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基于新时代民汉双语宣传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教改研究

    时间:2023-01-25 08:40: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秦建明,陈朝东,陈昱志

    (1.阿克苏教育学院,新疆 阿克苏 843100;
    2.贵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批对党的科学理论惠民政策既能讲得出又能讲得好的本土型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由他们担负起帮助引导各民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来。高等学校因此很有必要着力构建“政治可靠+知识专业+民语熟练”的新型少数民族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其深层次的目的就是为党为国培养出更多的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文基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事业实施进程中党的理论政策宣讲人才培养与实践的模式,探讨如何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宣讲能力。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1]新时代各民族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志存高远才能堪当大任。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领少数民族学生立鸿鹄之志?教师首先要学会用符合传播规律的方法来“升级”大学语文课程,擅长用青年人的语言讲好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讲好基本国情和世界大势,特别是把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青年群体中去。期望学生对所讲授的课程真听真信真做,要做到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还要“形式”时尚。秉持语文课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的,创新喜闻乐见的课程思政形式。用场景来说明问题,用故事来讲清道理,用对比来展示事实。

    大学语文是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规范汉语文字的运用方法,具有较好的阅读、交流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承担着培养民族精神、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新时代民汉双语宣传人才培养对提高学生汉语运用能力、增强民族精神有重要意义,与大学语文课程能力目标与思政目标高度契合,可作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的重要探索。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围绕“怎样读”“怎样说”“怎样写”,借助民汉双语宣传人才培养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形成认同。[2]国家通用语言是民族间交流更加通畅的纽带,在各民族同胞中推广普通话能有效减少交往障碍。少数民族大学生如果对国家通用语言掌握得不好势必影响民汉双语宣讲实践效果。在对近三届贵州某大学民族预科班学生的观察中发现:部分民族青年普通话表达不甚流利,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有待提高。为提升来自长期生活在边远民族地区的民族班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表达能力,贵州高校有必要尝试借助大学语文课平台精准发力。

    对于这一部分民族青年,教师可在大学语文课已有的课程标准、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开展课堂演讲的教学实践,以助力提升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表达能力水平。如,教师可挑选一些《大学语文》课本中有关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话题,鼓励母语是本地民族语言的学生围绕这些选定的话题做“美丽家乡和我的民族”的主题演讲;
    鼓励在课前以作业的形式,三五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到图书馆、网络上去收集历史上本民族杰出人物的英雄事迹、思想学说等资料素材,选取一两个在其内心世界能引起共鸣或感悟的事例,在课余时间以“分工+协作”的形式集体将收集来的素材制作成一个图文并茂的PPT,模拟教师身份在课堂上进行“说课”。在这个“说课”中,既向其他同学传递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知识信息,又锻炼了语言组织和演说能力。这样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利于“爱国家、爱民族、爱家乡”的情怀传承,是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它能极大地激发民族学生对祖国、民族和家乡的历史自豪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能更好地培养民族学生积极投身美丽家乡建设的责任担当意识。

    为促进学生掌握民汉双语话语体系、语言风格、表达方式转化的能力,应依托大学语文语言训练平台,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训练各民族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快捷、互动效果良好的特点,设计制作以民汉双语宣讲的、能提升山村百姓科学素养的微电影、微博、抖音等电子文化作品。大学语文课教师应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少数民族青年增强信心提升能力,使少数民族青年创作出有得看、看得懂、看得好的民族语乡村振兴宣讲电子文化文艺作品。此外,大学语文课教师应传承和创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如,在语文课堂上开展民族乡镇特色产品推介比赛、为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同期民族语配音等,重点着力在收集素材、听抄翻译、视(音)频编辑、配音混录、数字合成等环节加大培训实践的力度和频次;
    组织微电影、图片展、视频的分享,开展线上互动等。面对“00”后学生,大学语文课应不断深挖内涵,创新形式,改变以往对课文的解读形式,增强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推动党的方针政策入脑入心。[3]

