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山西省科技创新助力农业产业化的路径分析

    时间:2023-02-09 08:20: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李 青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中心,山西 晋中 030600)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随着农业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日趋完善,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产业区域特色经济初步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渐趋完善,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逐渐增强,农业全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同时,山西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健全农业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成果丰硕。农业领域创新环境日益优化,创新引领作用增强,为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从整体上看,农业产业化中发挥核心作用的龙头企业数量仍然偏少,且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特色优势资源不明显,品牌辐射能力弱,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从农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科技创新紧密相连,相互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动力,农业产业化则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可以有效保障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并提高其利用率。目前,山西省农业产业发展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要求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1]。

    1.1 农业生产建设水平逐步提高

    随着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迅速发展,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2022 年,山西省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引领,聚焦农业“特”“优”战略实施和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水平,实现农药减量增效,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引领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实现农业优质高效发展。

    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农民观念的更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农业生产各个领域逐渐普及。截至2021 年底,山西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的面积达1 733 333 hm2,农机总动力约1 595.26 万kW,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增至7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工作良好开局。2022 年山西省农机总动力预计突破1 680 万kW,主要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预计增长至74.7%左右。农业机械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提高生产率,农业发展更加绿色、高效[2]。

    1.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健全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山西省政府制订了一系列计划,开展实施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工程,以发挥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为推动政产学研用结合,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省内涉农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机构、科技型农业企业等组织和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科技创新联盟。同时,鼓励各地结合特色产业发展组建农技推广服务联盟,带动企业掌握高新技术,走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技术推广服务新路子。依托由省农科院建立的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全省农业各主体形成了加速融合的发展态势,涉农专业的高校主动参与农技推广,带动当地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助推产业发展。

    1.3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不断加大

    高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山西省建设、开设了人才教育和培训的多方面渠道,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和乡村实用人才,使农业人才队伍逐步壮大。

    在培训职业农民方面,截至2021 年,山西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5 万人,参训率占乡村从业人员2%以上,培训规范性、精准性、有效性进一步加强,全省参训学员满意度位居全国前列。

    在农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方面,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与支持力度,以现有高校、农业科研机构和各农业职业院校为平台,为储备地方农业科技人才力量奠定基础。

    近年来,山西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推进农业特色化、规模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纵观部分地区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根据各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山西省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3 种类型,分别是合作社带动型、龙头企业引领性和产业园区主导型。

    2.1 合作社——乡村内部的资源集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乡村社会内生性互助服务组织,是在土地、资金、技术、人力、生产资料和社会关系网络等要素集中的基础上,实现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管理与服务。合作社发展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服务能力强、发挥作用明显,在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农业为基本产业,以农户为参与主体,其运行和发展植根于所在的乡村地域环境中,既与乡村的自然、经济、政治和文化密切相关,由乡村社会环境建构,又依赖于与乡村地域间的资源交换,将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利益联结体,共同进入市场。

    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具有一定规模,不仅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拓宽销售渠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加快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益。山西省选拔优秀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带头人、农业经理人等作为合作社辅导员,加强农民合作社队伍建设。2021 年,山西省共选聘700 余名县级合作社辅导员和近2 000 名乡级合作社辅导员。专业的合作社辅导员为合作社提供“一对一”的指导服务,规范合作社的经营行为,加强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

    2.2 龙头企业——乡村内外的企业引领

    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难以抵挡市场经济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生产以单个农户为主体,相对零散,规模化不足,且农户信息闭塞不灵通,盲目跟风明显,难以对接市场需求。其次,个体化生产缺乏组织管理,无法进行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难以实现产购销一体化和建立深加工产业链。再次,农户经济理性不成熟,未强化契约意识,缺乏互利合作。

    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引进对乡村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其拥有技术、管理、信息、人才、资金和政策支持等社会资源,能更好地组织零散的农业生产与市场相关联。龙头企业引导和组织农户面向市场生产,实行产购销一体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既解决了农户后顾之忧,又增加了农户收益。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和主导力量,龙头企业在专业技术、科技人才、资金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带动农民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龙头企业的发展驱使其增加投入到更新生产设备、修建基础设施、培育企业科技人才,不断创新生产技术,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转化率,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3 产业园区——政府主导的多重混合

    产业园区是在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前提下形成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集聚了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经济合作组织,其主要特征是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既不脱离乡村地区和农业生产,又与市场联系紧密,实现组织管理专业化、制度化和现代化。同时,农业产业园区是由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执行和社会广泛参与而创建,规模较大,功能齐全。其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制订规划,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和招商引资环境。有关部门具体执行政府各项规划政策,为园区提供项目支持。农业科研机构从事科技研发,培养优秀人才。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组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多元主体共同致力于园区发展。

    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将产、学、研融为一体,促进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转化。由于产业园区合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推广标准化生产等先进技术,完善农业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实施高效、可持续的农业模式,不断增加和更新产业品种,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显著增强[3]。

    3.1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

    影响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因素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极度缺乏,尤其是基层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十分短缺,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环境不完善,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没有太大吸引力,农业技术人才流失现象十分普遍。同时,由于近年来降低了人才准入条件,一些非农专业的人员也相继进入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导致全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持续下降,无法满足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3.2 农业科技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但人口素质还需提升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创新能否取得成功,就目前山西省农民的状况来看,山西省从事农业经营人员平均年龄较大,且文化素质较低,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过于注重短期经济效益,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见效慢的农业技术上,不愿意接受全新的农业技术,忽视了长远利益。此外,由于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于一些新技术大多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只有极少部分人主动吸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同时,对于一些农技人员开展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培训信任度较低,许多农民更愿意选择效仿周边邻里的生产技术或相信农业广告[4]。

