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张永华运用情志辨证理论体系辨治脾胃病思路

    时间:2023-01-22 18:4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叶 发 胡霖霖 张永华

    情志辨证理论体系是以情志辨识为特点的辨证体系,以洞察情志变化为要点,从情志入手协调心身关系,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辨证的优势。脾胃病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情志失调不仅是脾胃病的病因,也是慢性脾胃病的长期伴随症状。随着当今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加,情志刺激逐渐成为脾胃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现代中医治疗脾胃病较以往相比,应当更加注重对情志的察觉与把握。因此,情志辨证理论体系可为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辨证论治提供新思路。现将主要思路浅析于下,以期抛砖引玉。

    情志辨证理论体系以中医形神一体观念为理论指导,强调首辨情志,与辨体质、辨病症相结合,三维立体分析病机,重视调整心身关系,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

    1.1 重视整体,形神合一 形神一体观是中医的基本观念,认为形与神是相互统一的整体。形即人体的形体结构与物质基础,主要包括脏腑系统、经络系统以及气血津液系统。神即人体的意识、情感和思维,以五神-五志系统、七情系统为主体。形为神之所依附,为神的产生提供物质基础;
    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又可调控形的运行和代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志、五神皆由五脏精气所化,故五脏不仅是形神关系的中心,也是沟通形体的主要枢纽。由于五脏生理系统之间依靠生克制化关系维持平衡状态,无论归属于何脏疾病均可引起气血津液代谢紊乱,形体失衡,进而影响到神,出现情志失调的表现。反之,若情志不调,也可导致脏腑气化不利,造成形体疾病产生。情志失调往往提示存在脏腑、经络以及气血津液的功能紊乱,而脏腑功能的异常也往往出现情志失调症状。因此情志变化贯穿疾病始终,是衡量形神关系的关键。

    1.2 辨情辨体,调神治形 基于形神合一观念的客观要求,情志辨证理论体系要求在辨证时辨“情”与辨“体”相结合。所谓“辨情”,最主要的就是辨情志,即识别患者的情志状况。临证时重点询问患者近期情绪变化、既往性格基础、是否发生应激事件,尤其注重“郁”“虑”“烦”“惊”四大核心情志症状的辨识。通过对情志特征的辨识,体察患者神气变化,有助于推详病机,掌握形神消长变化。所谓“辨体”,包括辨体质和辨病症。体质是人体长期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的固定特点,是对机体内在阴阳虚实等因素的反映,左右疾病的易感倾向以及病情发展趋势。情志辨证理论体系通过观察患者形态体型、表情举止,倾听语速声调等方面,将患者体质归纳为气郁质、痰湿质和火旺质。临证时可凭借望、闻二诊,通过望体态、望表情、望面色、望行为举止、闻音调、闻语速等方面,收集患者体质特征。比如体型精瘦,面目红赤,目光闪烁,坐立不安,反应迅捷,声调高锐,声音洪亮,语速偏快等多为火旺之象;
    体态肥胖,面色黄白秽浊油腻,表情木讷,反应迟钝,举止绵柔,声调浑浊,语速缓慢等多为痰浊之象;
    体态消瘦,眉头紧锁,垂头丧气,眉目少神,面目苍黄,语声低沉,喜叹息等多为气郁之象。病症是现阶段下最明显的形体不适,是左右形神和谐的负性因素,也是病机主要矛盾的体现。将病症与情志、体质综合考虑,能够帮助医者充分掌握患者整体病机,而非拘泥于一症一病,对于厘清形神关系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个性化治疗优势。

    2.1 情志怫郁,脾胃乃伤 《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言:“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1]。”《景岳全书》曰:“脾胃之伤于劳倦情志者,较之饮食寒暑为更多也。”不难看出,脾胃易感情志刺激而影响其生理功能。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脾主思有关。脾在志为思,“思”既是决定情志的起点和终点[2],也是情志平衡、转化的枢纽[3]。情志不仅产于“思”,合于“思”,并且还消化于“思”。所谓“思则气结”,凡情志过极皆可引起思志过用,使脾胃升降之机失司,妨碍脾胃健运之性。另一方面,《柳州医话》云:“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肝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凡情志怫郁皆损肝条达之性,肝气郁而不舒,辄横逆,乘克脾胃之土,亦害其健运之性。综上,情志失和,脾胃乃伤之理昭然。

