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地方史志所见沈德潜集外文七篇辑考

    时间:2023-01-19 20:25:1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黄治国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后更字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乾隆四年(1739)以六十七岁高龄中进士,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卒赠太子太师,谥文悫。沈德潜为继王士禛之后的清中叶诗坛盟主,论诗主“格调说”,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有诗学著作《说诗晬语》,并选辑《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诗歌选本,影响广大。其诗文创作成就亦颇突出,有《归愚诗钞》《归愚文钞》等多种著作传世,成为乾隆诗坛的代表人物。

    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了潘务正、李言先生编辑点校的《沈德潜诗文集》(共四册),该集汇刊存世沈德潜著作十数种于一编,以乾隆间教忠堂刻本《沈归愚诗文全集》为底本,校以沈德潜其他诗集、文集,并从别集、总集、方志等文献中辑录佚文佚诗数十篇,是迄今为止收录沈氏作品最为完备的整理本。然而沈德潜一生著述宏富,名望又高,交游广泛,题赠颇多,仍有零篇遗落集外,实属难免。近年来,已有学者陆续为之辑补佚文[1]朱泽宝.沈德潜佚文考释[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2);侯倩.沈德潜集外诗文辑录[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6);林春虹.沈德潜佚序辑考[J].文献,2018,(2);耿锐.沈德潜佚文五则辑考[J].中国诗歌研究(第16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蓝青.沈德潜佚序辑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9,(4);王建勇.沈德潜集外诗文七则辑考[J].中国诗学研究(第17辑),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王玉媛.沈德潜佚文辑补[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提供了不少新材料,然其来源多集中于集部文献。沈氏虽以诗称名于世,但其学实不囿于集部。笔者披览清代史志文献,新见其佚文七篇,有志序、书序、杂记数种,反映其经史造诣、经世思想及方志纂修思想,对于全面深入认识沈德潜的思想与学术颇有助益。兹将之施以标点,迻录如下,大体依作年为序,年代不可考者置之最末,并对其间所涉人物、史事略加考述。

    我友萧子章辰于节孝之行凡旌奖所未及,郡县志所阙遗者,汇而辑之。起明初以迄于今代,远者无可征也;
    所收计一州七县地,远者弗能兼也。节妇孝子共如干人,烈妇贞女并列焉。非礼之经,实义之正也。行事务核其实,而子孙之虚誉其先者,勿之敢取,无溢语、无泛辞也。昔昌黎韩子《答崔斯立书》谓“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既与刘秀才往复,不敢以史事自任,未免信道之不笃。章辰无作史之责,故未及罚恶,而赏善之心如饮食日用之不能少释,且专及于穷檐幽隐嫠妇小夫,几于湮没无可考者,其维持名教,用心有独切矣。今天子褒崇节孝,使闾巷之氓得以苦节庸行上陈,而章辰复采拾网罗以补圣朝表扬之所不逮,厥功讵小补哉?惜乎未操史笔,而微显阐幽只及匹夫匹妇间也。

    雍正丙午七月归愚沈德潜题于灵岩山居[1]萧翀.苏州府微显志[M].清雍正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卷首)

    按:此文载萧翀《苏州府微显志》卷首,国家图书馆藏清雍正刻本,卷首另有童华序。萧翀,字章辰,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市)人,雍正七年己酉(1729),以副贡选授桃源教谕,卒于官。平生喜读书,考索文献,征引人物,撰《苏州府微显志》,网罗访辑自明代以来,苏州一州七县孝子节妇事迹不列于志乘者,汇而录之,以资表彰。据是书卷首萧翀识语:“四方同学先后惠示,诲其所不及者……长洲则沈君确士,名德潜。”则沈氏尚曾助其编撰。序作于雍正四年(1726),彼时沈德潜尚困顿不得志。序中称赞萧翀表彰节孝,“维持名教”,此与沈氏所倡之“温柔敦厚”诗风亦同一性质也。

