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创新保护利用机制,传播运河诗路文化

    时间:2022-09-29 16:20: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魏素素

    摘 要:大运河诗路是浙江省诗路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保护利用机制,传播诗路文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将活态遗产保护融于百姓日常生活;将传统非遗技艺转化为创新经济效益;以地域文化营造生命情感交流空间。大运河诗路的建设与发展,应当依托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力求形成经济自足、文化自信的诗路发展空间。

    关键词:大运河诗路 文化遗产 创新机制 地域文化 经济效益

    大运河诗路主线沿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至浙东运河,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域为核心,全长约300多公里,覆盖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等多个行政区域。仅就唐诗而言,以大运河为审美对象的创作多达数百首。此类文学作品全面展现了千百年來客观存在的运河沿岸居民生产生活图景,同时构建了一个充满羁旅沉思、历史慨叹、离愁别绪等主观情感的运河世界。航运、贸易、建筑、饮食、戏曲、书法……流动的河水带来了物质上的满足,也带来了精神上的财富。如何依托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创新大运河沿岸文化保护利用机制,顺应共同富裕示范区发展建设要求更好地传播运河诗路文化,是每一个运河建设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大运河诗路的发展现状

    (一)面临的机遇

    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明确,大运河是表现人类创造力的经典之作,能够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事件、活的传统、理念、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并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强调:“大运河诗路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自然风光,是建设诗路文化带的重要基础,是全省推进‘四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花园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是文化浙江建设的时代亮点,对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擦亮‘诗画浙江’金名片,对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1]

    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大运河沿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等品牌活动的相继举办,为大运河诗路建设提供了平台,进一步扩大了诗路文化的影响力。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等相关部门分别就运河沿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出台相关政策条例,为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切实推进大运河诗路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大运河诗路文化也逐步走进大中小学课堂。近几年以大运河诗路文化为主题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多。同学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运河畔的历史博物馆群、手工艺活态馆,与非遗大师进行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扩大大运河诗路文化普及度。

    (二)面临的挑战

    1. 大运河沿线手工艺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较低

    以善琏湖笔品牌永和风笔斋创始人王小卫为例,早年间王小卫坚持创新发展品牌,每年投入大量经费开发新产品,但在投入市场之前并未申请专利,导致新产品被其他品牌抄袭。仿冒商不顾产品质量,私自替换制作材料,大幅降低制作成本,以低价争夺消费群体,造成“劣品驱逐良品”的恶性竞争循环,从源头上阻碍了创新产品的成长。

    2. 相关政策制度的制订无法及时适应全新的行业发展变化

    在非遗技艺传承方面,以手工锻制剪刀技艺传承人丁纪灿为例,从1979年进入张小泉剪刀厂到2021年在运河手工艺活态馆进行技艺展示,丁纪灿在制剪创新方面产生的耗材与经费无法得到稳定支持。政府用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资金在下拨使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流向不明确、监督力度不足、渠道不通畅等问题。许多民间技艺从业人员的个人生活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大大降低了他们从事并创新发展相关技艺的积极性。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以江南明清博物馆馆长王保进为例,在抢救、收集、重建、创新利用江南明清古建筑的过程中,王保进以一己之力承担了资金流转、场地借用、维护搭建、园区建设等工作。然而,仅仅靠小部分民间群体主动自发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中的生存空间,势必难以形成一个稳定长效的保护机制。如何妥善化解城市现代化建设与留存保护以传统建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是诗路文化带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 普通大众对大运河诗路建设的了解不多,难以产生共鸣

    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诗路文化象征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退出大众视野。大多数民众对传统古建筑、非遗古技艺仍然秉持着“高高挂起”的刻板印象,无法理解其背后蕴藏的深刻文化意义。根据桥西历史直街居民调查显示,对于家门前的大运河以及矗立四百余年的拱宸桥,周边民众依然存在偏重其生活实际功用、对其历史文化价值认知不足等问题。如何做好大运河诗路建设的文化宣传工作,让每一位民众都理解、参与诗路文化建设工程,是保护、创新、传播诗路文化的重要课题。

    4. 当代多元文化发展对传统诗路文化带来较强的冲击

    当下互联网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新媒体行业快速扩张,外来文化逐步占据大众文化视野。留存在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中的传统诗路文化容易被大众遗忘。如何在保留核心价值的前提下,推动大运河诗路文化主动融入“互联网+”发展大潮,积极与当代流行文化相互融合,以独特实用价值重新走进大众生活,是每一位大运河诗路建设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大运河诗路文化保护利用机制的创新

