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浅析湖南龙溪村李家大院建筑上的柱础]李家大院全集在线观看

    时间:2019-05-27 03:29:1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湖南龙溪村李家大院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柱础是其中一种颇具特色的建筑构件,其题材多样,造型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柱础,古建筑,李家大院   工程概况:
      龙溪村李家大院位于祁阳县城北三十公里的潘市镇,它是一个拥有510年悠久的历史古村落,始建于明弘历十一年(1498年),为李氏先祖李文敬所创建。龙溪《李氏宗谱》记载:李文敬之先祖李思立自元末明初从江西迁祁后,至李文敬始定居于此,生应聪、应伦二子。聪、伦分别生四、五子,共九房。李家素以木材买卖为主,生意兴隆,家运亨通而富甲一方。经万历至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各朝,经历350余年间,李氏祖孙13代,陆续拓展营造,终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形成了占地近3万平方米,由老屋院、吊竹院、上院、下院、品字书屋等组成的庞大规模的民居宅院。因院左侧有一条常年流水不断地龙溪,故名“龙溪院”,又因宗族血缘关系历代聚居于此的皆为李姓子孙,又称“龙溪李家大院”。
      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沧桑,现存的李家大院仅有上院、下院和品字书屋和李氏宗祠,建筑规模仍然十分庞大,至今保存较好的房屋有36栋,大厅36间,游亭17座,建筑面积达71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上下院正堂屋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房屋以此前后、左右对称排列。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间通过游亭、巷道和回廊连通。
      柱础的构件特点:
      柱础作为古代建筑构件,其作用主要是防止来自于台基以下的潮气延木柱上升,隔离湿气,保护柱子本身。柱础的造型丰富,题材多样,富有特色。在明末清初的建筑上出现的木质柱础,大多为方形,也有礩行。清中晚期、民国时期则有方形、圆形、瓜棱形、瓜瓣形等多种形式的石柱础。湖南民居的柱础一般都较华丽。祠堂多为兽形、圆盘形、方形,民居大多为花瓣形、方形、圆形、,并雕刻有动物、植物、人物、几何纹等。在保证支撑柱子作用的同时,兼具装饰功能。
      柱础的尺寸
      作为承载柱子压力向下传递的石构件,柱础的尺寸决定于柱子的直径。《营造法式》中记载:“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即方柱础的边长或圆柱础的直径是其上木柱直径的2倍。边长在一尺四寸以下的,每长一尺,柱础的厚度就加八寸;边长三尺以上的,厚度是边长的一半。边长四尺以上的柱础厚度均为三尺。《营造算例》对柱础的规定则简单的多。“柱顶见方按柱径加倍,厚同柱径。”柱础边长仍是柱子直径的两倍,厚度则与柱径相同。这些都是假设柱础在卵石夯土的地基之上。地面的坚实程度不同,柱础的尺寸也应适当调整。
      柱础的结构
      柱础一般由上至下可以分为顶、肚、腰、脚等四部分。
      柱础的造型
      宝瓶式柱础:宝瓶式柱础是宋代出现的柱础形式之一,典型的宝瓶形体细高,瓶颈处比其上的柱子还要细一些。看上去给人以单薄感,脆弱、不稳定、容易倾覆等特点。
      圆柱形柱础:柱础与其上柱子的形式相近,粗细相差不大,其表面通常素平,不施雕刻纹饰,为清初早期的风格。
      复合式柱础:把多种简单形式组合在一起,成为比较复杂的柱础样式。比如圆鼓与基座、基座与覆盆、八角形与鼓形等,基座还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鼓形也有扁形和瘦高型等。符合式柱础大都雕刻精细。从整体造型来看,有上圆下圆型,上圆下八面、六面体形、上部为折角曲面方石鼓型等。其中,以上圆下方型柱础居多,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内涵。圭角雕饰有龙、兽头、几何式等,束腰部位雕饰有人物故事、动物、植物、吉祥图案、“八宝”器物雕饰等。方柱四角雕饰大都有狮子、麒麟、老虎、龙、蝙蝠等动物及花卉、瓜果等图案。 上面石鼓面雕饰,有动物、植物博物器物及素面装饰等。判断一个柱础的形式时主要看它得础肚,础脚、础腰的部位形状如何是次要的。