    郡西之山,最著者为穹窿、为灵岩、为支硎。穹窿以仙真传,灵岩以伯主传,支硎以高僧传,不因地之广袤,峰之高峻也。横山在郡之西南,四面共四十里,故名山之高,并于穹窿,广倍之视灵岩、支硎,何啻邾莒?而丘坟累累,几同北邙,游人笻屐罕至。由仙真、高僧未尝托迹,而伯主之郊台酒城在渺茫想象间,不如馆娃离宫为儿童妇女之所共识也。顾子涧西家横山之下馀二十年,凡游览所及,多所记载,搜阅简编,辄复纂辑,日月既久,汇而成志。自山之四隅,峦岭水道,周遭民风古迹,与夫琳宫梵刹,闲园丘陇,以及哲士隐流之栖息,骚人文学之感兴而凭吊,无不备焉。觉前贤之志石湖、志尧峰者,只及一偏而未综其全境也。顾子枕栖岩壑,谈讨云泉,凡人世趋荣若鹜者,背而驰之,顾子不欲当世知,而世亦鲜有知顾子者。今取顽然童然、荒墟废谷,人迹罕过而问者,辑而志之,毋亦山与人之性情有适相肖焉者乎?且是书既成,而散见者聚,承讹者正,晦昧者彰,其于山志,亦有微显阐幽之义焉。吾于是庆顾子之不负兹山,而又庆兹山之亘古及今而始得所遭也。于戏!事之终于沉沦而不得所遭者,可胜道哉!

    时雍正庚戌九月朔日同学弟沈德潜撰[2]顾嘉誉.横山志略[M].清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香雪巢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卷首)

    按:此序作于雍正八年庚戌(1730),载顾嘉誉辑《横山志略》卷首,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香雪巢刻本,卷首尚有徐葆光、万卓序。顾嘉誉(1669—?),字来章,号寓山,别号涧西居士,江苏吴县(今属苏州市)人,与沈德潜并受业于叶燮。布衣终生,绩学著书,远离尘俗,居横山下二十余年,雍正间纂成《横山志略》六卷。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沈德潜曾乞假归里,与叶燮门下士叶长扬等八人宴集横山二弃草堂,顾嘉誉与焉[1]沈德潜著;潘务正,李言点校.沈德潜诗文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P1363《〈二弃草堂宴集〉序》)。此序作于沈氏尚未显达之时,与沈德潜后来遭际相比,顾嘉誉诚所谓“晦昧者”。落寞的横山之于传名已久的穹窿山、灵岩山、支硎山,岂不与人之显晦相类?

    石湖在郡城西南,娄江之水至是而汇达于吴淞以注海,澄波千顷,一碧如鉴,范蠡入五湖处也。灵岩、黄山踞其左,九龙、楞伽峙其右,峰峦突垤,若裂若连,遥望东西洞庭,玉柱银房,高出云表,洵吴中之胜地也。而六朝以前,品量山水者,概未之及。自白少傅、许浑来游,皮陆诸公遂多吟咏。至宋淳熙中,阜陵书“石湖”二字以赐范文穆公成大,公乃面山临湖,筑天镜阁、玉雪坡以居,石湖之名遂著。一时旧台遗垒,幽石寒泉,寻剔搜罗,莫不毕露,来游者众,若周益公、杨廉夫、顾仲瑛、高青丘、杨孟载各有留题。岂非地以人传欤?文穆没后,宅里荒芜。明正德间,卢侍御师邵于址创建书院,其弟职方郎中师陈因成《石湖志略》,分纲析目,不漏不支,简而明,核而有体,复取唐代至明诗歌、记铭附焉。山水人文,相遭并显,可与具区之志、震泽之编、湖山风雅之纪共传,珍藏三百馀年。今六世孙吴谦将辑梓续志,书而请序于予。予喜文献之有征,复嘉吴谦之能守先泽也,因题数语于前。惟是承平日久,生齿繁茂,瘠土均成沃壤,今石湖三面良田,资水灌溉,无旱潦忧,又多蒲鱼之利,陆行有极,水行有舟,为太湖通衢,居民傍湖,村落联缀,琳宫别墅,视前有加,文人寓公,篇什愈广。前者皇上驻跸灵岩,赋《石湖霁景》,镌石岩端,明春翠华重幸,当有天章睿藻增宠湖山者。辑为续志,合而梓之,继志述事,于吴谦有厚望焉。

