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模式探析

    时间:2023-01-21 10:20: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刘洪佐,王前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大连116024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为了积极应对新科技革命与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新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的工程教育改革重大战略决策,其价值追求在于培养新工科人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1]9。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包括工程伦理意识的养成,这方面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特征、国家需要和年青一代的心理特点。探索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教育的社会背景、思想内涵、养成途径和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工科人才应该具有的工程伦理意识,包括适应新时代特征的工程伦理基本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而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赋予了工程伦理基本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以新的思想内涵。

    1.1 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的时代背景

    相对于传统工科而言,新工科的“新”在于“以应对变化、把握趋势、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路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培养未来多元化、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端工程人才”[2]。新工科对应的是新兴科技与产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等,也包括改造升级传统的科技与产业。因此,新工科的人才培养应该进行相应转型,其培养模式需要通过跨学科的多元整合,强化新的时代背景下工程伦理意识的培养,这是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薄弱部分。经济全球化和新工业革命浪潮的时代背景对工科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即除了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协调工程实践中出现的利益矛盾与价值冲突的能力,学会处理工程实践面临的各种工程伦理问题。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在迅速提高生产效率和积累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风险和伦理问题,包括其不当使用造成的对人类技能、责任、控制能力和自决权的冲击[3],以及网络安全、歧视与偏见、弱势群体就业、隐私保护等方面的伦理问题[4]。在生命科学技术、认知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领域,也都有其各自的社会风险和伦理问题。新工科人才必须具备化解这些社会风险和解决相关伦理问题的能力,才能保证高新技术的善用,促进人类社会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的工程技术活动相比,当代工程技术活动具有复杂性、一体化、社会化和全球化的特点[5],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意识教育指向也需要有新的调整,将目标定位为培养各项素质全面发展,且能够应对复杂情况的“综合性”高端工程人才。道德素质作为其中一项根本性的人文素质,是不可偏废的重要方面。工程伦理教育是推进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内在动力。将工程伦理与工程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既是新时代赋予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当前新工科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工程伦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6]388,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公平正义和长远福祉[7]。美国工程伦理学家Davids[8]把“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改进学生的伦理判断能力、增加学生对职业行为标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伦理意志力”这四个方面作为讲授工程伦理课程的预期目的。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 and Technology,ABET)也曾指出,工程教育中的伦理学应帮助学生培养“在工程环境中认识到道德和专业责任并做出知情判断的能力,从而考虑工程解决方案在全球、经济、环境和社会中的影响”[9]。在英国皇家工程院发布的《工程职业的伦理原则说明》(“Statement of Ethical Principles for the Engineering Profession”,2017)中的“道德原则说明”包括四个部分:诚实和正直;
    尊重生命、法律、环境和公共利益;
    准确和严谨;
    领导和沟通[10]。这些观点对于我国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从心理特点角度看,现在的“90后”“0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作为个性化突出的一代,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上一代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其所处的时代更加复杂多变,接受新思想和新知识的渠道更多,价值观更加多元,思想更加富于创新。传统工科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都需要做出相应改革和调整[1]5。新工科人才培养应该更强调伦理意识和实践行为的“知行合一”,强调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的德性养成,指向工程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工程的“和谐相处”[11]。

    1.2 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的基本准则

    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意识教育,需要确立适应新的时代特点的基本准则。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立足于我国实际,可以将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的基本准则概括为:工程向善、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规避风险、和谐共处这几个方面。

    其一,工程向善。通过工程伦理教育,可以引导新工科人才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思考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长远的影响,而不仅仅关注企业当下的经济利益。要使新工科人才意识到,对“善”的追求和人的生存密切相关,通常与美德、幸福等联系在一起,这是工程技术活动的根本目的[12]。新工科的一些前沿科技领域,如生物材料工程、基因生物工程、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等,都需要比传统工科更注重“向善”的要求,关注伦理道德、个人隐私、环保与安全、人的权益与尊严,以及人类的前途与命运。新工科人才需要有比传统工科人才更自觉的“向善”意识,避免由于追求急功近利而偏离“向善”的目标。

