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中国舞蹈影像的跨文化传播——以《唐宫夜宴》为例

    时间:2023-02-15 15:45:0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瞿莉娜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播,对加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21 年春节期间,河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中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播出后大受好评,被各大网络视频媒体转发,成功“出圈”。其成功的原因包括文化发展策略、5G 和AR 技术、动作幽默化处理、多元化媒体传播等。本文从文化创新视角出发,对《唐宫夜宴》舞蹈影像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舞蹈的创新之处,从传播和表现形式的文艺创新方面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以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唐宫夜宴》是由郑州歌舞剧院创演的作品,原名为《唐俑》,由14 位秀逸韵致的舞蹈演员以精湛的舞姿,塑造出唐朝仕女的形象。在短短5 分多钟的表演时间内,舞蹈演员结合传统文化将盛唐时期一场宫廷宴会的场景生动再现,让唐朝文化在舞台上活了起来。《唐宫夜宴》的初创灵感源自现存河南博物院中的1959 年于河南安阳张盛墓中出土的彩绘伎乐陶俑,一组共13 件,包括8 件伎乐俑和5件舞俑,伎乐俑头梳平髻,身着长裙,手持各种乐器,包括钹、横笛、竖箜篌、排箫、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等,乐器中既有中原地区的本土乐器,又有从西域传入的乐器;
    舞俑同样梳平髻,长裙系在胸前,呈姿态各异的起舞状。在编舞过程中,编导细致还原了以上细节,演员们的体态、装束、手持乐器均与舞蹈有内在关联。面对媒体询问,编导表示创作灵感不止源自河南博物院的彩绘伎乐陶俑,也与14位河南少女有一定关系,在表演中刻意放大了演员自身的人物性格。在性格元素的加持下,作品既对接了古典舞与当代大众的审美,又让整支舞蹈显得灵动有趣,让看似遥不可及的古典舞瞬间变得近在眼前,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气质和精神力量与当今生活密不可分的深思。

    (一)唐文化与视觉展示技术的融合

    《唐宫夜宴》的舞蹈影像制作就是借助5G+AR技术,对雍容华贵、婀娜多姿的唐风美人形象与盛唐时期的风土人情进行了高度还原,与14 位舞者一同展现的还有通过数字化技术和AR 展现出来的文物和古画等栩栩如生的国宝。

    舞蹈开始时呈现了在博物馆中定格的14 位舞蹈演员展示的唐朝乐俑形象,随后乐俑开始活化,在打闹嬉笑间转换的每件文物和画卷均有历史渊源。例如,开场背景图选择了唐朝典型的宫廷仕女绘画《簪花仕女图》、北宋王希孟唯一传世之作《千里江山图》,分别描绘了初夏时节一群穿着华丽的贵族妇女在庭院游玩的生活画面,以及中国锦绣山河的风景画面,同时呈现的《捣练图》描绘了唐朝妇女的劳动情景。在新媒体技术的渲染下,唐三彩、春秋青铜器莲鹤方壶、商代青铜器妇好鸮尊及中国最早的实物乐器贾湖骨笛等国宝文物均以3D 方式呈现,带给观众浓厚的历史感和盛唐气息。舞蹈演员们走出博物馆后,花园中的主布景选择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皇幸蜀图》,小背景则选择了《备骑出行图》《侍马图》《树下美人图》,为整体效果增添情趣。随后舞蹈演员们“入宫”,舞台利用5G+AR 技术高度还原了盛唐时期宫殿的宏伟和华贵,将博物馆和锦绣河山搬上荧幕,并以当代人的审美眼光诠释了唐代历史文化,增强了舞蹈本身的艺术呈现效果。

    (二)故事情节和动作意境

    《唐宫夜宴》并不只是讲夜宴,而是以夜宴的乐师们为主角,展示了唐朝少女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为了体现丰腴的唐俑形象,演员们穿了塞海绵的连体衣,嘴里含着棉花,而演员眼角两道月牙形的妆容也完全再现了风靡于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斜红”。其故事情节可分为5个阶段:(1)定格在博物馆并在白天活化的“陶俑”穿梭在博物馆和花园间游玩,其中包括做擦汗样的小宫女、无意间发现掉队后略显慌张的小宫女、撞到同伴后被“回敬报复”的小宫女、集体排练夜宴舞蹈时偷懒的小宫女。(2)夜幕降临后,仕女们路过湖水并在水边聚集,以水为镜整理妆容,其间一个仕女撩水戏弄其他的仕女,被戏弄的仕女则不断拍打裙摆上的水花。在水中倒影的齐舞后,仕女们短暂休息。(3)面对良辰美景,仕女们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的仕女产生思乡之情,有的则倚靠着同伴恹恹欲睡,有的则闻笛起舞,感叹命运的飘零。(4)平静的画面被唐宫的一声号角打破,仕女们穿越宫墙进入宫廷大殿参加夜宴表演。(5)夜宴表演结束后,仕女们又定格成为陶俑,舞台重归于平静。

