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益智的本草考证△

    时间:2023-01-17 18:20:1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吴振宁,邢益涛,林天东*,唐菲

    1.海南省中医院,海南 海口 570203;

    2.海南省药品查验中心,海南 海口 570216

    益智是“四大南药”之一,为姜科植物益智Alpinia oxyphyllaMiq.的干燥成熟果实,于夏、秋两季果实由绿变红时采收;
    晒干后的益智呈椭圆形,两端略尖,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果皮薄而韧,种子为不规则扁圆形,具芳香气味,其性温,味辛,归脾、肾经,具有温脾开胃摄涎、暖肾固精缩尿的作用,临床用于肾虚遗尿、小便频数、遗精白浊、脾寒泄泻、腹中冷痛、口多唾涎等[1]。含有益智的组方众多,如缩泉丸(益智、乌药等)主治小便频数、遗尿不止,同白术、白茯、干姜等共用能温脾散寒,与党参、陈皮等同用具有开胃摄唾、补脾健胃的作用[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智具有神经保护、心血管保护、抗氧化、镇痛、抗溃疡、抑制胃损伤、止泻、抗炎、抗癌等作用[3]。近年来,作为药食同源中药,益智的多种食品、药品、保健品相继开发上市,其需求逐渐增加[4]。益智是姜科山姜属植物,常与同科属其他植物果实混用。袁媛等[5]考证,本草典籍中对益智原植物表述笼统,较易将其与姜科其他植物如高良姜、豆蔻等混淆;
    莫单丹[2]在对益智的基原植物进行考证时也指出,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所记载的益智不是现今的益智,而是一种山姜属植物;
    吴德邻[6]在编著《海南植物志》时发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有许多益智的植物标本被定名为高良姜,可见两者在近现代依旧存在基原难辨的问题,同时提出,古人所载益智有时指龙眼,而龙眼却是乔木。这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益智原植物拉丁文名十分混乱。因此,有必要对益智的药材基原、历史沿用情况及功效炮制等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

    鉴于以上学者在益智考证方面各有偏重,本文对历代本草、方书、医籍等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收集整理,结合近年来发表的现代研究成果,对益智药材历代基原、学名变化和产区、采收加工等变迁情况进行深入的本草考证,以期正本清源,为益智的临床应用及产品开发提供强有力参考。

    益智首载于唐代陈藏器[7]所编著的《本草拾遗》。其别名较少,主要是根据药用部位区分,如益智仁、益智子等,也有些地方称其为摘艼子[8]。而益智一词也是龙眼的别名,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龙眼,味甘平。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魄,聪察,轻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9];
    《吴普本草》中也记载:“龙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10]。陶弘景[11]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记载:“广州别有龙眼,似荔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别名,今者为益智耳。食之并利人”,指出另有一种“益智”,而非龙眼。《新修本草》中将两者分开:“龙眼一名益智,而益智非龙眼也”[12],言简意赅地指出益智是龙眼的别名,而益智又是另一物种。此后本草记载中便将益智一项单独列出。

    《本草纲目》记载:“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也,与龙眼名益智义同”[13]。《本草汇言》中引述王绍隆先生所言:“脾舍神有两,曰意与智也。然意者,脾土之体;
    智者,脾土之用。能益脾土之体用,故名益智云”[14]。益智味辛,性温,归脾、胃经,能够健脾开胃。根据中医理论,五脏藏五神,脾藏意,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如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充盈、髓海得养,则思路清晰、意念丰富、记忆力强。益智因此得名。

