支持必不可少,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都要通过资金补贴确保这些人群有足够的精力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三)加强舆论宣传和教育引领,营造全民传承推广良好氛围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推广,离不开民众的自觉意识和积极行动,他们是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但是,从目前状况来看,地方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民众,外出打工的较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员少、意识差。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营造全民传承与推广非遗音乐文化的氛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1]89

    首先,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一些口口相传的民间音乐类非遗文化项目,潜藏在民间老艺人心口相传之中。从家庭角度来说,老艺人对自己下一代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能够给孩子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这种文化从小就在孩子心中植根,久而久之就能够形成这种薪火相承的传统。

    其次,加强学校教育的引导。民族音乐有很强的地方文化特色,教育始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因此我们现在的教育应当结合地区文化特色,在课程教材中加入民族音乐等非遗文化元素,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整个教育阶段要适度地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非物质文化技能。放眼全球,有一些国家的举措值得借鉴。挪威所有的学校都要求学生在15岁之前要掌握一项非物质文化技能。但是我们的教育只针对艺术类院校开设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课程,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学校不仅要承担起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现代技能的责任,同时更要承担起传承和保护民族音乐等传统文化的职能,结合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为学生灌输一种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将教育和传播的职能体现出来。

    最后,发挥文旅融合的带动作用。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新的技术、经济发展方式和文化不断融合,民族音乐文化内容可以借助旅游资源得以推广。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可以通过发展旅游热点产业、借助特殊产业开发等形式带动区域特色文化发展。民族音乐的发展还可以结合现代音乐发展潮流,再塑民族音乐的意义,彰显其价值,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合给予每个民族音乐同等的尊重,在民族音乐本身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追求张扬的个性,通过不同的表演方式来凸显民族音乐的特色文化和魅力。

    (四)推动民族音乐产业化发展,着力打造地方民族音乐品牌

    非遗民族音乐项目的传承和推广可以通过提升综合影响力来实现,而产业化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国以往对民族音乐等非遗资源的重视更多体现在保护上,然而它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要实现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的活态传承,要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过程中不断地发挥其作用,通过明确品牌定位、制定营销策略等对民族音乐进行产业化包装和开发,将音乐文化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促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着力打造“民族音乐+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一方面必须要强化融合发展保障制度建设,注重统筹和整合多方资源,凝聚旅游和音乐等文化的协同发展合力,积极健全民族音乐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保障机制。加快完善文化旅游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非遗民族音乐资源在融入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能够受到足够的法律保障。同时,要注重构建科学的民族音乐融合开发理念,例如,可以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纳入到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特别是在文化旅游的生产、消费等环节注重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当然这种融合产业化发展道路还需要地方政府为其提供政策倾斜以及实质性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要注重打造民族音乐文化旅游品牌。借助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特色,打造民族音乐品牌,同时结合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蓝图,积极为游客和社会大众提供民族音乐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例如九寨沟的《神奇的九寨》、厦门的《鼓浪屿之波》、康定的《康定情歌》等如今都成为了当地发展旅游的重要名片。可以借助利用VR、3D以及动态实景技术等现代元素实现人文旅游体验,让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其次,打造非遗民族音乐特色品牌,充分彰显品牌优势。非遗民族音乐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打出品牌优势,打造具有中国气派、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品牌,彰显区域文化魅力,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在打造特色音乐品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原生态音乐元素的文化魅力,打造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品牌。以原生态为切入点,将民族音乐制作成更具浓厚生活气息、更加符合大众多元文化需求的音乐作品,打造一个更贴近群众、更深入生活和回归生活的平台。还可以借助地方团体的力量,创办具有文化特色的民族音乐工作室,例如土家音乐节、苗族原创音乐工作室等,让社会大众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机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平台更多地了解民族音乐。

    另一方面,非遗民族音乐的品牌化发展道路离不开产品的创新,非遗民族音乐产品的创新离不开文化内涵的融合,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产品,创造出更多具有特色的原创音乐产品和衍生品,让古老的民族音乐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而萌发新芽。如丝弦、嘉鱼呜嘟等非遗民族音乐项目,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制作成相应的摆件、雕饰等生活用品。通过不同的形式和产品创新,让民族音乐移默化地深入日常生活之中,获得传承和推广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生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特别是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推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在传承和推广民族音乐的过程中,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入,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要重视民族音乐与多元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民族音乐传承的资金支持,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要重视非遗民族音乐资源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快培养更多的非遗民族音乐项目“新生代”传承人;要注意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综合作用,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推广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舆论氛围;要注重民族音乐的产业化融合发展,借助旅游业、现代科技、传播技术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品牌,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民族音乐的高质量传承和推广。

    猜你喜欢 非遗民族音乐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4期)2021-04-19民族音乐处在“低谷”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活态文化乡村地理(2017年3期)2018-01-11《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文化遗产(2017年1期)2017-02-13“非遗”走进高校青年与社会(2016年17期)2016-10-25官渡古镇“非遗”联展青年与社会(2016年17期)2016-10-25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中国音乐教育(2014年3期)2014-05-16
    相关热词搜索: 民族音乐 探析 传承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