    (一)具象身体符号的内容建构

    内容生产是舞蹈影像创作的第一要素,其主要来源为文化。河南地处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上“文博热”的背景风潮,让作品表现出“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基于文化传承加强创新”的基调。《唐宫夜宴》以大唐盛世为文化背景,展现了“仕女俑复活”“水边嬉戏”“唐宫夜宴”三项富有文化内涵的表演内容:(1)“仕女俑复活”。随着灯光渐渐明朗,唐俑演员的形象逐渐展示出来,妆容表现为桃花杏面、樱桃小口、高髻盘头,人物外观与河南博物院中唐三彩女俑形象十分契合。此外,为了表现出面部的圆润可爱,舞者口中均含有脱脂棉球,身着宽大厚重的海绵连体衣,高度还原了唐代女性“以胖为美”的丰腴体态,改变了中国古典舞惯性身体审美范式。唐俑少女们手持的横笛、箜篌、琵琶、排箫、手鼓等唐代古典乐器显示出了“正要参与宫廷宴会”的乐舞伎师身份。调皮轻快的舞蹈动作突破了观众对古典舞优雅柔美的传统认知。(2)“水边嬉戏”。这一段的舞蹈更注重突出仕女形象的个体特征,而非过度追求整齐划一的群舞表演。例如,在“泼水”的经典桥段中,仕女们以水为镜,欣赏水中的月影,一名调皮的仕女舀起一勺水泼向身后的仕女。整段演出富有生活气息,灵动的仕女形象赋予了唐俑“鲜活的生命力”,与不苟言笑的宫廷氛围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有一种诙谐而又真实的感受,并能在舞蹈中寻找到现代生活的缩影,这种同理心也拉近了博物馆文物与观众的距离。(3)“唐宫夜宴”。整体舞台背景为宫廷内部环境,舞者的端庄大气与宫廷的富丽奢华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金碧辉煌的质感,让作品更富有观赏性和代入感,引发观众对唐代历史的赞叹。背景色为醒目的红色、黄色,与节奏感极强的古风配乐融合,营造出热闹繁荣的氛围,在无形中让观众既能接受唐文化的熏陶,又能产生情感共鸣。

    (二)整体舞台环境的叙事构建与情感传递

    博物馆、山岭、水边、皇宫这四个相互关联的环境节点构建了《唐宫夜宴》的整体舞台环境,这些环境虽然相互独立,但各个场景之间又存在内在联系。丰富的艺术动作、文化场景和整体符号使用了不同的色彩,用于强调不同的舞蹈场域,从而凸显不同的整体色彩,呈现出玄妙而神秘的舞蹈动作和文化氛围。例如,在色彩灯光的装饰下,仕女飞空跳跃和水上舞蹈的动作场景展示了盛唐皇宫恢宏大气的景象。在四个舞台环境整体空间高度的游移,以及不同细节变化的相互流转过程中,观众获得了对盛唐舞蹈艺术文化的情感体验,坚定了文化自信。

    (三)跨越标签的文化记忆和国家认同

    广义上的文化记忆早已超出了文学作品和仪式的范畴,历史记忆、社会记忆和集体记忆均是文化记忆的主要表现形式,如碑刻、古籍、服饰、书法、文物、妆容等。在短短五分钟的表演时间内,《唐宫夜宴》接连出现了唐乐舞俑、唐三彩、古代名画、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多种文物,这些国风国潮的文化符号逐渐建构了跨越标签的文化记忆和国家认同感。首先,陶俑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时尚符号之一,14 位少女展现了唐三彩乐舞陶俑憨态可掬、体态丰腴的趣味性。其次,古代传世名画是代表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的文化符号。舞蹈影像中出现的《簪花仕女图》刻画了丽人的高贵气质和孤寂心境,女性的细腻心理跃然纸上。气势磅礴的《千里江山图》则表达了青山绿水的勃勃生机。《侍马图》《备骑出行图》《明皇幸蜀图》《树下美人图》《捣练图》等均是具有千年底蕴中华文化的主要体现,具有十足的国风韵味。最后,逐一再现的多个国家级文物宝藏彰显出古代劳动、音乐文化的大气肃穆和独特神韵。国潮、国风、国宝共同呈现出“融”的状态,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包容、自信、开放的底蕴,这与近年来国家提倡的文化自信不谋而合。

