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新时代中国体育博物馆发展的经验、短板及启示

    时间:2023-02-16 20:10: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刘 霖,付 群,2

    (1.湖北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2.清华大学 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体育博物馆是为宣传体育文化知识、弘扬体育文化精神、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有关体育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1]。体育博物馆承载了“体育”与“博物馆”的双重属性[2],是增强体育文化自信、传承体育文化遗产、普及体育文化知

    收稿日期:2022-09-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YJC890006);
    湖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S202210512081)。

    第一作者简介:刘 霖(2001~),男,湖北宜昌人,研究方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通讯作者简介:付 群(1985~),男,湖北咸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产业管理、体育价值工程,E-mail:fuqunchina@sina.com。识、推进体育文化交流的坚实力量,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创新发展提出了“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新要求。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推动体育博物馆和档案馆等建设,做好体育文物藏品征集和收藏管理保护工作。”2021年《“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再次强调“支持各地建设体育博物馆、体育名人堂和体育档案馆,鼓励建设线上体育馆、红色博物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的“体育强国”“文化强国”等建设目标,既是体育博物馆发展受重视的重要体现,也是对未来体育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

    中国体育博物馆作为我国第一座国家级体育博物馆,其发展历程是我国体育博物馆发展的缩影。中国体育博物馆于1983年筹建,1988年正式动工,于1990年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开幕之日中国体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坐落于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东南侧,是中国第一家国家级体育类综合性博物馆,隶属国家体育总局。现阶段,中国体育博物馆总体呈良性发展的趋势,但在博物馆馆舍建筑、专业型人才储备、社会教育功能行使、藏品价值挖掘、新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国体育博物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演进、社会教育功能、体育藏品释义等方面。从现有研究来看,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目前国内对该领域关注的专家学者较少,现有成果少;
    另一方面,当前该领域的研究涉及不深,对中国体育博物馆发展经验及短板的梳理总结严重不足。随着我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战略发展的不断深入,对我国体育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研究也理应不断深入。中国体育博物馆作为我国体育博物馆中的典型代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其发展的经验及短板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体育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中国体育博物馆开放至今已走过32年的历史征程,作为中国第一座体育博物馆,其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以普及体育知识、传承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服务社会大众为己任,在时代背景下不断探索发展新方向,思索发展新路径,在体育藏品的储量、在线展厅的创新、口述历史的引入、合作联盟的探索、社会功能的坚守、学术科研的发展等方面为我国体育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1 丰富多样的体育藏品

    中国体育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座国家级体育馆,受到多方面的政策性扶持,拥有丰富多样的体育藏品,构成了完整的藏品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1)藏品数量丰富。中国体育博物馆现藏有一万余件体育藏品,在国内体育博物馆中藏品数量首屈一指。2)藏品体系完整。中国体育博物馆的藏品包含中国古代体育、近代体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成就、奥林匹克运动和民族传统体育五大体系,构架完整,涉及从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至今的中国体育文物。3)藏品类型多样。中国体育博物馆的藏品类型多样,囊括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大型赛事的火炬、奖牌、吉祥物服务器械、文献资料,中国运动员在国际、国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及重大突破的见证物,中国优秀运动员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及国际体育交往的礼品等。中国体育博物馆丰富多样的藏品反映了从原始社会至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以及近代以来西方体育思想传入中国后,中华体育文明与奥林匹克文化交融碰撞并与世界各国交流、交往的历史文化脉络[3]。同时,体育藏品所蕴含的多维价值内涵在学术科研、社会教育的发展上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的体育藏品也为中国体育博物馆传递中国体育文化、增强体育文化交流、增强群众体育文化自信及其最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2 锐意创新的在线展厅

