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娱乐时代被消费的潘金莲文化现象浅析|网络文化现象举例

    时间:2019-05-15 03:25: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历史上,符号化人物“第一淫妇潘金莲”,在不同的时期经历了从封建伦理道德批判到女性主体意识、个性解放的阐释之路后,在当今娱乐时代,消费文化盛行的时期,人们又能从潘金莲身上挖掘出新的文化含义。潘金莲负载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具备巨大的阐释空间,对于当今人们心中的潘金莲形象进行分析,无疑具有很强的理论探索意义,这也是潘金莲形象所留给我们的无限的启示。
      关键词:娱乐 潘金莲 消费
      
      《金瓶梅》众多的女性人物中,潘金莲一直是最引人注意的。在娱乐文化盛行的今天,在消费主义观念已经渗透到文化创作和传播过程中,潘金莲何以仍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关注的对象,因为她身上具备了多样的娱乐因素。一个如此能调动公众兴趣的角色,自然不会被遗忘。“对潘金莲的关注恰恰折射了时代密码和公众的隐秘心理:潘金莲仍然是男权社会下的一个‘被消费者’形象和角色。”[1]“潘金莲”与消费时代下公众的需要和文化记忆有关,并且有可能根据消费的需要,对其进行修正,这恰恰说明了消费的威力。”[2]
      1、潘金莲身上的消费因子
      潘金莲是复杂多面的统一体。她强悍又柔弱,聪明又愚昧,精明中透着刻薄,要强下攻于心计。总之,是个年轻,漂亮,聪明能干的女人。但年轻漂亮成了她勾引男人、淫荡无羁的资本;聪明能干成了她争强好胜、狡狯刁钻,损人利己的依凭。美貌,让男人想入非非,内心的狠毒,令人望而却步。正因为作者写出了她独特的复杂多变的真实个性,使得这一人物历经几百年、在哪个时代都不曾被遗忘,即使在今天这样的消费主义时代仍被人津津乐道。笔者以为在这个人物身上的消费因子中,以下几个因素是最主要的。
      一为美貌,这是首要的。人是感官动物。美是直观的,爱美之心属于人的本能欲望和自然本性。人们习惯于把各种享受都与对美女的向往挂起钩来。美就是一种消费。例如:美味与美女,美景与美女,美玉与美女。潘金莲美貌惊人。不用说在男人眼里是“黑鬒鬒赛鸦翎的鬓儿,翠湾湾的新月的眉儿,清冷冷杏子眼儿,……”令人浮想联翩。即使是在女人眼中,在同性相斥的原理下,也会被她的美貌所震惊 “从头看到脚,风流往下跑,从脚看到头,风流往上留。”正因为生的美丽,于是“事多亦”。
      二是聪明。仅有美貌是不够的。潘金莲从小学习弹唱,会吟诗作赋,除此之外,她诡计多端,能言善辩,心思缜密,无疑是个聪明人。试想一位佳人除了美貌而呆呆无脑,势必令人索然无味。这犹如一道菜,若只具备色而无味,必然让人失去品嚼的兴趣。总要加点什么,才会使的一道菜成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为了使潘金莲“色香味皆备”,作者可谓用心。对其各方面无不精心刻画,尤其潘氏语言,使她犹立纸面。 如小说中描写潘金莲指桑骂槐“贼淫妇!……你斑鸠跌了弹也,嘴答谷了!春凳折了靠背了,没的倚了!王婆子卖了磨,推不的了!……”如此符合人物特点、富有特色、精彩的语言艺术,别说几百年前少见,就是今天恐怕也超乎想象。这对于当今人们好猎奇、求娱乐的心里再符合不过了。
      三为邪恶。这个女人,并不是貌美而善,和外貌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其内心的邪恶,或许是因着善的人物故事相对平淡,而发生在坏女人身上的故事要“有味”的多。潘金莲是那畸形的社会所开的一朵“恶”之花,她虐待继女、女仆,设计害死好几条人命,更不用提她是如何亲手毒杀了丈夫,其心机之深,手段之残忍,不是一般女人所能为。历史也从来不会在温情脉脉之下向前进,哪一次朝代更替不是在野蛮、杀戮、暴力、鲜血之下取得的胜利果实?“恶”似乎更具力量。在这个市场经济的竞争时代,人们更是力量的崇拜者。潘金莲,邪恶而充满力量感,人们尽可以对潘金莲式的人物进行道德上的鞭笞,但骨子里仍不可避免被她们吸引。
      四曰风情,倘若一个女人只有姿色,而无风情,那么她的魅力必将大打折扣。时代的变迁,使得在过去会被谴责的一个性感女人,在今天唯恐不够性感。早有李渔在《闲情偶寄 选姿》中说的无比坦诚“女子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可抵过六七分,试以六七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三四分姿色而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则人止爱三四分而不爱六七分。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一倍当两倍也。”于是他得出结论“媚态在人身,犹火光之有焰。”媚态就指的是女子隐隐的性招诱相。
      2、潘金莲被消费的具体现象
      银幕上的潘金莲,笼统的讲,80年代及其以前的潘金莲形象都较为保守,90年代变得开放。恰恰在这个时期诞生出不少符合人心中设想的潘金莲。如《少女潘金莲》、《新金瓶梅》等。然而有的被当成三级片禁播。使得一度人们提及此类电影,就要和三级片划等号。
      进入21世纪后,潘金莲形象的文化阐释呈多元化发展,由原先的单线式符号化人物呈现出多维度趋向。潘金莲不再一直是那个妖艳性感的女性。影像中出现了或温顺乖巧,或野性豪放,或清纯闷骚,或中性帅气,或个性另类,甚至幽默搞笑的潘金莲,像“搞笑的潘金莲”(《水浒笑传》)、“中性帅气的潘金莲”(《天仙奇缘》)等等。五花八门的个性,体现了这个时代自由的、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也将“潘金莲”牢牢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更是崇尚娱乐、鼓励消费,时代文化被深深烙上了快餐化,娱乐化的印记。如以下截取自网络关于“潘金莲”的言论:
      “潘金莲不过是玩了一下婚外情,用今天的标准来看,那点破事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仅仅就出了一次轨……就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想想真是比窦娥还冤。”
       ——《假如潘金莲生活在网络时代》
      这些充满调侃戏谑的文字,网络上比比皆是。人们如何看待潘金莲,可谓多种多样,但可见已不是上个世纪的创作者们为强调潘金莲这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受害者时所秉持的那份严肃沉重的心情了。这时的潘金莲,变得和任何一个随时可能被拿到网络上说事的普通人一样,被调侃戏谑,她以这种方式“人间化了。”不再是要被批判的淫妇,似乎也不再是要被同情的受害者,潘金莲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已经实现了从“淫妇”到被扭曲被侮辱的受害者再到当代文化符号的三级跳。
      3、消费“潘金莲”的背后
      从古至今的潘金莲,毫无疑问都是美女,文人爱用美女做比喻,商家乐意拿美女做广告。为什么人们爱“消费美女”呢?美是什么,美是人的直观情感认同,爱美之心属于人的本能欲望和自然本能,它对人的理性大厦具有颠覆性的解构能量。[3]对于两性关系来说,“美”基本上是一种对异性的性选择取向。对于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来说,只有这一种选择,或仅仅被这一种关系选择,是不够的。“女性的历史悲剧多半就因为她们只接受了这一种选择---男人的性与生殖选择。无论今天‘女性美’花样翻新到什么程度,这种被另一个性别所决定的被动关系是无法改变的。女性因为这种残缺不全的选择关系,成了西蒙波娃所说的第二性。从历史上看,不论是中国的女性,还是西方的女性,都不缺少对美的追求,她们在数千年向男人奉献‘美’的角色生涯中没有为自己的性别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成就了无数红颜命薄的悲剧。”[4]。由于在父权社会中,男性认可的女性美,成了女性交换物质生存条件、精神生存空间的主要筹码,于是对美的追求成了青年女性的首要选择。“女性美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成了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构成了女性的屈辱与人性扭曲的历史。今日的高跟鞋,以及新兴的隆胸隆鼻抽脂之类,不过是过去缠足的温和现代版。”[5]今天消费潘金莲的背后,女性的生存空间,和女性的历史文化地位,依然堪忧。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对于潘金莲的关注,折射中国人的性态度。无论在《水浒传》还是《金瓶梅》里的潘金莲都是以“淫妇”的形象示人的。但今天的人们之所以关注潘金莲,顾然也有其他因素,可谁又能否认更多不是因原著中刻意渲染的性交细节场面而成就的“淫妇潘金莲”呢?“面对着《金瓶梅》这样一部写尽了人的本性的小说,却只敢奢谈其中的‘食’,而不敢谈其中的‘色’,谁说这不是一种现代的虚伪呢?”[6]
      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的:“许多人,也许大多数人,对性的看法仍然比对人生其他要素的看法不合理……这也许是很自然的,因为性关系关系到大多数人一生中最动感情的那部分生活。”[7]美国学者艾迪认为:“人世间没有第二件事再比性的问题更能激动人心,更能影响人们的福祸;同时,再没有第二个问题,它的内容中充满着愚昧、缄默、和谬误,犹如性问题那样严重。”[8]几百年前的恩格斯的理想“总有一天,人们习惯于从容的谈论他们自己白天或者夜间所做的事情,谈论那些自然的,必需的和非常惬意的事情”[9],今天看来依然是奢望。
      今天被媒体解读成“像包法利夫人的潘金莲”,娱乐成或“中性帅气”、或“搞笑疯癫”的潘金莲,公众需要什么样的潘金莲,传媒就会制造出什么样的潘金莲,在这些“各取所需”式的娱乐解构中,在这些充满了消费解读意味的潘金莲形象里,可以看到消费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记忆的篡改和利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时代在前进,对潘金莲这个形象的解构还会随着时代的脚步而不同。这也是“潘金莲”形象留给我们的无尽的启迪。
      
      参考文献:
      [1] [2]朱四倍.“潘金莲”一个仍在被“消费”的对象[J].观察与思考,2009(14):9.
      [3]夏中南.影像中潘金莲母题的现代性转化[J].学术探索,2006(1):2
      [4]孙绍先.英雄之死与美人迟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5.
      [5] 黄霖 吴敢等.《金瓶梅》与清河[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15.
      [6] 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1
      [7] [8] [9]刘达临.性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4、5、100页.
      作者简介:王 嫒(1978.10—),女,安徽淮南人,汉族,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叙事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现象 消费 时代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