    2.1 汉代至南北朝时期

    益智作为中药始载于唐代《本草拾遗》,然而早在西晋《南方草木状》就有关于益智基原植物的记载:“益智子,如笔豪,长七八分,二月花,色如莲,着实,五六月熟。味辛,杂五味中,芬芳。亦可盐曝。出交趾、合浦。建安八年,交州刺史张津,尝以益智子粽饷魏武帝”[15]。益智子“出交趾、合浦”[16]。交趾,即为现今越南中北部;
    合浦,为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辖县,与广东接壤。就产地而言,其与现今益智的产地高度重合。文中描写益智,状如毛笔头,大小在2.5 cm 左右;
    农历二月开花,花色与莲花相似,而莲花一般为粉白色;
    农历五、六月果实成熟,味辛,气芬芳。根据基原植物的开花、果实成熟时间及性状描写,该植物应为姜科山姜属植物,并同现今的益智特征十分相似。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引用晋时顾微《广州记》中记载:“益智,叶如襄荷,茎如竹箭,子从心出。一枝有十子,子肉白滑,四破去之,或外皮蜜煮为粽,味辛”[17]。晋时广州一地,即为现今广东广州一带,辖境相当于广东及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经黄胜白等[18]考证,“襄荷”为姜科植物蘘荷Zingiber mioga(Thunb.)Rosc.。姜科植物的叶很有特点,通常为披针形或椭圆形,有多数致密、平行的羽状脉自中脉斜出,顾微描写的益智叶如同蘘荷,说明该益智应也为姜科植物;
    文中记载其茎如同竹箭一般、1枝上有10个左右的果实、“子肉白滑”[17],新鲜的益智果实切开后,果肉确实是白色的,可见无论是产地或是基原植物记载,都同现在的益智没有太大出入。但是,由于植物形态描述较为简单,只能初步确定该植物是生长于广东、广西一带的姜科植物。

    2.2 隋唐时期

    唐代《新修本草》中益智没有被单独列出,但在龙眼一项下提到“益智,似连翘子,头未开者,味甘、辛,殊不似槟榔。其苗、叶、花、根与豆蔻无别,唯子小耳。龙眼一名益智,而益智非龙眼也。其龙眼树,似荔枝,叶若林檎,花白色,子如槟榔,有鳞甲,大如雉卵,味甘酸”[12]。其中,记载有一种益智(非龙眼)像是头没有开的连翘。连翘果实呈椭圆形,两端较尖;
    益智呈纺锤形,两端微尖,两种果实表面均有不平滑的纤维或凸起,看上去确实较为相似。文中还指出,益智的苗、叶、花、根与豆蔻无别。“豆蔻”在唐朝时指的是草豆蔻,与益智均为姜科山姜属植物,植物特征十分相似。草豆蔻植株高达3 m,叶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蒴果球形,直径约3 cm;
    而益智果实长1.5~2.0 cm,宽约1 cm,符合文中所说的益智的果实比豆蔻稍小的特征。综上所述,苏敬此处提到的益智为姜科山姜属植物,且很大可能为现今所用的益智。

    至唐代,陈藏器[7]编著的《本草拾遗》首次将益智单独列为一项,“益智,止呕哕”。同时,引述《广志》记载:“叶似襄荷,长丈余。其根上有小枝,高八、九尺,无叶萼,子丛生,大如枣,中半黑。皮白,较小者名益智,含之摄涎秽。出交趾”。《广志》是西晋时所著记述各地物产的著作,此处描述的植物,叶片同蘘荷相似,高2.6~3.0 m,没有叶萼,果实丛生,大小如同枣子一般,果皮白色,而益智果实未成熟时为绿色,干后为棕黄色,与《广志》描述的“益智”并不相符,更像是姜科其他植物如白豆蔻等的果实。

    2.3 宋元时期

    宋代《开宝本草》[19]及《嘉祐本草》[20]均有记载益智一项,但并没有描述其基原植物形态,只对其性味、功效进行介绍。《本草图经》中益智条目记载:“益智子,生昆仑国,今岭南州郡往往有之。叶似襄荷,长丈余。其根旁生小枝,高七八寸,无叶花萼作穗生其上,如枣许大。皮白,中仁黑,仁细者佳。含之摄涎唾。采无时。卢循为广州刺史,遗刘裕益智粽,裕答以续命汤,是此也”[21]。昆仑国,本名掘伦,交广之人呼为昆仑,今之爪哇,苏门答腊等地;
    岭南,五岭以南地区,今泛指广东、广西一带[16]。《本草图经》中记载的益智,植物描述大多引述此前历代本草著作所言,无法判断其基原。但其附图(图1A)中所附雷州益智子茎丛生、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花序轴短,加之雷州即今之广东雷州半岛一带,产地与植株形态同当今益智高度重合,应为姜科山姜属植物益智。