    乾隆丙子秋,赐进士出身礼部侍郎在籍食俸长洲沈德潜题[2]卢襄.石湖志略[M].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然松书屋抄本.国家图书馆藏.(卷首)

    按:此序作于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载明代卢襄辑《石湖志略》卷首,国家图书馆藏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然松书屋抄本,卷首尚有明嘉靖年间张衮、屠应峻之序。石湖是吴中名胜,在府城西南,上方山东麓。南宋名臣范成大退隐故乡,在此筑石湖别墅以居,写诗会友,著名的《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即诞生于此。明代卢雍(1474—1521,字师邵)、卢襄(1481—1531,字师陈)兄弟世居石湖,素仰范成大。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卢雍于石湖建范文穆公祠;
    卢襄则效范成大之编《吴郡志》而辑《石湖志略》,书成于嘉靖七年戊子(1528)。沈德潜所云之《续志》,今未见。载有沈德潜此序的然松书屋抄本,是道光八年苏州籍学者、藏书家顾沅借黄丕烈士礼居藏本请人抄录的。此序中有若干字抄写衍误,其旁尚可见顾沅的校正文字。而黄氏藏本卷首当即有此序,惜未见。

    凡修国史,必徵志于郡国,郡国徵志于州县,是邑志者,国史所取资也。考核不详,是非失实,史家何由徵信乎?而邑志之良者寥寥无几,或辑成于仓卒,纪载疏略,增窜于妄庸,去取冒滥。崔铣之《安阳》,汪来之《北地》,孙立亭之《富平》,独见称说,以其无疏略、无冒滥也。

    世宗宪皇帝御极之二年,析长洲之半为元和。晋江江公来令斯邑,谓分邑之初,不可无志以备考鉴。因延施觉庵、杨皋里诸先生为总裁,予与顾君嗣宗辈四五人为分纂,设局竹堂,悉心蒐采,秉公商榷,三年而成书。书乍成,江公移治疁城,未付剞劂,志落夫己氏手,删改窜易,人物、艺文二门,半归荒谬,私自镌刻,将成矣,桐城张公来令元和,见之,谓几成秽志,禁其成书,属宋方伯晓岩改易,且增十年来所未备。方伯服阕旋赴都,张公委邑人监刊,其人未谙范例,删改窜易,犹夫前人。元和一志,大失始修之旧矣。

    岁己卯,同年云梦肖野许公调任元和,勤敏恤民,百废渐举,念志乘为一邑掌故,风土人情,因革损益,与时递迁,不加修辑,何以彰圣朝文物之盛、涵煦之深。因先定章程条例,邀予主其增删,而编纂之功,顾子禄百悉心经画,举向之滥入者删之,后之阙略者补之,除分野、疆域、城池、山阜、水利、学校、兵防等项,凡无可增损者,一仍其旧。兹则志御制以纪省方之盛典,志赋役以述恩膏之洊加,志孝义以见至性之过人,志选举以见人文之日盛,志宦绩以见职守之维严,志人物则事功无可称者,贵显弗录,志行有可取者,微隐必登,志艺文则言开政治,事备劝惩,然后入之,一切务华失实,留连景光,不收也。为卷三十卷六,为期十月而成。理不敢谓与《安阳》《北地》《富平》诸书颉颃,而疏略冒滥者无之矣。今之为吏者,并以刀笔筐箧为能,许公抚字情殷,催科不扰,讼退政闲,复兢兢以志乘为务,既可备后来之考鉴,亦可为国史所取资,殆班史所谓以经术润饰吏治者乎?予喜是书得复旧观,觉庵诸公数寒暑之苦心未没,而后修者不疏不滥,能继前贤,故序其初终以弁简端云。

    赐进士出身诰授通奉大夫晋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予告在籍食俸里人沈德潜撰,时年八十有九[1]许治修;沈德潜,顾诒禄纂.(乾隆)元和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1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P1-3)