    其二,以人为本。新工科人才的道德素养的核心标志是具有鲜明的人文关照。“以人为本”是指人们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必须把人本身作为终极目的与价值,将人的利益和需求作为关切的核心,尊重人的价值并增进人类福祉。强调工程技术要注重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13]。在工程实践中,将健康、安全和福利置于首位,遵循伦理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及时向社会公开披露可能危害公众或环境的因素,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防范。当代人工智能技术、生命技术、认知科学技术等新兴领域都是以改变人类自身状况为对象的,这就更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重要性。新工科人才需要比传统工科人才更自觉地“以人为本”,防止由于不恰当地使用新兴技术造成人的“异化”。

    其三,公平正义。新工科人才需要对社会公平正义有更深刻的理解,使他们能够批判性地识别人际关系和工程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社会不公正,从而提供一种坚实的理性论证,作为消除不公正的社会行动计划的基础[14]。公平正义原则还要求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体现尊重并保障公民合法的生存权、发展权、隐私权、财产权等基本权益,强化工程师维护公众权利的意识[6]389。新工科人才要能够将社会公正内化为观察与反思工程活动的视角,采取合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落实这一准则。这是比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更高层次的要求。

    其四,规避风险。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往往能够看到新技术目前的积极影响,而难以对其消极效应做出准确预见。因此,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的培育要注重培养防范“风险”这一工程实践中难以避免的元素,通过工程伦理来“启迪”忧患意识,进而提高应对和化解工程风险的能力。工程的风险性是客观存在的,当代新兴技术应用带来的工程风险更隐蔽、更复杂,也更难应对。新工科人才应该学会理性地看待工程风险,学会权衡利弊,在面临工程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选择中,能够坚定选择风险与收益比最佳的方案,并有意识地积极消除工程技术的负面效应[15]。

    其五,和谐共处。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培养的目标是满足国家、社会、企业、教育机构、个人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价值诉求的和谐统一。工程技术的应用和工程活动实践的最终目的,都在于促进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题为《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报告中[16],提出教育是我们努力适应世界变化和改善生活的核心,是人类的共同核心利益。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素养,能够促进平等和维护尊严,是实现人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有机统一以及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新工科人才处理各种利益主体间价值诉求的和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工科人才需要比传统工科人才有更高的思想站位,成为促进人、自然和社会之间和谐发展的践行者。

    1.3 新工科人才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

    新时代背景下新工科人才的职业道德规范,在以往工科人才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要求,更注重跨学科视野下辨识和解决新的道德问题的实际能力。新工科人才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当代工程技术活动高度复杂,一些关键岗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如果不忠于职守,认真负责,会影响到工程项目全局和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负面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很多大型工程事故的发生,初始原因往往不在于设计方案不合理,施工工艺不先进,规章制度不健全,而是由于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疏忽大意,在工作岗位上精神懈怠导致的。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培养新工科人才强烈的事业心与社会责任感,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传统工科人才培养相比,对新工科人才的“负责任”要求更注重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其中的伦理责任。

    其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新工科人才不仅应具有自觉的质量意识,还要有追求卓越的品格,注重细节,用心钻研,主动作为,勇于突破,不断创新,弘扬和培育新工科背景下的“工匠精神”。新时代的工程活动不仅要求工程师技能高超,还要求他们充分了解社会、经济、法律、道德方面的相关知识,具备“工程技术-社会-价值”的敏感性与反思能力体系,体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尊重和对公共利益的承诺[17]。对新工科人才的“卓越”要求不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强调综合性的品行、知识和基本素养方面的“卓越”。