    大学语文教研组应组织集体备课,认真研学翻译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编写将用国家通用语言写成的“报告语”转换成民族语言和方言的“家常话”宣讲稿;
    聚焦脱贫攻坚编写适合民汉双语宣讲队员使用的《十九大以来扶贫政策村级民汉双语宣讲提纲》。这样才有可能使得民汉双语宣讲队员们做到既能让民族群众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论断、新使命、新目标、新部署、新要求等理解准确到位,又能将围绕易地扶贫搬迁、教育精准扶贫、医疗扶贫等惠民政策总结提炼出来的宣讲内容讲得生动、具体。为促进宣讲队员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应组织他们到民族乡村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实践。在宣讲实践中,他们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自然能达到形成学习新思想、践行新思想、宣传新思想的自觉与担当的教育效果。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同学们也曾提出“在民汉双语宣讲实践中,如何才能深入浅出地阐释党的大政方针?”“怎样才能撰写出生动展现新时代民族群众风采的新闻报道?”答案是明确的:即俯下身子走基层,在走基层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来锻炼自身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4]。

    首先,在民族地区村寨中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千万不能觉得“我是在做宣讲,就意味着我是教育者。我‘讲’你‘听’就行了……”。为增强宣讲的亲和性,要注重引导宣讲队员摆正位置深刻理解“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这就要求大学语文课堂的引领过程中,教师要大力倡导新时代“短、实、新”的清新文风,引导大学生在宣讲文稿创作的过程中善用比喻,善用短语,擅用新语,擅讲俗语,擅讲故事来体现独特的语文魅力。宣讲内容越接近生产生活实际就越容易出彩,这样的宣讲就越能得到基层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可。

    其次,撰写出好的新闻报道是少数民族双语宣讲队员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写好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毛泽东同志在论述调查研究的特点时就曾强调:“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5]要想成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讲者,少数民族双语宣讲队员们要到条件艰苦的民族村寨中去历练,在其中向遇到的事、遇到的人学习。乡村山寨是民族群众火热生活的最前沿,也是各民族群众为努力建设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正在进行着波澜壮阔的生产生活伟大实践的第一线。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的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从来就不缺乏生动的故事,在那里少数民族双语宣讲队员们能掌握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素材和异常丰富的新闻题材。优秀新闻报道的题材内容需要宣讲队员融入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开展现场采访来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只有内容好,才能创作出感人和有内涵的新闻宣传作品。

    总之,摆正位置深刻理解“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大力倡导“短、实、新”的清新文风;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路上掌握实际情况,在现场聆听前沿的声音,一定能增强宣讲队同学们“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6]。

    大学语文教学应将知识传授和实践育人有机融合。在基层参加宣讲实践也许很苦很累,但更多的将是收获和感动。其整个过程能起到反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效果。所以,大学语文课教学很有必要启发同学们思考,如,怎样把课堂上所学所得用于在实践中寻访开发民族特征浓郁的红色记忆、红色文化来丰富民族双语宣讲内容;
    怎样将自己在宣讲实践中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悟带回到大学语文课堂与各民族同学分享,激励更多的同学扬起心灵深处的青春梦等等。

    民汉双语宣讲队在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增强“知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信念方面,应切实推动党史教育实践在村寨中扎根固本,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宣讲实践走实走深。充满亲切感的当地党史故事宣讲总能充分调动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党史的热情;
    承载本地红色革命基因的老物件、老照片和老建筑背后的故事,往往能起到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走入红色记忆现场的绝妙效果;
    宣讲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家乡人民在党的政策帮助下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和伟大成就,总能引起大家对“党的光辉照耀我们繁荣发展”的高度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整理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古籍文献,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7]

