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古刻丛钞》疑难词考释八则

    时间:2022-12-06 18:50: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蒋莹云,龙仕平

    《古刻丛钞》疑难词考释八则

    蒋莹云1,龙仕平2

    (1.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 贵州师范大学 出土文献及近代文书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

    《古刻丛钞》;
    疑难词;
    考释

    《大唐故忠武将军行薛王府典军上柱国平棘县开国男李府君墓志铭》:“奏授薛王府典军,蔽扦雄城,趋待□□,每入招贤之观,时陪乐□之游。”

    按:整理者[2]认为“蔽扦”应为误抄“蔽扞”,并对此词进行订正,但未有任何缘由及注释。此结论当误,“扦”为“扞”形近误用的通假字。《经籍籑诂·卷六十七去声》有载此说:《国语·齐语》:“以卫诸夏之地注”注曰:“卫,蔽扦也。”《吕览恃君》:“爪牙不足以自守卫”注曰:“卫,扞也。”[3]同为守护守卫之义,表“蔽扦”之卫与表“扞”之卫实无甚差异。《尚书集注音疏》:“爯尒戈比尒千立尒矛子其誓爯尺夌”,注曰:“爯,举也。戈,勾子戟也。比,相次比也。千,盾也。”《释言》:“千,捍也。孙炎注:千盾所以自蔽扦,故云千盾也。”[4]《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昭公二十五年》传云“朱千玉戚以舞大夏。”何休注:“千,盾也。”[5]“千”通“干戈”之“干”,指防御敌人之工具。《诂经精舍·经解卷二》中张成渠《公侯干城解》毛传云:“千,扞也。意谓‘千’者,‘扞’借字”。郑玄笺云:“干也,城也,皆以御难也。意谓干者承用为字之训。”孔颖达正义引《本字传》“训仪为善,训逑为匹,”推出“干为扞,直以千为扞之借”。因此“扦”通“扞”,二字形近误用[6]。

    “蔽扞”最早于古书典籍出现时并不成词,“蔽”与“扞”不相干。《三国志·吴书十·程普传》:“策尝攻祖,郎大为所围,普与一骑共蔽,扞策驱马,疾呼以矛突贼。”另一版本中“蔽”与“扦”也无关系。《册府元龟·卷三百四十三·将帅部》:“策尝攻祖,郎大为所围,普与一骑共蔽,扦策驱马,疾呼以矛突贼。”“蔽”是“遮蔽”,指程普与马共同躲避敌人围杀,“扞”或“扦”与表马鞭之“策”构成动宾结构,“扦策”“驱马”构成连谓短语,此时“扞/扦”仅表挥动马鞭的动作以驱驰战马。

    “扞蔽”在古籍文献中习见,犹屏藩。《韩非子·存韩》:“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蓆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且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扦蔽”在古籍文献中也有见,《灵州志迹·兵额营汎驿递志第十二》:“灵州民淳土沃,为边陲巨屏,所宜固守,以为扦蔽。”名词动化,则表遮蔽保卫。《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巂州实往来道,扞蔽数州,虏百计窥之。”《西宁府新志·三十五》:“雉堞有以坚,扦蔽城周八里有奇。”《尚书·费誓》有云:“善敹乃甲胄,敿乃干,无敢弗。”注曰:“甲所以卫身,胄所以卫首,干盾以扞蔽,皆自卫者也。”“蔽”本义是“小草”,由小草遮蔽土地的功能引申出“遮蔽荫蔽”之义项。“扦”由“干”假借,为面对敌人攻击时的自卫、保护。故“蔽扦”通“蔽扞”,指荫蔽守卫。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判官监察御史里行太原王公墓志铭》:“弟与兄时属而和者,连郡继邑,染简飞翰,朞月不息。”

