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

    时间:2023-02-16 14:15: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李 雍

    (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的方法论。媒体融合育人已经成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路径,媒体融合这一新的趋势值得高校思政工作者多加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遵循媒体融合的趋势改进工作策略,深入思考全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迎接媒体融合带来的新的机遇与工作挑战,努力解决高校思政工作的瓶颈问题,推动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

    全媒体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对于如何解决新环境下的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要求“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媒体融合建立在新媒体的发展基础之上,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之下,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也要秉持这种工作原则,把握时代新机遇、迎接工作挑战、开辟工作新阵地。

    (一)全媒体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机遇

    全媒体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产物,指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渠道,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表现手段,将网络技术与大众传媒相融合来传输信息的一种传播形态,扩大了信息传播的通道。全媒体的内容丰富多变、传播形式多样、传播速度迅捷的特点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入耳、入脑、入心”。第一,全媒体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提供了多元媒介生态。媒体融合使得信息可以在各种媒体之间跨屏传播,使得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拥有了更加多元的媒介生态,提升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互联网、大数据、无线通信的广泛结合,推动社交媒体、即时通信、慕课、易班等多元平台的发展,多元的媒介生态助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快速提升。第二,全媒体有利于高校大思政工作机制的构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构建大思政工作机制的重要手段,网络阵地对于高校大思政机制的构建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功能,网络育人也是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媒体为高校大思政机制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与渠道,促进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全媒体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中大学生群体占比最高。在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媒体融合也为网络思政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一是全媒体增加了网络舆情发生的风险。媒体融合在加快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使得网络舆情呈现出一种爆发快、影响广、控制难的特点。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往往缺少“把关人”,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未经审核的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快速充斥各种媒体,这些网络谣言对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网络谣言的辟谣又有很大的难度、很高的成本。媒体融合对网络舆情的影响还在于,相对而言学生往往比较关注谣言,而对于谣言后续的辟谣、纠错却不很关心,导致网络谣言后期纠错效果欠佳。二是全媒体影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由于全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各类信息能够快速到达学生的信息终端,全媒体空间既有主流意识形态,又充斥着各种非主流思想以及社会不良思潮,这种媒体生态削弱了课堂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效力,影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由于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点,也加剧了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面临多重压力。加强全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全媒体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取得了诸多实践经验,但对于这一历史性变革还没有做好准备,二者之间的融合度远远不够,导致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目前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教育主体水平滞后,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内容供给不够精准,以学生为中心的产品有待丰富;
    传播方式创新乏力,对于网络传播规律的掌握欠缺这几种瓶颈问题。

    (一)教育主体水平滞后,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关素养还不符合全媒体时代的要求,教育主体的水平相对滞后。一是教育主体网络信息素养滞后。一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于信息技术认知不合理,他们更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新媒体、新手段缺乏正确的认知并且较少使用,没有正视它们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较弱。而另外一些网络思政工作者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单纯的辅助性手段,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整体性理念,缺少对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落入片面追求内容形式新颖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窠臼之中。教育主体这种信息素养的滞后严重阻碍了相关活动的开展。二是教育主体媒介素养滞后。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教育主体如果不能全面了解媒介的属性、本质和方法则很难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全媒体环境下,各种媒介平台迭代速度加快,新的媒介平台层出不穷,比如微信、微博、知乎、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网站等,这些社交平台广受青年学子的欢迎,考验着教育主体的媒介学习与应用能力。当前,高校网络思政的教育主体还不能及时跟上媒介应用平台的能力要求。

    (二)内容供给不够精准,以学生为中心的产品有待丰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产品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桥梁、纽带,体现着教育者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观,蕴含着思想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内容质量的高低影响教育效果的发挥,成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品内容过度凸显政治教育目的,缺少启发性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要求在工作中应该采用潜移默化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但是当前很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很多内容往往脱离受教育者的现实情况,内容风格也不接地气,有关学生心理健康、创新素养提升等带有启发色彩的内容较少,降低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些内容不仅不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在内容表达反而又经常表现出“高大上”“大而空”问题,缺乏亲和力,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受学生的欢迎,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打动人心。二是产品内容的单向传播现象有待改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主体—信息技术—网民(学生)”双向互动交流为目标,最终实现交互式学习的目的,但是目前还普遍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品内容的单向传播现象,表现为一种“我教你听”“我播你看”的说教式传统主客二元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学生普遍缺乏主体间性的平等体验,这种内容的传播形式不受学生的欢迎,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

