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陆犯焉识中陆焉识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20-10-17 09:30:2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陆犯焉识》中陆焉识的人物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严歌苓作为当代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其作品《陆犯焉识》一经出版,便备受关注,相关的评论和讨论也纷至沓来。《陆犯焉识》作为严歌苓第一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较之以往,确为一大突破,而陆焉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较之其他,也更为复杂和丰满,这无疑体现出作者更多的思考。本文从陆焉识的爱情经历与自由追求两方面,解析陆焉识这一人物形象身上所暴露出的知识分子本身的局限性,作者在后半段中对自由和爱情的最终追问,看似解答实则回避的处理,更体现出的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关键词:严歌苓 陆犯焉识 自由 爱情

       一、前言

       自八十年代以来,文学作品中对二十世纪那段动荡的历史的回顾与思考一直不曾停止,而这些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亦不在少数,与其他许多作品中通过知识分子形象来指向一个时代的历史政治不同,《陆犯焉识》中叙述的重点从一个时代变为一个人,而当时的历史政治状况则彻底退居为故事发展的背景。虽然小说中陆焉识这一生的跌宕起伏与当时的时代政治环境有极大关系,但是作者叙述的重点和真正想要探寻的显然并不局限在那个时代,而是尝试超越历史政治的背景,去探讨人性中更为深刻、也更为永恒的命题。

       小说是以西北的一片荒凉景象开篇的,那时因被划成右派而在西北服刑的陆焉识已经从风流不羁的“才子+公子”变成了胆小、口吃、懦弱又深谙生存之道的老犯人老几。之后荒凉的西北草漠和繁华的上海都市交替叙述,构成陆焉识前后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两段景象的交替出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展现出作者娴熟的叙事技巧,如小说封面上所写“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

       二、虚无的爱情:陆焉识的女人们

       陆焉识一生经历了许多女人,年轻的继母冯仪芳是他不自由的开始,异国留学时期的望达则成了他对这种不自由的反抗,重庆时期的韩念痕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出轨,而一直守在他身边的冯婉喻成了他爱情的最终归宿,也成了他自由追求的最终归宿。但是他与冯婉喻之间的爱情却不过是一场各自用美好幻想所编织的爱情童话,这场缺乏现实性的爱情最终在久别重逢之际借由失忆得以继续,不过是再一次验证了这场爱情的虚无。

       冯婉喻作为这部小说里最重要的女性角色,可以看做是陆焉识人生的最终归宿,尤其在到了西北以后,几乎是陆焉识唯一的精神支柱。而陆焉识对冯婉喻那蓦然回首的爱情也成了一曲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传奇,但是这场太过传奇的爱情却是从一开始便充满了虚幻性。冯婉喻是一个隐忍、包容、温柔、充满牺牲精神的女性形象,最重要的是她对陆焉识有着毫无保留、也毫无自我的爱,这种爱甚至超越了她对孩子的爱。冯婉喻更像是一个抽象的理想的爱情符号,这个符号由所有陆焉识所需要的特质组成,而且只有这些特质。

       陆焉识在他们的恋爱关系中一直处于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陆焉识对冯婉喻的感情也始终带着一种俯视的怜悯和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即使陆焉识在西北幡然醒悟了自己对婉喻的爱。“假如他早就认识到,她的本能和智力以及趣味都配得上做自己的知己,或者说她原本就是他一生最亲密的一个知己。”

       关系的极其不对等,也让人不得不怀疑这种爱情的现实性。冯婉喻的爱是稳定的,也是永恒的,甚至是与陆焉识无关的,无论陆焉识是否爱她,无论陆焉识是否在她身边,都不影响她对他的爱。这种爱是理想主义的,但也是虚幻的,甚至从一开始就带着自欺欺人的成分,陆焉识亦是如此,他对婉喻的爱醒悟在西北的草漠上、在漫长的分别里。他靠着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幻想构建出他的爱情,而这份爱也成了荒凉的西北岁月里唯一的精神支柱。婉喻与其说是他的爱情,不如说是他的需要,“陆焉识不是蓦然发现自己‘爱她’,而是发现自己‘需要’爱她,婉喻与其说是一个被爱的主体,不如说是焉识回忆与想象的载体和客体。”

       那虚幻而又错置的爱情在现实里又该如何?这场爱情与现实的对接便是重逢之后。正如娜拉出走之后的问题一样,重逢之后,才是真正要面临的现实困境,但是作者却用失忆避开了这个问题。婉喻的失忆,让她永远停留在了自己的幻想里,而不必面对现实中这个服刑回来的老者,而陆焉识也得以用他的方式对失忆的婉喻去实现他的爱。所以重逢之后,他们依旧是在各自的想象里爱着,而作者对这一情节的处理,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场爱情的虚无。