    其三,诚实守信,坚持原则。新时代的工程实践与公众的隐私、安全、健康、环境保护、社会稳定、身心和谐、自我认同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核心问题紧密相关,所以很多国家的工程社团职业伦理章程中都包含相当高的诚信标准,并且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规则。“诚信”日益成为工程师职业美德的基本要求[18]。新工科人才的诚信要求不仅体现为忠诚、正直、守信、遵从内心的道德直觉、表里如一、坚持原则等方面,还要在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上比传统工科人才更注重坚持“大我”原则,能够进一步提高工程实践复杂语境下的道德判断的能力。

    其四,反思平衡,审慎决策。反思平衡作为伦理学的一种经典的思考范式,是通过罗尔斯(J·Rawls)所著《正义论》得以成为显学的。称其为“反思”,是要不断往返于各个深思熟虑的判断之间;
    称其为“平衡”,是因为各个深思熟虑的判断要达成一致,并形成相应的正义原则。反思平衡旨在经由反复调整达成彼此间的均衡关系[19]。新时代工程实践的伦理判断和决策情境更加复杂,充满了不确定性,势必会带来更多、更深层次的伦理问题,反思平衡方法有助于根据经过考虑周全的道德判断来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操作规则、法规和政策,有效消除工程活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和隐患。新工科人才在反思平衡和审慎决策方面,需要体现比传统工科人才更强的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1.4 新工科人才的伦理信念和道德情感

    在培养新工科人才应该掌握的工程伦理基本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还有必要进一步培养新工科人才形成坚定正确的伦理信念和道德情感。伦理信念指的是能够从根本上影响工程技术人员对工程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伦理观念和思想体系,包括理想担当、责任使命等方面。在工程实践活动中,时时处处都面临“道义”与“功利”“利己”与“利他”、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道德冲突,需要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坚守正确的伦理信念,运用实践智慧不断解决新问题。工程伦理教育也需要关注新工科人才的道德情感养成。道德情感会深刻影响新工科人才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很多跨学科研究揭示了情感因素在道德判断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20]。Hess和Fore[21]指出,在工程伦理课程中有关道德情感的培养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道德敏感性和意识,道德判断、决策和想象力,道德勇气、信念和承诺。这对于我国新工科人才道德情感的培育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随着新兴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生物基因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等)的突飞猛进,现代工程的规模和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综合化程度和专业技术难度越来越高,运行环境愈发复杂,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乃至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日益深刻且多元。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积极、主动回应上述新情况,使学生在面对工程伦理风险时具备应变自如、富于创造、跨界融合、复合判断的能力,学会在不同情境中独立思考,进行“可不可以做”“应不应该做”的道德思量[22]。工程活动是连接主客观的纽带,工程伦理意识产生、发展并反作用于工程实践活动[23]。因此,探索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的养成途径,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积极互动,发挥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的协同作用。

    2.1 通过工程伦理的专门教育奠定思想基础

    在新工科的课程体系建设上,应更加重视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特点的工程伦理课程建设。这方面课程应该成为当下理工科学生的通识教育必修课,使得学生对工程伦理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有系统领会,形成较为深厚的伦理素养,为工程伦理实践奠定思想基础,并且形成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逐级加深加宽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是以往的传统工科人才培养中相对缺乏的。在工程技术类专业教育课程中也应该渗透工程伦理的观念和典型案例,注重培养新工科人才对工程伦理问题的辨识能力和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目前受到普遍重视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可以成为将工程伦理教育与理工科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渠道。

    2.2 通过工程实践领会工程伦理意识的含义和价值

    传统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工程伦理教育方式往往偏重课堂上的工程伦理知识讲授。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的意识养成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工程伦理知识的灌输层面,应当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深入体会工程伦理问题的前提、背景和后果影响。在工程伦理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具体的工程伦理典型事件讲解,引导学生体验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情境,还要创造条件带领学生深入工程技术实践现场,使其通过切身体验领会伦理意识和道德规范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其所从事的工程实践与民众利益、安全、长远福祉的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把工程伦理的相关原则内化于心,做到知、情、意的融合[24]。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新工科人才对工程伦理问题的道德敏感性,增强工程实践中应对伦理问题的主体性、能动性意识,通过工程实践真正领会工程伦理意识的含义和价值[25]21。美国学者M.Augustine发现,在伦理问题上陷于困难境地的工程师往往没有真正意识到其所面临的是一个严肃的、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社会伦理问题,以致最终酿成祸患,伦理意识淡漠是重要根源之一[26]。面向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教育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