    发挥少数民族古籍汲古润今的作用,对于新时代大学语文教育和民汉双语宣讲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在各民族群众中间,讲好少数民族古籍里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有助于广泛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共识。以《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以及彝文《西南彝志》、古布依文《献酒备用》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古籍大多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这也有助于民汉双语宣讲队推陈出新,在民族群众中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拓展新的路径。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善于指导双语宣讲队同学汲取少数民族古籍中的文化养分,将其中蕴含着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改编成文字生动、易于少数民族群众理解的小故事,在各民族群众中间好好宣讲一番。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民族责任意识,大学语文老师还应引导他们关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鼓励他们乐于跋山涉水、走村串寨,走访民间艺人,采集民族村寨中大量存在的口传资料,开展民族文化传承语言文字调查,撰写民族文化传承语言文字工作调查报告,录制编播流行于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等,身体力行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贵州高校聚集了各个民族的学生,应注重发挥校园内多民族文化共存优势,支持各民族师生创办民族文化类社团,开展民族特色文化传承活动,比如倡导每个少数民族学生唱一首民族歌曲,跳一个民族舞蹈,制一件民族工艺品、讲一个民族小故事,奏一种民族乐器,开展民族体育进校园活动,组织开展中华文化故事小剧场表演等等,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潜移默化的实践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生活交往,思想交流,情感交融。

    开展增强民族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实践活动一定要接地气,不仅要在他们中间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还应在“引进来、走出去”方面下功夫。在“引进来”方面,贵州高校应结合多民族聚居的省情优势,积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展示基地,以信息化的手段生动展示党中央对贵州民族工作的关怀与支持,贵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各民族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幸福生活。在“走出去”方面,组织各民族青年在校地合作中开展的共建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广场、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文明城市创建等方面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组织指导文艺小分队深入乌蒙山苗彝族搬迁社区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村寨,宣讲新中国70周年建设和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宣传贵州“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等富民兴黔喜人成果,与各民族群众欢聚一堂共叙民族团结佳话。不仅如此,少数民族双语宣讲队的同学们在走村串寨的宣讲实践中,还应宣传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新信息和新知识。一方面,不仅要宣传全国全省脱贫致富的农村先进典型,还要注重宣传民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本地致富经验和典型;
    另一方面,既要加大力度宣传诸如预防艾滋病、新冠病毒等方面的卫生健康常识,也要注重讲清讲透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的界限等。宣讲实践中,大学语文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宣讲队尝试破解宣讲场地、形式等制约的探索,除采取大场面的民汉双语集中宣讲以外,重点引导熟悉当地实际情况的民族学生开展覆盖广泛、机动灵活的小阵地微宣讲实践,推动宣讲受众规模由“百千人”向“数十人”转变;
    变过去民族群众在会场伸长脖子“仰着看”为在民族村寨、农家院坝设立微课堂“我说你听”“你问我答”的互动式宣讲。总之,力求将少数民族群众最需要的信息及时传递到他们的耳边和心中。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8]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语文课教师应有意识组织双语志愿者发挥民族语优势,通过张贴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及时精准向每家每户宣讲疫情防控工作要求、防控知识,协助公安机关排查疫情,在民族村寨宣讲聚会聚餐风险,在社区街道劝返外来人员车辆,展示民族青年好风貌。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指导民族青年利用民族语优势在广大少数民族同胞中弘扬抗疫宣传主旋律,借助网络空间开展抗疫感人事迹民族语宣传。鼓励各民族学生主动到党旗飘扬的抗疫一线去,记录下共产党员把疫情当命令,视时间为生命,逆向而行奔赴抗疫一线,克服各种艰难的那种拼命样子。指导他们学会用手机多角度、全方位捕捉记录感人至深的声音、瞬间、故事。

    尝试挖掘新的教育教学资源以丰富《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去顺应新时代文化建设潮流,应务实科学地处理好教育教学手段创新与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稳定知识体系之间的有机关系。

    在贵州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间,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毕节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民族村寨,这部分同学熟悉苗、布依、侗、彝、水等世居民族语言。他们年青充满活力,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对自己的民族和家乡怀有与生俱来的深厚情感。他们在“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伟大事业中,是一支有较强发展后劲的新兴人才队伍。在新时代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更加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责无旁贷地引导广大少数民族学生“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9]。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双语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家教世界(2022年10期)2022-05-06少数民族的服装作文周刊·小学二年级版(2019年36期)2019-10-17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3期)2019-09-10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我认识的少数民族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3期)2019-04-22快乐双语新晨(2013年7期)2014-09-29快乐双语新晨(2013年5期)2014-09-29快乐双语新晨(2013年10期)2014-09-29
    相关热词搜索: 教改 人才培养 新时代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