    (一)以舞蹈符号促进跨文化输出

    要实现中国舞蹈影像的对外文化输出,首先要解决跨文化交流的编码和解码问题。由于舞蹈身体符号特有的文化表意功能远远高于其他符号,因此,舞蹈也是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中比较容易实现“二次编码理论”中“符号的解构与重构”的形式。通过直观的视觉传播,国外观众也可体会到中国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含蓄意境和氛围,并能感受到跨越千年历史文明的价值观。由于舞蹈影像存在促进经济和文化进步的双重作用,因此,可将舞蹈表演中丰富的符号资源赋予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将其转换为文化品牌IP。首先,我们可将搭载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故事融入舞蹈,寻找与外国文化的契合点,并促进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结合,利用品牌产业参与文化贸易和国际市场竞争;
    其次,我们可通过主流媒体、名人效应、人格化传播助推作品;
    最后,我们可通过艺术交流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扩大舞蹈影像的跨文化传播渠道,或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制订合理的营销策略,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和消费特点制订精细合理的传播方案,逐渐布局传播渠道,在将中国舞蹈艺术成就展现到国际舞台的同时,传播中国声音,传递中国精神,从而进一步消除文化隔阂,构建包容、多元化的世界艺术共同体。

    (二)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同时打破桎梏,获得文化认同

    中国古典舞要想赢得国际认同,实现跨文化传播,需要从国内舞蹈艺术领域的自我身份认同逐渐走向国际舞蹈领域,甚至圈外文化界认同。《唐宫夜宴》的成功“出圈”,在坚守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打破了文艺界和精英人士圈曲高和寡的桎梏,是面向大众文化、民间文化的返璞归真,其意在契合90 后、00 后年轻群体的个性,并激发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将以往仙子化的唐朝仕女形象转变为个性鲜明、拥有喜怒哀乐情绪的普通人,这种穿越古今的互动和对话符合年轻群体的生活趣味。在宣传方面,《唐宫夜宴》也借助了年轻群体感兴趣的综艺节目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随着诗词鉴赏、华服走秀、国风鉴宝、美食品尝等节目形式的展开,进一步延伸了舞蹈影像蕴含的中国传统文艺,从而以更加亲和的姿态吸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国风国潮。

    (三)融入新媒体技术实现舞蹈影像的跨文化传播

    在传播机制方面,《唐宫夜宴》的舞蹈影像采取“移动优先”的创新思路,多元化传播渠道和深化互动的方式给予了受众极大的话语权,在满足其表达欲的同时,形成了群体联动的规模化传播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发掘舞蹈文化的价值,并促进了舞蹈文化的二次传播。

    《唐宫夜宴》舞蹈影像的跨文化成功传播是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与现代化艺术、新媒体传播模式相互促进的文化缩影,其收获的高度社会关注度和文化口碑均展现了传统舞蹈艺术的重要价值。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舞蹈还需萃取各朝各代歌舞艺术文化的精髓,不断探索与跨文化相契合的价值观和文化主张,打破文化壁垒,增强国外观众对中国舞蹈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唐宫仕女夜宴 Tang Gong Ye Yan《唐宫夜宴》疯狂英语·初中版(2022年6期)2022-06-13邂逅 《唐宫夜宴》快乐作文(7.8年级)(2022年2期)2022-04-15《唐宫夜宴》火遍全网的背后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1年4期)2021-07-28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金桥(2021年4期)2021-05-21浅论陶瓷艺术中的仕女纹饰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年6期)2019-06-02从《宫乐图》看唐代仕女收藏界(2018年5期)2018-10-0810·1潮趴夜宴不停歇时尚北京(2015年10期)2015-10-23仕女中华奇石(2015年8期)2015-07-09夜宴小说月刊(2015年9期)2015-04-23锦瑟韶华,最美不过仕女情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相关热词搜索: 为例 中国 夜宴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