    由于馆舍存在安全隐患,中国体育博物馆一直在不断创新着线上展厅的形式。1)官网线上展厅。中国体育博物馆的线上展厅主要由古代体育、近代体育两个常设展厅,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体育美术作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及冬奥会四个临时展厅构成。线上展厅将图片或影像资料上传,并配以名称、年代等基本信息及相关背景来对馆内体育藏品的故事进行阐述,使受众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更便捷的感受中国体育文化的魅力。2)体育文化数字展区。中国体育博物馆联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及中国围棋协会在其认证的微信公众号上运用720VR全景技术开设了体育文化数字展区,内设主展区、体育美术作品展、体育藏品拍卖预展、武术展区及围棋展区五部分,将展出藏品以更加立体的形式呈现于受众眼前,720VR技术的运用,增添了受众的视听体验感,具有一定的记忆点,富有沉浸感,是提升受众参观意愿的良好手段。在线展厅的不断创新,新兴技术的合理利用,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体育博物馆因馆舍建筑原因而闭馆造成的文化教育功能缺失,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从客观上减少了后疫情时代由于各方面因素导致线下参观困难的影响,有助于藏品文化价值的传播,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使体育藏品更加鲜活,更具生命力,以新兴的技术手段助力中国体育博物馆讲好中国体育故事、提升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力。

    1.3 与时俱进的口述历史

    中国体育博物馆在发展中积极引入了与时俱进的口述历史体育藏品,丰富了馆内体育藏品的类型,这在中国体育类博物馆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突破意义。口述历史是通过语音、影像等技术手段将历史当事人的会议,经过与文献资料的互相印证、整理,形成文字、录音或影像而保存的资料[4],是延续体育历史、储存体育记忆的有效载体。中国体育博物馆在国际奥委会的支持下于2013年开启的《中国奥运人语录》项目,是对口述历史体育藏品的有效收录。该项目将奥运会参与人员的口述保存至影视资料中,不仅是对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将奥林匹克精神与我国体育文化相融合的一次尝试,使其可视化、直观化。在展示中国体育文化价值的同时,全面提升中国体育的形象,既凸显中国体育博物馆的人文关怀,又彰显中国体育博物馆宣传教育的特殊价值[5]。口述历史体育藏品的引进,是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文化价值遗产的充分挖掘与保护,是对中国体育博物馆体育藏品类型的有效补充,是持续推进中国体育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力。口述历史影像资料不仅是对体育文化的传承,其中还蕴藏着当事人自身的价值理念,以普通人的视角传递出的是不平凡的品质信念,能够更有效、更深入地引起受众共鸣,潜移默化的输出优秀价值观念及体育文化自信,从而充分发挥中国体育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1.4 积极探索的合作联盟

    中国体育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着合作联盟的形式,致力于各博物馆之间通力合作,打破资源壁垒,从而推动体育博物馆整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1)对外参与国际组织联盟。2005年,中国体育博物馆受邀在洛桑与世界各国主要博物馆共同商洽,最终在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的号召下决定建立奥林匹克与体育博物馆网络组织,又名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联盟(简称OMN),积极在收藏、博览、教育以及文化服务与发展各方面展开合作交流。中国体育博物馆加入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联盟,有助于中国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的沟通交流,在国外体育文化“引进来”的同时,也促进中国体育文化“走出去”,吸收国外体育文化发展中先进经验的同时不断提升中国体育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2)对内倡导国内合作联盟。2017年9月,在中国体育博物馆的倡导下,由中国体育博物馆等11家国内体育博物馆组成的中国体育博物馆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的成立,对于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体育藏品价值挖掘,馆内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我国体育博物馆汇聚各方力量,弘扬中华体育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6]。中国体育博物馆对合作联盟模式的积极探索,有助于我国体育文化走向世界,展现我国体育文化的风采,传递我国体育文化的精神。同时也使国内各体育博物馆沟通交流、资源互换的壁垒被打破,以便整合资源,共同探究新的社会教育理念与方式,充分发挥体育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从而提升我国体育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实现体育文化价值传播利益最大化。