    2.4 明清时期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22]中附益智图(图1B),图中其结果一枝中总状花序不是从茎中抽出,而是从地上根茎发出,同现实植株不太相符;
    但其他特征,如植株茎丛生、叶披针形等均与《本草图经》中附图类似,推测是绘图时借鉴了前代益智图时出现了错误。李时珍[13]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益智一项,其中提到“观此则顾微言其无华者,误矣。今之益智子表如枣核,而皮及仁,皆似草豆蔻云”,指出顾微所说的益智没有花是错误的。但顾微《广州记》中记载的益智,有的版本里有“无华萼”一句,有的版本并没有这一句,吴德邻认为,李时珍这里指的可能是《广志》而不是《广州记》,该问题还有待考证[6]。李时珍记载当时用的益智,描写其表皮如同枣核一样,而果实的皮和仁和草豆蔻相似,据此描述,当时所用的益智果实确实与现今用的益智果实相似。清代的本草著作偏重药材性味归经及功效的论述,有关益智基原植物及药材性状的记载较少,且大多延续此前本草所述,并无太多借鉴意义。

    图1 不同历史时期本草中益智记载

    综上所述,《南方草木状》《广志》及《广州记》均为晋代著作,当时描述的益智同现今益智虽没有较大出入,但基原植物特征较为简单,只能判断其为姜科植物,无法具体确认基原,且易与同科植物如草豆蔻、高良姜、白豆蔻等相混杂。至唐代《新修本草》,苏敬描述的益智基原植物特征较为详细,同现今益智Alpinia oxyphyllaMiq.十分相似。唐代以后有关益智的本草记载与此前的记载相似,药材性状描述虽与益智相似,但是仍存在药材植株形态及绘图不够细致的问题,易造成同科属植物的混杂。

    2.5 近现代研究

    1844 年,由日本本草学家岩崎常正[23]编著的《本草图谱》中有益智子附图,图中所绘益智子为乔木,明显不是Alpinia oxyphyllaMiq.。1862 年,Hanbury[24]《Notes on Chinese Materia Medica》中也载有益智子(Bitter-seeded Cardamon)“多为椭圆形、部分为长椭圆形、少数近球形的蒴果,果皮暗褐色,两端尖,种子有不规则棱角,气味芳香,味道苦涩,基原植物未知,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中收藏了这种果实,并提到其产地为广东海南岛”。1871年,Smith[25]在《Contributions Towards the Materia Medica and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中对益智的描述同Hanbury所记载的相似,书中记载汉口市场的益智Amomum amarum由九州府(广东省)供应,蒴果呈椭圆形,或卵形和斜形,两端尖,有6~9条纵棱,外表面为暗褐色、黑色,粗糙,有许多相互交叉的纵向脊,果皮有一种温暖、芳香的味道(可能是因为其腔室内储有精油);
    益智的果皮通常不入药,这与其他豆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种子较大、排列在一起,呈不规则的三角形,约有6个,其气味芳香,非常苦,具有滋补、健胃和收敛的特性,当时其主要用途是治疗尿失禁或尿潴留。1911年,Stuart[26]在《Chinese Materia Medica Vegetable Kingdom》中记载了此前本草学家们有关益智子的描述,有人认为益智为姜科山姜属的Alpinia allughas,但Hanbury[24]认为其属完全不同的物种,中文名也叫龙眼Nephelium longan。Stuart 采用的是Smith 提出的拉丁文名Amomum amarum,并引述了Hanbury和Smith对益智子的描述。《Notes on Chinese Materia Medica》《Contributions Towards the Materia Medica and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和《Chinese MateriaMedicaVegetable Kingdom》是当时的英美本草学家对流通在当地市场上的中药材进行观察并参考中国古籍记载编写而成的。因为其不清楚该中药基原是何种植物,因此更注重益智药材形态和气味的描述。在这3 部著作中形容益智多呈椭圆形,两端尖,表面暗褐色,种子集结成团,果皮不入药,种子6~8 粒,种子呈不规则形,气味芳香,味苦,产于广东及海南,主要用来治疗尿失禁或尿潴留。该药材的性状、气味功效及产地与现今的益智药材高度重合,故推断当时进口到汉口市场一带的益智即为姜科山姜属植物益智Alpinia oxyphylla的果实。

