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浅谈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有效教学策略

    时间:2023-02-10 14:40: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刘东芳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课堂有限的40 分钟使得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与发展。[1]高质量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道德与法治课常规教学研究不变的主题。[2]这里所说的“效”,是指通过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的知识与经验有所增长,道德情感得到激发与提升,道德行为得到加强与完善。要想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与实施各个教学环节时,加强针对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令他们产生想要学习的欲望,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本文从两方面研究如何实施本课程的有效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学生直接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那么,我们所设计的活动要想在课堂上顺利实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 在讲“冬天在哪里”一课时,就需要学生在课前观察冬天来了,植物、动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还需要查阅资料,了解立冬是什么意思,等等。如果教师和学生准备得不充分,在课堂上就会出现“一言堂”的现象,课堂上学生就活动不起来,无话可说、无事可做。所以说课前准备完成的数量与质量关系到整节课能否顺利进行。

    (一)家校进行互联、互动

    道德与法治课的性质决定了这是一门以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课程。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之中”。[3]所以,几乎每一节课前都需要学生去搜集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资料,这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如果家长不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是难以独立完成的。因而,教师要集合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以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让家长协助学生完成搜集资料等课前探究活动,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每个学期教师可邀请家长到课堂上听课或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式及学生进行课前准备的重要性,以获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校经常开展的“美丽校园,生动课堂”开放周活动,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新的教学方式带给他们更多的是惊喜和欣慰。这种形式的活动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欢迎,进而形成了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而凝结的教育合力。

    (二)备课时的统筹把握

    道德与法治课程原则上规定每周每班三课时,有的班连着两天都有道德与法治课,而我们通常是在上完一节课后布置下节课的活动准备,这样学生很难在当天放学后的几个小时里把收集资料等准备活动完成。因而有的活动准备需要提前一周甚至是半个月的时间布置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学初备课时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并对一个月之内要开展的主题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提前设计出每个主题活动的准备情况,力求把活动准备及时地布置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准备,使课前的探究活动高效起来。如主题活动“团团圆圆过中秋”的活动准备是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月相变化,而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月,那么这个活动准备就需要提前一个月布置给学生。

    (三)布置时的提示指导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布置活动准备不能像布置语数作业那样让学生抄在作业本上了事。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提示与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完成,课堂上就很容易出现“所答非所问”的尴尬局面。因而,教师应该在课前跟学生讲清楚完成课前准备作业相关的要求和完成的方法与途径,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课前活动的效率。如主题活动“团团圆圆过中秋”的活动准备之一是:查阅中秋节的来历及习俗的资料。这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独立完成,一般都是在家长的帮助下查找并下载下来,如果不加以指导的话,他们会把好几篇文字资料直接拿到课堂上,却毫无用处(一是他们在读时会遇到许多不认识的字,二是浪费很多时间来读,其他学生也听不出个所以然)。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告诉学生一定要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整理成几句话,并尽可能地读熟,有不认识的字问家长,要能流利地讲给大家听。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为他们以后完成类似的作业奠定基础。

    (四)准备中的运筹帷幄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极其广阔,教师若想能较好地驾驭课堂,就必须改变教师“一桶水”和学生“一杯水”的关系,教师的知识应该是一条流动着的小溪,是一口喷涌而出的泉。[4]教师应不断扩大自己的学科知识面,不断加强对与所教学科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每次布置给学生的活动准备内容教师都应率先完成。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但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还能发现学生在准备活动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出现“预设”以外的情况时表现出应有的机智,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主题活动“我爱家乡山和水”的活动准备是让学生收集家乡美景的图片及有关家乡的故事。考虑到学生收集的资料有可能过于单一或有重复现象,而且学生汇报交流时还涉及知识准确性的问题,因此,笔者在备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百度了解家乡的旅游景点及有关家乡的故事,同时把搜集到的图片制成PPT,在课上与学生一起交流展示。学生被这些精美的图片深深吸引住了,课堂气氛立刻变得异常活跃,所有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了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五)活动中的兴趣激发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源泉。[5]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上课时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合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让课堂充满童趣和活力,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也是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实施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这样,他们才能自觉地去完成课前的活动准备。如学生在汇报自己的课前探究活动成果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并适时对学生的精彩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使他们能继续努力地去完成以后的学习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除了运用语言激励外还常运用荣誉卡激励法,即,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学习奖章、博士帽等精美的小卡片,用来奖给那些活动准备完成得特别好的学生,这样做的效果还真不错,自觉完成活动准备的学生越来越多,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课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阵地。如何让课堂40 分钟有限的教学时间焕发出无限的活力,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点”:[6]