    1.5 始终坚守的社会功能

    中国体育博物馆开放至今,一直稳定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1)建立教育基地。中国体育博物馆作为首批“青少年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在行使社会教育功能中凸显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为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育青少年健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创新教育形式。中国体育博物馆在发展中,根据受众需求,结合时代背景,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及内容。如疫情期间开展的在官网、优酷视频、学习强国平台上投放《在家健身系列》运动教学视频活动,通过视频讲解、文字解析的线上形式普及传统体育运动知识的教学活动,结合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文化内涵举办的线上线下系列活动,都充分发挥了中国体育博物馆的社会文化功能,满足了不同特定背景下不断变化的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体育博物馆为行使社会功能而采取的各项措施,拉近了群众与体育博物馆之间的距离,同时也特别照顾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德育思想教育工作,使群众感受中国体育文化的同时受到中华体育精神的熏陶,有助于大众构建自身的体育专业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体育人文思想,培育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体育博物馆对社会功能的始终坚守,响应了新时代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及“文化强国”的号召,较为出色的完成了自身社会教育功能的使命。

    1.6 服务实践的学术科研

    中国体育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开展学术科研活动,注重理论服务实践,拥有3大学术研究平台,并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大会,为体育博物馆传递中国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助推中国体育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理论基础。1)中国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搭建体育学术交流服务平台。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成立于1984年,前身为中国体育史分会,承担着推动我国体育历史与文化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职能,带领开展了多项体育史学术交流活动,为我国体育史研究可持续发展搭建了集思广益,共同交流的学术平台。2)《体育文化导刊》:提供体育文化交流实践指导,是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该刊物注重政治性、思想性、政策性、导向性、实践性、可读性,社会影响力大。同时,该刊物的内容群集了全国学者对体育文化、体育产业等方面发展的新思想、新解读,展现了我国体育相关行业发展的新气象,为中国体育行业发展提供相关理论指导。3)《中国体育年鉴》:反映体育事业发展历史成就,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权威性工具书,集知识、信息、资料为一体。该刊物旨在为社会各界,特别是体育系统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提供理论政策指导及相关信息资料。中国体育博物馆在学术科研领域上的持续努力,不仅表现在鼓励馆内科研人员对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还表现在广泛邀请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并积累了一定的学术科研成果。学术科研成果的不断凝结,能更好的服务于新时代背景下大众的体育文化新需求,同时以理论指导实际,推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学术科研领域的不断进步,也为中国体育博物馆响应新时代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及“文化强国”的号召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受到我国文化发展战略调整、科学技术手段不断进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体育博物馆在馆舍建筑隐患、人才队伍建设、藏品价值开发、教育功能推进、媒体传播应用等板块的发展上逐渐暴露出短板。

    2.1 问题频发的馆舍建筑

    中国体育博物馆的馆舍建筑从2002年开始陆续出现安全隐患问题,因此暂停开放。馆舍建筑从1990年开放,至2002年停止承办展览和接待观众,实际使用年限仅为12年,很难想象这是国字号博物馆的建筑工程标准。1)馆舍设计不合理。据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地鉴定后形成的《中国体育博物馆结构检测鉴定报告》指出,馆舍建筑的屋架在整体连接状况较差的情况下依旧直接搭在梁上,导致受力不均,并且馆内没有安装空调来调节温差,这也直接导致建筑结构会因温差变化而收缩,形成裂缝。2)建筑用材不达标。中国体育博物馆馆舍建筑地基出现不均匀下沉,85%以上的地板和墙面出现贯通性开裂,最大宽度达到0.8mm,承重钢梁断裂,多出墙体出现渗水状况。经清华大学结构研究所实地勘测后得出的报告称墙体砂浆与设计标明不符,其平均强度远未达到设计标明的强度要求。中国体育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座专业性的体育博物馆,在筹备、建设过程中受到了国家体委的大力支持,但仍旧在建筑馆舍的建设上出现重大安全隐患,实在值得有关部门深刻反思。该情况的出现也对中国体育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了系列消极影响,馆内的系列展览、大众参观服务不得不停滞,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同时对其挖掘体育藏品价值、传播中国体育文化、建设多功能的体育文化交流公共空间造成了一定限制。