    按:此序载许治修,沈德潜、顾诒禄纂《(乾隆)元和县志》卷首,《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14册收录,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影印。据序末落款,此序当作于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沈德潜不仅以诗文名家,亦于方志纂修方面造诣颇深。曾与修雍正《浙江通志》《西湖志》,乾隆《长洲县志》《元和县志》,并曾为多部方志作序。在此序中,沈德潜回顾了两次参与编纂《元和县志》的经历,其中寓含不少关于方志纂修的真知灼见。如他提出“良志”的标准,认为应考核精详,是非信实;
    记事既不疏略,又不冒滥;
    选取人物要重志行操守,事迹要具劝惩功用,等等。体现出征实求信的存史意识和推行教化的经世思想。

    《沈归愚自订年谱》“乾隆二十六年”条谈及重修《元和县志》事云:“四月,元和令许君治延顾子禄百修改县志……适湖北许君来,予同年友也。告之以故,许知顾子博雅,故任之。予略为检点,复还旧观。”[1]沈德潜著;潘务正,李言点校.沈德潜诗文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P2137)这里涉及另一位列名编纂者顾诒禄(1699—1768),字禄百,号缓堂,江苏长洲人,为沈德潜高足,擅古文辞,有《吹万阁诗文集》。《元和县志》之重修,实顾诒禄出力为多。

    《书》曰:惇叙九族。《记》曰: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周礼·大宗伯》: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先王教民亲睦如此,诚以宗族兄弟,其先皆一人之身也。一人之身,我欲食而忍听族之饥乎?我欲衣,而忍听族之寒乎?我男,生愿为有室;
    女,生愿为有家;
    而忍听族之婚嫁失时乎?我生有养,而死有归,而忍听族之亡者举而委壑乎?我子孙冀其成材,而忍听族之幼稚无可执业乎?先王教民亲睦,所以防其替也。赠通议大夫戈东原翁之创设义田,可谓得先王遗意者矣。戈氏自望山翁迁吴,居于枫江,数传至东原翁而家遂大。翁性孝友,凡报本追远、敬宗收族之事,无不罄其槖。平时训诸子曰:“世人惟计温饱,胜人罔知祖宗一本,族之困穷,视同膜外。吾少读钱公辅《义田记》,至‘奉养止乎一己,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未尝不掩卷叹息。今吾家族众繁庶,思置义田千亩,岁收所入以济贫乏。汝曹其踵而行之,以承我志。”因先置腴田四百亩,俟数足,建义庄贮之,事未竟而翁殁。诸子黄鸿、黄泳、黄㴶、黄湘遵遗训,续置腴田六百亩,构屋四十楹,立为规条,饥与食,寒与衣,婚有助,嫁有资,不能棺者殓之,不能瘗者葬之,子弟之贫而秀者,收而教之,愿者与之业,酌中范文正公义田之例,以承翁志焉。夫义田始于文正公,少参公大同守继之,久而有浔阳陶氏、晋昌唐氏,兹乃有临海戈氏。庆历至今七百二十年,吴门惟此四族,何其难也?岂尽无仁人孝子之心哉?贫者无其力而不能为,富者吝所有而不肯为,遂使其始一人之身,分而至于涂,人而不相顾。先王亲睦之教,渐流于衰熄也。嗟乎!吴门非乏富厚之家,为祖父者欲子孙长擅其富厚,多积馀藏以遗之,而尊祖敬宗皆视为不急之务。为子孙者,惟裘马是好,声色是娱,挥千黄金不惜,其可尽心于祖若父者,锥刀之末是靳。安望能广其惠于一族?究之多藏厚亡,所为富厚者,终归于乌有也。独戈氏,父作于先,子述于后,轻货财、重水木,绵世泽以无穷。闻其风者,可以恍然悟、奋然兴矣。[2]许治修;沈德潜,顾诒禄纂.(乾隆)元和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1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P472)

    按:此文载许治修,沈德潜、顾诒禄纂《(乾隆)元和县志》卷三十四,《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14册收录,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影印。临海义田,在苏州吴县枫桥镇(今属苏州市),为戈元爚创设。《(民国)吴县志》记曰:“临海义庄,在枫桥,清乾隆二十六年戈黄鸿等承其父遗命创建。先是,其父在日,已置田四百亩。至是,黄鸿等又续置六百亩,合成千亩,并构屋四十楹,立为规条。”[1]曹允源,李根源纂.(民国)吴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11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P467)据此,此文当作于乾隆二十六年。