    《金匮钩玄》言:“今七情伤气,郁结不舒,痞闷壅塞,发为诸病。”当发生情志内伤之时,因其易感性,首伤肝、脾二脏。而肝、脾共主中焦气机,若被情志所伤,则中焦气机郁结在中而不得和。《素问·玄机原病式》有谓:“凡五志所伤皆热[4]。”情志所伤,气机郁久则易化生火热。《张氏医通》曰:“五志不伸,往往生痰聚饮[5]。”谈及情志所伤,津液不得随气机布化,聚湿成痰之理。故《临证指南医案》总结曰:“因情志不遂,郁而成病,郁则气滞,气滞久则必化火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延及郁劳沉疴[6]。”情志怫郁,气机郁滞,津液聚而不布,化作痰浊之邪,进一步郁滞气机,久而从火热之化;
    又或气机郁滞化火,煎熬阴津,炼液成痰。气郁、痰浊与火热三者不辨先后,胶着难分。故情志相关性脾胃病实以“气郁-痰阻-火旺”为基本病机。

    2.2 脾胃久伤,情志失畅 许多慢性脾胃病由于病程长、病情重、预后差,对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产生病耻感、孤独感、焦虑感、恐惧感等负面情绪;
    加之饮食受到限制,口腹欲望无法得到适当的满足,生活质量降低,这些因素无疑更加重肝脾调控情绪的负担。情志无法被充分消化、调摄,因而产生郁郁寡欢、多思多虑、心烦易怒、惊悸恐惧等不良情绪状态表现。肝失条达,脾胃失健运,中焦气机郁滞,神机不能畅达,则表现为心情低落,郁闷少欢;
    脾胃升降失司,水湿不得运化,聚而生痰,痰蒙脾神,思志不达,则表现为多思善虑,强迫思维;
    肝气郁滞化火上扰,魂神不安,则心烦急躁,激惹易怒;
    中焦气机郁滞,痰浊上扰心窍,心阳不振,心神蒙蔽,则表现出惊悸怔忡,恐惧不安。故情志失调亦是脾胃升降失职、中焦气化不利所衍生表征,是脾胃病病程中病理性形神关系的体现。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共同完成受纳、运化、升降、调摄等功能,是一切水谷消化充养的根基。凡脾胃升降异常所引起的生理功能失调,皆属于脾胃病的范畴,比如胃痛、腹痛、痞满、嗳气、反酸、噎膈、便秘、溏泄等。传统辨治脾胃病的方法多从病症入手,重心放在对脾胃系症状的收集,运用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以“辨病-辨证”为主要途径,常常将认知局限于脾胃症状之上,忽视人的整体性。情志辨证理论体系辨治脾胃病时,并不局限于对病症的认识,而是从情志、体质、病症三种维度入手进行分析,注重形神关系,辨证方法以郁、虑、烦、惊四大核心症状为纲,以气郁、痰阻、火旺三大体质为要,纲要相得,经纬交错,在此基础上与病症结合,综合辨治。

    3.1 郁郁寡欢 情志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平素自感难以开心,遇事悲观,兴趣降低,不喜交谈,喜叹息。脾胃方面症状可见胃脘痞闷,甚则胃痛,连及胸胁,或痛处游走,食欲下降,腹胀矢气,痛而后泄,大便先干后软或黏腻。病机为肝郁脾虚,中焦郁滞。治疗当以疏肝调脾,调畅气机为则。方药以柴胡类方为主,可选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为主方。若平素体质偏于痰湿,郁郁不欢之中又掺杂思虑纷纭,以悲观内容为主,甚至自罪自责,病机往往偏向气郁痰阻,在理气基础上应酌加化痰之法;
    若平素体质偏于火旺,郁郁不欢兼有心烦急躁,且心烦多郁闷在心而不发作,病机往往偏向气郁化火,应当在理气基础上酌加养阴清热之品。

    3.2 多思善虑 情志特征表现为性格多疑,遇事纠结,完美主义,言语迟缓,思绪混乱不清。脾胃方面症状可见胃脘痞闷,呕恶时作,嗳气吞酸,喉中异物感,口腻口淡,魄门重着,大便黏滞或溏泄。病机为中焦痰阻,痰浊内扰。治疗当以健脾化痰为则。方药以半夏类方为主,可选温胆汤、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等。若兼见气郁质特征,如悲观,情绪偏于低落,则宜酌情选用疏肝醒脾,理气开郁之品。若平素火旺体质,兼见心烦急躁,多属痰火扰神,亦酌加清热化痰之品。