    (一)将活态遗产保护融于百姓日常生活

    作为中国历史上里程最长、年代最悠久的水上交通运输要道,大运河打破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东西流向水系分割南北的地理格局,承载了沟通南北、交流区域、繁荣经济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其交通、航运、水利等原始实用功能仍在运作。相较于北方而言,浙江地区的运河地势情况相对稳定,运河整体平均海拔在50米左右,河道疏浚工作易于开展。得益于东南沿海季风性气候带来的丰沛雨水,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以及浙东运河的水路航行条件相对优越。再加上成本较低、单次运输量大、内河港口码头规模化、运河二通道的开发等优势条件,大运河浙江段年均货运量达到10000万吨以上,有效缓解了公路、铁路的运输压力,大大降低了货运成本。因此,大运河的保护工作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要杜绝“孤岛式”“封闭式”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坚持政府主导、人人参与的保护机制,基于日常生活需求因地制宜有序开展河道、岸线等保护工作,美化周边生活环境,以实际工作成效让沿岸居民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着重展现深入百姓生活的人文价值,力求形成责任意识强、保护力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常态化保护良性循环。

    作为一项“静态与动态共同构成的活态的文化遗产”[2],大运河不仅为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而且为展示传统古建筑群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空间。一批批独具江南水乡特色、彰显运河文化意义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汇聚在大运河畔,并以博物馆、文化创意园区等新面貌继续保留、延续。在抢救、重构的基础上,传统古建筑能够为风俗习惯、手工技艺、表演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物质载体,以商铺、民宿、活动空间等形态重新走进民众生活,“从传统建筑空间特征、空间场所与历史实物的关系上,融入人、环境、空间的整体共存理念加以整体保护”[3],并进一步展示运河有形文化、体现运河文化生态。随着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运河周边传统古建筑群的存在价值与美学价值将进一步被重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将进一步被挖掘,同时也将顺应当代居民生活生产需要,进一步承担起经济文化重镇的区域发展职能。

    (二)将传统非遗技艺转化为创新经济效益

    2021年8月,浙江省委书记在思想理论和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强调:“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让文化成为‘重要窗口’中最具魅力、最吸引人、最为靓丽的亮点。”[4]大运河诗路沿线保留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可以分为纯手工技艺与表演艺术两大类,为提供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精神文化产品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就纯手工技艺而言,部分老派传承人掌握核心技术,但面临技艺失传、市场价值降低、制作成本升高、制度限制过多、营收有限、无法适应新的市场要求等困境;部分新派传承人勇于革新传统技艺,注重市场调研、营销策略、新媒体平台使用,利用古文献深入挖掘古代手工艺品样式,并根據市场需求进行推陈出新,不断开创兼具传统优势与时代特点的新产品,但容易遭受丢失关键文化内涵、流于形式、抄袭复制等质疑。

    就表演艺术而言,浙派古琴等传统乐器、昆曲等传统戏曲面临的受众更加多元,借助的平台更加多样,传播的渠道更加丰富,营收更加稳定。但在融合年轻人感兴趣的元素、利用现代特效的同时,表演艺术更容易遭受市场资本的操控,失去核心的文化价值内涵,由创新走向“闹剧”。

    综上所述,要释放传统非遗技艺本身蕴含的巨大经济效益,首先要建立长效可行的非遗传承人接班制度,定期组织传承人研习培训班,有效开展传承人资格考核、行业技能竞赛,拓宽竞争范围,完善竞争机制,防止“一家独大”“后继无人”;其次要规范市场营销手段,鼓励非遗相关品牌顺应市场需求,深入研究核心技艺,自主研发创新产品,同时增强产品专利意识,保护正版手工艺品权益,“促进非遗与现代生活、文化消费有机对接、融合”[5];再次要强化内容创作,在收集、保存大量工具、文献、影像等非遗档案的基础上,培养、创造能够准确表达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自媒体用户、影视文化作品,同时合理运用数字特效,填补传统舞台表演空白,创设自然逼真的艺术场景,刻画生动立体的艺术形象,复刻保留经典表演艺术家的唱腔、动作,“构建并完善基于科技创新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共享的数字化平台机制”[6];最后要保障同种非遗技艺的多元多样化,推动非遗技艺入校园,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实训基地,邀请湖笔、制剪、古琴、昆曲、扎染、制伞等非遗传承人走进大学生课堂,吸引学生关注、了解非遗,确保非遗核心技艺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

