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高校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研究

    时间:2023-01-22 19:20: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史 敏,程海英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是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可以对外展示文化自信,扩大中华文化影响,让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是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对外展示新形象有助于世界理解中国,认识到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的和平发展有重要贡献。为了展示中国新形象,加强对外话语权,为我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并深刻阐述了育新人、展形象这一使命任务,为新形势下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了思想上的重要指导,为我国外宣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2019年外交部前副部长傅莹在我国对外传播领域最具权威的理论研讨会上强调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呼吁年轻一代构建国际意识,积极参与国际传播工作,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2]。

    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代大学生投身外宣工作,报效祖国,践行“中国梦”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官方的对外宣传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短期的文化嘉年华,另一种是长期在海外建立的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民间的中外交流主要是中外学生和学者互访。民间宣传因其日常性、长期性、人情味更浓,更容易被海外民众接受[3]。国际传播工作需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高校学生加入国际传播队伍,可以从微观层面讲小故事。故事虽小但往往能说明大道理,而真实的小故事很有说服力。新一代的高校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不仅见证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且活跃于网络世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统计,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高达834万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神圣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后备军,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在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担负着重要历史使命。在互联网时代,庞大的高校学生加入国际传播队伍,势必给外宣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力量,是提高对外宣传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高校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要想实现高校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目标,高校学生本身要具备四个能力,分别是对中国故事的理解能力、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对中国故事的理解能力影响中国故事的传播内容,外语能力影响受众能否直接理解传播的内容,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受众能否接受传播的内容,国际传播能力影响传播范围。这四种能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因素,缺一不可。

    (一)对中国故事的理解能力

    中国故事指的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的故事,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革命故事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故事[4]。高校学生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了解中国故事,理解故事的内涵。高校学生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二)外语能力

    外语指的是除汉语之外的其他外国语。根据中国国情,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把英语之外的所有外文语种称为非通用语种,即小语种。因此本研究中的外语包括英语和小语种[5]。语言是对外沟通的桥梁。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根据目的语国家的实际情况选用对应的语言,用对方能听懂的语言进行交流。因此,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而且要用小语种讲好中国故事。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大学生在一定文化价值观支配下与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成员交往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意识、思辨、态度、技能和策略构成[6]。高校学生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意味着高校学生要与外国人打交道。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跟外国人打好交道,不仅要了解对方的政治历史文化,而且要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只有了解外国人,以外国人喜欢的方式才能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因此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影响能否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国际传播能力

    外国民众认识一个国家,主要有两种方式:人际传播与大众媒介。人际传播属于线下传播,大众媒介属于线上传播。国际交流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以往国际交流更多是通过线下展开。随着世界传媒业大发展大变革,信息技术、产品形态、平台终端、业务模式的创新日新月异,改变了国际交流的方式,让线上国际交流的成为现实。新媒体拥有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传播的优势[7]。新媒体对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要具备线上和线下两种国际传播能力。

    (一)对中国故事的理解片面化

    不少高校学生认为中国故事等同于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忽略了革命故事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故事。我国高校本科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8]。在推行课程思政之前,思想政治课程承担了培育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责任。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过于理论化、政治化,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教学方式偏向说教,无法吸引大学生,不少大学生一上思想政治课就玩游戏、聊天、睡觉,没有真正参与思想政治学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理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育人效果不甚理想,思想政治课程没有真正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

    (二)高校学生外语能力不能满足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需求

    目前,用外语讲中国故事存在语种少、区域传播不平衡等问题。首先,我国高校学生对外宣传语言单一,以英语为主,小语种宣传较少。小语种专业学生在国外社交平台普遍文化失语,没有主动话语权。其次,我国高校学生比较注重向西方发达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对发展中国家如亚非拉国家比较忽视。再次,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对外宣传的需求。目前我国已经和175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涉及95种语言,但我国高校仅开设了54种语言课程[9]。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我国与沿线65个国家的双边合作日益密切,涉及的官方语言有53种[10],但我国面临着18种语言的人才短缺[11]。非通用语言人才短缺的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国对外宣传的发展。