    3.3 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受农业科技创新经费的制约。近年来,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虽然获得了部分农业科技创新经费,但具体项目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费需要,也无法有效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农业技术的强烈需求。同时,用于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经费严重不足,虽然每年政府部门都在增加农民培训经费,但是相对于基数庞大的农村人口而言,这些经费投入远远不够。要想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内开展工作,还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农业基层在开展农业推广的过程中,由于配套经费短缺,导致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许多既定的农业推广项目都无法正常完成,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无法及时更新相关知识和技能,科技推广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都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3.4 农业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

    从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科研力量构成来看,从事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科学研究人员短缺且部分科学研究交叉重复,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机构效率不高。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的多头管理状况。由于管理不统一,科研团队同时承接了多个类似的科研课题,导致科研成果出现了严重的低水平重复,无法达到预期的科研效果,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资源和经费都造成了严重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种植的周期性较长的特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需要长时间实验和转化,但目前现有的科研项目基本按照我国现行的五年经济发展规划进行,影响了长周期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连续开展,一些长周期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往往由于周期关系停止。

    3.5 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下且推广落后

    相较于全国其他省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而言,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较低,且本土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严重短缺。近年来,政府部门虽然一直高度重视全省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也取得一些检验合格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但是当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时,发现真正能为山西省农业发展提供先进、实用技术的成果并不多,而且推广运用后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也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乡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人员配备不足,办公条件简陋,没有配备先进的农技推广体系和设备,导致乡级农技推广工作难上加难,农业科技创新实力也无法满足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农业技术供给与农业发展需求脱节现象严重。农业科技创新者、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技术需求者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导致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4.1 加强组织保障,完善农业协同创新机制

    首先,注重顶层设计,深化改革,构建完善农业协同创新机制。政府引导,多方共建,将多元主体纳入农业协同创新网络框架,探索出动态性、整体性、互补性兼具的农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其次,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山西要统筹协调各科研院所和研究中心的科研力量,对省、市(地)、县三级农业科研机构进行职能定位,发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再次,完善组织保障,构建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5]。完善山西省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部门结合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资源优势,逐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利用市场实现其研发成果的价值,顺畅衔接各关键环节。同时,通过法律形式保障人才培养、农业科研、政策资源协调互助,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4.2 完善技术平台,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

    首先,建立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平台。针对育种、施肥、喷药、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和采收加工中的技术需求,提供成熟的共性技术,推动农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支撑。其次,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平台,优化山西省农产品信息系统,与全国主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销售基地互通、共享,构建高效农业技术信息加工处理系统,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数据支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权威信息服务。再次,建设技术营销体系。建设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技术转移服务平台[6]。组建技术创新研究院,结合规划实施建设产业发展候选项目库,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4.3 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建设,以农村科技专项行为为切入点,以农村科技特派员为抓手,全力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和农户等多元主体紧密合作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实现技术、信息、资金、知识、人才等资源的共享和流动,以解决山西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能力不强、人员涣散等传统农技推广体系中经常出现的突出问题。健全农业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精简优化农业科研单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各项工作有序运转,建立集科技信息、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农技推广模式。推行农技特派员制度,对不同类型的特派员实行分类管理,要鼓励农业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推广农业科技应用,转化科技成果,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带动新型职业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7]。

    4.4 加强农业教育,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体系

    山西从事农业技术的人员队伍规模较小且质量不高,科技创新科研力量较弱,农业科技人员培育建设方面亟待加强。为此,需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分类施策,精准开展农业科技实用人才的培训工作,提升不同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库,为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实用型科技人才队伍保障。首先,启动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工程。以现代农业重点计划项目为载体,以农业人才储备和农业专业实验室为依托,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中心为平台,重点培养本土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团队。同时,建立健全农业人才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安排财政资金引进和吸收高层次的农业科技带头人和专业技术推广人才,为推进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提供重要的人才资源支撑。其次,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激发农业科研人员的能动性、创新性。制订基层农技人员的定期培训方案,整合和扩大教育资源,健全和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更新用人观念,选拔优秀科技人才,把他们放到科研、开发和领导的重要岗位上,用事业留住人,提高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待遇。同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宽松舒适的用人环境既能吸引国内外优秀农技人员来晋发展,又能防止当地农业科技人员流失,逐步壮大山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再次,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文化素养和组织化程度与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度密切相关,受教育水平高的农民越容易信任、接受和采用农业科技。此外,鼓励适当土地流转,构建规模经营主体,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速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发展进程。

    从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化两者的良性互动出发,通过实地调查,从农业生产建设水平、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等方面分析了山西省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化的现状,总结概括出山西省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化的3 种基本模式,分别为合作社带动型、龙头企业引领性和产业园区主导型。结合山西省实际,从加强组织保障、完善技术平台、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加强农业教育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补齐短板、优化路径,为山西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益经验。

    猜你喜欢 产业化山西省科技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11-26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纺织科学研究(2021年9期)2021-10-14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12-15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9-18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中国化肥信息(2019年4期)2019-01-17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火花(2018年3期)2018-03-30科技助我来看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
    相关热词搜索: 山西省 助力 科技创新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