    1931年,《中国北部之药草》中记载益智为“益知仁”[27]。该书一同分析了益智、草果、草豆蔻、白豆蔻、草豆蔻、小豆蔻及缩砂仁这几种易混药材,书中记载这些中药均产自南方,为日本汉方药店常备品,其中描述益知仁(益智)“生药常伴覆皮而出现于市场,果皮暗褐色,多皱,中形,长一公分半,粗八公厘许”[27]。据此特征,可将其与豆蔻等易混中药区别开来。从书中益智与其他豆蔻等的药材特征描述看来,作者对这些药材性状认识是十分正确的,该益知仁同现今所用益智高度重合,为Alpinia oxyphylla的果实。1933 年出版的《头注国译本草纲目》[28]为《本草纲目》日文译本,故该书中很多内容是《本草纲目》的原文,书中附图也同《本草纲目》相似,其中记载益智子学名为Amomum amarum(F.P.Smith)。

    1935 年,杨华亭[29]著《药物图考》载有益智子,其中考证一项中记载:“形椭圆而两端尖,长约五六分,中径约三分,外壳灰褐,内子为二十余粒,集合而成,外褐内白。按益智子与益智(龙眼)混淆者久矣”。杨华亭指出古时益智子与益智(龙眼)时常混淆,对益智如“益智子粽”及“核黑而皮白,核小者佳”等说法提出质疑,认为益智味辛、苦,不堪作棕,加之“核黑而皮白”这一说法更似龙眼果实,故认为《南方草木状》《图经本草》等本草关于益智的记载皆是“半言益智半言益智子”。虽然“益智棕”“核黑皮白”这些描述指龙眼的说法有些牵强,但在本草书籍中,两者确实混淆已久,书中所附的益智子图和益智(龙眼)图也与当今益智Alpinia oxyphyllaMiq.和龙眼Dimocarpus longanLour.相同,可见作者对两者的认知十分准确。1935 年,由陈存仁[30]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中记载益智仁“形长圆。色暗黑。顶端有小嘴。其下则有果梗。中藏细小种子。色红褐。作多角形。气芳香。略似没药”;
    《中国药物标本图影》中附有益智的黑白照片和彩绘图片,图中益智同文字描述相差无几,即为现今所用益智[31]。1959 年,《中药志》中收载益智,并将其归属为姜科山姜属(Alpiniasp.)植物,并详细描述其基原植物“多年生草本,高1.5~2 米,全株具辛辣味。叶二列,叶片狭披针形。圆锥形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高8~15 厘米。花序轴棕色,唇瓣粉白色,具淡红色条纹。蒴果球形,不开裂,直径约1.5 厘米,熟时黄椽色。种子多角形,暗棕色。花期1~3月,果期3~5 月。分布于广东海南岛山区各地,阳江一带的山地也有少量分布”[32]。此时,《中药志》中有关益智的描述已经极为详尽,且编者对基原植物做了较为正确的归属,认为其为姜科山姜属植物,但没有鉴定其具体种名。1961 年,由南京药学院编著的《药材学》中记载益智仁“为姜科植物益智草Zingiber nigrumGaertner 的干燥成熟果实,药用以种子为主”[33]。Zingiber nigrumGaertner 现今为姜科植物黑果山姜Alpinia nigra(Gaertn.)Burtt的异名使用,黑果山姜植株高达3 m,圆锥花序顶生,长达30 cm,蒴果球形,径1.2~1.5 cm,干后黑色,且该物产于我国云南南部或印度至斯里兰卡。此描述明显与《药材学》中益智植株形态及产地描述不符,推测是编者在给益智基原植物鉴定出现了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1963 年版记载,益智来源为姜科植物益智Alpinia oxyphyllaMiq.的干燥成熟果实[34]。该拉丁文名一直沿用至今,此后如《和汉生药》[35]、《中药志》[36]、《新华本草纲要》[37]、《中华本草》[38]及历版《中国药典》[39-46]记载益智的基原植物均为该物种。