    2.2 相对匮乏的专业人才

    中国体育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努力,馆内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4人,管理人员12人,技工17人,博物馆专业人员1人[8]。但是随着新时代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体育强国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体育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也在不断加重,在专业人才的储备上也逐渐出现了相对匮乏的状况。1)缺乏复合型人才。体育博物馆具有“体育”及“博物馆”的双重属性,所以需要大量既有文博方面的专业背景,同时具备体育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9]。复合型人才的匮乏也使中国体育博物馆在实现体育藏品价值内涵挖掘与传播的可持续发展上出现了动力不足情况。2)缺少其他专业型人才。体育博物馆在发展中不仅要依靠复合型人才,针对特定领域的发展上也需要其他专业型人才。中国体育博物馆在美术设计、活动策划、团队管理、媒体传播、社会功能研发等领域也存在人才团队建立不完整的情况。中国体育博物馆专业人才团队的相对匮乏,客观上一定程度的导致了藏品价值挖掘不够、教育功能推进乏力、媒体传播滞后等问题。人才团队是推动体育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复合型人才及其他专业型人才的引进不足,是中国体育博物馆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限制条件之一。完整的专业人才体系,是中国体育博物馆这个文化交流平台搭建的必备条件,只有他们群策群力为其发展提供发展新思路、贡献发展新策略,才能使中国体育博物馆真正的走向大众,向世界讲好中国体育文化故事。

    2.3 开发尚浅的藏品价值

    中国体育博物馆馆内现藏有一万余件体育藏品,但藏品的价值内涵仍有待更深层次的开发,从现有途径所了解到的,仅仅是体育藏品的外观、年份、类型等简单的基本信息资料,而蕴藏于藏品之中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内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例如中国体育博物馆在线上展厅对清代五彩蹴鞠图高足碗的介绍,也仅仅是针对名称、高度、口径及彩绘图的画面进行了描述,最后附加了一则关于蹴鞠的简介,而针对于该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内涵都没有进行深入挖掘,这也是整个中国体育博物馆馆内藏品价值挖掘的一个缩影。中国体育博物馆馆内藏品价值的开发及挖掘仍需要长期且十足的发展,馆内仍旧有大量体育藏品的价值内涵等待挖掘。藏品应该充分被人们欣赏和研究,纵使它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而不能得到较好的开发及利用,也只能成为死价值而不能成为活价值[10]。藏品是博物馆得以生存及发展的根基,对藏品价值的挖掘是博物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体育博物馆要重视藏品的价值挖掘,才能避免数万件藏品的价值内涵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才能更好的传承中华体育文化、提升大众的体育文化自信、展现我国体育文化的良好形象。

    2.4 推进乏力的教育功能

    中国体育博物馆一直坚持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使命,通过合作交流、系列展览等活动将体育文化遗产保存开发,积极广泛的传递中国体育文化。但是随着观众文化价值需求的不断提升,体育类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意义愈加凸显,维持现有的文化教育功能举措远远不能够体现社会教育功能的价值。1)教育举措单一。中国体育博物馆现行的教育举措主要是线上展览、线下的合作宣传及传统的视频讲解,新兴的教育模式受到馆舍建筑、专业人才匮乏、创新驱动力有限等因素的制约,目前还只是简单的尝试,仍有待深入开发。2)教育功能单向。中国体育博物馆在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时,往往只是单向的“教”,而没有注重让群众主动思考,形成双向的交流。仅仅只是单向的教育传播是难以与群众产生共鸣的,在弘扬体育文化价值、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仍旧是具有局限性的。中国体育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的推进乏力,根源在于人才队伍缺乏、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的创新驱动力不足。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在于其作为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更注重于普及化与多样化[11]。中国体育博物馆在社会教育功能的研发上还需要下足功夫,提供更加多元的教育功能举措,深化双向的教育理念,才能达到新时代我国文化事业、体育事业发展对中国体育博物馆提出的新要求,保护和弘扬中国体育文化,满足群众的文化价值需求。