    3.3 心烦急躁 情志特征表现为遇事易激动,心烦易怒,表情急躁,言语急促,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转换迅速。脾胃方面症状可见肋胁灼痛,嗳腐吞酸,呕恶剧烈,消谷善饥,口干喜饮,口苦,大便干结或下痢赤白,里急后重。病机属火热壅盛,治疗当以清热降火为则,方药以黄连类方为主,可选黄连解毒汤、黄连阿胶汤等。若平素火旺质,怒气郁而不发,又见胃脘嘈杂,饥不欲食,胃脘痞满不适者,多属热盛阴伤,阴虚火旺,治疗当但滋阴清热,可选用滋水清肝饮、一贯煎等。若平素体质兼有痰浊特征,则应在清热滋阴的基础上兼化痰之品,比如半夏、茯苓、陈皮、胆南星等;
    若平素体质兼有气郁特征,则应疏肝清热,可合用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丸等。

    3.4 惊悸不安 情志特征包括胆小易惊,心悸怔忡,心神不安,恐惧害怕。《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惊悸不安有属于火热内盛者,此类患者多胃脘痞满,口苦口腻,大便干结黏滞,宜黄连温胆汤等清热化痰。惊悸亦可见于心脾两虚,心神失养者,此类患者多感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胃脘隐痛,食少纳差,口淡乏味等症,治当补气益血,健脾养心,方可选归脾丸。

    李某,女,40 岁,杭州某企业高管,2020 年6 月3日初诊。患者反复胃脘痞满2 年余,曾于多家医院反复就诊并行胃肠镜检查、肝胆脾胰腺B 超、心电图、生化、血常规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服用促胃肠动力、抑酸护胃药及中药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难以控制的多思善虑,心烦急躁,自觉痛苦,故来门诊就诊。刻诊:胃脘痞满伴随食欲不振,时有恶心欲呕,偶有反酸,入睡困难,夜眠4 h 左右,形体消瘦,日间疲倦乏力,痛经,月经不规律,大便偏干,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既往个性敏感多虑,追求完美,遇事容易多思、心烦急躁。西医诊断:功能性胃肠病;
    中医诊断:胃痞病(多思多虑型兼心烦急躁型)。治予黄连温胆汤合丹栀逍遥散,拟方:半夏、炒枳壳、陈皮、竹茹各10 g,黄连6 g,栀子、丹皮各10 g,黄芩12 g,柴胡10 g,生白芍15 g,香附、当归、木香各10 g,酸枣仁15 g,生甘草5 g。共14 剂,水煎服,日1 剂。分2 次,下午2:00和晚上8:00 各服1 剂。另嘱勿进食生冷油腻,睡前作呼吸放松训练,平日保持和缓心境。2020 年6 月17 日二诊:患者胃脘痞胀明显好转,夜寐较前改善,胃纳增加,心烦急躁已不明显,多思善虑明显减轻,原方减黄芩、栀子,继予14 剂。3 个月后电话回访,患者诉服用药物后胃脘痞胀基本消失,情绪较平稳,精力较好,食欲较好,体质量增加3 kg。

    按:患者以反复胃脘痞胀为主诉,夜间睡眠欠佳,同时伴有以多思多虑、心烦急躁为突出表现的情志症状,根据情志辨证理论体系,该病属情志相关性脾胃病中“多思多虑型兼心烦急躁型”,治予黄连温胆汤合丹栀逍遥散以清热理气,化痰养神,方中温胆汤以祛痰化脾思过度而消“思”,加用黄连以清亢盛之火而除“烦”,同时合丹栀逍遥散,增加清热泻火之力和理气开郁之功,达到痞满除,思虑消,烦躁除,睡眠安的疗效。二诊中,患者心烦急躁减轻,火热之势减,张老师强调治疗时应注意顾护脾胃,遣方用药不可过用苦寒之品,应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故减黄芩、栀子等苦寒之品,以防败胃,损伤中气。

    猜你喜欢 形神胃脘理论体系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年2期)2022-05-10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7期)2022-04-22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试验鉴定理论体系研究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21年7期)2021-10-1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党员干部之友(2021年7期)2021-07-19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当代医药论丛(2020年6期)2020-06-03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紫禁城(2020年4期)2020-05-20意象、形神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西南学林(2016年2期)2016-11-08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4年4期)2014-09-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述略观察与思考(2014年4期)2014-02-27
    相关热词搜索: 脾胃 辨证 理论体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