    按:整理者未释。“染简”最早于唐代墓志中有载,与“飞翰”共现。《通义堂文集·卷十六》载“许志雍王公墓志:染简飞翰”,据《全唐文》记载“许志雍王公”和“唐故江南西道观察判官监察御史里行太原王公”为同一人。“飞翰”在《汉语大词典》有收,“染简”未收。《说文解字·羽部》:“翰,天鸡赤羽也。从羽,倝声。《逸周书》曰:‘大翰,若翚雉,一名鷐风。周成王时蜀人献之。’”晋陆机《拟古》诗之十:“思驾归鸿羽,比翼双飞翰。”唐柳宗元《东蛮》诗:“王卒如飞翰,鹏骞骇群龙。”南宋魏了翁《水调歌头》:“又恐玉川子,茗碗送飞翰”,此例以玉川子卢仝比张茶马,担心其张氏饮茶后像飞鸟般乘风飞去。“飞翰”最早指飞鸟,因飞鸟有传讯的功能,比人力传递更加迅速,因此引申出“快速传递书信”义和“快速书写”义(《汉语大词典》有收此三义项)。《后汉书·孔融传》:“驰檄飞翰,引谋州郡”,“驰檄飞翰”指檄文书信快速传递。《三国志·卷十九·魏书十九》:“然此数子犹不能飞翰绝迹,一举千里也。”便由曹植等“此数子”不及杨脩文才广博,不能如德祖那般快速书写,落笔成章。

    《册府元龟·卷八百六十一·总录部》有:“卢知猷为太子太师,尤工书,落简飞翰,人争模倣。”[7]“落简飞翰”与“染简飞翰”通过对文比对,同时结合上文“尤工书”,可知“落简”“染简”与“飞翰”是并列结构,都应与书写相关。《文选·卷三十八》:“鼠有必对之辩,竹书无落简之谬。”“府之延阁则青编落简”。刘歆《七略》曰“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故内则延阁广内秘书之府,又曰尚书有青丝编目录”。竹帛为简,竹简是古代重要书写工具,“竹书无落简之谬”,书于竹即“落简”,即落笔于简。《姑溪居士集·文集卷·十六手简》:“便道获承欵席伏读来诲……向风罔然病者之侧语,其次复修染简,率之甚千万加亮。”古代用墨写字,墨落在竹简上即“染简”。故“染简”有两个不同义项,前者指“文书”,后者表“书写”。在所引《王公墓志铭》中,前有“连郡继邑”,后有“朞月不息”,有连续连贯之感,故此处“染简飞翰”可解为快速书写、快速传递的文书及信件。

    按:整理者未释。笔者认为“翻恣”可能与“放恣”同。“翻”为滂母合口三等呼,“放”为帮母合口三等呼,二字音近声旁类作[6],将音近的字作声旁。“翻”为说文新附字,在《说文·羽部》,“翻,飞也。从羽,番声。或从飞。”[8]422“翻”本义为飞。《张衡·西京赋》:“众鸟翩翻。”《说文·放部》:“放,逐也。从攴,方声。”[8]917《小尔雅》认为放者,弃也。《书·舜典》:“放驩兜于崇山。”“放”的本义即放逐。《左传·宣元年》:“晋放其大夫胥甲父于卫。受罪黜免,宥之以远。”《左传·昭十六年》:“狱之放纷。”注曰:“放,纵也。”《博雅》:“放,妄也。”《增韵》:“放,肆也,舍也。”此处“放”由本义引申出“放纵”义,即放任纵容。“恣”在《说文·心部》:“恣,纵也。从心,次声。”《诗·桧风·小序》:“疾恣也。”郑笺云:“恣,谓狡㹟淫戏,不以礼也。”“恣”本义即有“放纵不受拘束”义。《汉明德马皇后诏》有载“宠贵横恣”。

    “放恣”有构成“放恣骄僻”一词之用法。《毛诗稽古编·卷十五》有孔颖达作疏“幽王之朝动,无礼文。则放恣骄僻,无所不为。将何以示轨物、保福禄乎?”“放”即放纵,“恣”即肆意,“骄”即骄横,“僻”即乖僻。周幽王朝政动乱,礼制崩溃,朝廷上下放纵肆意,不再受礼制的约束,最终走向灭亡。