    2.5 应用滞后的媒体传播

    中国体育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对媒体传播技术的应用相对滞后,并没有达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导致社会影响力较低。1)媒体平台应用少。目前中国体育博物馆运营的新媒体平台仅有微信公众号,该公众号注册于2020年5月8日,原创内容共计47篇,其中浏览量超过1 000的推文共计5篇,访问量低于100的推文共计16篇,可见关注人数之少、浏览量之低,并不能形成有效的宣传效果。2)内容制作质量低。中国体育博物馆现经营的新媒体平台内容,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方面,与其官网的内容同质化,内容单一,语言表达形式平淡,并没有形成自身的特征,不能有效的吸引群众,达到宣传推广的效果。中国体育博物馆对新媒体传播技术、平台的利用不够,导致的是社会影响力不足的直接结果。中国体育博物馆对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应用还有待加强,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才能有效提升该馆的曝光度和影响力,这也是限制中国体育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博物馆发展对宣传推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体育博物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合理运用新媒体传播技术,才能让其真正走进大众视野,从而提升社会影响力,开拓教育功能的新空间,最终也才能更加广泛的传递体育文化价值,促进我国体育强国、文化强国的建设发展。

    中国体育博物馆在32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我国快速发展的其他体育博物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3.1 重视馆舍建筑设计

    体育博物馆馆舍是体育博物馆藏品收藏、举办展览、进行教育活动、游客参观的基本场所,所以各体育博物馆在其发展中应该重视馆舍建筑设计。1)科学设计。在进行馆舍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实地勘测选址,尊重科学,具有前瞻性,设计具有一定特色的馆舍建筑。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用材达标,避免安全隐患的存在,这是体育博物馆馆舍建筑的基本要求。2)建设特色展厅。体育博物馆的内部建设同样要具有一定特色。在国家有关单位的引导下,依据自身博物馆特点,融合新兴技术,预备充足的教育场所,将馆舍打造成承载体育藏品保护、体育文化交流、艺术欣赏及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3)完善配套设施。体育博物馆的馆舍建筑要注重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如停车场、游客洗手间、游客休息区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参观群众提供良好的环境,推动体育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博物馆建筑在在新时代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已不仅仅是文物、展品的“仓库”,而是转化为“城市的客厅”,转化为城市生活中重要的文化展示窗口和文化交往、公众交流场所[12]。所以体育博物馆的馆舍建筑不应该只是当地体育文化的象征,也应该成为当地体育文化交流沟通的公共场所。体育博物馆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群众走进来,让他们愿意学习体育文化知识、感受体育文化内涵的熏陶、分享自身有关体育行业的见解,才能充分发挥馆舍建筑的文化交流功能。同时,体育博物馆的馆舍建筑也应该成为其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基地,能够为社会教育功能的开展提供配套设施及必要条件,从而定期开展各项社会教育活动,完成自身社会教育的职能。

    3.2 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专业人才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石[11]。我国体育博物馆在发展中要注重人才队伍的打造,建立系统的人才队伍管理体系,推动体育博物馆可持续发展。1)扩大人才引进力度。体育博物馆应该加大引进专业性人才的力度,大力引进既有文博专业背景又有体育知识储备的复合型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藏品研究、运营管理、媒体传播、社会功能研发等领域的专业型人才,构成完整的专业人才团队,共同参与助力体育博物馆的发展。2)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体育博物馆在发展中可以尝试与高等院校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如成都体育学院现已招收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学生,与类似高校合作,可以针对性的培养稀缺人才,进而加快补齐复合型人才的缺口,构造完整的人才团队。3)建立人才管理体系。体育博物馆在发展中要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实行鼓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科学管理,合理整合规划资源,让人才团队产生归属感,才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为体育博物馆的发展建言献策。新时代背景下,人才队伍建设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博物馆发展的创新驱动力[13]。体育博物馆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团队的努力。体育博物馆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大力引进专业型人才,切实为人才提供舞台,让他们感受到人文关怀,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人才团队群策群力为体育博物馆提供发展新思路、贡献发展新策略,才能有效保证体育博物馆在发展中具有充分的创新驱动力,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3.3 深化藏品价值挖掘

