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论共同富裕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向度

    时间:2022-12-04 12:15:1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杨文圣 段苗苗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22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从聚焦精准扶贫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愈发清晰,共同富裕的路子走得愈加宽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人民日报》2021年8月18日,第1版。更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拓展了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共同富裕是总体性概念,物质富足和精神充盈是共同富裕的多维表现和必要方面。党中央明确提出精神富裕的重要范畴表明,迈向共同富裕要直面问题与挑战,在新时代的变与不变中有所创新有所作为。在此背景下,突破将共同富裕局限于物质生活资料丰富的狭隘思维,全面认识物质和精神层面双重共同富裕的深刻意蕴,辩证把握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对立统一,探讨二者协调统一服务于共同富裕伟大实践的具体路径,对健康持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群众全方位的富裕,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均不可偏废。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历程中蕴含着对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不懈追求。具体来说,物质富裕指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资料和经济财富方面实现物质丰厚;精神富裕是指人民群众在教育、文化和传承精神财富方面实现精神生活完善。双重共同富裕是新发展阶段在平衡性与协调性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双重共同富裕的理论思维:坚持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

    18、19世纪西方国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进行残酷剥削,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现实促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充分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条件,科学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并对全人类共同富裕作出一般性规定。共同富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产物,是全民性、全面性的共同富裕,其主体向度是全体社会成员通过联合劳动生产和共享劳动产品,客体向度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普遍富裕状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的社会生活愿景只会沦为空想。(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强调社会生产的根本性地位,同样重视精神世界的充实与发展。人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生产、生活,不存在纯粹的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正如马克思常提的“人的需要的丰富性”(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3页。,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层面的需要也有精神层面的追求。人民群众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谋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符合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在要求。在新时代我国共同富裕伟大实践过程中,应当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的理论思维,以更广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助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在双重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从而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及“真正的充分的自由”。(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52页。

    (二)双重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向:主动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让社会全体成员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城镇化率超过百分之六十,全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四亿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快不快”和“有没有”的问题。与此同时,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巨大矛盾,基尼系数长期居高、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偏大,人民生活质量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低收入群体步入美好生活任务艰巨,与此同时,亟待解决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充分、基层群众精神生活匮乏、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有待继续提高、新发展阶段“好不好”和“美不美”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把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现代化强国建设征程中更高水平的续接力,这既是民生目标的体现,更是直面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选择。

    在共同富裕理念的指引下,必须充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坚守人民立场,着眼民生实事,为全体人民谋求更大福祉,为民族复兴筑牢坚实基础。当然,民生实事不仅指向经济方面,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协同完善。一方面,“美好生活”意味着生产生活的资料丰富和品质提升,意味着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使民众过上幸福生活。无论是更高生活品质,还是满足美好生活的向往,都离不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意味着“美好生活”覆盖面愈加广泛,人民对经济财富有了进一步的追求,对政治民主、社会公平、分配正义、绿色环境产生了新的期待,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在中国式现代化拓展道路上,真正改善民众福利,全面提升民众幸福感与获得感,既要依靠稳步提高的物质生产力和相对公平正义的财富分配,还要依靠健康丰富的、为人民大众所共享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协调充分发展,是党的宗旨、使命所在,也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诉求。

    (三)双重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不仅具有经济发展和分配公平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类解放的远大追求。按照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经济解放发挥工具价值却不具目的价值,精神解放是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即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解放的核心内容。双重共同富裕是人类解放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物质富裕能够提供人们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促进经济解放;
    精神富裕意味着人们可以享受精神生活的完美,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促进精神解放。当劳动不再是为了谋生,人将有闲暇时间去提升自我,人类将逐渐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新时代规定的共同富裕要求“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五个维度协同推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页。双重共同富裕以人类解放为纲领和旗帜,适应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多方规定,以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从发展地位看,双重共同富裕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大前提,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双重共同富裕的必然结果;
    从辩证关系看,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与双重共同富裕是辩证统一的上升过程。双重共同富裕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社会条件,个人的全面发展又能够极大解放物质和文化生产力,推动双重共同富裕向更高阶段跃升。共同富裕新征程上,要向着双重富裕道路阔步前行,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迈进中推动人类解放,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双重共同富裕的重大关涉:关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基于我国社会性质的本质要求,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向着最终目标不断前进。“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6)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十四五”〈纲要〉新概念——读懂“十四五”的100个关键词》,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5页。新发展阶段我国人民主体日益多元化,其需求层次和规律不断发生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充分发展和平衡发展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双重共同富裕应运而生。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也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能否与时俱进回答好时代之问是关乎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的大计,双重共同富裕不仅是对“美好生活”新内涵新要求的解读和回应,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巩固自身执政基础、保持自身先进性、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必由之路。