    “翻恣骄凶”与“放恣骄僻”结构相同,应为同义复词。“翻恣”为放纵肆意,“骄凶”即“傲慢凶狠”。“翻恣”在文献典籍中习见。《五代史记注·卷六十三下》:“佞臣潘在迎等并奏,衍云嘉王好酒,悲因翻恣谐谑取笑而罢”。《茶陵州志·下卷》:“空堂人声,窅梁燕语,翻恣风气,气当候物,情那足异?”故“翻恣”指“放纵,任性无拘束”。《汉语大词典》已收“放恣”,却未收“翻恣”,当补。

    《唐故冯府君墓志铭》:“男女迷谬,叩地号天,闾巷伤闻,为之慜黙。”

    按:“慜”在《说文》未收,《广韵》:“慜,眉殒切,聪也”。“慜”本义是聪敏。除表本义用法外,“慜”为“愍”异体字。《龙龛手镜》:“慜愍,眉忍疚伤也。悲也。怜也。”《玉篇》:“慜愍,眉阴切悲也,痛也。”《重订直音篇》:“愍,音闵,痛也,怜也,恤也,悲也。愍,同上。”“慜”同“愍”,表“悲痛”义。

    “黙”为“默”字构件偏移异体字。字的偏旁配合有时是很随意的[9],受前后书写环境影响而偏移构件位置,产生的异体属于构件偏移[10]。“默”字于《说文·犬部》有收,“默,犬暂逐人也。”段注曰:“假借为人静穆之时。亦作嘿。”段玉裁认为,“默”本义为表犬逐人,“静穆”义为假借义。“黙”同“默”,《金石文字辨异》有载:“黙、墨,汉孙叔敖释其意常‘墨’,隶释云以墨为黙。”“嘿,考生之无,故汉书作黙。”《北齐造丈人大像》:“送尊像静嘿,”案:“嘿即黙字。”《龙龛手镜》有收“黙”字,“黙,莫北反。静也。”[11]《佩觿》《玉篇》《集韵》《类篇》等工具书收“黙”,而《广韵》《四声类篇》等则收作“默”,“黙”“默”二字同音同义同源,别在构字部件位置发生偏移。

    “悯默”在文献典籍中习见,最早出现于南朝诗歌中。《江文通集·卷一赋·哀千里赋》:“惜重华之已没,念芳草之坐空。旣而悄怆成忧,悯黙自怜。”唐代文学作品中也有见。《白氏长庆集·第九·寄江南兄弟》:“忽忆分首时,悯黙秋风前。”“慜黙”之“黙”是前字“慜”的类化俗字。“慜黙”与“悯默”音义相同,为“悯默”同音异形词,表“因哀伤而沉默”义。《汉语大词典》失收,当补。

    《江夏县缘果道场七层砖塔下舍利铭》:“故有宝塔珍龛,㠑嵬四国之上,云兴地踊,照曜八国之中。”

    《唐故东莞臧君夫人周氏墓志铭》:“元穹降祸,大梦忽臻,偕和命之年,奄促泉台之痛。”

    按:“奄促”,表时间短促,少数情况表生活窘迫。整理者录其前小句为“偕和命之年”,笔者认为“和命”当作形近之误,实应为“知命”,为“知命之年”。《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故“和命”当改为“知命”,一般指人寿五十。

    “奄促”于文献典籍中常见。《崑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五十二》:“绍轼手中笔票拟,忽茫然不能措一词,奄促之迫,绍轼乃拟旨,本日解散,姑不究迨。”《授堂诗文钞·卷五》:“宜有神明庇相,使其体少违和,便或当即痊可。然竟不意奄促至此,敬堂平昔所学,与守自以孤直不谐于俗。”从以上两例看,似与时间短促、生计窘迫或行举无措相关,可试从“奄迫”“迫促”相同处解。