    吾郡乐圃朱先生锺育宋代,钻研六籍,苞孕百家,接迹周程,淡于荣利,晚起教授本州,惟以经术为先,务引掖后进,高山景行,学者宗尚焉。晋宁鹤峰李公校士吴中,倍深瞻企。乙酉春仲,欣逢翠华南幸,以先生所著《易解》《墨池编》《续图经》《琴史遗集》四函恭呈御览,请加嘉奖。皇上特锡“道园养素”匾额,彪炳祠宇,千祀增辉,诚盛典也。惟是先生著述良多,《琴史》一编,特寓意于物,而匪留意于物,似未足为先生重。不知琴自䆳皇肇造,象乾坤,备律吕,可以宣幽滞,闲淫佚,萃和平,虞帝鼓之而阜财解愠,宣圣操之而穆然怡然,非桓伊之笛,子晋之笙□。谛观是帙,本制器之由来,极和声之感应,上溯唐虞,下逮有宋,靡弗旁搜远绍,广引博徵,原委瞭如,殆与永叔《集古录》后先辉映。岂独无声解趣,希陶令之徽弦不事哉?于以融养性情,调和政治,人心悦而瑞气溢,正声裕而善俗成,随经术图经以传,洵不虚矣。先生后裔錀属予序,予谓是先生丹铅精神所寄也,因援笔书之。[2]许治修;沈德潜,顾诒禄纂.(乾隆)元和县志[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国家图书馆藏.

    按:此序载国家图书馆藏许治修,沈德潜、顾诒禄纂《(乾隆)元和县志》卷三十三《艺文》。此书扉页题“一九八九年十一月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南京博物院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原刻本影印”。《琴史》,北宋学者朱长文著。朱长文(1041—1098),字伯原,号乐圃,苏州吴县人。嘉祐四年己亥(1059)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归隐乡园二十年,筑室“乐圃”,潜心诗书,以道德、学术闻名于时。元祐中,起为苏州州学教授,后召为太学博士。绍圣间,迁宣教郎、秘书省正字等职。其著述甚丰,除此序所言四种外,尚有《乐圃余稿》传世。朱长文为人敦厚和易,精通古琴,所著《琴史》是我国第一部古琴专门史,其中蕴含的“人德”“琴德”相协的思想,体现了古人以音乐调养身心、化育君子人格的追求,其意义已超出了单纯的音乐史籍范畴。沈德潜序中“融养性情,调和政治,人心悦而瑞气溢,正声裕而善俗成”云云,正是从这一方面揭橥其价值,可谓知言。

    序中所云“晋宁鹤峰李公”指李因培(1717—1767),字其材,号鹤峰,云南晋宁人,曾两任江苏学政,一为乾隆二十年,一为乾隆二十七年[3]卢思诚等修;季念诒等纂.(光绪)江阴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5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P71)。“乙酉春仲”为乾隆三十年(1765),此年乾隆帝第四次巡幸江南。序中所云李因培进献朱长文四书事,当在他第二次任职江苏学政时。李因培曾作《重刊〈吴郡续图经〉序》,交待重刻朱长文《吴郡续图经》缘起云:“其裔孙錀奉先生祀孝谨,于遗书多力为刊行,更出家藏此册钞本校梓以传。”落款为“乾隆二十四年……提督江苏等处学政晋宁后学李因培撰”[4]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M].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卷首)。联系沈德潜《〈琴史〉序》末所云朱錀属序之事,则朱錀重刻先祖著述,《吴郡续图经》《琴史》均应属其中之一种,但刊刻时间不一。沈德潜此序既写及乾隆三十年南巡事,或即作于该年或此后。又,俞冰《古琴书图考》载《琴史》有“乾隆三十一年(1766)就闲堂刻本”,据其所述,“书名页题‘家藏正本琴史就闲堂雕版’”,有“进呈御览”朱印,并且“卷前有乾隆三十一年沈德潜序”[1]俞冰.古琴书图考[M].学苑出版社,2009.(P186)。

    也即因此,1989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所据以影印之《(乾隆)元和县志》当并非为乾隆二十六年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14册收录《(乾隆)元和县志》,系据清乾隆二十六年刻本影印,即未见沈德潜《〈琴史〉序》。