    自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为指导,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久久为功的奋斗目标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随着人民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美好生活诉求全面化,党坚持以人民发展为中心既需要注意高质量发展问题,也需要关切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以社会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不断改善民生福祉,实现双重共同富裕,党才能牢牢抓住民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对因贫富差距扩大而导致的社会内在矛盾问题不闻不问,不会对人民在物质财富和精神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不管不顾,在发展中要坚决摒弃民主社会主义的片面发展观和福利社会在“物质福利”上层层加码所造成的缺陷,在双重共同富裕的步伐中促进民生福祉的改善与提升。

    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二者对立统一、互相增益。物质富裕能够为精神富裕提供经济基础,精神富裕则能够为物质持续富裕提供智力和动力支持,二者统一于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但物质富裕并不必然推动精神富裕,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之间存在对立,只有二者辩证统一的双重富裕才是人民群众期盼的共同富裕。

    (一)物质富裕是精神富裕的根本和基础所在

    社会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始终强调物质生产的基础性地位。马克思曾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畅想,当共产主义社会进入高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大幅增长,社会财富将充分涌流,人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到社会生产不仅保证社会成员富足的物质生活,还能保证个人体力和智力得到更大的发挥和运用。“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7页。,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都无从谈起。

    物质富裕直接依靠生产力的发展,精神富裕更以物质富裕为基础,只有物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人的精神生活才有可能不断充实。从哲学角度看,物质是第一位的,精神不是实体,归根结底要受物质制约,“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8)《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8页。,离开了物质富足,精神满盈则言而无序。“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实在先,知礼节在后,个人只有物质充裕才有机会、有条件、有能力考虑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相反,物质贫困极易引起道德沦丧,社会秩序难以维稳,因为“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8页。。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看,物质富裕为精神富裕提供物质基础和时间前提。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是占有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其中也包括精神生活资料。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追求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而实现这一追求,社会成员首先要有自由时间。在物质富裕的动态过程中,随着生产领域的创新发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人的自由时间绝对地增加,提升精神境界也就有了时间保证。从我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实践来看,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改善是共同富裕最基本的内涵。过去我国人民收入较低,小康目标主要集中于人均收入方面,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更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精神富裕成为新征程上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诉求。

    (二)精神富裕是物质富裕可持续的有力保障

    精神富裕意味着主体在社会实践中生成了与物质基础相适应的观念意识、道德修养、价值理念、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并由此达到精神满足和享受状态,属价值理性范畴。如社会意识之于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精神生活同样具有相对独立性。精神生活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或滞后或超前于物质生活。而紧随时代发展形成的精神富裕对物质富裕有着积极能动的影响,是物质富裕得以可持续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

    首先,教育和科技为物质富裕提供智力支持。人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通过教育积累人力资本,为物质资料持续生产提供人才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生产领域革新,为生产力与时俱进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教育增加人的知识水平,科技提升人的科学素质,从长远来看,这二者是实现共同富裕所需的物质财富的决定性力量。其次,民主法制观念是实现物质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从共同富裕的主体视域看,任何阶段都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不管是过去倡导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是当前注重的畅通向上流通渠道、鼓励低收入群体勤劳创新致富,都强调依法照章致富,违反法律的富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更并非全党和人民所向往的共同富裕。再次,文化的发展、崇高的理想和道德为物质富裕提供精神动力,是物质富裕朝着精神富裕健康发展的思想保证。通过优秀文化的潜移默化,引领个人胸怀大志、崇尚美德,在全社会形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和谐局面,是保证物质财富昌炽的软基础。最后,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稳致远的内在要求。“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10)《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67页。,在“两个大局”的深入交汇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想兴旺发达而不败,除了法律的规制,还要求价值引导和思想解放。直面现实,主动应变,顺势而为,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善于兼收并蓄,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趋利避害中实现物质富裕的持续稳定。

    (三)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在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互融互促

    物质富裕是生产力范畴,精神富裕是价值理性范畴,二者虽内涵不一,但绝非平行并列或单向服务关系。究其本质,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互融互促。这种辩证统一、互为增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共同性和富裕性是共同富裕的直接含义。就共同性而言,共同富裕是社会全体成员全方位的富裕,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不可或缺。“共同”就是要物质资料生产、物质生活状况和基于此的主体信念、价值追求等最终都达到富裕状态。就富裕性而言,富裕是多层次的富裕,内含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当物质需求达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物质财富增加会产生边际效用递减效应,冲破物质限制,继续追求更充实的精神生活,才能实现富裕境界的升华。精神生活的充实与丰富程度是决定社会成员生命品质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国家只有达到物质与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称得上真正达到富强。第二,物质富足与精神丰富是共同富裕系统的总体构成。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构成系统的基本要素,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则是保证系统有序运转的总体结构安排。物质富裕是精神富裕的根本和基础,精神富裕则为物质富裕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引导和有力保障。物质富裕的归宿是精神富裕,精神富裕的终极目标则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相趋合。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统一的现代化,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互融互促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余年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断向好,发展理念愈加清晰。中国共产党冀望实现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筹发展,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全面提升和不断完善。在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考量中,增加国民财富和充实精神生活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互融互促,方可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对立统一具有相对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对立统一发展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改变,生产关系发生改变,上层建筑必然或快或慢发生变革,即物质富裕必然会引起精神生活的变化。尽管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本质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阶段,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协调发展具有相对性。