    《汉语大词典》未收“奄迫”,却有收“迫促”一词。《荀子·卷七》有注:“佻与傜同。缓也,谓不迫促也。”事本有轻重缓急,此例缓促相对,故“迫促”解为“急促、急迫”。“廹”为“迫”之异体,有些文献中记“迫促”为“廹促”。《汉书·卷八十三》:“人郡县相廹促,亦内相刻流至众庶。”此例“廹促”解为动词“催促”。

    “奄”为会意字,收在《说文·大部》:“覆也。大有余也。又欠也。从大从申。申,展也。”《释言》:“荒奄也。弇,同也。弇,葢也。古奄、弇同用。”覆、盖同义。“奄”从大从申,申即伸展,本就大之物体伸展开来更可覆盖物体。则“奄”有覆盖义,应为本义。《诗经》里郑笺将“奄”都训作“覆”。“奄”的另一个义项是“欠”,《方言》:“奄,息也。”“奄”即呼吸,当体弱或临终时就欠缺精力,呼吸短促微弱。故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因此有“气息奄奄”“奄奄一息”等凝固用词。晋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周官经》认为“宦者为奄,以精气闭藏名之。”精气不足,身体亏欠为覆盖之引申义,如“奄奄一息”,形容只剩下一口气,呼吸微弱的样子,指临近死亡。后由人及物,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促”大抵由此而生,形容生命力不足或时间短促。《授堂诗文钞·卷五》:“予昔悼逝者之奄促兮,今斯人其又云亡。蔚东南之秀特兮,奋逸歩而搴芳”,“在京师与少白诸昆从皆辱游,好比闻方叔忽已去世,念人生奄促,堪为霣涕。”前者为感叹逝者的生命短促,后者感慨人生短促。故“奄促”一词可解为时间短促。

    《唐故许氏夫人墓志铭》:“祖观父升并,高尚云林,独立不惧,积庆储趾,是生夫人。”

    按:《恒山志·卷图·利集》:“昊承积累于祖宗,致百福之来。同由三神之储趾,向自交驰玉帛,倒载干戈,尉侯聊存风俗,无外古先。”结合引例和举例,可拟推测“储趾”与鬼神祖宗有关。

    结合前文,“储趾”前有“积庆”一词,《汉语大词典》有收“积庆”,义项有二:一指行善积福;
    二指踵接而来的喜庆之事。“积庆”在文献典籍中常见,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鲍明远集·卷第九·皇孙诞育上疏》:“臣等言伏承东储积庆,皇孙诞育,国启昌期,民迎福运,䑓禁称祉,井庐相贺,伏惟圣怀,载深鸿悆。”《北山小集·卷二十六》:“胡姓,东南之望族也,其积庆深厚,至虽女子,时有闻焉。”《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周书一》:“朕本姬室之远裔,虢叔之后昆。积庆累功,格天光表,盛德既延于百世。”“庆”在《说文·心部》:“庆,行贺人也。”段注:“以礼相奉庆也。”“庆”本指福泽和德善。《周礼·春官·宗伯》:“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疏:“谓侯国有喜可贺,王使大夫以物庆贺之也。”《易经·坤卦·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书经·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孔安国传:“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魏书·卷六十七·崔光传》:“修德延贤,消灾集庆。”此上“庆”都指福泽,“集庆”与“积庆”同,动化为“行善积德”义。古人讲究因果报应,若行善积德,则好运幸事就会发生。

    《未精思堂西轩题·钟繇帖》:“臣以无任不获,扈从仚伫悬情,无有宁舍传方反覆,胡脩背恩,天道祸汪,不终厥命。”

    按:“仚伫”,应为误抄误刻,实为“企伫”,指因景仰而伫立不去。《式古堂书画汇·卷六书六》:“我来自东,言适兹邑,敬问墟坟,仚伫原隰虚墓,徒存精灵,永戢民思。”显见“墟坟”“虚墓”都为名词,指坟茔墓葬类,“敬问”“仚伫”都为动词。