    体育藏品的价值内涵既要满足其一般内涵,也要满足其体育文化特征,即史料、精神、教育价值[14]。体育博物馆要对藏品价值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即对史料、精神、教育价值的开发,并加以利用。1)配备专业人才团队。通过对专业人才的引入,调动人才积极性,充分尊重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并使用新兴技术对馆内藏品进行研究,同时可与高校进行合作,邀请专家共同建立学术科研课题,围绕馆内体育藏品开展学术交流,共同致力开发藏品价值。2)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体育博物馆可与其他博物馆或科研组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一方面为社会各领域科研人员提供研究素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藏品研究的效率[15]。分享研究成果,吸取研究经验,提供研究方法,共同促进馆内的藏品价值挖掘。3)充分运用科学技术。体育藏品的价值挖掘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建立数字化系统,打破时空限制,方便专业性人才利用各项数据,提高对体育藏品价值挖掘的效率,实现藏品价值发挥最大化。体育博物馆要深入挖掘体育藏品的文化价值内涵,使“死”的文物焕发出“活”的生机,进一步提升体育藏品的吸引力与影响力[16]。同时,藏品价值的深入挖掘,避免了体育藏品蕴藏的价值内涵淹没于历史长河中,也为博物馆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文化来源,为体育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输出提供新鲜血液,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体育博物馆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国体育文化。

    3.4 持续创新合作模式

    体育博物馆要持续创新合作模式,才能更好的促进其可持续高质量发展。1)探索国际联盟。体育博物馆要加大与国外优秀体育博物馆的交流力度,积极学习国外体育博物馆发展中的优秀经验,共同探讨发展战略,在引进国外优秀体育文化的同时让中华体育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体育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向世界传递中国体育文化的声音。2)深化国内合作。持续发展国内体育博物馆的合作联盟,纳入更多的体育博物馆,互利互惠,资源共享,共同保护开发藏品价值,加大藏品展出使用率,进行技术交流与科研成果共享,提升体育博物馆整体行业的公共服务能力及社会影响力。3)创新项目合作。要深入与高校、科研机构的项目合作模式,积极共同培养相关复合型人才,建立专业人才储备库,为体育博物馆发展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积极共同开展学术科研项目,深层次挖掘藏品价值内涵,为体育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积极共同开发应用新兴技术手段,更加生动的展现体育文物藏品,传递体育文化价值内涵,为体育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同时,深化“馆校合作”,搭建沟通平台,以学生作为媒介展开传播,增加传播渠道,有利于提高体育非遗在属地的文化认同与普及度[17]。体育博物馆联盟的模式,有利于各博物馆之间的资源进行整合,进而推动各博物馆之间的藏品信息共享,促进博物馆共同发展[18]。体育博物馆要持续创新多种合作模式,打破各馆之间的壁垒,深入与各社会组织的合作,提升体育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为其持续体育文化输出、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5 强化社会教育功能