    在特定历史时期,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各自都具有相对独立性,精神生活是否富有从来不是物质条件所能完全决定的,物质富裕并不会自然引导精神生活的完善。一方面,物质富足不代表精神自由,马克思就曾指出资产阶级物质财富背后的自我异化,只是不同于无产阶级在异化中承受痛苦,资产阶级“认为异化是它自己的力量所在,并在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61页。。另一方面,暂时的物质贫困不会绝对导致精神萎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异常艰苦,但有着民族复兴的目标追求与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其精神生活不可谓不充实,伟大的革命精神在今天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类物质富足和精神文明丰富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石,但并不意味着现阶段物质富裕的同时精神富裕就会自动齐头赶上。先集中力量抓物质生产,再腾出时间精力完善精神生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行不通。不重视精神富裕,物质富裕开花就不可能结精神文明之果。当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推动共同富裕的主要方面是物质富裕,精神富裕虽为次要方面却同样不可忽视,否则“即使物质文明建设搞上去了,而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很坏,道德沦丧,国家也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受到挫折”(12)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对立统一是从不均衡、不同步走向平衡发展的动态过程。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上,要把握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协调发展的相对性,创造有利于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统一平衡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为双重共同富裕开辟道路,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会因此迟滞。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不仅基于物质上的规定,还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力量,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辩证统一。对双重共同富裕本质及规律的探讨归根结底要为实践服务。面对共同富裕的三个阶段性目标,必须统筹考量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兼顾需要与可能,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双重共同富裕。

    (一)坚持系统观念,在五位一体发展格局中促进双重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方位的,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出发,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彼此制约、相互联系,又自我运动、不断变化发展,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在五位一体相互联结、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基础之上。这也表明,促进双重共同富裕需加强系统集成,在五位一体整体性文明的协调发展中擘画脑袋富、口袋鼓的双富裕社会图景。具体到五大发展领域,共同富裕要在经济上追求物质富裕、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制、在文化上追求精神富裕、在社会上追求民生改善、在生态上追求和谐共生,各方面协调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位一体发展格局中,经济、社会层面多属于物质范畴,政治、文化层面多属于精神范畴,生态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发展的环境基础。经济方面,我国经济全面步入新常态,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三次分配格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社会方面,共同富裕是民生建设的价值规定和根本目的,通过增加人民收入、提高就业质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等措施,统筹抓好民生领域的重点工作。同时,健全后扶贫时代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创新先富带动后富的帮扶机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政治方面,坚持人民立场,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发人民的主体力量和首创精神,推动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提高精神富裕的程度和水平,强化双重共同富裕实效性。文化方面,见“物”又见“人”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必答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创造有利于全体人民精神富裕的健康文化环境。生态方面,良好生态环境是物质生产的“财富之母”,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绿色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需要,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物质财富和精神完满的增长点。坚持系统观念,需要五大发展领域一体推进,双重共同富裕之路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即至,要足履实地、分阶段一步步取得成效,过程中坚决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突出价值引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致力于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追求高度发达的物质财富是人的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基本规定,但这种规定不能替代人的精神生活,必须以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为前提。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途上,只有强化价值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立德树人,为中国梦沉淀精神追求、注入精神动力,才能真正达到物质富足与精神丰富相互统一的共同富裕。

    首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双重共同富裕凝魂聚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跨文化的网络传播,各种价值观念错综交织,人们的价值追求呈多元化趋势。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协调发展,要求在全社会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众政治敏锐性和文化鉴别力。通过将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教育、发挥家庭基础作用和榜样模范作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公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为双重共同富裕凝魂聚气。其次,发挥和挖掘文化自信,为双重共同富裕积淀力量。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波澜壮阔的推进实践中追求文化进步,为双重共同富裕提供精神信心和文化助力。最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双重共同富裕夯实根基。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向往享受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产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百姓生活,回应群众关切,创造出满足人民期待的文化产品,不断丰富国人精神世界,增强社会精神力量,为双重共同富裕提供更为坚实有益的文化软实力。随着双重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纵深发展,人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加、升华,最终将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推进。

    (三)创新统筹方法,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齐头并进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在物质层面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在精神层面提高精神富有水平和精神成果共享程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显著、经济发展向高质量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统筹推进二者协调发展,需创新方式方法,谋求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彼此嵌入的发展模式,把握科学评价原则有效测度双重共同富裕。

