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曹雪芹悲剧意识成因 [从《葬花词》看曹雪芹的社会批判意识]

    时间:2019-05-14 03:28:4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葬花词》是《红楼梦》中才女林黛玉的血泪之作,它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葬花词》是男性作家曹雪芹移情于小说主人公林黛玉,借林黛玉之口对封建社会进行的无情揭露,它实际上是作者感叹身世之作,曹雪芹不幸的身世和家庭遭遇,使得他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戕害人性的残酷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故借小说《红楼梦》来对它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批判。
      关键词:葬花词; 林黛玉; 曹雪芹;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杰作,也是部优美的诗体小说,其中写了许多名诗佳词,林黛玉的《葬花词》便是代表。它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葬花词》是林黛玉感叹身世之作,同时也是男性作家曹雪芹移情于小说主人公林黛玉,借林黛玉之口对封建社会进行的无情揭露,曹雪芹不幸的身世和家庭遭遇,使得他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戕害人性的残酷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故借小说《红楼梦》来对它进行无情地批判。
      《葬花词》是林黛玉感怀遭际自伤身世之作。一开始,作者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暮春的图画,“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花谢了,象征少女的春光已逝,惹人爱怜,悲春惜花,满怀愁绪无处寄托,于是荷锄出门,埋葬落花。这位寄人篱下孤高寂寞的少女,面对着满地落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际遇,觉得自己的命运有如这些飘零的落花,甚至比这些飘零的落花还要凄惨。对于林黛玉而言,父母双亲的过早离世,她寄居在姥姥家,这样的生活让她没有安全感,在日常生活中很是小心翼翼,从她初到荣国府的举动可以看出这点,“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红楼梦》第三回)这样的处处留心,原本不应该是一个尚在孩提的住在姥姥家的少女应有的,只是对自己身世的特别在意,导致其在心理上长期受到压抑,因而借景抒发自己的愁思,“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暮春时节,柳丝榆荚的芳菲盛美,和桃李的飘零飞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衬托落花的可怜。本来是感花伤己,借花写人,倾诉自己的哀愁,但花开花谢,花谢花开,一年一度,而人生的遭际,却是难以料及的,这就更增加了作者自怜的情感。
      除此以外,《葬花词》还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地揭露,是男性曹雪芹借林黛玉的生平经历来写自己的生平经历的,他生活在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时期,此刻的封建社会是个不折不扣的衰世,各种弊端纷纷暴露出来了。因此作者借小说对当时社会所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故而《葬花词》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倾向。
      曹雪芹生在一个世代显赫的家庭,但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苦生活。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林黛玉痛苦的生活其实就是曹雪芹不幸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小说中的林黛玉,生活在封建社会之中,但对封建制度深感不满,并严加谴责。“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作者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不满;“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更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和宝玉同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她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途道路。
      同时,林黛玉对封建社会中势利的人际关系也是十分厌恶,因为家道中落,使得她在贾府处境很艰难,黛玉寄居篱下、常被轻视,她在这个黑暗世界里备受煎熬,所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日日如“风刀霜剑”一样刺痛着词人敏感脆弱的心。林黛玉多么希望到一个人人友爱、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美好的世界里去,可这样的美好世界在哪里呢?“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绝望的呼唤,真实地传递了伟大天才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悲怆。
      在爱情上也如此。第33回宝玉挨打,林妹妹眼睛哭肿得桃子似的;第34回赠帕题诗,相互交心。冯其庸先生说道:“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具有近代社会的意义。……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艺术典型确是具有新人的显著特征的,……他们的爱情是在长期的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爱慕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而他们爱情的最最牢固的基石,是思想的完全一致。”然而,这种觉醒了的意识,这种美好的理想与合理的要求,却为那个时代所不容,换来的只能是风刀霜剑的双重夹击,这更加刺激出了她顽强的抗争力和叛逆精神,“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这是一个无路可走的觉醒者的哭泣,更是作者曹雪芹面对现实无奈的哭泣。
      综上所述,《葬花词》是林黛玉感伤身世之作,在批判社会现实方面比较深刻,这是因为曹雪芹生活在封建社会的衰落期,借小说对衰世作了无情地批判。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葬花词》是伟大天才的血泪之作,是纯真心灵的痛苦呻吟,是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是对自由、对生命的永恒向往,所以能够引起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的共鸣。
      

    相关热词搜索: 批判 意识 社会 葬花词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