    2.3 通过自我道德修养形成良知

    新工科人才自我道德修养的培养强调内在的德性、价值敏感性和道德判断能力在处理具体情况时的重要性,着力激发工程师积极的道德态度与品行修养[27],能够自觉地具有对风险的敏感性、对技术的社会背景的全方位认知、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和对公共利益的承诺[28]。这种要求是对传统工科人才工程伦理素养要求的超越。新工科人才的伦理教育应注重发挥其自身的主体性,加强道德修养的主动性,促进其对工程如何通过技术在历史中塑造社会的深刻性和整体性的理解,自觉通过道德修养形成内在良知。这样才能够培养工程人员在当前建设和塑造未来过程中的伦理自觉性与社会责任感,使其在评估、管理和沟通工程风险时表现出客观性、严谨性和诚实性,兼顾安全性、可持续性和高效率。

    2.4 发挥大众传媒和科技管理的促进作用

    在面向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教育中,还需要转变以往传统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教育以校内课堂教育为主的观念,进一步依靠社会传媒的力量,对工程伦理理念和典型事件进行深入持久的宣传,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进而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氛围,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合理引导预期,增进社会共识。传媒工作者在传播科学知识时,要坚持自觉承担传播工程伦理理念的社会责任,关注科技应用的“双刃剑”效应,充分利用新闻节目、短视频平台和科幻文学作品等大众传媒途径,发挥对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养成的正向引导作用。同时,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意识养成也需要发挥科技管理的作用,这里主要涉及科研团队、科研立项、科研奖励、科技评估以及科技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管理。这些管理活动中都需要渗透工程伦理的因素,通过制度建设发挥工程伦理在科技管理活动中的积极影响,为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的养成提供良好氛围和全方位保障。

    2.5 发挥新工科人才教育评价的引导作用

    教育评价能够引导受教育者的行动,塑造其品格、情感以及行为模式,进而明确应当怎样做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的意识养成应通过人才评价、绩效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制度的完善,加快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提升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29]。因此,需要将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素养的培育要求充分融入高校的绩效考评体系、教师的教学育人效果评价、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效果评价中去。要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30]的精神,结合中国实际,坚持中国特色,注重过程性和成长性评价,强调教育评价效果的科学性,强调德育评价在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新工科本身包含着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科学技术发展创造的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人化”世界。年轻一代的思想意识处于正在形成且尚未定型的时期,思维活跃,可塑性很强,对其有意识地引导和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和良好的工程伦理意识,能够达到立德树人的长远效果。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的教育需要采用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模式,与工程伦理意识养成的整体目标相适应。这里包括确立“知行合一”的培养理念,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加强多主体互动和跨学科合作,最终要落实到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有效性分析上。

    3.1 自觉确立“知行合一”的培养理念

    “知行合一”是工程伦理教育的根本要求,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也有“知行合一”的要求,但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中很难具体落实。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实践,无论是技术问题还是利益关系都空前复杂化,具备实际的伦理决策能力成为处理伦理问题的必要条件之一。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培养工程师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还要使工程技术人员将工程伦理意识内化之后,进一步转化为工程伦理实践,并能够有效降低工程技术风险[31]。这意味着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培养新工科人才“由知到行,以行促知”的“知行合一”能力。因此,必须同等重视伦理教育和工程实践环节,形成以“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工程伦理素养-工程实践复合能力”为核心的阶梯式、复合型课程体系[32],实现“知”与“行”的统一。通过工程伦理课程与工程实践类课程的有机融合,将工程伦理理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实际行动中去,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3.2 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教育的案例教学法