    从实现路径看,打破以物质生产实现物质富裕、以文化发展实现精神富裕的单一模式,让“物质”升华发展为“精神”,“精神”实体化为“物质”,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融合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进一步彰显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居民安居乐业,增强对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的精神信心,以此打开精神富裕新空间;
    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利用古迹、诗词、书画等具象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抽象内容产业化发展,重视品牌战略,做大做强人文经济,以此获得物质富裕新动能;
    在保护生态和绿色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地方生态优势,带动旅游经济,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守护好保证人类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走出可持续的共同富裕道路。

    从评估方式看,共同富裕尚未形成国际普遍认可的明确标准。随着双重共同富裕的需求愈加迫切,单纯通过物质层面的指标体系评估难以全面展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阶段性成果,不利于形成统一推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正确导向。物质富裕衡量指标包括收入水平、财富水平等可直接用货币衡量的硬性指标,精神富裕衡量指标包括思想、道德、情感等难以准确量化的软性指标。基于我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经验,缓解相对贫困、测量物质富裕业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但精神富裕带有主观能动性,其测度尚不明晰。因此评估共同富裕要努力实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推进双重富裕要合乎财富增长与分配的客观规律,又要满足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多层次需要。充分利用定量研究方法继续完善物质富裕的指标体系构建,注重定性研究方法刻画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精神富裕发展水平。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科学系统地评价双重共同富裕推进成果和存在问题,进而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优化公共服务,联动第三次分配谋求共享发展

    双重共同富裕要达成的并不是单纯物质财富上的应然生活状态,而是探索、追求每个人能够获得平等的机会和条件,充分体现主体性精神的成长状态,达到物质和精神共享发展。优化公共服务,发挥第三次分配的积极作用是双重富裕的隐含要求和理念践行,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享发展锻造可能性条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阶段,优化公共服务的重点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够符合统筹协调和因地制宜的标准。稳步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及时跟踪新需求,从而对公共服务进行动态调整和补充,在平衡性发展中改善民生。另一方面,创新高水平公共服务共享机制,合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公共服务向弱势群体倾斜,弥补起点不公平和机会不公平,破除社会阶层固化给双重共同富裕带来的发展藩篱。如在农村教育发展方面,应用“互联网+教育”加大对偏远乡村基础教育资源倾斜力度,促进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公平,从而克服“先天不足”对乡村儿童成长成才能力的影响。总之,要增强共享发展的时代感和紧迫感,把握好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对统一推进双重富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向往。作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第三次分配对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共享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首先,第三次分配帮助分好蛋糕,调节财富收入分配格局,维护社会持续稳定。第三次分配受市场和政府干扰不多,能够灵活运用多样化的分配形式,对受灾难民提供短期支援,对弱势群体提供长期帮扶,创造物质财富与激发内生力量相结合,助力双重富裕更具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其次,第三次分配主体动机源自社会成员的利他性和同理心,其中包含大爱理念和精神力量,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奉献精神,在纾困扶弱中实现共享发展,是促进精神富裕、带动物质富裕的良方。最后,第三次分配充盈人的精神世界,综合塑造社会人,推进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精神生活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价值旨归。(13)唐任伍、李楚翘:《共同富裕的实现逻辑:基于市场、政府与社会“三轮驱动”的考察》,《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为此,要努力发挥好第三次分配的积极补充作用,通过强化道德引导、政策激励、弘扬企业家精神,发展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让双重共同富裕在社会各界守望相助中落地生根。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态势企稳向好。基于先富带动后富的实现路径,先富群体不断壮大,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得到夯实,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渐迫切,在质和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障先富群体继续发展,激励先富群体带动低收入群体共同致富,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推动高质量共同富裕成为新发展阶段民生事业的主课题。而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植根于高质量共同富裕,有着深厚理论基础和远大目标追求,是破解不平衡发展难题、促进协调发展与共享发展的重要策略。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同向同道,物质富裕为精神富裕提供扎实经济基础,精神富裕保障物质富裕均衡可持续发展,二者辩证统一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正确方向,在发展理念、价值引领、统筹方法、公共服务方面共同发力,紧密扎牢物质根基,长效涵养精神禀赋,才能增强共同富裕韧性,避免物质富裕单行,于双重富裕的实践展开中书写无愧于人民与时代的崭新篇章。

    猜你喜欢 双重共同富裕物质 基于双重预防机制创新化工企业管理模式江苏安全生产(2022年9期)2022-11-02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5期)2022-07-23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物质至简,精神至盈海峡姐妹(2020年1期)2020-03-03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智富时代(2019年2期)2019-04-18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智富时代(2019年2期)2019-04-18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试题与研究·中考化学(2016年1期)2016-09-30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试题与研究·中考化学(2016年1期)2016-09-30
    相关热词搜索: 共同富裕 物质 精神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