    城东仁孝里月声庵者,建自宋淳祐间,旧为五圣阁,介于通衢。明天启二年,里人许子禹故祖捐隙地,构观音阁于左。国初,里人王君贤于阁后辟精舍三楹,召僧圣机主之。汤文正公抚吴,奏毁淫祠,因斥五圣像专礼普门大士,年来两阁并圯。乾隆十八年,里人夏振公、高松年即观音阁故址改建文昌阁,供帝君、药师诸佛像,庄严复整。阁下有张中丞国维、祁廵按彪佳、涂邑侯必宏、慕中丞天颜、丁方伯思孔、李邑侯念兹、韩上舍馨祠。中丞诸公有惠政于三吴,上舍胜国遗老,峻节清操,时称清谐先生,居与阁邻,尝护持斯阁,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也。先是,清谐文孙贡士补瓢,能述祖德,当改建时,捐赀竣工,重肖像于帝君之旁,主香火者为僧谦安。谦安化去,其徒悦岩有攘地之讼,香火遂废。悦岩死而讼息,悦岩之弟恒修复,弃坏清规,潜藏匪类,后经县闻,鐍阁禁约,廊庑穿漏,栏槛委地,败甓朽木与像设相撑拄。贡士嗣君裕生、东生虑旧迹之将湮,先泽之中替,更筑精舍,鼎新两阁。予取清谐先生旧赠圣机诗“山下泉流月有声”句,额曰:月声庵。遴募研山月轮和尚偕徒耕山住庵。月轮旋卒,耕山主其庵。耕山素持苦行,鼓鱼更答,经声梵呗,激扬飘励于风清月朗之时,涤行者之烦襟,醒卧者之尘梦。从此大士、帝君、药师暨七公之香火可以长延,众善士缔造之功于焉不没,皆裕生、东生之善继善述也。里称仁孝,不愧斯名矣。是为记。[2]许治修;沈德潜,顾诒禄纂.(乾隆)元和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1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P474)

    按:此文载许治修,沈德潜、顾诒禄纂《(乾隆)元和县志》卷三十四,《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14册收录,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影印。此文介绍了苏州城内月声庵自明代以来之兴废起复,主要涉及韩馨家族几代人对文昌阁(月声庵)之护持。韩馨,字幼明,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末复社名士。入清不仕,于苏州城内构“洽隐园”栖隐,与郑敷教、金俊明等遗民结社,著有《绀雪堂稿》。文中提到的“贡士补瓢”,为韩馨之孙韩骐(1694—1754),字其武,补瓢为其号,终生未仕,著有《补瓢存稿》,沈德潜为之序,亦选其诗入《清诗别裁集》。“裕生、东生”为韩骐之子。韩键,字裕生,号香麓,诸生,有《小林屋诗稿》。韩是升(1735—1816),字东生,号旭亭,诸生,曾教授于金台、阳羡、当湖书院,学行为士林所重。擅诗文,有《听钟楼诗稿》《洽隐园文钞》。嘉道间刑部尚书韩崶、金石学家韩崇(吴大澂、汪鸣銮之外祖)即为是升之子。吴门韩氏后裔,洵可称“善继善述”者也。沈德潜此文不仅可作月声庵之记,亦可观仁孝里韩氏一族的变迁。

    沈德潜上述佚文,虽属吉光片羽,但弥足珍贵,从中可窥其经世意识、方志学思想及成就以及它们与文学思想之关系,对于突破文学层面的限制,全面认识沈氏其人、建构其形象具有一定价值。

    猜你喜欢 县志乾隆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戏曲研究(2022年1期)2022-08-26县志里的乡贤飞天(2020年8期)2020-08-14文化再造与国俗建构——以乾隆朝冰嬉为例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20年0期)2020-08-13盛世之巅的一声叹息——《红楼梦》与乾隆前期政治谈片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乾隆眼中的木鱼石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浅谈地方县志精品诗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下旬(2019年8期)2019-09-12谈县志编纂如何体现地域特色黑龙江史志(2016年2期)2016-05-04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山海经(2016年7期)2016-03-20缠访者入县志决策(2015年8期)2015-09-10县志方圆(2015年15期)2015-09-10
    相关热词搜索: 外文 所见 地方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