    (三)以地域文化营造生命情感交流空间

    2021年4月,浙江省发改委发布了《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强调要依托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全面展现“一湾碧水枕千家”的诗路印象。自诞生之初,初具航运功能的大运河就已经闯入文人的创作视野:“隋家力尽虚栽得,无限春风属圣朝”[7](薛能《折杨柳》),“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8](王泠然《汴堤柳》)……随着沿岸物质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这条人工运河逐步从南北交流之路变成了经济繁荣之路。商品经济的繁荣则催生出瑰丽独特的文化艺术成果。运河串联起的不仅是前人诗作,更是南方与北方的生命情感交流。这里有“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9](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的市井气息,有“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10](王建《汴路即事》)的疏阔水色,更有“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11](杜牧《汴河阻冻》)的怅惘感慨……

    在保障物质基础的同时,大运河诗路能够凭借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承载南北融合的历史记忆,赋予世界文化遗产全新的人文价值,搭建联接各地全新平台,营造符合当下社会发展要求的生命情感交流空间。从交通枢纽角度看,大运河连接南北,沟通东西,时空距离的缩短让这条大河成为离愁别绪的发散地,“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12](宋之问《初宿淮口》)。无穷的汴河水超脱了物理形态,成为一众游子羁旅行役的寄托与象征。从经济繁荣角度看,大运河调动南北物资,取长补短,兼容并收,贸易上的发达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13](李敬方《汴河直进船》)。尽管东南四十三州百姓辛勤劳动创造的财富都通过这条河输送给上层统治阶级,但诗人并没有将批判的矛头对准大运河,而是极为理性地指出此河带来便利也带来灾祸。从人文景观角度看,大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俨然成为古代的交通互联网。“刘公领舟楫,汴水扬波澜。万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宽”[14](岑参《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地理上的通达带来了心理上的疏阔。此诗从传统送别诗中脱颖而出,诗人超越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友人眼光,从一统中原的帝王视角出发激励友人,此去天高海阔,大有作为。从地理环境到经济基础再到上层建筑,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更是沿岸居民群体赖以存在的生活方式,是维系国家政治稳定的实体制度,是文人骚客抒怀解意的知识体系。大运河诗路正是要挖掘出大运河流淌在华夏大地上又奔涌在艺术作品中的能够被传承下来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价值观念乃至信仰等核心内涵,依托浙江地域文化,赋予其全新的精神意义,打造出全新的精神家园。

    三、结语

    作为浙江省推进“四大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大运河诗路是浙江地域文化自我革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明证。与其他诗路相比,大运河诗路不仅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至今仍然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创新大运河沿岸文化保护利用机制,广泛传播诗路文化,应当充分做好相应文献档案的搜集整理工作,同时关注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现状、使用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走向,要从物质上保留、维护、疏通这条古老的运河,更要从精神上传承、延续、发展这条鲜活的运河。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的通知[J].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2019(C4):4-34.

    [2] 陳宜瑜,洪涛.传统村落建筑价值的挖掘与保护机制创新[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8(2):96-99.

    [3] 单霁翔.“活态遗产”:大运河保护创新论[J].中国名城,2008(2):4-6.

    [4] 刘乐平,郑梦莹.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 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N].浙江日报,2021-08-26.

    [5] 宋俊华.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非遗保护机制创新[J].文化遗产,2016(4):57-64,158.

    [6] 陈琦.科技创新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构建与完善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6):42-43.

    [7] (清)彭定求.全唐诗:第2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401.

    [8] (清)彭定求.全唐诗:第11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1173.

    [9] (清)彭定求.全唐诗:第30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3406.

    [10] (清)彭定求.全唐诗:第29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3391.

    [11] (清)彭定求.全唐诗:第52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5983.

    [12] (清)彭定求.全唐诗:第5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628.

    [13] (清)彭定求.全唐诗:第50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5776.

    [14] (清)彭定求.全唐诗:第19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2035.

    基金项目: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学生工作专项研究项目课题“基于浙江诗路文化的高职院校学生美善教育研究” (2022YXS14)。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技艺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运河上的时间(组诗)文学港(2021年3期)2021-04-29邮轮“挤过”狭窄运河环球时报(2019-10-14)2019-10-14“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北京广播电视报(2019年17期)2019-07-11传授技艺当代工人(2019年12期)2019-07-10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侨园(2019年5期)2019-06-24大运河东方少年·快乐文学(2018年6期)2018-07-07我为大运河拍照东方少年·快乐文学(2017年9期)2017-10-19大运河放歌艺术评鉴(2017年9期)2017-07-06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雕塑(1995年4期)1995-07-12
    相关热词搜索: 运河 机制 利用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