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特征及模式选择

    时间:2020-11-07 14:13:5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生态农业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保护环境、废弃物资源化和防止污染的作用,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受地区和气候条件的制约,不同情况下应采取不同的操作手段,并应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只有这样,生态农业才能实现其最初目的,也才能真正成为农业发展历程中的转折点。
     
        关键词:生态农业;
    发展特征;
    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现已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战略选择。应该说,作为与有机农业相对应,生态农业是随着国家财富的不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健康生活角度倡导产生的一种农业模式。我国的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农业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产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而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由“产量型”农业转向“质量效益型”农业,现在又开始迈进向生态型农业探索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一、生态农业的出现及发展轨迹
     
        生态农业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当人们意识到由于工业手段运用到农业领域导致农业环境恶化、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甚至食品安全开始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试图在当前科技发展的基础上返回原点的农业,即希望运用原生态手段修复农业生态环境、生产原生态的农产品,完成从农产品质量到农产品数量再到农产品数量的回归。但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返回,而是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的回归,也就是说,追求产品的质量成为一种目的,只是这种追求是建立在一定数量基础上的,而且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早在100多年前,西方国家就出现了生态农业这一名词,但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生态农业才逐步被纳入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成为指导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生态农业首先是一种模式,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被认为是继“化工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它不单纯着眼于单年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而是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通过生态方式不仅避免了“化工农业”的弊端,而且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可以说,生态农业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
     
        从另一角度来讲,我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因为“生物体的集合与其物理和化学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大而复杂的生态学系统,有时包括成千上万生活在各种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种类。”20世纪70年代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
    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生态农业又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
     
        二、生态农业的特征及发展模式
     
        与传统农业和有机农业不同,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集合了原来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本身的优势,所以也就具有了自身独有的特征。
     
        第一,综合性特征。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由于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其发展不但要受本系统内部诸多要素的制约,而且也会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甚至控制,如生态系统、水系统等等,所以农业系统在运行中也就必须遵循系统理论的特点和要求,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的第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多样性特征。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所以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本地区情况,确定适合本地的生态农业模式。也就是说,要在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第三,时代性特征。生态农业是在我国工业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战略模式,所以其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性的特征。现在发展生态农业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百年前的状况,也不同于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时期的状况,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已经使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农业的任务与发展背景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大的方面来说,我国的生态农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肩负着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艰巨任务,肩负着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任务,肩负着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正如温家宝总理曾指出的那样:“21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
     
        第四,高效和可持续性特征。发展生态农业,目的是既能维持产量的稳定,又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以保证人们的需求,所以这就要求生态农业必须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最终避免“有机农业”带来的弊端。而要实现这种高效目的,保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可持续性要求“使自然资源基础保持在某一水平,使未来世代至少能够获得与当代同样的产出”,所以就要求再生性资源的更新能力不能够下降,非再生性资源或其储量能够稳定,或能得到其他资源的有效替代。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必须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正如有专家指出的那样:“生态农业的实践证明我国农业必须采取农业和农村经济与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
     
        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也有所不同,但生态农业的发展理论和发展规律却是人们必须遵循的,否则就会受到障碍乃至惩罚。生态农业模式的类型很多,但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时空结构型。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其二,食物链型。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其三,时空食物链综合型。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这三种模式类型各有所长,但也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不同地区只有按照本身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才能真正发挥生态农业的效用,使生态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模式。
     
        三、小结
     
        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20世纪人类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科学技术进步和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承受着人口数量4倍增长和世界经济14倍增长所带来的压力。以消耗大量资源和石油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弊端并引发出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问题,包括土地的减少、荒漠化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蔓延、环境的污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以及气候变化的威胁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健康发展,所以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及方法,希望能够运用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概念与观点和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与生态工程技术来指导农业的研究与实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生态农业应运而生。
     
        现在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要保证生态农业具有真正的生态性、环保性和健康性,还必须建立一定的标准认定体系,做好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如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切入点,制定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农业生产资料标准、农药施用标准等。以打造示范基地为重点,建立技术推广体系。依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建设村级技术推广队伍,形成完整的技术推广体系。以农业龙头企业为裁体,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建立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市、镇、村三级典型劳动和辐射周边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样板,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建设区域中心为依托,建立质量检测体系。要结合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基生产和流通环节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点,逐步形成市镇(街)、基地和市级三级布局合理、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只有这样,生态农业才能真正称之为生态,才能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Ricklefs.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部)
       
    相关热词搜索: 生态农业 特征 模式 选择 论我国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