    (三)高校学生跨文化知识欠缺和跨文化策略使用不当

    目前我国高校存在本科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人文类课程偏少,尤其是文学类、艺术类、历史类和伦理类课程,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12]。大学生对中外历史事件、宗教信仰、社交礼仪和人文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全面。另外,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严重打击了国人文化自信心。虽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二,但国人的自信心并没有达到文化大国该有的水平。西方民众认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西方存在意识形态冲突[13]。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我国高校学生缺乏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在面对意识冲突的情况下,不知道如何解释,常常选择少讲中国革命故事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故事,避开政治敏感话题,害怕引起文化冲突,没有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

    (四)对外交流的途径受限,我国高校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弱

    大部分高校国际交流项目的课程实行将来华国际生与我国大学生分开管理方式,因此我国大学生很少有机会与来华国际生进行多层面的交流,难以发挥人际传播的作用。尽管互联网缩短国际交流的距离,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我国高校学生较少有机会接触到国外大众媒体,多数只能通过国内传媒表达自己的想法,难以影响国外民众,当前通过国外媒体进行传播的高校大学生占我国高校学生人数比重很低。从对外传播的新渠道新手段来看,中国故事还缺少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对外表达形式。从国际公信力、受众接触和媒体开放三个指标来衡量中国传媒国际影响力,中国传媒国际影响力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传媒的国际影响力[14]。国际信息空间的话语权长期被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小。面对着“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高校大学生的国外话语权被西方媒体严控,无法将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及时向国际受众展示。高校大学生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着国内外多方面的制约。

    高校学生是外宣人才队伍的生力军和预备队,培养高校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是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环节。高校的四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首要的社会职能。高校有责任提高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为国家外宣工作培养人才。

    新时代的宣传教育方针,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为国际传播工作服务,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外宣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学校、专业和课程三个层面[15]。课程体系结构模式包括实质构成和形式构成。实质构成指的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形式构成指的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16]。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的“宪法”,因此高校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应当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本研究根据高校学生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构成,提出以下四点培养路径。

    (一)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高校学生对中国故事的理解能力

    思想政治课程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培养高校学生对中国故事的理解能力,应该落实到思想政治课程中。要加强思想政治课建设,让高校学生明白什么是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就是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精髓,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积极介绍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和良好风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交流成果。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就是要从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的联系比较中,充分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展示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就是要全面介绍中国人民依靠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美好家园,培育了优秀文化,展示当代中国人的良好道德情操、朴素生活理念、宽厚包容品质,使中国人形象更加可亲可信。讲好中国梦的故事,就是要准确解读中国梦的本质和内涵,讲清楚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最大限度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支持。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就是要准确解读我国的外交理念和方针,把正确义利观、合作共赢发展观、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价值、新型大国关系等更好地传播出去,深入阐释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将中国故事融入思想政治课程,要弱化政治说教,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一方面要对中国故事内容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要对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在内容创新方面,可以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进行全景式介绍,让学生心中对党史纵向发展脉络有大框架认识;
    可以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发展到壮大的过程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故事,以小见大。有血有肉的真实故事更能打动学生,学生的印象也更深刻,在对外交流当中也更容易向外国人描述,并引起共鸣。在传播方式方面,可以采用多模态话语向学生传达,让中国故事讲起来更生动。多模态话语指通过耳朵听、眼睛看、手摸等多种方式,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17]。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如何利用多模态话语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参考“听看读写说”五位一体教学模式[18]。此外,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如微课、抖音、微信推文等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让高校学生了解中国故事的内涵,构建国家意识,把个人理想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为提高国家对外话语权而努力。

    (二)通过外语课程改革,提高高校学生的外语能力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借课程思政改革契机,探索将中国故事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路径,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进行隐性思政。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可以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和学生的英语水平,针对性编写与专业领域相关的中国故事,如生物专业可以介绍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感人故事。在故事素材的介绍方面,可以历时展示我国各个时代的典型人物以及事件,选取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关的故事,让中国故事读起来更亲切;
    也可以横向对比中国故事与外国故事,感受不同国家精神文明和优秀文化的异同,这样对外交流的时候既能找到共鸣,也能注意到差异性。通过此类课程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也能提高学生讲中国故事的能力。