    (三)传播方式创新乏力,对于网络传播规律的掌握欠缺

    媒体的重要任务是传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殊的传播,全媒体时代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懂传播、会传播。“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4]好的传播可以放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常表现为传统思政课堂的翻版,出现内容“大锅饭”与传播“单一化”的现象,对网络传播规律的掌握非常欠缺。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受众研究相对不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育者,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实现则依赖于受教育者。在这个意义上,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与研究,才能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而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方面对于传播的受众心理、网络心态、受众类型、接受习惯等受众方面的问题研究还相对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缺乏“时度效”意识。“时度效”意识不仅是新闻宣传领域的要求,也是进入全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时”,指的是时效性;
    “度”,指的是适度性;
    “效”,指的是有效性。当前对网络思政传播规律的掌握欠缺,主要体现在对“时度效”认识的不足,只有站在传播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让我们的教育内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复合化,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些瓶颈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要采取综合分析视角,需要在传播学等交叉学科的视野下,深度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规律。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融媒体的运用能力;
    坚持“内容为王”,提升文化产品的针对性;
    强化媒介思维,拓宽网络思政传播空间,这将是解决当前瓶颈问题的重点与方向。

    (一)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融媒体的运用能力

    教育主体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主导者,其相关素养以及能力的状况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全媒体时代,为了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又有网络媒体操作能力的复合型队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技能的培养,提升教育者的融媒体运用能力。一是需要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媒介素养的认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关注马克思主义学科相关理论,还应对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等问题有合理的认知,加强对它们的重视,优化自己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只将信息技术和媒介运用当成一种纯辅助手段,而且要建立起教育技术与教育理论相融合的整体思维。二是需要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提高对技术的认识,更需要通过参加各种信息技术培训,提升个人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一些网络教育平台的使用者,最后还可以成长为“设计者”与“管理者”。三是需要及时、深入研究各种媒介应用平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网络媒介平台的熟悉程度,学生往往领先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以应该加强对全媒体发展现状的了解与把握,形成敏锐的媒介意识,及时掌握各种媒介平台的特点、使用方法、运营规律,提高媒介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坚持“内容为王”,提升文化产品的针对性

    内容是全媒体时代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需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进而才能提升文化产品的实效性,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活力。一要强化用户思维,提升学生用户的服务体验。强化用户思维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平等对话的姿态满足学生的自我表达欲望,通过符合他们思维方式、认知心理的内容提高其获得感。同时,从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现实需求出发,以“问题意识”为起点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与思想迷茫问题,“要利用好大数据对学生媒介的使用习惯、喜好兴趣、关注热点进行分析,进而转向互联网思维,以网络化的话语表达增强用户的服务体验”[5]。二要坚持差异化原则,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内容往往同质,不够精准的内容供给严重影响教育质量,需要坚持差异化的原则,即通过私人订制理念,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精准推送学生切实需要的教育内容,通过网络思政“厨房”的美味“小灶”改善“大锅饭”的单调与同质。三要探索寓教于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内容。全媒体时代我们更加需要注重将电影、音乐、弹幕文化、虚拟现实等多元形态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提高教育对象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将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更加有意思,努力把“思政大道理”转化成他们的“日常口头禅”,通过探索寓教于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内容全面关照他们的个性化成长。

    (三)强化媒介思维,拓宽网络思政传播空间

    如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有效的传播,那么供给的任何内容产品都是无效的。全媒体先进的传播手段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模式,当前受众的信息接收方式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传播规律、强化媒介思维、转变媒介心态、增强“时度效”意识,进而不断提高媒介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空间。一是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往往是线性、单向传播的,表现为群体化和同质化。网络媒介时代,分众化、差异化兴起并渐成趋势,“分众化、差异化传播就是要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定制化、个性化信息内容的诉求”[6],它是以受众为导向的精准化内容投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使用媒介技术和数据分析,锁定“目标用户”,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就应该放到哪里。二是要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央厨房”。“中央厨房”是《人民日报》首创的一种媒体生产平台与模式,是顺应融媒体发展的创新与突破。全媒体时代,高校应该优化传播的内容与途径,以互联网为核心建设信息共享的技术平台,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央厨房”,推动教学平台、管理服务平台、研究平台、党建平台等校园信息平台的整合,不断拓展传播空间。三是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模式。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搭建起纵向传播双向互动与横向传播双向互动的新模式,以互联网为依托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方式,建立起以用户需要为中心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新模式。

    猜你喜欢 媒介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媒介论争,孰是孰非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书,最优雅的媒介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相关热词搜索: 实效性 高校 媒体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