    (一)切入点: 精彩呈现活动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7]如果一节课的导入环节设计得别开生面,就会在上课伊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我们都是少先队员”一课时,笔者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戴着红领巾走上讲台,抛出一个问题: “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看老师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当学生指出“老师今天戴上了红领巾”时,笔者用亲切的口吻说: “你真善于观察,老师戴上红领巾就会想起小的时候,那时我也是一名少先队员,你们想知道长辈们当年是怎样成为少先队员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7 课,我们都是少先队员。”这样别开生面的导入方式,顿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整节课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关键点: 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 在本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指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跟学生说话。[7]营造宽松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对话氛围。如在讲授“冬天在哪里”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发现冬天”的教学环节,即,先让学生在各自带来的日历上找立冬是哪一天,并将课前收集到的这个节气的含义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了解到的冬天的含义,印象直观而又深刻。接下来,指导学生把课前在生活中寻找冬天的过程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和展示。在各组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时,笔者又引导学生按气温的变化、人们穿着的变化、自然景物的变化等汇报自己课前的观察与发现。在学生与学生间展开对话交流时,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和启发,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谈一谈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的发现与感悟,对于那些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收集的资料丰富多样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颁发相应的学习奖章。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主动听、主动看、主动想、主动说,一定能够区分冬天与其他三个季节的不同,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道德认知,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8]

    (三)基本点: 用“心”营造和谐氛围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课上,教师只有真情对待学生,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可亲,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每一个关心的眼神、每一句暖人的心语,都会成为学生源源不断的动力。[9]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淘气、好动的学生,教师的教育方法不能简单粗暴、口不择言,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破罐子破摔,而应该先是善意提醒。批评时,点出现象不要点出学生的名字,对“屡教不改”的,要“对症下药”,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善于挖掘每一名“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及时的表扬,从而增强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四)支撑点: 合理运用多媒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能够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优化课堂教学。[10]但是,在设计和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切忌使用的次数过多,必须是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恰到好处、有针对性地运用,才会使整节课“锦上添花”。如“清新空气是个宝”这一主题活动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从小增强环保意识,爱护地球。活动的教学重点是: 了解空气污染的现状;教学难点是:体会到环境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而这些知识、道理是抽象的,如何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呢? 为此,教师将在网上找到的有关“空气污染”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制成课件,在学生向大家展示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时,用课件的形式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对空气污染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课堂上当播放课件时,学生的眼光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个个兴致盎然,看完后,当笔者问他们从中了解到了什么时,课堂气氛变得很是活跃,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笔者则抓住时机适时加以引导。笔者发现,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了空气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懂得了环保的重要性,轻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五)生长点: 深化拓展课堂结尾环节

    常言道: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教学不但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更要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让学生的学习得以延伸,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得到拓展。[10]因此,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要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个能将课堂上开展的活动进行总结、拓展、深化的结束语,将活动延伸至课外,延伸至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不仅有道德认知的提升,还能将道德行为落到实处。如“清新空气是个宝”一课即将结束时,教师以课件的形式出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感受到了清新空气是个宝,拥有了它,我们就拥有了健康,拥有了快乐。同学们,让我们将这节课总结出来的‘清新空气保护计划’ 落实到课后的实际行动之中去吧! 希望你们在发现生活中有不环保的现象时,能及时制止,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下节课可以继续和大家交流”。这样的结束语,对整节课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了协调发展,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立足创新教育,优化活动过程,道德与法治课才能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资料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Party Time考试与评价·八年级版(2020年4期)2020-10-26PAIRS & TWOS考试与评价·八年级版(2020年1期)2020-10-26JUST A THOUGHT考试与评价·八年级版(2020年1期)2020-10-26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人大建设(2020年3期)2020-07-27跟踪导练(五)(2)时代英语·高一(2019年5期)2019-09-03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2期)2019-08-24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法治 道德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