    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高校队伍中,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担任排头兵,因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国际交往能力的国际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扩大小语种专业开设的覆盖面。通过培养短缺小语种人才,在更好推动中外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应当发动高水平的外语专业学生将中华经典进行外译。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外语翻译水平,而且促进他们对中国故事的理解,并提高他们文化交流的意识,积极推动对外宣传中国故事。另外,高校应该为外语专业学生开设一门外语版中国故事选修课,比如学西班牙语的学生要学西班牙语版的中国故事。目前外语专业都注重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常识而忽视了中国故事的学习,很多外语学生专业术语学得很扎实,但用外语讲中国故事并不流利,因此有必要把中国故事融入目的语课程学习中。只有既能讲好中国故事,又能讲好外国故事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学贯中西的人才,才是能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桥梁,是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通过通识课程改革,提高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识课程是高校学生的选修课。针对高校学生跨文化知识欠缺的问题,高校应该增加人文类课程,让通识教育课程结构更合理,拓宽学生跨文化知识面。除了丰富中西方文化教育,还应该加强学生对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事件、宗教信仰、社交礼仪、人文艺术等知识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不仅仅是针对英美国家,而且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区域发展需求针对性开展小语种国家的文化知识介绍。高校学生加强中外文化的学习,可以加强自身文化自信,唤醒国家主人翁精神,勇于维护民族利益。增强学生对外语国家历史文化科技风俗等方面的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对外交往中克服文化休克,避开文化和交际禁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高校对来华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的重视,国际学生中本科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与中国学生一致,并与中国学生共同学习[19]。建议通识课程同时向来华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开设。通过共同学习,增加中外学生的相互了解。一方面通过学生之间的日常交往,真实展示中国大学生的面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加对国外文化的了解。通识课程双向开放既是国际留学生直接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学生了解国外情况的窗口。虽然这对高校的师资力量和管理能力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向国际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使对外宣传工作常态化。

    (四)通过国际交流项目改革,提高高校学生国际传播能力

    国际交流项目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对我国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以2018年为例,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将近150万名留学生在全国1004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育机构学习[20]。这些国际生来源广泛,分布在我国大部分省份,如果在华求学期间对我国形成真实、全面和立体的认识,将来他们回国后可以发挥正面的宣传作用,因为这些国际毕业生往往是自己国家各个阶层的精英人士,精英人士在社会舆论方面通常能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比如清华大学的“苏世民学者”项目和北京大学的燕京学院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年轻人提供跨文化交流和跨学科学习的平台,培养推动不同文明相互理解与合作的全球未来领导者。高校应该提供更多机会如共同参加校运会、社团、文化节以及学科竞赛等来加强我国大学生与国际生的交流。

    在国际学生走进来的同时,更多的中国留学生走出去。2010年中国出国留学生已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5.5%[21]。如此庞大的中国留学生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随着高校学生对外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登录到国际社交媒体如Facebook、YouTube等去了解世界,表达自己看法。比如2019年,广大海外留学生在各大国际社交平台去表达爱国爱港言论,让国内主流媒体关注到了大学生网民在海外宣传的力量。高校学生要充分发挥网络原著民的优势,借助国际社交媒体创造性地展示中国故事的魅力。高校应该建设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基地,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人际传播、大众媒介等多种方式对外传播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培养高校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做好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各高校要分工合作,精准发力,加强相关专业和学科人才培养,把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与教育人才战略结合起来,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对外交流相关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可以通过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的高校人才培养要求与对外传播相结合,通过系列改革培养高校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猜你喜欢 外语跨文化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7期)2021-01-13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大山教你学外语漫画月刊·哈版(2016年5期)2016-07-11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大山教你学外语漫画月刊·哈版(2016年1期)2016-02-22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高校学生 讲好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