      柱础的地域性特征
      柱础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柱础的主要功用就是防潮隔湿。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明显,北方干旱少雨,南方潮湿多雨,因此北方建筑对柱础的高度要求不是很高,大都为鼓镜式柱础,且高度较低,装饰图案简单,没有多余的花饰雕刻。南方建筑对柱础的高度要求较高,这么长的距离为装饰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即满足了功能的需要,又达到了装饰的目的。
      柱础的雕刻手法
      《营造法式》中记载,前代雕刻手法有,“其雕镌制度有四等:一曰剔地起突;二曰压地隐起华;三曰减地平伋;四曰素平”。其中素平就是把柱础表面打磨光滑,不加任何纹饰。其它三种都属于浮雕范畴,只是雕琢面的深度不同,即浮雕被压缩的空间不同,可分为高、低、薄三种,剔地起突就相当于高浮雕,压缩比例较小,纹饰凸起较大,立体感很强。压地隐起华相当于低浮雕,形体较单薄,压缩比例较大。减地平伋相当于薄浮雕,压缩比例最大,只将图案之外的背景薄薄刻去一层。
      柱础的装饰纹样题材
      装饰纹样是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任何时期的装饰纹样都表现了当时民族的精神特质。《营造法式》中总结了古代十一种雕饰纹样,“其所造华文制度有十一品:一曰海石榴华,二曰宝相华,三曰牡丹华,四曰蕙草,五曰云纹,六曰水浪,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九曰铺地莲华,十曰仰覆莲华,十一曰宝装莲华。或于华文之内,间以龙凤狮兽及化生之类者,随其所宜,分布用之。”实际中,柱础的装饰纹样还远远不止这些。
      莲花纹:是柱础中常见的纹饰,寓意高洁,早在春秋战国时就被拿来用作装饰的题材,中原文化对于莲花的美好寓意。莲华雕饰纹样花瓣的数量多为16、20、24、32等四的倍数,加工时比较好操作,分铺地莲花、仰覆莲花和宝装莲花三种。
      结语
      李家大院柱础早期的形式,民居以圆柱形为主,祠堂以石质方形和兽爪形为主,表面多素面或饰以简单的花纹、线条等浅浮雕装饰,显得朴素淡雅。中后期的柱础,其形式则有变化,外形较早期为高。出现了花瓣形、多边形、复合形等样式。光绪之后,外形已可明显的区分为顶、肚、腰、脚等四部分。在上段的础肚,常饰以图纹,纹饰的变化也较以往丰富,题材更加多样化,有花鸟、动物、吉祥图案及反映风土人情的内容等,雕饰华丽、精巧。李家大院柱础形式的发展还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单层式柱础,有鼓式、兽式等;另一类是多层式柱础,是由二种以上不同形式的单层式柱础重叠而成,后者在李家大院相对较多。
      柱础的艺术本质而言属于石刻艺术,但柱础本身却是为木构建筑体系提供辅助性功能的建筑构件,它是石刻艺术与建筑艺术天然的结合点。柱础的造型和雕饰纷繁多样,通过对柱础的研究,反映了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对吉祥、富贵、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是人们一种很好的精神上的寄托。
      参考文献:
      陈晓燕,《建筑览古》杂志,永嘉古建筑上的柱础
      韩旭梅,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传统建筑柱础艺术研究
      常亚平、郑庆春,古建筑柱础石的演变与分期特点
      
      
      复合式柱础
      
      复合式柱础 宝瓶式柱础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相关热词搜索: 柱础 湖南 浅析 大院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