    1871 年,Smith[25]在《Contributions Towards the Materia Medica and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中将益智的拉丁名定为Amomum amarum。但从该书中有关益智的描述来看,其只见过在汉口市场的益智果实,而没有见到基原植物,认为即使之前没有本草学家对其进行描述,但是益智特征足够明显,所以将益智命名为“Amarum”。因为益智与豆蔻类植物的果实相似,故查询书中豆蔻类中药的拉丁文名,果然该书中记载前人给草豆蔻定的拉丁文名为Amomum globosum,推测是因为Smith认为益智和草豆蔻的果实具有同科属植物的特征,故也将益智定为豆蔻属(Amomum)植物。然而,豆蔻属植物花是从根茎处单独抽出,而草豆蔻和益智花序包藏于苞片之中,原应属山姜属(Alpinia)植物,只是当时植物分类不够细致,故造成了这个错误。如今,Amomum amarumP.Smith 已作为益智的异名处理。1911年,Stuart[26]在《Chinese Materia Medica Vegetable Kingdom》中提到,当时有人认为益智归属为姜科山姜属的Alpinia allughas。Alpinia allughas如今为黑果山姜Alpinia nigra(Gaertn.)Burtt 的别名,该种植物产于中国云南、印度至斯里兰卡一带,因为当时没有人见过益智的基原植物,所以此应为误定。1918 年,《植物学大辞典》记载益智拉丁文名为Nephelium LongaanCamb.[47]。Nephelium LongaanCamb.为无患子科龙眼属龙眼Dimocarpus longanLour.的别名,《名医别录》时记载龙眼别名益智,该名应是作者在查找拉丁文名时,误以为两者为同一物,将益智拉丁文名与龙眼相混。

    《中国药典》2020 年版中,益智来源为姜科山姜属益智Alpinia oxyphyllaMiq.[1]。该名在1861 年由Miquel 首次发表[48],但是由于后来学者未能见到其基原植物,不能将其与益智联系起来,致使益智的拉丁文名一度十分混乱。《中国药典》1963 年版记载益智来源为姜科植物益智Alpinia oxyphyllaMiq.的干燥成熟果实[34]。此后,该拉丁文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4.1 道地产地变迁

    西晋《南方草木状》首次记载益智“出交趾、合浦”[15];
    唐代《本草拾遗》中引《广志》载益智“出交趾”[7]。交趾,即为现今越南中北部;
    合浦,为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辖县,与广东接壤。宋代《开宝本草》中引用《山海经》记载益智“生昆仑国”[19];
    《本草图经》中记载:“益智子,生昆仑国,今岭南州郡往往有之”[21]。明代李时珍[13]《本草纲目》中引苏轼记,提到“海南产益智”。此后,明清本草著作,记载益智产地均为这几个地方,可见古时益智产地较为一致,均为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和越南一带。

    1862 年,Hanbury[24]《中国本草备注》记载:“益智,生于广东、海南。”据当时的说法,益智产于广东海南岛。《Contributions Towards the Materia Medica and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中也记载汉口的益智是由广东省供应的[25]。1931 年,《药物出产辨》 记载:“益智产琼崖十三属,以陵水为上等”[49]。琼崖即海南,并提到海南陵水的益智为上等。近代本草书籍如《中药志》[32]、《药材资料汇编》[50]、《药材学》[33]、《500 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51]、《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52]等记载较为相似,益智主要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地有少量栽培,其中海南为道地产区。不同历史时期益智的产地记载见表1。

    4.2 品质评价

    本草著作中关于益智的品质评价较少(表2)。《本草图经》记载益智“皮白,中仁黑,仁细者佳”[21]。此处的“仁”,很多书上记载为“核”字,但“皮白核黑”这一说法与益智药材也联系不上。杨华庭[29]认为此处的描述指的是龙眼。1959 年,《药材资料汇编》记载:“本品以粒肥圆正,内仁饱满结壮者为良,粒小瘪瘦者为次”[50];
    1961 年,南京药学院编著的《药材学》记载:“以身干、粒大、饱满、油分足者为佳。以个大小分一、二、三等”[33];
    1999 年,《500 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记载:“以颗粒大而均匀,饱满,色棕红,无杂质者为佳”[51];
    2010 年,《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记载:“以身干、粒大、饱满、显油性、香气窜为佳”[52]。综上所述,益智为芳香类药材,以身干、粒大、饱满、油性足、香气浓者为佳。