    “仚”为“仙”异体古字,“仚”变换结构,构件为之发生变形和偏移,上下结构之“仚”使用减少,左右结构之“仙”更为通用。《说文·山部》:“仚,人在山上。从人,从山。”“仚”有两个义项:一如《玉篇·人部》:“仚,轻举貌。”《干禄字书·平声》:“仚,高举皃。鲍明远《书势》云:‘鸟仚鱼跃。’”“仚”是“高举、轻举”的样子,可以用于鸟的轻盈飞跃,“鸟仚鱼跃”。一如顾蔼吉《隶辨·仙韵》:“僊,仙本作仚,音许延切。人在山上也。后人移人于旁,以为神仙之仙。”《思南县志·重修大兴桥序》有载:“旷观蜀都升仚,曾留旧迹。”古有修仙升仙传说,多地曾被传为仙迹神迹,故此处“仚”应非指飞鸟踪迹,而指“神仙”之“仙”。

    本文认为,将“仚伫”解为“如神仙般伫立”当误。其一,从古籍资料看,经检索发现此例句于古文献中可见类文,如收于《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敬问墟坟,企伫原隰;
    墟墓徒存,精灵永戢。”与收《式古堂书画汇·卷六书六》:“敬问墟坟,仚伫原隰虚墓,徒存精灵,永戢民思”对文相较,明显可见二句大体相同,异在前者写作“企伫”而后者写作“仚伫”。其二,从逻辑常识看,“仚伫”之对象为“扈从”,即随从,将随从比作神仙类人物、行神仙般动作,显然于情于理不合,不合逻辑,当误。

    综上,“仚伫”,应为“企伫”之误抄误刻,指驻足向敬仰的人表示哀悼。

    [1]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 历代碑志丛书: 第二册: 第五卷[M].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2] 杨晓瑜. 陶宗仪《古刻丛钞》整理[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3] 阮元. 经籍纂诂[M]. 成都: 成都古籍书店, 1982: 656.

    [4] 江声. 皇清经解尚书集注音疏[M]. 广州: 学海堂, 2008: 345.

    [5] 何休, 徐彦. 春秋公羊传注疏[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300.

    [6] 杨树达. 积微居金文说[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7: 3.

    [7] 王钦若. 册府元龟(10)[M]. 校订本.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6: 10024.

    [8] 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M]. 武汉: 武汉市古籍书店, 1983.

    [9] 唐兰. 中国文字学[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24.

    [10] 陈玲. 唐碑异体字与书法习惯浅谈[J]. 语文学刊, 2013(4): 42-43.

    [11] 行均. 龙龛手镜[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416.

    [12] 赵超. 中国古代文字学通论[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7: 172-177.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4.016

    H028

    A

    1674-327X (2022)04-0065-05

    2022-02-21

    蒋莹云(1997-),女,四川南充人,硕士生。

    龙仕平(1968-),男,湖南凤凰人,教授。

    (责任编辑:叶景林)

    猜你喜欢 本义 汉字里的大写数字另有意义科教新报(2022年28期)2022-07-08——以“指”类提示词相关义项为例">《现代汉语词典》转义处理方式*
    ——以“指”类提示词相关义项为例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22年3期)2022-06-14咱们最初是啥样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2018年2期)2018-01-19韩嚼牙金山(2016年11期)2017-02-07咱们最初是啥样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2016年11期)2016-12-05咱们最初是啥样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2016年10期)2016-09-10汉字里的大写数字另有意义国学(2016年6期)2016-07-08分道扬镳快乐作文·低年级(2016年5期)2016-06-20“酉”字初探青年时代(2016年7期)2016-05-14“自”的本义是鼻子学苑创造·A版(2016年4期)2016-04-16
    相关热词搜索: 疑难 古刻丛钞 词考释八则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