    新工科的工程伦理教育强调通过现实的具体案例来进行教学,要紧密结合新工科所涉及领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选取与之相适应的典型工程伦理案例;
    要将富有挑战性的真实情境和能反映相关决策的复杂机制的案例引入课堂,尽可能展现专业人士在日常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真实问题。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领会自己涉足的工程实践领域真正要害的伦理问题是什么,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探讨在具体的情境中究竟何为合乎道德的行为及其背后的道德依据。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促进个人参与、批判性分析、自我质疑、自我反省和道德内化,提高新工科人才的批判性思维、多元化视角分析问题能力和道德反思能力,使学生形成德技兼备、整全意义上的完善人格。

    3.3 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教育的多主体互动

    新工科是由多个学科高度交叉、融合、渗透、扩展而形成的,这引发了种种复杂交织的科技伦理问题、环境风险问题、多元价值冲突问题、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乃至人类究竟向何处去的终极性问题[25]22。新工科发展带来了工程伦理问题新的复杂样态,需要各学科“合力”加以应对。注重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教育过程中的多主体互动,是开展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教育的着力点。这里的多主体互动包括理工科学者与人文学者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师生与工程共同体、相关媒体和社会管理者等群体的互动。传统工科专业通过转型、改造、升级成为新工科专业,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的复杂工程,不是仅靠一个学科专业或单个主体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通过全面开放的组织形态,积极构建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形成多元治理主体间相对稳定的群体关系模式[33]。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教育必须破除阻碍各类主体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的藩篱,建立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

    3.4 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教育的跨学科合作

    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伦理教育必须把“跨学科”合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34]。跨学科合作并非盲目地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杂糅,而是以“问题”为导向,即以新时代的工程实践所引发的实际伦理问题为中心,有的放矢地将不同学科的内容围绕实际问题进行重新组织和有机融合,进而有效地应对这些伦理问题,它意味着知识与能力的不断迭代与升级。进行跨学科合作,要让新工科人才批判性看待知识本身并分析当前以及未来的复杂性,以相互理解为框架,进而促进对人类境况和未来的反思。这种伦理反思的过程需要跨学科的知识重构来持续推进。

    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意识教育的跨学科整合,要求其课程体系融合工程学科、伦理学、社会学、法学、政策科学与环境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成果,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新工科人才应对工程实践的颠覆性、全球化挑战的综合素质。例如,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如隐私泄露、就业歧视、医疗误诊、心理操纵和认知偏见等)远远跨越了学科界限,因而,除了人工智能专家,来自伦理学家、社会学家、律师乃至公众等的见解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3.5 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教育的实践有效性分析

    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伦理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工程实践能力的质的提升。这就要求工程伦理教育必须注重工程伦理规范的适切性,在教育活动中作出充分合理的解释,明晰伦理原则在新工科具体语境下的具体内涵与意义,并调整其内容依据,使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适应性、操作性,将抽象的工程伦理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有效地转化为指导工程实践活动中的行动原则和依据[35]。另外,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伦理实践往往涉及多个利益主体,需要在解释与操作的基础上引入对话协商机制,以确保解释与操作中相关信息的准确性,保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公正,并在社会层面进一步扩大工程伦理的社会影响力[36]。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意识教育的实践有效性分析,是对工程伦理教育成果的最终检验,有助于确保工程伦理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只有达到这一效果,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意识培养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工程向善、提升国民素质和促进人类长远福祉,在新时代人才培养、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工科伦理意识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中国造纸(2022年9期)2022-11-25《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汽车实用技术(2022年13期)2022-07-19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3期)2022-06-15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科技创新导报(2021年34期)2021-04-13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8年2期)2018-08-27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意识不会死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工科 伦理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