    体育博物馆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努力为群众搭建一个感受体育氛围、交流体育见解、享受体育文化的社会教育平台。1)提升服务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价值理念,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夯实讲解员的专业素养,吸引更多的群众前来参观,从而扩大社会教育群体,增强社会教育功能的效果。2)开展双向教育。博物馆教育是动态与双向的交流,并非简单的价值传递,其目的不仅在于“教”,还在于让受众学会思考[19]。体育博物馆在采取教育功能举措时,要注重群众的“思”,打造体育文化的双向交流,促进体育文化的深度传播。3)强化藏品文化内涵。体育博物馆要持续强化藏品文化内涵,可以将馆内藏品的文化内涵融入于文创产品,借鉴故宫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发、运营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广属于体育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在传递体育文化价值的同时开辟社会功能发挥的新阵地。4)凸显青少年教育功能。体育博物馆要凸显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加强与院校之间的联系,建设社会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专题展览、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培养青少年的体育文化素养、提升青少年的体育知识储备、增强青少年的体育文化自信。体育博物馆要强化对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举措的挖掘,重视社会教育功能的工作开展,不断提升社会教育功能的水平,持续向大众输送正确的社会教育内涵,才能完成新时代我国体育文化发展赋予体育博物馆的使命。

    3.6 丰富媒体传播手段

    体育博物馆发展中要注重借用新媒体传播手段,承担起传播中国体育文化的重任。1)充分利用媒体平台。进入融媒体时代后,社交媒体用户量级大、用户粘性高的特点也使其逐渐成为了博物馆的宣传重地[20]。体育博物馆要充分尊重市场发展规律,主动搭载社交媒体兴起的东风,入驻相关社交媒体平台,利用社交媒体提升体育博物馆的影响力,扩大体育博物馆的受众群体。2)提升账号运营品质。体育博物馆在运营相关社交平台的账号时,在内容的设计制作方面要注重统筹兼顾,将专属形象及特定语言风格广泛应用于新媒体运营的各个场合之中,同时提升内容的吸引力,进而增加受众的记忆点,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提升作品的影响力,扩大作品的传播效果[21]。针对体育相关新闻报到时,可以采用图文、访谈、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读者认识到体育文化在新时代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新媒体作为一个融合的平台,具有把人类现有的各种类型的传播方式集合在一起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综合性的传播功能[22]。媒体传播的手段日益丰富是对体育博物馆文化传播手段的积极补充,对体育博物馆吸引游客参观、体育文化价值传播、推动体育博物馆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体育博物馆要充分借助媒体传播平台,增强体育博物馆的曝光度和影响力,才能让其真正走进大众的视野中,扩大体育博物馆的受众群体,促进体育博物馆整体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是促进体育博物馆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国体育文化、提升群众体育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政策的出台及持续推进,我国体育博物馆被赋予了“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历史使命。中国体育博物馆作为我国第一座国家级体育博物馆,其发展历程较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体育博物馆发展的实际情况。回顾过去,中国体育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丰富多样的体育藏品、锐意创新的在线展厅、与时俱进的口述历史、积极探索的合作联盟、始终坚守的社会功能和服务实践的学术科研是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法宝。当然,瑕不掩瑜,问题频发的馆舍建筑、相对匮乏的专业人才、开发尚浅的藏品价值、推进乏力的教育功能、应用滞后的媒体传播等显著短板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体育博物馆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我国体育博物馆会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下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留下中国体育文化的声音,亟需立足发展实际,从重视馆舍建筑设计、打造专业人才队伍、深化藏品价值挖掘、持续创新合作模式、强化社会教育功能、丰富媒体传播手段等方面推进我国体育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进而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体育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指导。

    猜你喜欢 藏品博物馆体育 抱朴斋藏品文艺生活·上旬刊(2021年8期)2021-09-18李杰森藏品文艺生活·上旬刊(2021年8期)2021-09-18林安国藏品文艺生活·上旬刊(2021年8期)2021-09-18谭礼藏品文艺生活·上旬刊(2021年8期)2021-09-18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博物馆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2016体育年中国科技信息(2016年20期)2016-12-08我们的“体育梦”学苑创造·A版(2016年9期)2016-10-10露天博物馆儿童故事画报·智力大王(2015年11期)2016-01-27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体育师友(2010年6期)2010-03-20
    相关热词搜索: 新时代 中国体育 博物馆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