       三、虚无的自由:陆焉识的自由理想

       1、虚无的自由

       自由和爱情可以看做全书两条主线,而自由的追寻也贯穿了陆焉识的一生,无论是年轻时对不自由幼稚的反抗,还是最终决然地回到“到处都是自由”的西北,陆焉识所追求的自由到底是什么,书中却始终没能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自由仿佛是陆焉识一句空洞的口号,打着追求自由的名头,陆焉识可以在美国心安理得地过着花花公子的生活,也可以在重庆心安理得地和韩念痕出轨,甚至连他对妻子,对家庭的不负责任也都有了借口,如此看来,陆焉识所追求的自由不仅是空洞,也是十分可笑的。

       陆焉识的自由的开始是荒唐的,结尾也同样是无果的。对自由的追求一直是陆焉识前半段人生的主线,但是到了西北这一问题却戛然而止。失去人身自由的陆焉识似乎连精神自由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全是他对婉喻幡然醒悟的爱情。作者用爱情的回归代替了自由的回归,但是这场爱情本身也是一个虚无的概念,所以这一问题如同爱情的命题一样,始终没有解答。小说始终没能对陆焉识的自由做出一个现实的解答,无论是在战争动荡的年代,还是和平安定的年代,陆焉识的自由都是难以维系。他的自由是孤独的,只能存活在他的精神中,他最终的离去,并非是对自由最终的回归,而是对现实的另一次逃避。

       2、自由掩盖下的无用

       入狱前的陆焉识一直秉持着自己的自由追求,以致惹来一连串的祸事麻烦,甚至连累亲眷。陆焉识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他似乎坚持了自己的精神信仰,也批判了社会的不平,但是他的批判并非为了社会,而仅仅是为了自己遭受的不公待遇,而他对精神信仰的坚持则是以恩娘、婉喻以及韩念痕的庇护为前提的。

      大部分关于陆焉识这一人物的解读中,都对他的自由追求给予了肯定,而对于因此所引来的困境和麻烦,则认为是时代的政治重压下所造成的悲剧人生。但是笔者认为,正是那样特殊的环境,才得以展现出“人格最深处不可看通的秘密”。那段动乱的年代是所有人共同面临的灾难,但是在动荡的环境中,恩娘、婉喻、韩念痕那样的女人都可以生存下来,可是陆焉识这样的知识分子却无法生存。各种原因显然不是恩娘一句“没用场”便可以解决的,这其中还有陆焉识那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精英意识,所以那些有违文人骨气却又不得不做的事都是由陆焉识的女人们完成的,而陆焉识也在她们一次次的庇护中得以保留他的清高。

       作者的叙述中,显然也有着对陆焉识身上的缺点的认知,如陆焉识写文章反驳凌博士时,“整个人都是那种对自己文采的陶醉。”又如陆焉识在倾陆家余力宴请的时候,仍然不忘打扮光鲜,“他的公子哥面目今晚不恢复,就没有更好的场合恢复了。”在作者淡淡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见陆焉识身上时不时流露出的“公子+才子”某些特质,作者对这一点的批评是十分温和的,所以最后叙述者“我”对没用场的解释也只是归结为陆焉识这类知识分子的不通世故,从这一点上讲,作者对此的批判是带有某种回避性的。

       四、结论

       较之以往的二十世纪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书写,严歌苓笔下的陆焉识确实做到了从写群体到写人、写故事的转变,并试图在那个时代的书写中做到对时代的超越,进而升华出更为深刻,也更为永恒的命题。在某种程度上讲,作者确实做到了,但也正因如此,作者触及到了关于知识分子本身更为复杂的问题,小说对于旧上海的描写颇有几分张爱玲的味道,但是陆焉识的人物形象却更让人联想到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虽然陆焉识的学识要比方鸿渐名副其实得多,但是两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知识分子的软弱与无用却是如出一辙的。可遗憾的是,在人物的后半段,作者没有如《围城》一样对此有一个更深刻的揭示,也没能让人物在巨大的外界压力下实现一个真正的内在升华,而是抱着一种回避的态度,把注意力转向对爱情的书写,但也正因为这种回避,从另一方面印证了陆焉识一生追求的虚无和其本身的局限性,而这恰恰是陆焉识悲剧人生的根源。

      

      参考文献:

       1.严歌苓.陆犯焉识[M].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2.李竹筠 .错置与错失――《陆犯焉识》的“遗民”悲歌[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73-77。

      

       (作者单位:国立中央大学)

     6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