    表2 不同历史时期益智的品质评价

    5.1 采收加工

    西晋《南方草木状》中首次出现益智采收时间为“五六月熟”[15]。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记载:“【时】(生)春(采)无时。【用】去皮用仁”[22],说明益智入药有去皮用仁的传统。《本草蒙筌》中也记载其入药:“去壳取仁,研碎入药”[53]。清代的《本草害利》[54]、《本草述钩元》[55]等书记载其果实成熟时间均为五六月。1935 年,《药物学备考》中记载:“秋后十月。子结坚实取之。阴干备用”[56]。此时的记载益智成熟时间较晚。1959 年,《中药志》记载:“7—8 月间,果实由绿转红时摘下,铺在洋灰地上晒干(如为土地,干燥时间要延时一倍多),如遇阴雨,温火烘干。但以晒干的品质为佳”[32],指出益智果实由绿转红时(7—8 月)采摘,且晒干的品质较烘干的为佳。此后的本草书籍记载大同小异(表3)。综上所述,益智一般于夏、秋间果实由绿变红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即可。

    表3 不同历史时期益智采收加工炮制方法

    5.2 炮制

    西晋《南方草木状》中记载了益智炮制方法为“亦可盐曝”[15]。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益智治疗夜尿多的1 首方剂:“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盐同煎服,有奇验”[19]。清代《本草害利》中记载其修治方式:“去壳,或炒或煨,临用研”[54]。1959 年,《中药志》记载用盐水炮制益智:“拣净杂质,炒至黄黑色,用碾串碎,筛去末,簸净皮,用盐水拌匀(每10 斤用盐4 两),稍闷微炒即成”[32]。1999 年,《中华本草》详细记载了益智的几种炮制方式:“益智仁:则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外壳,用时捣碎。生用燥性较大,以温脾止泻,摄涎为主;
    炒益智:取净益智仁,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壳呈焦褐色,鼓起,果仁呈黄色,取出研去壳;
    盐益智:取益智仁,用盐水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即可”[38]。综上所述,历代益智炮制方式有2 种:1)净制:去壳、去皮;
    2)炒制或盐制。种子类药材经炒制后有效成分在煎煮时容易溶出,且能有效缓和芳香药材的辛燥之气,而盐入肾经,可起到引药入肾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盐炙后的益智挥发油含量减少,从而能缓和辛味,且盐炙后能够增强其温肾缩尿的作用[59]。

    综上所述,益智作为一味常用中药,益智属四大南药之一,药用历史悠久。由于益智一名在古时为龙眼的别名,故许多本草记载及拉丁文命名常常将两者混淆。唐代之前的著作,描述益智基原植物特征较为简单,只能判断其为姜科植物,无法具体确认其具体基原,且易与同科植物如草豆蔻、高良姜、白豆蔻等相混杂,唐代至今的益智基原均为姜科山姜属植物益智Alpinia oxyphyllaMiq.。近代益智的拉丁文命名也较混乱,由于当时的植物分类不够细致,且早期学者未能见到益智的基原植物,只在药材市场见过其药用果实,故将其错误定为Amomum amarumP.Smith、Alpinia allughas等。甚至因龙眼别名益智,有些学者便直接使用龙眼的拉丁文名Nephelium LongaanCamb.作为益智的学名。至《中国药典》1963 年版才准确记载益智来源为Alpinia oxyphyllaMiq.的干燥成熟果实,此后该拉丁文名便一直沿用至今。益智历代的产地记载由早先的岭南、交趾、昆仑等大地区逐渐细化,现今益智主要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福建、云南等地有少量栽培,其中又以海南为其道地产区。据记载,益智以身干、粒大、饱满、油性足、香气浓者为佳。炮制方式主要有净制、炒制和盐制。炮制后可减少益智辛燥之气,增强其温肾缩尿的功效。

    猜你喜欢 龙眼本草益智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本草中华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买龙眼作文大王·低年级(2019年4期)2019-05-135月龙眼市场监测分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8年5期)2018-11-096月龙眼市场监测分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8年6期)2018-03-05益智主题乐园小雪花·成长指南(2017年5期)2017-06-07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学苑创造·A版(2016年9期)2016-10-10益智大比拼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6期)2016-05-14
    相关热词搜索: 本草 益智 考证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